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平淡为官 659

《平淡为官》659

作者:铭哀 字数:3627 书籍:平淡为官

  这也是如今这些专业文学最大的困难,纯粹的文学之所以那么受人欢迎,就是因为他的受众面广,而在现代,网络之所以要比经典文学更加受人欢迎,则是因为网络文学又进一步降低了人们阅读的难度。

  在阅读经典文学的时候,你还需要去思考遣词造句,去观察他的句子是否优美,去看作者的笔触所抒发的意涵,而网络则根本不需要去做这些思考,只需要关注故事本身就可以了,这无疑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难度,而经典文学,则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的,他阅读起来不会很爽,甚至有的时候还蛮虐心的。

  但经典文学所描述的,便是人性,一本《包法利夫人》,讲述的就是一个女性的**,这也是人类的文学,第一次描述一个女人的**,而这样的**,放在网络文学里,比比皆是,但又有谁能超越《包法利夫人》呢?

  因为经典文学,是把一个人的人性给彻底分析透,而网络文学则只不过是表象罢了,看上去非常热闹,也很轻松,每一个人犹如纸片人一样,已然告诉了你他的立场是好是坏,而经典文学,人是没有立场的,因为现实中人也是没有立场的。

  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处境和身边人的态度,从而转变自己的想法,一个恶人在特定的时间,也有可能变成一个做出世人所不允许的事情的时候,就像《包法利夫人》中描述的这位夫人一样,在世人的眼里,他是居家模范,丈夫的贤内助,替父亲照顾家庭和孩子,是世人眼中的好母亲,好妻子,好女人,但这样一个世人眼中的模范,却出轨了。

  因为她受够了一个好母亲,一个好妻子的形象带给她的压抑了,所以她选择了放纵,这就是本书最为直观的主线剧情,放到现在,其实没什么好稀奇的,但就是因为他第一次描述出了一个旧社会的女性,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心情,所以他成为了一本名著,这就是经典文学。

  又比如说南美现实主义魔幻文学的巅峰之作《百年孤独》也同样是如此,通过描写一个南美洲,三代人的家庭,从而展现当年南美洲的人情风貌和历史事件赋予个人的意义,一本书短短百万字,远不如网络文学,动辄几百万字的水准,但却描述出了一个家庭的辛酸苦辣,人间的仁善恶毒。

  这就是经典文学,经典文学不是爽文,更多的时候,是痛苦的文字,是人类教训的结晶,是有关人类**的陈述,这些文字,如果你认真去读,是会扎进你的心脏里,刺痛你已然麻木的心灵的。

  经典文学是子弹,是长枪,他能刺穿一个被现实所麻木的人,而这样的文字,并不是人人都想要读的,现代社会,节奏太过,人们的压力都很大,有的时候麻木的活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甚至可以说,许多人是甘愿麻木的活着,这也是网络文学会大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你需要去思考现实,不需要去思考人性,主角一定会活到最后,他也将打败所有强大的挑战者,最终站到他所在的世界的巅峰,就像漫威宇宙一样,为什么近几年的美国,文艺片的票房越来越低,而爆米花电影的票房越来越高,其实也有着方面的原因。

  全球经济的萎靡不振,导致人们更加愿意通过电影和电视,游戏来麻痹自己的心灵,至于经典文学,乞丐知道自己是一个乞丐,但他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乞丐,而阅读这些经典文学,就会让他知道,他真的是一个乞丐,一个苟延残喘,尸位素餐的人,这不是人人都能够接受的。

  而专业文学就更加难以阅读了,感情这东西,无论是学什么的,只要你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起码能够看懂,尤其是在这个没有网络文学的时代,人们阅读的文字,大多都是报纸上的文摘,而这些文摘又是有编辑进行筛选过的,从而文章内容都有一定的保证,不像网络文学,编辑只负责最初的审稿,只需要文笔初步达到要求,便可以上架,随后是通过读者来进行筛选,好的自然节节高升,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制度,而报纸上的文摘,则是编辑筛选,然后给读者阅读罢了,总的来说,读者并没有什么权利去挑选自己想要看的。

  所以经典文学自然大行其道,感情,人人都可以说一句,所以大家也都喜欢看那些家长里短的故事,每一年的畅销书排名,几乎前五名全部都是有关于感情或者是感悟的,人生的总结一类的书籍,而在这之后的便是一些游记,这也充分表示了宋朝人有对于外部世界的兴趣,所以一些旅游感悟,游记就是老百姓最喜欢阅读的了。

  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国内的,毕竟宋朝人对于自己的国家有着十分强烈的自豪,旅游首选自然也是国内,然后就是国外一些比较著名的地方,比如说日本,埃及,印度之类的地方,这些书籍一般都会十分的畅销,紧接着便是一些有关于诗歌的文摘,诗集,毕竟宋朝是一个风花雪月的国度,阅读文摘,诗集是一个很符合这个时代标签的东西,这三种书,几乎占据了整个排名榜单的前十位。

  至于推理,科幻,冒险,以及其他的邪典,则是排在后面的,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有些都太过于专业了,老百姓并不太喜欢看,喜欢的只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人群,不会像之前的哪几类一样,无论是谁都可以看,没有什么限制,这就有点像是好莱坞大片和恐怖片之间的差距似得。

  好莱坞大片,爆米花电影谁都可以去看,并没有什么限制,所以票房非常的高哦,好莱坞的恐怖片拍的虽然不差,但因为很多人并不喜欢看恐怖片,所以即便拍的很好,票房也不会特别的高,这就是专门类别的劣势。

  对于这样的情况,市场也无可奈何,毕竟这都是读者所作出的选择,老百姓喜欢什么,朝廷自然无法置喙,不过对于这些专门类别的,徐清是很喜欢的,毕竟他作为一个公务繁忙的首相,人本来就活的挺辛苦的了,又何必再去为难自己去看那些苦大仇深的呢,那不是没事为难自己么。

  对于他来说,不过是消遣而已,所以他就更加喜欢看这些专门类别的,因为这些节奏快,故事主线鲜明,不会有大段的人物心理描写,只不过或许是因为读者不多的关系,所以导致这些书籍的销售量并不高,而作者所得自然也远远不如那些写情感,游记,诗集的作者来的富裕。

  而在市场经济之下,什么东西赚钱,自然就能吸引更多的人跟进,所以如今宋朝的文学大家,也几乎都集中在这三个领域之中,而至于那些专门类别的作家,水平好一点的见没多少人看他们的,便改换门庭,也去写那几个大类了,这就导致专门类别的,故事虽然还不错,但文笔实在是太差,即便是徐清也很难看下去。

  毕竟他已经不是二十一世纪的富二代了,那个时候,只要故事好,便是小学生的文笔他也能看得下去,来到宋朝二十多年的时间,他早已经被这个时代的文字所感染,四书五经,古代典籍看了那么多,即便是奏章,都是用漂亮的雅言书写,他早就习惯了优美的文字,再让他去看那些粗狂的书籍,是真真看不下去的,这就是一个人的阅历所积累的。

  所以为了让自己能够看到一些质量稍微好一点的专业书籍,徐清自掏腰包,建立了几个专门的文学奖项,以鼓励这些专业的作者创作出更好的文学作品,只不过这些奖项刚刚创立,还看不出有什么吸引力,不过徐清相信,人类本身就是喜新厌旧的物种,现在喜欢那些感情类的书籍,也总有看腻的一天,到时候自然而然会开发其他的领域,就像现代,的种类无所不有,这才是文学的盛世,而不应该单单只是痛疼文学这一种而已,不然这也太枯燥了。

  文学经典可以让人与自己进行对话,而一些轻松的,则可以让人进入另一个世界称王,这又有什么不好的呢,总好过不得意的人把仇恨释放在社会上,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要好吧。

  不过即便专业文学在这些通俗文学的面前败下阵来,但亦如今宋朝阅读群众的体量来说,整个文学依旧是十分昌盛的,这是一个纸质媒体十分昌盛的年代,毕竟世界上也只有纸质媒体而已,等到电台的出现,还需要再过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才可以,尤其是随着最近科学院渐渐试验出了一种可以将现实中的物体直接拍摄进入一张纸中的科技之后,未来纸质媒体必然会愈发发达的。

  因为如今的纸质媒体,如果是报纸,大抵是会使用一些绘画来保证报纸的美观,至于书籍也都是如此,书籍如此倒是没有什么,但是报纸,如果全是文字确实让人没有多少关上的兴趣,若是能够配上图片,就能够图文并茂了,但画画这件事毕竟不是特别的容易,如今的报纸,三天就要出一期,光靠画画是非常麻烦的。

  而如今随着这一项技术的发明,想必未来纸媒将会有更大的前景,这种技术,通过银盐效应,小孔成像,屈光效应这三种物理上的原理,从而研发出了最原始的照相机,只不过如今这种照相机还并不实用,首先是个头太大了,二来则是拍出来的图片也很不清晰,所以还在适用阶段。

  但科学院已经拿出了好几台样机给政事堂的宰相们试验过了一番,徐清对此十分的满意,虽然这种相机跟现代的照相机不能相提并论,但这毕竟是科技的一大进步,所以徐清也鼓励他们继续从事研究,争取让照相技术得到更为普遍的应用。

  要知道,有了照相机之后,历史也就变得更加清晰了起来,在照相机被发明以前,人们面对历史人物,只能看他们的肖像画而已,欧洲倒还好一些,毕竟欧洲人的画喜欢贴近现实,所以虽然没有照相技术,但画出来总归还能跟原本的形象找到一些相似之处。

  而中国可就麻烦了,中国人画画,提倡在意不在形,所以历代帝王图,基本所有皇帝都长一个样,你都很难确认哪个皇帝是哪一个,而有了照相技术之后,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可以留下他清晰的面庞,就像清朝末期的那些名臣,王宫和统治者们,他们的形象通过照相机,被清晰的记录了下来,而这在古代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就是照相机的好处,他不仅仅可以拍下优美的风景,更能成为记录历史的一部分,历史本就不应该只有文字来书写,更应该有照片来衬托,而照相机的发明,便能让这个世界更加多姿多彩,所以对于照相机,徐清是十分喜欢的,即便还没有研究到比较好的状态,徐清也愣是让科学院送了自己家一台,然后放到自己家里,不停的拉着妻子拍来拍去,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

  而徐清的作为,自然是落在了百官的眼里,一时之间,拍照片成为了风潮,科学院这个冷衙门一时之间也差点被百官踏破了门槛,研究出来的几台试用机几乎都被权贵直接拿走开始拍起了照片,虽然这些底片的技术还不是特别的发达,但也依旧震惊了这个时代的人,直到这时,徐清才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为自己的一个私心,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徐清心里很是愧疚。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