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巨鳄2 第四十二章 、婚宴

《巨鳄2》第四十二章 、婚宴

作者:死亡闪现 字数:2225 书籍:巨鳄2

  任百城尽管准备一切从简,不过毕竟家大业大,还是准备了十几张桌子摆满酒菜,任百城夫妇坐在主桌,身边都是北海城有头有脸的人物,还有一些地方权贵,胡队长正在殷勤的为众人斟酒。

  看到胡队长溜须拍马的样子,任百城不屑一顾的冷哼了一声,对于他来讲,本身他喜欢这种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辈,可是在另一方面他有比较厌恶这种人,对于他们心底里面嗤之以鼻,这种矛盾的情绪以前在商海浮沉的时候,他不能够很明显的去表露出来,不过此时的他已经可以说是只手遮天的大人物了,他已经可以无所顾忌的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了。

  赵灵儿被送到任府以后就被安排到了后院,独自一个人坐在冰冷的新房之中,旁边的红罗帐丝毫没有给她带来心灵上的慰藉,抚摸着上等的绸缎心中却只有无尽的绝望。

  而地牢之中的林七还有林天生终于经过不懈的努力把门锁给锯断了,锯断门锁的那一刹那,他们兴奋的暗自窃喜,远处的仆役已经醉的东倒西歪,毕竟他们负责守卫这里关押的人,根本没有机会去前院讨一杯喜酒喝,于是他们郁闷的在地牢里面喝闷酒,心情不佳导致他们喝醉的更快。

  前院的赵世丞跟李氏坐在不远处的桌子上面,一言不发,这种场合其实跟他们的穿着打扮显得格格不入,很多宾客心中满是不在意,甚至多鄙夷的神色。

  李氏跟赵世丞两个人就好似外人一般坐在那里,冷冷清清,整个婚礼的热闹场景似乎跟他们都没有什么关系一般,就连任百城也有点觉得气氛尴尬,给何三使了个眼色,让他去帮助赵世丞解围。

  何三毕竟是老江湖了,一眼就看出来周围的宾客在故意为难于赵世丞,冷落的气氛让赵世丞觉得无地自容,羞愧难当,不过这个时候毕竟是任傲天的婚礼,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再怎么说赵世丞也是赵灵儿的亲哥哥。

  对于这种事情,何三还是比较有经验的,他走到那桌的宾客面前对他们说道:“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在古代的三国时期,东吴能武不能文的武将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后,整个人比较努力发奋进行读书。经过勤学苦练悬梁刺股,过了一段时间后,都督鲁肃来视察吕蒙的防地。吕蒙就对蜀国防备刘备的事情讲得有条有理,还写了份建议书给鲁肃,鲁肃很惊讶。吕蒙的进步大大的超乎了鲁肃的预料,于是鲁肃对吕蒙说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握重要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专门研究传授经学的学官吗?(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军务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益处。”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觉得吕蒙还是没有文化,但是与吕蒙议论,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十分惊奇地说:“你如今的谋略才干,已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县的吕蒙了!”吕蒙说:“对于有才能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兄长你看清楚这件事情也太晚了啊!”于是鲁肃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去。

  对于这个故事,这些有学识的宾客自然知道,而作为举人的赵世丞也当然了解何三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意图就是为了替自己解围,他心中还多少有点感激这个油腔滑调的何三,毕竟他做的这些事情也是任百城的指使。

  桌子上的宾客也都听明白了,他们纷纷的举起酒杯对着赵世丞说道:“恭喜,赵举人!”

  赵世丞急忙举杯还礼,嘴中说着同喜同喜,可是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想在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原意为举到之人,为应举者的通称。唐代以各地乡贡中试者,需入京应试,故有此称。宋为乡试(贡举考试)各科中试者的统称。俗称举子。宋举人被解送礼部前,须经考试,略如后之乡试。举人在礼部应试落第者,仍须再应乡举,可方参加下科考试。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可免丁役。金、元亦如此。明清沿袭,为乡试中试者的专称,俗称孝廉。且作为一种出身资格,即初步具备入仕资格。清末又有法科举人、理科举人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乙巳年))起,考试回国留学生,最优者给予进士出身,优等及中等者给予举人出身,并各加某学科字样。

  举人是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作孝廉。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闱。乡试由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长官担任监考官。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是秀才,地点在各省的贡院。乡试分三场,内容是八股文、试帖诗、表、判、论、策等等。试卷要由专人誊写后才交给考官,以防作弊。确定了及格的名单后张榜于巡抚衙门前,此时正值桂花飘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汉代取士用人无考试之法,皆令郡国守相荐举,被荐举者称为举人。唐、宋时称可以应进士考试的人为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

  举人。如果顺利过了第一关,乡试合格者就被称为举人。“举人”得名于汉代的察举,但在汉晋南北朝,只是被举之人的意思,并非甚么专称。唐宋科举,重进士科,所谓举人,不过指由此可应进士试,所以又称举进士,仍不是专门称谓词。这等可应进士试的举进士另有专名,唐代以中央设立的学校(国子监、弘文馆等)、地方学校选送至京应考者为生徒,以各州考选的士子为乡贡,意思是随各州进贡物品一起解送。宋代解送这样的士子赴会试,一般须经本州“取解试”(类似明清的乡试)取中。如果会试不能登第,在唐宋时代,须再应府或州的考试,重新获得乡贡资格方能再就会试。

  宋代刘章“四魁乡举”、元代许瑗两应乡举皆第一,就是由于第一次会试被黜落,所以要四次、两次应乡举。而明清的举人则较为优待,一旦中举就永远具有继续赴会试的资格。明清的举人还有一个不同于前代的地方:可以因此进入仕途。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进学后仍然贪穷,被瞧不起;一旦中举,亲戚邻里都去奉承他,连张乡绅也去攀世交、送银送屋,就因为举人不仅取得赴会试的资格,而且也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

  以前的举人亲戚相邻都会奉承,乡绅也去攀世交,送一些钱财到举人那里,为的是有朝一日举人高中成为大官的时候,也算是有一个倚靠的大树,不过如今赵世丞虽为举人却混的这般下场也是凄凄惨惨,呜呼哀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