当前位置 首页 九天神帝 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天道伴生兽

《九天神帝》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天道伴生兽

作者:星空独者 字数:1886 书籍:九天神帝

  从十月初冬一直到十二月,今年的南阳天气愈发寒冷,开始下起了雪。

  村庄地表的建设工作基本都已经完成。

  古代乡民们种田是一把好手,建造房屋也是一把好手,这都是基本的生活技能,人人都要学会。

  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沈晨也在这个时间进行指导,从地基到修建工作,全部族一千出头的人口,大概二百多户,要修建二三百栋房屋。

  眼看寒冬将至,王翊和邓琦也帮忙组织新野周边乡民来帮他们干活,黄门亭为了感谢他们,特意给了一些工钱。

  原本是县衙和乡里组织,周边乡民们还以为是服徭役一样,没想到还有工钱,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积极性,建造速度也飞快,一个月的时间就把房子建好。

  接下来就是挖地窖、地道、农田以及水渠,现在乡民们还处于坐吃山空的阶段,也就是沈晨当初从糜竺那弄了不少粮草物资,过沛国的时候高价转卖了一部分,不然的话他们穷得只剩下过冬的粮食了。

  除了村庄的建造工作以外,沈晨也开始筹备建造邛笼,地道其实很好挖。

  从春秋战国开始,行军打仗的时候若遇到攻城不顺,经常挖掘地道,两三天之内就能挖出一条通道出来。

  但邛笼的设计却是在丘陵山坳里,如何设计、施工材料、面积大小等等都是问题。

  虽然汉代就有这东西,但西凉的土质与关东的土质是否相同,能不能依葫芦画瓢,按照沈晨前世见过的邛笼一样建造出来,都是难题。

  最后思考很久,沈晨决定做个窑洞,烧纸砖头,用砖头垒砌,再在外面用夯土糊墙,以石灰砂浆覆盖增加黏性。

  这在当时是制作城墙的技术,甚至一般的县城城墙都不如,因为普通城墙就是夯土,没有砖头。

  所谓秦砖汉瓦,砖头虽然在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

  但烧制技术却不太行,沈晨以后干设计工作,什么样的建筑都见过,后世我国开国初年的原始窑洞、高炉,他也曾经在一些乡下地方找到遗迹。

  虽然跟后世新时代的工业文明不能比,可这些技术都是宋明清时期产物,代表了封建时期的巅峰水平。

  至少放在汉代,沈晨设计的窑洞产出的砖头瓷器都更精致耐用,高炉烧制出来的铁器质量非常好,能祛除掉更多的杂质。

  不过这也只是构思,因为现在最要紧的还是村庄生存问题以及基本建设保障。

  所以目前是把村庄的地表工作完成,把房屋建好,茅房修好,然后就是开挖水渠和开垦田地,家家户户都要重新分配土地。

  如果站在山坡上看的话,就会看到连绵数里,错落分布着数百栋崭新的房屋。

  这个设计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土地必须离房屋近,不然不方便开垦,且还需要兼顾其它种菜、养殖等功能。

  要是把所有乡民聚集在一起的话,分配田地就不好分。

  田地有远有近,分到远田的乡民肯定有怨言,因此就只能错落分布着建设。

  好在平原别的没有,就是土地大,乡民们虽然分开居住,但也进行了统一筹划,一一进行了安置工作。

  一直到第二年一月春天,乡土基本建设完工之后,沈晨才开始计划铸造窑洞,打造高炉。

  按照他和刘表的约定,等到宗族彻底安置好之后才会前往襄阳,现在也不过是刚刚开始开垦田地,还需要大量的农具、种子等物资,所以时间还算充裕。

  邓洪又去了一趟襄阳,想办法买了一些生产工具,实在不够,最后找到刘表寻求帮助。

  这些东西都是战略物资,市面上过于昂贵,也只有刘表的府库当中存储了不少,因此也只能厚着脸皮去找他。

  刘表还算慷慨,送了一些物资给他们,这样黄门亭乡老们总算是可以开始进行生产。

  沈晨让乡民们收集动物粪便、骨头、人的粪便、烧制草木灰、桔梗灰,人畜产出的排泄物都要拉进茅房,参入一定比例的水,制造出粪水。

  经过两三个月的发酵酝酿,说句实话,乡民们其实很难忍受这些味道。

  由于南宋之前没有沤肥技术,他们以前屎尿都是在野外搞定,现在把茅房放在家里,属实让他们有些不舒服。

  但沈晨却说用这样沤出来的肥料能够增加地力,使粮食增产。因此在乡民们将信将疑当中,也只能听从他的吩咐,家家户户都挖掘了茅房,用粪水灌溉土地。

  到春天的时候黄门亭乡老们就已经开垦出了一万多亩土地,还挖掘出了一些鱼塘,购置了一些猪牛羊牲畜,总算是开始了新的生活。

  与此同时,沈晨召集村壮,在每天傍晚大家都干完活之后,继续加班加点,在山坳后依山体挖出窑洞,建造高炉。

  有了窑洞和高炉之后,就可以烧制窑砖、瓷器,以及炼制钢铁,打造更好的农具和武器装备。

  幸运的是煤炭广泛分布于我国任何一个省份,只不过山西、河南、山东是产出最多的几个省而已,并不是说其它省份就没有。

  南阳盆地也有煤矿,黄门亭乡老们居住的沙河附近就有,不是什么大矿,但足够用了。

  沈晨白天让大家继续开垦农田,用粪水灌溉粟苗。傍晚再以窑洞烧制窑砖、瓷器,再把整个宗族的铁器收集起来,重新炼制,让铁匠打造。

  不过打造出来的也都是普通农具而已,什么曲辕犁、水转筒车、龙骨水车都没有发明。

  因为那是用来给水田用的,南阳盆地的种植方式跟黄河流域差不多,以旱田为主,春粟秋麦,水太多了会把粟苗和麦苗涝死。

  就这样过了三个多月,终于粟苗长成了,经过精心培育和灌溉之后,黄门亭种植的粟苗颗粒个个果实饱满硕大,产量居然增加了40%,比往年任何时期都要高。

  这个消息顿时让乡民们振奋起来,欢兴鼓舞,原来对于沈晨的要求一些不满也彻底消失,剩下的就如同天人一样对他开始盲目崇拜于相信。

  不过沈晨却知道,这次能增产40%,是因为土力足够加上沤肥技术第一次使用,以后的产量逐年都会下降,最终趋于稳定。

  按照他以前采风时候了解到的知识,如果不用化肥的话,光沤肥技术让农作物增产20%都是顶天,一般都是在10%-20%之间,只有化肥才是真正的革命性产物。

  到四月份,整个村庄的基本都已经成型。乡民们也安定下来,地道、暗堡、邛笼也都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一切都走上了正规。

  刘表之前说过,等到他们宗族安置好之后,邓洪再去襄阳赴任,现在也是到了时候。

  临出发前,沈晨再次召开了会议。

  这次就不是在山下的窝棚里,而是在邓氏新建的祠堂内,这次他甚至坐在了主位,旁边几名叔祖都坐在他下首。

  沈晨环顾左右,首先开口道:“诸位叔祖,如今宗族已经安定下来,我与六叔祖也要去襄阳。不过南阳并不太平,要想宗族立足于世,不让自己性命掌握在别人手里,就得自己壮大起来。”

  邓茂问道:“阿晨,你是打算?”

  “我打算练兵。”

  沈晨说道:“我建造地道、暗堡、邛笼,就是为了防止有人进攻我们村庄。现在南阳到处都有匪祸,我们生产富裕,就有可能遭受劫掠,岂能没有自保之力?”

  邓茂为难道:“练兵就得村壮们整日操练,可大家都得照顾农田,哪来的时间去呢?”

  这就是个很大的难题。

  黄门亭总共也就一千人出头,特别是曹仁夜袭之后,死伤了二百多人,除了缯阳聚一百多口以外,另外一百多人都是年轻村壮,这对于宗族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

  现在整个宗族十五到五十岁的劳动人口占八成,除掉女性的话只占四成,而适用于练兵的就更少,只占两成,也就是差不多二百多人。

  这些人之前就是族丁,迁徙的时候短暂训练一下保护族人南迁还没什么。但安定之后,就得成为村子主要劳动力。

  他们要是被训练成兵丁,那谁来种地?

  沈晨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沉声道:“所以我不打算举族皆兵,只训练五十人,以每二十民养一兵,全副武装,精心训练,且必须是敢死敢战的悍勇之辈,方能够有一战之力。”

  邓茂迟疑道:“五十人?这能有什么用?何况如今我们已经受托于刘荆州治下,训练乡兵,还有这个必要吗?”

  “要想发展就有这个必要。”

  沈晨坚定说道:“南阳附近山区多有黄巾余孽藏匿,我们可以收纳流民,先从小势力攻打,迁移其民,以咱们的模式进行推广,渐渐占据周边田土,聚民为城,一步步壮大。现在是五十人,它日就是五百人,五千人,届时看谁还敢来犯!”

  邓茂等人互相对视一眼。

  他们这位从外孙志气不小呀,只是如今安逸下来,忽然要大家训练士卒,也不知道乡民们会不会愿意。

  不过跟小富即安的乡民不同,他们好歹读过几本书,有一些见识。

  也明白在这个乱世如果不掌控点自己的力量,随便一个诸侯派一两千士兵就能屠灭了他们整个宗族,因此见沈晨很有想法和志气,也都没有劝阻,纷纷应承下来,交予他去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