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红楼风华 第一百零四章 扬州盐商

《红楼风华》第一百零四章 扬州盐商

作者:小七的董永 字数:1819 书籍:红楼风华

  扬州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西濒运河,东临大海。

  其方圆数百里内,河道纵横,水陆交通便捷,是自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南漕北运船舶必经之咽喉要道。

  扬州并不产盐,但却是一座因盐而繁华的城市。

  其附近有天下两大海盐产场,即淮河以南和淮河以北的两大面积产盐区。

  天下数百年间一直流传着“两淮盐,天下咸”的民谚。

  扬州自古便因盐而兴盛,如西汉广陵王刘濞“开山铸钱,煮海为盐”得以国力强盛。扬州北郊蜀岗之上,仍有其宏大的迁移墓葬。

  及至今朝,扬州已然成为南方盐运中心。

  两淮生产的食盐运输到此储存,然后或沿京杭大运河销往北方,或逆长江而上销往中原各个省府。

  这一颗颗晶莹雪白的盐粒儿,便汇聚成金山银山,使得这座运河名城空前繁荣起来。

  而这些贩卖食盐,因盐而富的商人们,虽然家乡迥异、姓氏不同、文化参差,但他们与士绅、文人、工匠、布衣等芸芸大众一起,创造了扬州的灿烂文化……

  扬州盐商文化是特有的、天下唯一的盐文化形态。

  古代自春秋时便开始征收盐税和盐专卖,《周礼》中就有管仲建议设立盐制的建议:“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

  西汉时,正式开始盐业官方垄断经营,扬州也就从这时起因盐而盛。

  及至今日,扬州盐业对于盐商来说是最为昌盛,朝廷规定,湖南、湖北、江西、江南四省的食盐,都要从两淮盐区运出,因而四省盐商云集扬州,促进了扬州的繁华。

  至太上皇开元三十七年,扬州盐商年赚银一千五百万两以上,上交盐税八百万两以上,占天下盐课的六成左右。

  此时扬州盐商可谓富甲天下,扬州盐商四个字也几乎就成了天下盐商的代名词。

  大夏沿袭明朝的引岸制度,盐商运销食盐,必须向盐运使衙门交纳盐课银,领取盐引。

  然后才可以到指定的产盐地区向灶户买盐,贩往指定的行盐地区。

  但领取盐引时则须凭引窝,这种证明拥有运销食盐特权的凭据,盐商为了得到这种特权,须向盐运使衙门认窝,认窝时,就要交纳巨额银两。

  盐商与朝廷及各级官府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太上皇屡次南巡时,长芦、两淮等地盐商承办差务,供亿浩繁,以博太上皇的欢心。

  此外,自从太上皇以来,每遇重大军需、庆典、赈务、工程之时,盐商往往踊跃捐输巨额银两,多则数百万,少亦数十万。

  仅仅太上皇在位年间,各地盐商报效光捐输军需就达白银三千万两之巨,其富有可想而知。

  对于盐商的突出贡献,才有了如今太上皇特许的具有垄断食盐运销经营特权的食盐专卖商人,也就是如今的扬州八大盐商雏形。

  再者之后,以甄家为首盐运使上表,对盐商的报效捐输,不仅仅给了职衔,还在经济上给予优恤。

  初则准其“加价”,继则准其“加耗”,甚至豁免积欠盐税等等政策。

  此外,遇到盐商缺乏本金时,朝廷又允许官府借给帑金,俾资周转,谓之“帑本”;盐商每年交纳息银,谓之“帑利”。

  而这般庞然大物便愈发壮大,人心难测,渐渐的开始对于帑金有借无还,造成了巨大的亏空,至今都没有还完。

  他们借此特权而攫取巨额的商业垄断利润,成为当世最大的豪商巨贾,无人望其项背。

  扬州府城。

  城西,汪府。

  汪府如今的主事人名为汪抚阳,也是扬州八大盐商的话事人之首,更是任领内务府奉宸苑卿,布政使司衔,其地位可见一般。

  太上皇南巡期间,他便以布衣之身接待,随侍左右,太上皇见其劳苦功高赐予其官身。

  西跨院,盐雅斋。

  一公子大约二十五六岁,随意滑动着书案上的算盘,一身雪白禅色的长衫,明眸皓齿,鼻梁高挺,双眉俊秀,体态修长。

  这便是汪抚阳的独子,汪朝春。

  屋内燃着檀香,各色瓷器陈列,名家书画悬挂,奢靡无比。

  斋内只见一位管事躬身的对着汪朝春,谄媚的缓缓笑着介绍道:“少爷,按照您的吩咐监视,那位陈公子又从神京回到了林如海府内,小的可要注意些什么。”

  汪朝春面色不改,若无所动般轻轻挑眉道:“无伤大雅罢了,林如海沉疴难续、药石无医,他纵是能解一时,也解不了一世。”

  “这是当然,林如海与老爷相持数年,少爷只略施小计,林如海就快命丧黄泉,就凭他一书生也难逃出少爷的手掌心。”

  吴管事嘿嘿直笑搓着手,在一旁吹捧着汪朝春。

  汪朝春轻哼一声,轻蔑的笑着道:“父亲到底是老了,失了锐气,若是从前林如海在爹面前都活不过半年。”

  “那是当然,那是当然,老爷是何等的英明果决。

  而且想当年,八大盐商就咱家有资格同甄家一起见驾,那分光和场面。

  林如海只不过一个小小的巡盐御史,和咱们在扬州干耗着,硬生生的要断咱们不少的财路,否则也不至于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嗯?!你懂什么,林如海有林如海的用处”

  “嘿嘿,小人的脑子自然比不过老爷和少爷,只管跟着少爷后面就好。”

  汪朝春眉梢一挑,斜睨的看了一眼吴管事,懒得和他谈论。

  见自家少爷不愿多说,自己也着实想不明白,反正听吩咐就好。

  瞧着汪朝春闭上眼睛,就听见吴管事问道:“少爷,甄家的二公子过段时间就会来扬州,咱们可要做什么准备?”

  闻言,涉及到甄家,汪朝春猛地睁开眼睛,眸间闪着光亮急问道:“可说好是什么日子了?”

  “小的打听清楚了,三月初四就会过来,还有半月左右,来扬州一是为了看望林如海,二就是安排盐课的今年安排。”

  汪朝春轻轻的敲打着书案的檀木,咚咚的声音格外的沉,偏头看向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滴,喃喃道:“看来甄家也快等不及了,以小辈的身份来亲自看望林如海的情况。”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