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平淡为官 513.殖民体系

《平淡为官》513.殖民体系

作者:铭哀 字数:3728 书籍:平淡为官

  而这样的日本,是被整个宋朝所包容的,甚至现在日本除了本土之外,在马来西亚地区也拥有一定数量的殖民地,面积大概在二十万平方公里左右,这是宋朝故意留给日本的,毕竟作为附庸国,以及未来对抗辽金两国的好帮手,如果单单依靠本土,日本的实力实在是太落后了,小小的列岛是无法养育过多人口的,而除了日本之外,对于朝鲜和越南,宋朝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扶持,首先朝鲜自然是没办法从领土上扶持的,毕竟朝鲜在陆地上并不与宋朝接壤,唯一与他接壤的国家就是金国,宋朝与朝鲜之间是隔渤海对望,所以在领土上自然无法给予更多的好处,不过在经济方面,宋朝却还是给予了一定支持的。

  首先就是一大批工业的机器,这些工业机器有的是因为高污染而从宋朝淘汰的,还有一部分则是在宋朝也正在使用的机器,毕竟朝鲜的边境唯一邻国便是金国,面对这样一个拥有三百万军队的国家,朝鲜如果一丁点工业能力都没有,他将会很快变成金国的附庸,这对于宋国来说是一件在战略上很不利的事情,毕竟整个环渤海湾是宋朝经济第二发达地区,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若是朝鲜跟金国沆瀣一气,那么整个渤海湾沿岸的诸多城市就都会面临朝鲜的威胁,这对于国家的经济来说有着致命的打击。

  所以对于朝鲜,宋朝是必须要支持的,其中包括大量的武器以及兵工厂,让朝鲜起码能够有最原始的武装,用来抵抗金国人,同时还给予了朝鲜大量的水泥厂,用这些水泥厂在朝鲜与金国边境线上修建一连串的堡垒,以保证朝鲜即便面临金国的全面入侵,也可以支撑超过一个月的时间,给宋朝以时间调集军队进行营救,这就是宋朝对朝鲜的支持,而越南的支持就比较简单了,毕竟越南本身就在东南半岛,这一块地方,越南占的土地并不是特别的大,整个东南亚半岛总面积大概在四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左右,越南单独占据六十万平方公里。

  这么一点土地对于一个附庸国来说显然已经足够了,不过若是成为宋朝的臂膀这还远远不够,如今世界实在是太大了,而对于实力有限的宋朝来说,管理地区的成本是在日趋上升的,尤其是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以及一大批士兵开始在当地扎根,融入当地成为了贵族之后,新的兵源一直都是宋朝一个很大的问题。

  同时士兵的福利也越来越好,这就给宋朝带来了很大的财政危机,根据调查显示,如今宋朝一个士兵一年所需要花费的金钱,大概相当于六个辽国士兵的费用,十个金国士兵的费用,而在军队规模上,宋朝的军队是跟辽国和金国平起平坐的,都是在三百万左右,可是军队花费却远远超过了他们。

  这还仅仅只是士兵而已,若是将官之间的差距,更是十几倍,甚至是二十几倍的差距,在这样巨大的差距之下,士兵的日子虽然好过了,但朝廷的日子却非常的难过,以至于到后来朝廷实在是有些招架不住这么多的士兵,这才施行起了扶持属国进行间接管理的办法,以此来降低殖民地的维护成本。

  具体方法其实跟当初蒙古人政府宋朝的方法是一样的,在元朝的体制内,蒙古人是第一等,他们掌握着武力和政权,是整个国家最高等的人种,享受超然的地位,色目人则是第二等,他们是中亚人,负责具体的行政工作,也就是所谓的官员,第三等则是北人,也就是长江以北的人,包括女真人、契丹人和汉人,这些人就是被统治阶级,而第四等就是南人,长江以南的人,因为抵抗时间最长,给蒙古人造成的损失最重而成为了最低等的人,在整个帝国内是被完全压迫的存在。

  这种统治方式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无疑是非常不合理的,但在那个时代,这样的统治方式却有一定的合理性,蒙古人之所以要采取这种方式来进行统治,首先第一个原因便是蒙古人实在太少了,满打满算不过两百来万人口,可打下来的江山却远远超出了这个级别,两千六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远远不是蒙古人所能够统治下来的,所以他就需要其他的人种来协助他进行统治,而色目人无疑是元朝最为适合的辅助民族。

  因为色目人来自中亚,他在东北亚地区根本没有任何的根基,他所有的权利都来自于蒙古皇帝的赐予,只要蒙古人倒了,那么色目人的权力也会被彻底剥夺,而色目人若想要永久的掌握权利,就必须永远保证时刻效忠于蒙古大汗,这种思路比较像明代的皇帝用太监来治国的想法。

  那些明朝的皇帝通常会给太监们很大的权力,让他们与百官进行争斗,从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皇帝之所以会如此放心太监,便是因为太监的一切权利都来自于皇帝,只要皇帝不再支持他,那么他什么也不是,因为他没有根基,色目人也是一样,他们的长相完全与汉人不同,在中国生活,收获到的也都是异样的眼光,更何况中国虽然被征服了,但汉人自古以来对于番族就是不屑的态度,这些情绪色目人自然能够感受的到,所以他们也只能效忠于蒙古大汗,以免失去权利,被汉人彻底赶出这片富饶的土地。

  这就是当年蒙古人会使用种族等级制度的原因,而现在宋朝也是如此,宋朝的人口当然要比蒙古人多得多,总计一亿多的人口,确实很是富裕,但汉族不像少数民族啊,作为游牧民族,对于他们来说,故乡,故土这些概念是统统不存在的,这里的草没有了,他们便会迁徙到另外的地方继续放牧,所以蒙古人从蒙古高原出发,一路上把所有的文明地带全部变成了他们的牧场,这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的压力,但对于宋朝人来说却非常的困难。

  宋朝是一个十分重视故乡的民族,重土安迁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规则,这跟蒙古这样的游牧民族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当年欧洲在殖民新大陆的时候,花费整整一百年的时间,整个新大陆英国殖民地人口都不足十万人口,就知道,对于农耕民族来说,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土地去往其他的地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宋朝的殖民地租界建立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宋人很少会去这种地方,最后就出现一个十分危险的情况,那就是租界之中汉族比例太低,一个四十万人口的大城市,汉族仅仅只有两三万,剩下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本地人,这对于宋朝来说实在是太危险了,虽然在租界之内他们享受着最好的待遇,但是只要租界里面的人想要起义反抗,那么租界是根本没有什么抵抗能力的,毕竟凭借几千名士兵,威慑或许可以,但若是这些本地人真的想要干些什么事情的时候,是无法阻挡数十万人的百姓的。

  而在这个时候,就需要这些附庸国来帮宋朝进行管理了,就像当年英国管理上海租界那样,用印度人来做警察,以此来管理整个租界的治安,宋朝也是如此,为了保证租界的正常运转,便雇佣日本人、朝鲜人、越南人来维护租界的治安以及一些小头目的工作也全部由他们负责,在运行几年之后,一个正常的租界,汉族人口的比例大致能够保证在三万左右,而三个仆从国的人口则能达到五万左右,这样一个比例,作为管理层和保护层无疑是绝对足够的了,而且大家在这些殖民地上都是黄种人,彼此之间也有着一定的信任,如此租界才能够保持太平。

  如今宋朝一百多个租界上,居住的汉族人口大概在两百万左右,而三国人口则在五百万左右,他们负责着租界的基本运转,保证宋朝人的安全和地位,这就是三个仆从国的作用,他们在整个宋朝殖民体系中是排在第三位的,至于第四位就是类似马来西亚、新大陆、菲律宾之类拥有大量宋朝移民的殖民地,这些地方也因为土著人口稀少,或者是死亡率过高,导致大量的汉族涌入,其土地上汉族比例非常的高,这些殖民地排在第四位,享有与三个仆从国同等的地位。

  至于第五位就是其他殖民地区了,其中包括黑色人种,红色人种以及白色人种,他们被视为是愚笨的人,被整个上流社会所鄙视,对于这些人,在整个国家也是没有丝毫人权的,即便是王公贵族,在宋朝也并不受待见,毕竟他们的皮肤只需要一眼就能看出来并不是宋朝人,而这对于这样的人,宋朝人是天然反感的,这些人是整个世界的最底层,不享有任何的权利,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于宋朝的反抗也是最为激烈的。

  不过他们的制度,宋朝还是十分尊重的,毕竟没有必要平白挑起矛盾,宋朝占领这些地方可不是为了打仗的,而是为了获取利润的,而若想要获取利润,和平是首要条件,一个地方若是战乱了,除了军火商能够赚钱之外,大多数人是赚不到钱的,对于这一点,徐清很是清楚,所以在符合宋朝利益的标准之下,他是允许殖民地保持自己一定程度的自由的,虽然这也让徐清有了一些不好听的名号,认为他太过于考虑殖民地人民的利益,而把宋朝的威严放在了底下,对于这样的言论,徐清也很是无语,曾几何时,自己还被保守派抨击太过于现实主义。

  身为天朝上国,对待这些殖民地因为是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怎么可以把那些老百姓给奴役了呢,短短十几年的功夫,如今徐清倒是成了道德的化身了,世界的转变,有的时候就是转眼一瞬间的事情,就像徐清所经历的一样,现在的社会,现实主义的气氛无比浓厚,而与之相对的浪漫主义气氛则也非常浓厚,这个世界正在向着两极分化,中间派则是大量的减少,在这个时候,徐清偶尔还是会缅怀他当初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的样子。

  那个时候,这个世界虽然非常的贫穷,但是大多数人都比较温和,儒家教育中庸的概念在许多读书人心中都被奉为圭臬,而现在,在整个知识分子阶级中,这种思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摒弃,利己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甚嚣尘上,对此徐清也很是无奈,或许当人类进步之后,一些越发朴素的东西就都会被丢失,人类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徐清不知道这是对的,还是错的,但他也没有办法阻止。

  他发起了工业革命,让这个世界改天换地,当他这么做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他可能再重新回到原本朴实的状态了,甚至他连阻挡工业化脚步的能力都没有,只能看着这历史的巨轮不停向前滚动,直到位置的未来。

  当然,这些事情徐清是看不到了,他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维持下新大陆的制度,以及保证臣权不被君权所架空,因为他很清楚的知道,一个社会若是只有一个声音了,那么这个社会,或者国家距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所以他必须保持这个国家要有另外一种声音的存在,臣权所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声音,是必须要存在的一种声音,对于徐清的意志是十分坚定的。

  徐清这个老板的命令,作为下属自然不敢违抗,仅仅一天的时间,这三份报纸的加刊便已经放在了汴京城的报亭之中了,至于全国性质的《天下报》则已经开始加印往周边郡县开始印发了,一场舆论战便在徐清的眼中正式开始。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