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平淡为官 896

《平淡为官》896

作者:铭哀 字数:3883 书籍:平淡为官

  这一套体系无疑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上司变得十分重要,这也导致公务员必须要时刻不停的去讨好自己的顶头上司,这其中藏污纳垢自然是无所不用其极,毕竟每名长官所能够申请的名额是有限的,即便是再公正的官员,也会出现偏颇的时候,所以这就是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而这些官员大部分都是士族,他们自然更会去提升那些士族家的子弟,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孩子自然也会得到提升,这样一来,平民们想要升上去就变成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如何制定一个公平的考核制度,从而让优秀的人才得以有上升的通道,这一点显然十分重要,其中最快速的办法就是取消士族的特权,但这一点现阶段显然做不到,所以徐清也就不做奢望,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进行补全,首先便是增加一项也就是同一部门互相评价体系,也就是说员工的上升不再由上司一个人说了算,而是要接受其他公务员的评论,从而挑选出最能符合大家期待的人上位。

  当然这么做也有许多不妥的地方,毕竟大家都是一样的人,且都十分优秀,想要让别人服气你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对此徐清也没有办法,人性就是如此,往往是见不得别人好的,所以有些人或者会干脆不投也说不定,但这毕竟是一个参考的方向。

  同时为了防止上司通过控制下属的方式,让众人选择一致的人出现在提名名单上,所以这些员工之间的互相评价,将会由一个中立的机构来进行审查,所有人填写的时候都将是匿名的,如此也是为了防止他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被上司所刁难,而通过这一套方法,无疑能够很好的弥补原本制度的缺陷。

  不过这样的做法也会出现很多问题,但什么制度没有问题呢,阶层固化是每一个稳定社会都会面临到的问题,不是三十年就是一百年,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唯有社会开始发生变化,动荡开始产生,阶级才会开始改变,因此想要在和平年代维持阶级的流动,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徐清只能尽力给那些平民子弟一些帮助,但却无法让他们真正与那些士族子弟平起平坐。

  毕竟那些士族子弟从小就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们小的时候就可以全世界旅游,看这个世界各地的风景,同时跟随在自己的父母身边了解国家大事,这样的见识远远不是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所能比的,因此即便是平等的互相比较,士族的子弟往往也有着很大的优势,他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然后家庭殷实,为人懂礼貌,他们是从出生开始,就站在终点上的人,普通人又怎么跟他们比呢?

  除非徐清下令从此以后所有人生下来的孩子由朝廷统一抚养,所有人不允许自己养孩子,然后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接受同等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有孩子的公平,但这么做显然是灭绝人性的,没有一个孩子的父母会去做这样的选择,而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就失去了差异性,同一个环境同一种教学模式,整个社会都将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所以没人会这么做。

  而只要维持如今社会的运转,那么不公平就是必然的,这种不公平不是来自于社会的黑暗,制度的不公,而是来自于你真的比不过人家,这才是最为悲哀的,而这种比不过,不是你脑子比别人笨,而是因为你的出生,就这一点,徐清怎么可能去改,除非他想要当一个真正的***,但徐清并不想做这样的人,他也想要有子嗣围绕自己的身边,而不是去做一个机器人。

  因此徐清能做的就是相对公平,让制度公开化,让社会稍微带有一点正义的色彩,这是他唯一能做的,他不可能去把那些士族全部拉下马,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名士族,还是所有士族们名义上的头,这么做等于自掘坟墓,除非他疯了,不然他就不会这么做。

  而在加入同僚评定之外,徐清还设计了一种新的考察模式,那就是设置民意箱,让老百姓写意见信投入进这些箱子里,其中会有褒奖公务员的,也会有批评的,不一而足,而吏部便会定期收集这些箱子,这些箱子,将只有吏部才能够收集,其他人去动,则会立刻受到惩罚,从中挑选出优秀的人才,然后暗地里进行考核,这些考核是不为人知的,在暗中观察的,只要通过,也能够进入官员的体系之中。

  这样的做法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无法进行私下交易,毕竟吏部会去核实每一位百姓所写的内容到底是否是真实的,若这是一个假的人,那么吏部就会彻查,背后到底是谁在捣鬼,引导吏部官员走错路,这只要查出来,那么他的仕途也就完蛋了,一般人是不会冒这个险的,同时若是真的人,那么投箱子的人就必须思考,若是这个人真的投了怎么办,一个若是褒奖,一个若是谩骂,那么吏部也会进行审查,假的那一方依然会受到惩罚。

  通过这一套制度,可以由吏部私下里收集这些公务员的信息,来作为参考,如此一来,就可以保证地方干部的选拔不会被地方官员所垄断,这样出来的官员,全部都是一个派系的,这对于国家来说显然也不是一件好事。

  尤其是对于上位士族来说就更是如此,他们之所以能够手握大权,便是因为整个派系在他们的手中,若是地头蛇强大起来了,他们这些中央的人又怎么能够号令地方呢,因此徐清的这一道政策无疑是十分和他们心思的。

  最近这几年,随着推官制度的出现,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了十分严重的打击,这种打击主要来自许多的方面,首先是资本主义的上扬,导致资本家的力量开始强大起来,这自然会打击到中央集权的社会,第二点就是地头蛇的强大,这些人掌握着地方官员的推举权利,他们这些被推举出来的公务员,自然会听命于推举自己的那个人,而这就结成了一张庞大的网络,刚开始这些地方官员会依附与朝廷上的宰相,但等到后来羽翼丰满之后,便会开始出现矛盾,甚至会想要夺取宰相的位置为自己家用。

  这种情况正在严重威胁这些上位士族家族是否能够延续,而徐清的做法,无疑是开辟另外一条道路,让他们也能够在基层培养属于自己家族的势力,因此他们自然是权利支持的,徐清执政这么多年,有一点十分清楚,那就是你要施行一项政策,必须要找到一群拥戴的人才行,不能自己一个人上,不然即便你威望再高,最后也会一败涂地,就像王安石,当年的威望高到什么程度。

  高到朝廷中的大臣们都在呜呼哀嚎,说‘安石不出,奈天下苍生何。“意思是你王安石不出山,这天下苍山该怎么办呐,这么高的威望,可以说天下兴衰皆在王安石一人手上了,可最后的结果呢,众叛亲离,变法失败,自己也被贬官,只差一步,就是万丈深渊了,这就是得罪所有人的下场,而徐清则不会这么做,他会拉拢一批人,再去打击另外一批人,始终不让自己孤身奋战,而如今他的做法,自然也是如此。

  如今宋朝的政治斗争,主要便是家族之间的政治斗争,尤其是上位士族和中级的士族之间,斗争格外强烈,体现在表面上就是很多地方官员开始慢慢不拿中央的话当做一回事了,当然,这跟唐朝时期的兵乱还是不同的,毕竟朝廷还是掌握着财政大权,只要这份权力在手,朝廷始终是掌控四方的中央,而其他地方也只能俯首帖耳。

  关键的是,掌握朝廷的家族,并不想让其他家族来夺取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才是争斗的关键点,原本宋朝的时代是没有士族的,宰相家族上上下下实在是非常的频繁,但自从士族诞生之后,士大夫的权利空前膨胀,同时家族政治也开始产生,这些宰相显然都不愿意让自己的位置丢掉,虽然他们已然变成了一个个的集团,但在集团中,谁能获得宰相的位置,这还是需要你争我夺的。

  拥有宰相位置的家庭自然不希望被集团内其他的人夺走自己的位置,毕竟士族与贵族不一样,只要三代之内不能重新回到宰相的位置上,那么就会被削去上位士族的头衔,成为中位士族,之后每一代削一级,直到回归平民,因此这些家族自然都要拼了命的去保住自己的位置。

  而那些中位士族则也是要拼了命的去冲上位士族的门票,宋朝独特的士族制度,使得这些官员都必须要卯足了劲去拼那最上面的几张位置,竞争自然十分激烈,即便是同一集团内部,杀的也是眼红,其烈度甚至比外部征讨要更加凶残,毕竟宋朝的宰相一共六位,再加上徐清,则是七位,每一位都来自不同的利益集团,徐清自己则单独成立一个利益集团,而每个利益集团的位置是基本保持不变的。

  除非新诞生一个强势的利益集团,比如说如今崛起的广东集团已经挤掉了原本的关中集团,成为了宰相新的继位者,这其中的斗争可谓十分残酷,背地里死掉的人更是以上万来计算,但毕竟这样集团之间的对战还是十分少的,毕竟新崛起一个集团往往在刚刚出现的时候就会被其他的集团所打压,广东集团能够出来,实在是一件很巧合的事情,除此之外也是很难诞生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集团外部的斗争相对来说比较温和,而集团内部的斗争则很是激烈,一些地方官员的家族自然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成为宰相,而这些上位士族则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永葆宰相的宝座,因此都赖在上面不走,要么传给自己的儿子,要么给自己的亲家,也就是所谓的政治联姻,通过这种方式来保住自己家的士族地位。

  可以说这是士族制度所带来的弊端,但什么制度都有好有坏,士族制度给国家带来了稳定,却给政治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但毕竟只是上流社会的混乱而已,这些争斗是不会影响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因此相对来说,影响面不会那么的广,这也是士族制度还能存在的原因,不然若是取消士族制度,天知道这群拥有着巨大财富的士族到底会做出什么事情来,整个国家又将走向何方,这是完全无法预料的事情,因此士族制度也就成为了宋朝最为基础的制度。

  而徐清如今提出的这一套方法,无疑可以帮助这些上位士族培养新的官员来帮助自己稳固自己的地位,因此获得了他们的同意,这一项政策也得以实施,同时那一些批评的意见也会被收集起来,交给当地的议会,由他们来进行审查,若是真有问题,则移交给当地法院进行审查,身为公务人员,自然不可能像官员一样,接受大理寺,检察院的审查,那不是他们这个级别可以受到的待遇,法院才是他们的去所。

  这样一来,起码能够保证,被选上来的人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平性,这也是徐清能够做到的一些小事情了,做完这一件事情,徐清便不再关注基层官员的改革,这些事情只能留给后人来做,而是开始重新把目光放在新兴科技上面,这才是徐清所关心的,科技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原动力,唯有科技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社会才能不停的稳步向前,徐清对此深以为然,所以对于科学领域和科技领域,他都是相当的重视。

  而如今在电站出现在世界上第四个年头之后,第一座四十万瓦的电站终于出现在了汴京的郊区,这对于众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弹,汴京作为首都的缘故,为了保证他的安全,因此电站一直没有在汴京附近修建过,而如今,电站开始在汴京城外的郊区落户,这无疑代表着小型电站的技术,宋朝已经完全吃透,安全性已然有了保障,在这背后,是几百人的牺牲,几千人的血汗,数十万人的努力所做到的,徐清自然要去观礼,以庆祝他的开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