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蝶舞宋疆 第二卷 扬帆起航 第六十三章 归家

《蝶舞宋疆》第二卷 扬帆起航 第六十三章 归家

作者:大叔小贱 字数:4874 书籍:蝶舞宋疆

  绍兴二十八年,五月,已经与宋朝缔结“友好和平”条约的金国,金主完颜迪古乃,即为人所熟知的完颜亮,又开始心心念念的南征大计了。

  自绍兴十一年,宋朝力主与金国缔结“绍兴和议”以来,才至第八年,金国内部便发生了一件颠覆朝堂的大事——经才伟略,拥有大抱负的迪古乃,以年仅二十七的底蕴,弑帝篡位。

  迪古乃不愧为自小便扬名宗室之内,本人亦极度推崇汉文化,为了实现他的伟大抱负,实现千古一帝的宏图伟业,不惜杀尽一切胆敢违背他的人,不论是朝堂中人亦或是女真宗室之人,只要敢阻挠他的施政,便是视为死敌,先杀为敬。这令迪古乃的残暴狂傲之名为金国上下所熟知,更是因其手段,而不少看不惯他的人,只能瑟瑟蛰伏。迪古乃的朝堂改制,推崇汉化,改善吏治,推行教化,发展农业等振兴国运的举措,才得以顺利施行。

  自迪古乃弑帝至今第九年,金国开国以来不间断的征伐导致的国弱民虚,在迪古乃这位弑帝而得帝位的君主的用心治理下,渐渐恢复了几分元气。随着新一代的女真年轻人的陆续长成,以及国内国力的日益壮大,金国对宋朝的挑衅之举开始愈发明显。

  时贺金使臣孙道夫在回程前,金主迪古乃使汉臣敬嗣晖以二事指责宋朝的不臣之心:金国向宋朝索要叛逃入宋境的人,宋人往往托词不发,一也;宋人在宋金边界暗中盗买战马,以备战陈,二也。宋人得了马,若无人可以骑用,得了百万马匹,又有何用?……

  敬嗣晖此一番话,正是金主示意,要先用莫须有的罪名扣在宋人不臣的头上,好为自己日后南侵作借口。孙道夫岂会听不出言中之意,只是宋国羸弱,自己又只是一介使臣,身在敌境,只能屈身求全,不敢做过多辩解。

  孙道夫回国后,将金主所言上奏。

  对此,无论南边的宋朝如何处置,金主迪古乃依旧不会有丝毫动摇,甚至过多在意。对于南边那个宋朝,迪古乃从未真正视为对手,只要他想要,就一定能够攻下,唯有时间而已。

  五月某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朝会结束后,完颜迪古乃迫不及待地召见了四人,分别是吏部尚书李通、翰林院学士承旨翟永固、左宣徽使敬嗣晖、翰林直学士韩汝嘉四人商议,欲再修宋朝旧王都汴京,用以迁都,为来日南征做好准备。李通、敬嗣晖为搏金主喜悦,大加赞同,直言金主南征宋朝,来日一统九州大地,符合天时大势。唯有翟永固,韩汝嘉两人,直言上谏,陈述国内外大势利弊,金主为迁都燕京,挥霍大量国库库藏,消耗的民间人力物力,一时间还未恢复。且如今金国与那宋朝还有“和议”,每年的岁贡不断,且宋朝小弟当得心甘理得,没有丝毫僭越之举,若是一意兴兵南征,也会有那师出无名之嫌。

  金主听了大怒,自己一心为国,富国强兵,更是从上京,如今的会宁府,力排众议,迁都燕京,就是为了让金国不断往中原正统王朝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打了胜仗,依旧做那白山黑水间的山大王。

  迪古乃自小熟读中原文化典籍,对那汉人的灿烂文化艳羡不已,如今女真人打出了白山黑水,打下了中原半壁江山,难道还要将自己置于那闭塞的上京,如今的会宁府,让天下人一直耻笑女真人至始至终都离不了胡虏的称呼?迪古乃对那些打下了偌大的江山,却一心想要做一代蛮王的同族嗤鼻不已。

  他对自己的谋划,或者说目的异常明确,就是要在有生之年,在自己的带领下,以金国这短短几十年的底蕴,吞并中原王朝,建立起一个真正的女真王朝盛世,届时他才是史无前例的女真功德最大的女真皇帝,至于他本人弑帝篡位,残杀同族的劣迹,也终会在光芒万丈的丰功伟业面前,令他们说不出半个“不”字来。

  如今金主迪古乃对待朝堂的臣子,已经逐渐不再掩饰自己野心勃勃地南侵意图,从改革吏政,推行汉化,发展农业,更是力排众议迁都燕京,都是在为进一步将金国权力重心南迁,为将来南侵做好准备。

  五月的重修汴梁议事,只是迪古乃对自己的谋划的一种强烈透露,对于朝中是否有反对声音,反对声音有多大,都不会左右他的计划。敢阻挠他的人,大多都已经死了,其余的也只能将反对的声音尽量憋在心底。

  在刚修燕京不久,又修汴梁,金国哪怕这些年宋朝的岁贡每年不少,加之迪古乃自身上位后的励精图治,依旧令得这个建国不足百年的强盛国家,不堪重负。亏得女真人毕竟是从白山黑水之中走出来,这个过惯了艰苦日子的族群在强盛的军力之下,威服西夏、高丽,让南边体量不输自己,在富硕上更胜自己的宋朝甘心俯首称臣。

  七月,金主下诏筑皇城东南之外城,因而汴梁一带金人大肆搜集民力,钱粮,用以营造新皇城。

  …………

  且不管金主迪古乃这边的大动作,薛子墨一行人已经有惊无险地回到了即墨,而那赵开山率九万开山军,也已按照约定,到了莒州,更是迅速攻下了莒州、日照等地。赵开山并没有在莒州停留过久,而是舍了莒州,直接在日照等地驻扎,将莒州的平民悉数迁至于此。赵开山依着薛子墨给出的建议,在日照之地修建港口,并已日照一地为中心修筑营垒,构筑防线。

  同时招募民间水手,用于筹建水军,以备薛家承诺的几艘“墨鱼号”一般巨大的海船。其实随着形势的变化,与先前薛子墨的设想又有些不同。

  一开始,薛子墨希望赵开山的三十万大军能够悉数撤回莒州一代,依靠山川地利,据守一州城池,且有日照一地港口,不缺粮草用度,完全可以凭此与金人作长久的交战。

  三十万大军,若是想要分兵多处州县城池,自然是捉襟见肘,但是若只是据守一州一城之地,且无粮草军械等后顾之忧,山川地利之势,尚能与金人打几个来回。只是最终,薛子墨没想到赵开山的三十万义军,最终只能回来不足十万,去了三分之二之多。九万开山军,再想守住一州一县,便愈发困难了。

  因此,在见到赵开山之后,薛子墨临时与赵开山议定,开山军南下后,务必以最快的速度攻占日照,在周围修筑高墙营寨,只需守住一县之地。日照靠海,金人若围攻开山军,只能从陆路或海路攻取。只是九万人合于一点,金人即使兵力再强,也难以轻易突破。至于海上的金国水军,自有薛家与开山军共同抵御。

  只要海上粮道不断,开山军就有打下去的资本,且若是能够再从宋朝购入军械物资,那更是好上加好。而赵开山不知道的是,此时他们的军师王伦,已经带着一船的粮草从海上回来,已经快要抵达即墨。

  薛子墨的回归,其实并不声势浩大隆重,反而一切行迹都悄悄咪咪的,哪怕是县尉田威,也并不能够发现薛家的异常,只是知道薛家公子已经多日不曾露面,而在昨日,突然收到消息,薛家长子薛子墨,即将要举办婚礼,至于新娘是谁,暂时并不知晓。作为即墨县尉,薛慎的同僚,自然收到了薛家的请帖,而其他诸如高家、钟家、以及薛家幕僚,薛子墨的夫子,都在邀请之列。

  对于薛家并未将薛子墨出城寻觅桃子一事大肆宣扬,只以在家中治学为由作掩饰。因此薛家突然爆出薛家公子成婚一事,都大为惊讶。毕竟薛子墨年方十六,却少有媒人上门提亲,更没有人听说薛家公子看上了哪家姑娘。

  在此之前,薛子墨更是一直以病恙之身示人,才情也并不出众,加之平日出门较少,更是为人所不知。若非最近几个月的几件事情,薛子墨与田家二公子田彪在淮涉河畔的冲突,与金人的对赌等事成了城中百姓一时谈资,薛子墨这个薛家长公子之名,还真的可能继续籍籍无名。

  只不过,既然薛家已经发出了请帖,众人也就并不会过多在意而已。唯有钟家、高家的长辈,才对其中内情知之一二,毕竟自家小辈与薛公子熟识更是至交,几家多有往来,更是在小辈的联结下,几家互相合作,建造了如今在即墨为人所熟知的墨渔坊。

  在薛子墨不在的这段时间里,墨渔坊的发展可谓是一日一变化,在那里做工的人,都比在即墨有一份富裕家产的老一辈人更加有优越感。只因为墨渔坊的发展潜力之大,人尽皆知。

  在那工作的市井小民,如今个个都有了不小的家财,且原本城中百姓吃不饱的境况,如今早已解决,而且由于日日都有那吃不完的海错,或者如今被人叫做海鲜,美名之味道鲜美的海错。

  墨渔坊有一座醉鲜楼,据说是那墨渔坊的幕后东家一起筹办,醉鲜楼中所有的美食,都以海鲜为主食,那酒楼大厨,都是特意从即墨聘请而来的日以继夜地研制海鲜的制作之法。

  据小道消息说,薛家给出一本比较完善的各种海鲜烹制之法,也不知是何人所书,但那些醉鲜楼的大厨便是依据书中所写的烹饪之法,一点点地尝试,然后才有了现在的醉鲜楼各式各样的海鲜名菜。

  其中那海鲜刺身,更是醉鲜楼一道冠绝的名菜,由于独特的食用的方法,大受人们的喜爱。许多人一开始对其抱有怀疑,但当品尝几次过后,都开始对其的口感大加赞赏。还有什么蛤蜊、牡蛎等一些贝类的菜肴,也是醉鲜楼食客的钟爱之选。

  如今由于墨渔坊不日地出海捕捞海鲜,大量的海鲜如今已经令即墨的百姓不愁吃食,家家户户都有或多或少的海鲜佳肴食用。由于薛家推出的那本海鲜烹饪书籍,并不被醉鲜楼独有,只要花点小钱,都可以到坊市书铺中购买到一本初本的《海鲜烹饪基础》,一些小市民,如今在墨渔坊打工的,都多多少少有了些闲钱,因此都会购买一本,当做平日家中做菜的菜谱。

  毕竟若是不懂得烹饪,日日食用味道不够鲜美的食物,终究味道不美,时日一久,也会对其生出恶心恐惧之感。

  至于醉鲜楼的食谱,自然是比之初本内容更加丰富,有一些更是大厨在平日里自己琢磨出来的烹饪之法,也都一一加入食谱之中。

  醉鲜楼中一雅室内,薛子墨带着小五小六,以及家中的一群孩子,包括从青岛赶回来的秦冠、王忠等人聚在一起两大桌的人,共同品尝醉鲜楼的海鲜,按照薛子墨的话来说,这叫做聚餐。桃子并未一同过来,而是在家中与往昔一样,照料起家中的事物。毕竟身边都是男子,一个女孩子,总是不太方便,且若是让桃子以家中奴婢的身份站着服侍薛子墨,以薛子墨的性情,也绝对不会允许。而若是让其坐下来一同食用,也不符合当下民情,桃子更是将要正式过门的人,多少还是要保留点名声的,谁叫这个时代对女士如此多的偏见与约束呢?即使薛子墨本身不在意,也要替桃子,替薛家考虑一下名声。毕竟一个时代的观念,并不是薛子墨一个人想改变,就能轻易改变的。

  高嵬等人被薛慎秘密送去了青岛,也即是薛家在那里的秘密基地,那个连薛子墨都知之甚少的地方。高家自然也是暗中收到了自家公子安然回家的消息,只是暂时为了安全考虑,高嵬并未回家,而是以一份家书代替。

  高家家主高项南,当得到自家犬子归来的消息,当即前往薛家拜访,据信中所言,此次是薛家府中之人救了自家犬子,并将其安然带回。高项南虽然家中孩子不少,然而高嵬始终是最聪颖那一个,是高家的读书种子,如何不令高项南一直记挂在心。

  “高家主尽管放心,贵公子如今已让薛某派人秘密送去了南方,安全无虞。只是由于贵公子先前在那益都府一带的作为,恐怕已经被金人掌握了一些情报,若是贸然在即墨现身,被有心人得了消息,到时恐会引来金人的抱复。届时即墨百姓好不容易得来的安稳,也会被打破,更是可能面临刀兵之灾。……如此,只能让高家主耐心等待,若是高家主实在想要见上一面,也无不可,待薛某安排一番,让人带高家主一人前去相见。非是薛某信不过高家主,而是人一旦过多,消息泄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薛慎与高项南在书房谈及高嵬一事。

  高项南身为镖局掌舵,半个江湖中人,更是为人豪爽,当即抱拳道:“薛大人过虑了,高某虽只是一介武夫,但高某也知大义,薛大人为即墨百姓所做之事,高某都看在眼里。此次犬子能够安然无恙归来,高某已经不甚感激,怎么会对薛大人心怀不忿?既然犬子在薛大人的照顾下,已经安全无虞,高某也不做多求,只要薛大人有时间,安排我和犬子见上一面,高某随时都可。”

  “既然如此,高家主就静等薛某的消息吧……”说完,高项南与薛慎告辞,离开了薛家。

  …………

  青岛之地地处即墨以南,依山旁水,更是有着天然良港的美誉,只是这时候的人,还没有发展出大量的海上行商,自然港口也没有发展起来。不过如今在还不是青岛的青岛,在一处胶州湾入海口之地,已经有了人在这里日以继夜地建造港口,由于设备的简陋,港口的建造并不轻松。虽然在秦冠与王忠的努力下,烧制出了一些堪用的“水泥”,但是如今的水泥并不能够和后世的抗海水侵蚀的水泥相提并论。因此当下建造海港,依旧是以打木桩为主,人们要用滚轮吊将巨木吊起,然后直插入水中,作为地基,然后再在上面铺设平整的地块,浇筑水泥,形成一片港口雏形。

  高嵬等人在归乡的路上和薛子墨等人相遇并同行,到了即墨,薛子墨携当时出门的十一人一起回家,而高嵬、任含嫣等人,在吴子恩这个薛家私兵头领的护卫下,一直往南而行,一直到了青岛地界。在其安排下,烟云寨的劫后余生之人,都被安排在了一处小镇里。这处小镇的名字,叫做青岛,也不知道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还是有意为之。总之,在这个名为青岛的小镇里,高嵬等烟云寨之人被暂时安置在这里,而且有大量空房子可住,小镇子并无其他原住民,是一个曾经经历战火,经过金人肆虐的荒败小镇子。正如薛子墨对他们所说,需要他们自己去亲手建造他们的家园。

  “放心吧,我那兄弟是一个靠谱之人,既然我兄弟的人将我们暂时安置在这里,那我们就安心在这里生活便是。况且我那兄弟已经与我保证,不日便会过来探望我等,我们尽管安心便是。”高嵬对于没能回家探望家中亲人一事,并不遗憾,自己反正已经归乡,家中亲人具在身边,见与不见都无甚两样。

  “哈哈,我任含嫣岂会担心这个,只是多少对死去的兄弟亲友感到一丝悲伤而已,是我没能守护好他们……父亲将烟云寨基业交至我手,而我却……”

  高嵬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安慰这个平日里大大咧咧,甚为有主见的烟云寨寨主。昔日的同僚兄弟,两年多的朝夕相处,怎么能没有一丝感情。只是往事已矣,就像薛子墨所说,死去的人,终究已经死去,而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还需要负重前行下去,所能做的,就是替已故的人,多看看这个世界,多做些他们不曾做到之事,然后好好地生活,不要让他们过多记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