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真相 第61章

  康雍乾三朝称盛世

  殊不知落日照晚红

  最近几年,把清朝历代皇帝炒得十分火暴,似乎这些皇帝,全都成了宽厚仁慈,体恤爱民,惮精竭力为天下苍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皇帝”。

  更有一些电视剧,把这些皇帝写成了高瞻远瞩,开疆拓土,给子民百姓带来盛世繁华的“英雄”。君不见,一些电视广告推波助澜,把“皇帝情结”,“奴才情绪”潜移默化到了二十一世纪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要吃“某某麦片”,要喝“某某酒”吧,还要那“某某格格”里饰皇帝的演员,着龙袍冠冕说一句“恩准”,似乎小民百姓才能获得施舍。早在上个世纪初,鲁迅先生便痛切地讥讽过做惯奴隶的“阿桂”“阿Q”们,跪惯了站不起来,近一百年过去了,还有人宣扬“皇帝情结”“奴隶情结”,真令人毛发悚然不得而解。

  皇帝、格格出面做广告,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那些自己做惯奴才“分噬一杯羹”的奴才们,硬要把“奴才哲学”强加于受众,真是荒谬已极!

  且看康、雍、干三朝的真相吧!

  关于清代写皇帝的历史小说,已汗牛充栋,写这三朝的历史小说也有了多种,在小说基础上改编上映的电视剧更是夜夜在放。

  原来港台的“戏说”,多少还带一点嘲弄,既是“戏说”,也就没多少人认真,把它当成历史。近年来关于清朝,或别的朝代的历史小说、历史电视连续剧,便大谬不然。其实就是历史学家已有定评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也只肯定他在某一方面的历史功绩,他们都有残酷统治奴役天下百姓的另一面。

  没有一个皇帝是绝对的“好皇帝”,从人权、人道、人性的角度看,他们都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皇权产生的畸形儿,用一句套话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就说创造所谓“康熙盛世”的玄烨,八岁受顺治遗诏嗣位,改元康熙,康熙六年――十四岁亲政,他除鳌拜,撤三藩,治河,绥服蒙古,平定噶尔丹,移风易俗,兴儒学,的确为巩固他自己的统治,做到了鞠躬尽瘁;客观上为明末清初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带来了暂时较为安定平和休养生息的机会。在客观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历史功绩应当予以肯定。

  但他的功绩也仅止于此,一时巩固了大清朝的皇权统治。康熙中晚期的众皇子嗣位之争,那延续至雍正朝的血腥的残杀,不过是皇室内部狗咬狗的斗争,徒然牵扯一些无辜的奴才,甚至平民百姓陪葬罢了。

  至于收获台湾,平定噶尔丹,似不应说成康熙开疆拓土如何功劳显赫。整个清朝并未开疆扩土,康熙派索额图与俄罗期斯谈判,划定边界,倒是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大片国土。雍正四年,雍正派隆科多与阿尔泰将军,与俄罗斯议定中俄新疆方面的边界,又失去了伊犁河谷西部及塔城以西的大片土地。

  中国版图最大的时候是成吉思汗时代的元朝,“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他的后人没有能守住那广袤的土地罢了。噶尔丹是蒙古人,他并不是要脱离中国另立国家,他是要打到北京,由他做皇帝,所以康熙平噶尔丹,还是统治者内部为争皇位的战争,算不上“拓土”。

  至于台湾,人所共知在明朝,郑成功从外夷手中收获台湾,所以郑成功是民族英雄。康熙朝,台湾由郑成功的后裔郑经统治,他有反清复明念头,也许他也想争个皇帝做做。被渲染得声势浩大的“收获台湾”,不过是从华夏一个统治者手中,转换到另一个统治者手中罢了。

  唐代散文家李华,写过一篇《吊古战场文》,其中有这样的浩叹: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

  纠纷。黯然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铤忘群。亭长告余曰:“ 此古战场

  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吾闻之,牧用赵卒,大破林胡,开地千里

  ,遁逃匈奴。汉倾天下,财殚力痡,任人而已,其

  在多乎?周逐猃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师而

  还,饮至策勋,和乐且闲,穆穆棣棣,君臣之间。

  秦起长城,竟海为关,荼毒生灵,万里朱殷;汉击

  匈奴,虽得阴山,枕骸遍野,功不补患。

  李华的文字是希望朝廷改革内政,调整对外关系,不要穷兵黩武,用老百姓的血肉去喂饱自己的权欲。这跟杜甫的诗作发出的诘问有异曲同工之妙:

  君已富土境,开边亦何多?

  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王开边意未已。

  在杜甫眼里,就是拓疆守土,也要适度,更不用说是统治者内部狗咬狗的战争了。

  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近百年反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殖民的战争,历史上农民起义反抗封建帝王残暴统治的战争,这都是正义战争。而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镇压少数民族反抗和农民起义的战争,自然是非正义的战争了。康熙发动的平三藩、噶尔丹和所谓“收获台湾”,基本上属于这种战争,似不宜大歌大颂。

  当年跟随康熙远征噶尔丹的安郡王幕僚徐兰(江苏常熟人,三十五年从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雍正初随年羹尧征青海)写过一首《出居庸关》诗,对远征便有讽剌。诗曰:

  将军此去必封侯,

  士卒何心肯逗留;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康熙私生活的荒淫无度,六次巡幸江南的奢侈铺张耗损财力,给貌似“盛世”的大清朝埋下了隐患。到雍正上台的短短十三年,雍正杀兄奢弟巩固统治以后,自雍正八年开始,他便**过度,连命都保不住了。只得乞求仙药金丹,由于数年连续服用朱砂,最后以药石中毒而在五十八岁夭亡。

  曾做过户部侍郎、贵州巡抚的田雯,写过一首《采砂谣》,鞭笞所谓服用朱砂长寿成仙的谬传,揭露采砂给当地百姓带来的苦难。诗曰:

  大如牛,赤如日。

  官府学神仙,

  取砂何太急!

  囊有砂,瓶无粟。

  奈何地不爱宝,

  产此荼毒。

  砂尽山空,

  而今乌有。

  皂衣夜捉人,

  如牵鸡狗。

  匍匐讼堂,

  堂上大呼弗已:

  误我学仙不长生,

  尔当鞭笞至死。

  雍正既荒淫又愚昧,他信佛没有佛心,信巫道邪术能驱邪治病,信方士服金石丹药,却“枉送了卿卿性命”,还给庶民百姓带来灾难痛苦。在他统治的年代,他大兴文字狱,杀人如麻,是史学家公认的寡恩残暴的皇帝。

  乾隆自即位以来,正当清朝所谓全盛之时,因此他的荒淫巡游无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圣祖爷康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还自以为圣德无疆,仁恩普照。走到哪里题字题诗到哪里,自以为文德武功十全俱备。到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命群臣编撰一部《十全武功记》,夸扬自己的功绩,以传后世,好使万代瞻仰。

  他如此作为,可称得是踌躇满志了,但是有一桩不足之处。少年时候纵欲无度,只因先天禀赋甚厚,后天的培补又十分充足,所以在中年时候并不觉得什么,到了晚年就不免筋力不继了。还要日理万机,夜御妃嫔,青楼狎妓,更加现出劳倦的神气。便想传立嗣皇,自己退老南宫,享受那逍遥自在之福。

  乾隆临御已满六十年,便想举行内禅大典,自己去当太上皇。当下传旨,将毓庆宫重行修葺,命十五子嘉亲王搬入居住,并御书“继德堂”匾额赐与悬挂。

  嘉亲王是乾隆诸子中最喜爱的一个皇子,乃贵妃魏佳氏所出。生得丰神隆颐,举止端重,六岁上学,师傅是兵部侍郎奉宽。到十三岁,已毕五经,便从工部侍郎谢墉,学今体诗,从侍讲学士朱珪学古文古体诗。十四岁晋封嘉亲王,赐居撷芳殿。

  直到六十年,乾隆命他移住毓庆宫,虽有禅位于他的意思,却深藏在心里,并未吐露出来。直到是年九月,方召军机大臣、大学士和珅入内,对他说道:

  “朕自即位以来,已经花甲一周,幸赖天心默佑,祖宗福庇,四海清平。回忆朕当践祚之时,曾经对天默祷,倘得周甲当国,定必归政嗣皇,退老颐养。今年正满六十花甲,朕于明年便要内禅归政了。好在传位密诏早已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明日乃吉日良辰,就要在匾额当中取出密诏,当众宣布,预备内禅。”

  和珅听到此,暗想道:这皇上待我总算十分相信了,无论大小事情没有一件不和我商量斟酌,方才办理。怎么独有传位密诏之事,偏生要瞒着我呢?难道还怕我泄漏机密么?今天要不是他亲自告诉我,我还不知道匾额之中已经有了诏书。但是旁的事情也还罢了,不知他要册立的究竟是哪个皇子。我被他瞒住了,这个损失真正不小。不然我可以先到皇太子那里预先道贺,这个定策拥戴之功可就不在小处,正可借此邀结嗣皇帝的宠信。

  和珅叹了口气,无奈圣上不肯明言,他又不能询问,如何是好?心里略略筹划,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有了,何不用言语试探他的口气,只要得着一点消息,就可赶去献功,邀取新皇帝的恩典了。”主意已定,当下假装不胜欢喜地伏地恭贺道:

  “皇上以尧舜禅让之心,成禹启继承之业,享古帝皇未有之洪福,行古帝皇未有之盛举,隆仪大典创举非常。奴才备位宰相,忝居首辅,恭预盛典,不胜欣贺。只是明日便要举行册立大礼,这皇太子的宝宫还没有预备,恐怕来不及了吧。”

  乾隆拈须哂笑道:

  “还用你来饶舌?朕早就预备了,毓庆宫已竟修葺整理一新,朕早已传旨,命嘉亲王入居,并赐名继德堂,亲书匾额,给他悬挂。正是寓着传位之意,你这样的聪敏,难道还不能揣测朕的意思。”

  和珅暗自忖道:原来未来的新皇帝就是他,怪道呢,无缘无故修葺毓庆宫,又命嘉亲王搬去居住,谁知就是这个意思。竟一时疏忽,不然早就可以种瓜得瓜。幸而与嘉亲王一向没什么过不去的事情,今天还可以赶到毓庆宫传递 消息,好使他觉得我在内里十分出力,将来定要感念我的功劳,便不忧后患了。

  一面在心里打主意,一面还敷衍乾隆,叩头奏道:

  “圣意高深莫测,奴才短识浅见,哪里能揣度得圣心天意来呢。”

  乾隆听了他一番阿谀奉迎之话,不胜欢喜,又和他谈了一会旁的政务,方才命他退出。和珅出了宫门,哪里还有耽延,如飞的赶回家中,选取一柄上好的玉如意,迳向毓庆宫来朝见嘉亲王。

  嘉亲王闻报和珅前来请见,不知何事,因他是乾隆第一宠臣,势力如山,十分利害,心中虽然因他过于贪黩,不甚喜悦,恐他在乾隆面前说自己的坏话,也不敢怠慢,亲自迎接出来。

  和珅见了嘉亲王,立即叩头道喜道:

  “奴才叩见嘉亲王,奴才向嘉亲王道喜。”

  “噢,和中堂,”嘉亲王从未见和珅对他如此重礼,笑问道,“这喜从何来?”

  和珅立即献上玉如意,跪在那儿默不作声。

  嘉亲王因和珅向自己道喜,已是奇怪,又见献上如意,更觉十分纳闷。原来清代宫内和官场之中,有个成例,凡是晋封后妃,有人向他道喜,必要献柄如意。那官场之中遇着年节致贺,也要献柄如意表示祝贺。现在和珅忽然献如意给嘉亲王就是引援这个例子。

  嘉亲王也知道有这故事,所以见和珅道喜献如意,心中十分惊骇,遂即问道:

  “相国向我贺喜,不知何喜可贺。”

  和珅一堆笑道:

  “王爷前天不是得皇上赐继德堂的匾额么?但就这‘继德’二字上着想,便知这喜事的来由了。”

  嘉亲王听了此言,顿时恍然大悟,心内想道:和珅这老贼着实可恶,他胆敢将传位密诏擅自泄漏,我料他前来道喜的意思,无非以赞襄定策之功自居,要想我感激他。果然怀着这个念头,可就大错特错了,父子传位,难道还要他人帮忙么不成?我若即位之后,必把此事列入罪状,决不宽宥这老贼。

  嘉亲王虽然如此着想,表面上对待和珅却分外谦恭和霭,像是非常敬重他的样子。和珅以为嘉亲王已被自己拉拢住了,心下十分快活,直在邸内谈了半日,方才告辞回去,内心不胜窃喜。

  到了次日,乾隆视朝,召集皇子皇孙,以及宗室王公满汉大臣,当众传谕,着和珅率领侍卫太监往正大光明匾额上面将金匣请来,在殿上当众开拆,宣布了密缄的传位密诏。接着祭告天地,神祗宗庙社稷,册立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并定于明岁元旦举行内禅,命礼部预先拟订内禅仪节。众臣奉了旨意,一齐叩拜高呼,称颂圣明。

  转瞬之间,已到元旦,乾隆果然禅位于皇太子颙琰,改年号为嘉庆元年。这便是清朝的嘉庆皇帝了。

  说话丙辰元旦。乾隆举行禅位大礼,所有祭告天地社稷宗庙等事,均于去年预备停妥。

  归政之后,君臣奏事章疏,尊乾隆为太上皇帝。召见奏对,亦称太皇帝,至于敕书谕旨以及所用御宝,亦经礼部议定,早已颁旨宣示。就是内禅仪仗,册立典礼,亦皆于去年料理清楚。诸事齐备,十分从容。

  到了这日清晨,新皇帝随着乾隆銮舆,来至奉先殿,按照仪注,行过了礼,遣官致祭太庙,然后临御太和殿,由乾隆亲将传国之宝,授典新皇帝。新皇帝跪地接受,谢恩已毕,太上皇帝受群臣朝贺,先行退朝还宫。新皇帝再行即位受贺。

  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颁行天下,改元嘉庆。嘉庆帝退朝之后,即侍驾乾隆御宁寿宫皇极殿,举行千叟宴,凡亲王、大臣、蒙古贝勒、贝子、公、额驸台吉等。寿至七十以上的共有三千余人,京都预宴一品而年届九十岁的,乾隆皆召至御座之前亲赐御酒。

  这番授受大典,也算是千古未有的盛举,后人有诗咏乾隆内禅之事道:

  瑞雪祥光绕御前,

  传家国玺手亲传。

  尧天舜日今重现,

  从此有幸太平年?

  乾隆传位以后,正想安居南内,既享尽人间富贵,怡养天年,又可以遥控指挥新皇帝,不失太上皇的威严。哪知大清朝正于曹雪芹笔下所描写的“大观园”,“内里被掏空了”,已经显露出“盛筵必散”的“异兆悲音”。曹雪芹借古董商冷子兴的口说:

  如今人口日多,事务日盛,主仆上下,都是安

  富尊荣,运筹谋画的竟无一个。那日用排场,又不

  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

  尽上来了。

  管家的凤姐则说:

  出去的多,进来的少,总绕不过弯儿来……

  咱们一日难似一日,外面还是这样讲究。

  这实际上是对清皇朝盛势已去,衰势已成的雍、干朝的真实描写。那所谓“功名奕世,富贵流传”的膏梁锦绣生活,在装璜着迷人的“盛世”的背后,浸透的却是被榨干的农民的血汗。维系皇族豪华开支、皇帝无数次南巡北幸的主要仍然是残酷的、敲骨吸髓的封建地租剥削。为了满足皇帝、皇帝的奴才,奴才的奴才的奢侈享乐,不仅向农民进行形形**的实物地租掠夺,还要榨取大量的货币地租和徭役。

  看看《红楼梦》五十三回乌进孝缴租的那张单子,就可以了解,甚至在荒年歉收的情况下,皇权是用怎样残暴的手段在压榨农民了。

  就在乾隆禅位,嘉庆临朝,群臣欢呼雀跃的时候,那南边地方早已搅得横尸遍野、血流满地了。

  原来自顺治入关,窃有华夏,历经康熙、雍正两朝,虽没有什么深仁厚泽,浃洽民心,却也将祸乱荡平,渐渐地休养生息,国力已几富庶,达殷实充足的境界。乾隆即位临御海内,正是丽日当天外表兴旺的时光。要恪守着祖宗家法,勤俭自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自然还可以锦上添花延续“盛世”,太平无事。

  无奈乾隆荒淫无度,屡次南巡承应供奉,征调频繁,将百姓搅得不能安居乐业。康、雍休养生息的成果,早已被他所丧,荡然无存,民间苦于虐政,已不堪忍受。偏生乾隆自己挥霍还不算数,要宠信一个和珅来帮倒忙。和珅一个人还嫌不足,又用了无数贪官污吏狐群狗党吸血鬼来敲骨吸髓,把全国的百姓弄得山穷水尽,绝少生机。无路可行,自然要挺而走险了。

  且说湖北四川等地的百姓,被逼不过,只得结成一种邪教名曰白莲教,酝酿生事。为首的两个人,一个唤苟文明;一个叫高天德。初起时不过穷人念咒画符,施水治病。到后来竟自杀人放火,攻打官府。入教的人日益增多,遂把一个十余岁的小孩拥戴起来,作为他们的教主,公开扯旗造反,与朝廷分庭抗礼了。

  小教主本名王发生,为了号令天下,教友们声称他本是明朝后裔,是康熙朝大闹京城的朱三太子的儿子,也就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之皇孙。

  经过一番筹划,四处煽惑,正欲举事潜谋不轨。谁知消息走漏出去,被官军捉了去。将为首的杀了许多,弄清王发生并非崇祯后裔,念他年幼无知,从宽发落,充发新疆服苦役去了。

  那苟文明、高天德和首领刘之协,如何肯善罢干休。正想设法报复,却巧朝廷下旨,着地方官搜捕逆贼,一个也不能漏网。官府办理不善,纵令衙役挨户搜查,肆意抓捕铐人打人,搅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

  于是刘之协等首领因势利导,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一时之间,四川、陕西以白莲教为核心的穷苦农民,一齐风起云涌杀向官衙。他们开仓放粮,杀贪赃枉法的官吏,一鼓而起,四处响应。弄得川、陕、楚等地,完全是白莲教的天下了。

  悠游享乐一生的太平天子、太上皇乾隆,运筹帷幄,幕后指挥,让嘉庆帝速速派兵征剿。可早已酿成星火燎原之势,按下葫芦浮起瓢,东伏西起,西伏东起。哪里能够平定下来。非但嘉庆宵食旰兮,军书旁午,束手无策。就是太上皇也听久训政,焦虑成疾。

  倒是和珅心中暗自窃喜:趁着“教匪”搅乱可以任意稽压军报,复算报销。还可以借着军事,勒索重贿。各路的统兵将帅,被和珅百般勒索,无以应命,不得不克扣军饷粮秣,用来孝敬和珅。

  军无足饷,兵心离散,哪里还能平息暴乱呢。嘉庆深知和珅之奸,心中甚是恨恶。只因太上皇非凡宠爱于他,一时不敢轻易发作,惟恐有伤上皇之心。满洲旧俗,遇着喜庆祝贺,有呈如意的习惯。嘉庆即位,便明令禁止递呈如意,这明是痛恶和珅的意思。

  那和珅偏不知趣,偏要到处张扬,说嘉庆得蒙太上皇内禅,是他暗中拥戴的。嘉庆听说这些事,对和珅更是怒火中烧,大有不共戴天之势。他估摸自己根基未稳,面儿上却似乎善待和珅,像是十分要好。凡遇什么政事,要启奏乾隆,惟恐和珅疑心自己,在太上皇面前说他的坏话,故意请和珅代为转奏。左右的臣子有说和珅不好的,嘉庆必定呵叱他们道:

  “你们胆敢离间和相,朕正倚仗相公,治理四海,你们如何可以轻视他呢?”

  和珅见嘉庆十分恩待,还是放心不下,又保他的业师吴省兰,代皇上抄录诗草,暗中窥视动静。嘉庆知道他的用心,反倒准奏。

  从此以后,嘉庆在吟咏的时候,非常留心,诗句里面一点圭角也不露出来。和珅见嘉庆帝并无疑忌,心中不胜欢喜,胆子愈来愈大,甚至连他的宰相府也造得和大内差不多,衣服什物也僭用起皇舆来了。

  这一年,钦差大臣勒保捷报到来,说是生擒了白莲教匪首刘之协。乾隆以为教匪不日可以荡平,圣心大喜,下旨封勒保一等威勤公,军机大臣和珅晋封公爵,福安晋封侯爵。满汉朝臣文武百官,得了信息,一齐赶往和珅府道喜,从此都改称和珅为“公相”。

  和珅有此际遇,也是喜出望外,传命下去备办盛筵款待贺客。一时之间,觥筹交错,宾客如云,那富贵繁华,热闹景象,一言难尽。这真是:

  天上神仙府,

  人间公相家。

  酒林伴肉海,

  珠玉穷侈奢。

  世间再没有哪个比得上他的了。席间欢饮谈笑,歌舞纷陈,直闹到夜深,方才散席。客人去后,和珅多饮了几杯酒,兴冲冲独自来至秘室,将门关上,然后取出一挂正珠朝珠,带将起来,走到大立镜前,对镜徘徊,左照右映顾影自喜,那神气很是得意。在秘室里面,直盘桓到三更时分,方才入内安寝。

  过了几日,朝庭又接到军报,说是教匪苟文明、高天德要替他的首领报仇,竟将大兵打败,其势益发猖獗。太上皇闻了警报,分外忧虑,宣召嘉庆与和珅,同往慈宁宫面谕机宜。

  嘉庆偕同和珅入宫,拜见上皇。适值上皇趺坐在蒲团上面双目紧闭,口中喃喃有词,如念诵经咒一般。嘉庆不知是何缘故,朝拜已毕,侍立一旁,不敢惊动。和珅俯伏阶前,等候圣旨。

  太上皇默诵了半日,忽然大声问道:

  “何人承当。”

  嘉庆不明其意,那敢答应,觑了和珅一眼。只见和珅跪在那里,大声答道:

  “苟文明、高天德。”

  太上皇方才睁开二目,与他们议论军情。

  嘉庆甚是纳闷,不懂上皇默诵的是何经咒,更不懂和珅突然高喊高天德、苟文明两个名字,又是什么意思。等到议事已毕,退出慈宁宫来,嘉庆问和珅道:

  “上皇适才念诵些什么,你为何单唤两个名字?”

  和珅瞅了嘉庆一眼,阴笑道:

  “皇上不知其底,上皇昔日从喇嘛处习持西域神咒,如若此人该死,只要默诵神咒,高呼其名,虽在数千里外亦必顿时倒毙。适才上皇默诵的,就是此咒。我想现在只有苟文明、高天德两人,罪应诛戮,乃是上皇心中的芥蒂,所以突然唤这两人的名字。”

  嘉庆听了真是匪夷所思,迎合上皇达此之微,心中益发厌恶他的奸诈,面上却不露声色反倒笑道:

  “相国可算上皇第一个知心人了。”

  和珅那里知嘉庆这句话,正是说他善于逢迎,奸刁可恶呢,反而洋洋得意,辞退出外。

  其时教匪扰乱,朝廷忙着料理军事,宫中也无甚事情可以记载。时光迅速,早又过了年关,到得元旦这日,太上皇忽然患起病来。年老的人,气血已衰,况兼为了教匪扰乱,日夜焦虑,训政勤劳,操心过度,就此一病不起,在嘉庆三年遽尔崩逝。

  乾隆方才晏驾,吏部给事中王怀祖,监察御史广与,遂即列款参劾和珅,说他弄权舞弊,僭妄不法,请即革职拿问,明正典刑。

  嘉庆的积愤终于暴发出来,立刻传旨,命成亲王仪亲王逮捕和珅,并命勇士阿兰保,沿途监察,拿交刑部,对和珅严行审讯。又降旨派八王爷、七额驸、刘中堂讯问口供。四人奉了圣命,照着所参的条款,一一讯问确实。遂命上了刑具,收禁监狱,提奏上去。

  嘉庆看了奏章,见纠参的数十条罪款,无一虚浮,不觉大怒道:

  “好个专权擅柄藐视法纪的奸贼,若不严行究办,何以警戒将来。”

  立派十一王爷偕同庆桂盛柱,查抄和珅府宅,派皇次子绵宁查抄和珅花园。各位王爷奉到上谕,哪敢怠慢,带领藩役人等,分头查抄,开明清单,上呈御览。嘉庆看过清单,正要降旨,十一王爷早已启奏道:

  “和珅家中所盖楠木房屋,尽都逾制,其多宝阁楼廊式样,皆仿照宁寿宫规制。花园布置点缀,竟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毫无二致。”

  王爷奏毕,七额附也相继参劾道:

  “和珅秘室中,藏正珠朝珠一挂,此乃御用之物。臣下何得有此?因即询问和珅家奴,据其贴身小奴供言,和珅常于深夜无人之时,悬挂此御用朝珠,对镜喃喃自语,显然有伺上谋逆之虞。又其家奴刘全,竟有资产银七百余万两,若非平日纵令勒索,何至积财如此?”

  嘉庆推推手中查抄和珅家产清单,缓缓说道:

  “朕瞧查抄和珅家产清单,共一百零九号,尽行估出价目,竟有八万三千万万之巨,这是国库皇银的十多倍。朕心已是不胜惊骇!若非卖官鬻爵,巧取豪夺,何来如此巨额家财?可恨他胆敢躜用乘舆之物,居住逾制府第,足见他心怀叛逆,图谋不轨。和珅身受大行皇帝之恩,不思报答,竟丧尽天良,蠹国害民,实为古今逆臣所罕有。着大学士六部九卿会同拟具应得之罪,陈奏施行!”

  嘉庆既已降旨,大学士六部九卿会衔具奏道:

  和珅贪赃枉法,贻误军机,心怀异志,大逆不

  道,请依叛逆之例,凌迟处死。

  嘉庆披阅之下,费尽踌躇。一则,正值大行皇帝治丧之期,凌迟处死其爱臣和珅,于礼不合;二则,先帝把最钟爱的固伦公主,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自应仰体皇考之心。为存国体,圣谕和珅在监内赐绫自尽,令丰绅殷德承袭伯爵之位,在家闲居,不许外出滋事。

  至乾隆驾崩和珅自尽,乾隆朝才真正结束,康、雍、干三朝才真正划上了句号。和珅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污犯,在当时国库库银才五千多万两的时代,他一个人竟搜刮民脂民膏达八亿三千万两之巨,为库银的一十六倍多,真是耸人听闻,令人发指。

  和珅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由和珅可以想见康、雍、干三朝官场的腐败,进一步印证了《红楼梦》揭露的封建贵族盘剥压榨农民的社会现实。

  当时有一民谣曰:

  和珅扳倒,

  嘉庆撑饱。

  但是,扳倒一个和珅,撑饱一个嘉庆,也已经挽救不了大清朝日薄西山的命运了。

  最近播出的《天下粮仓》电视连续剧有一主题歌,倒也十分贴切:

  煌煌天朝,万千气象,

  江山坐在百姓心上。

  热天热天热太阳,

  热的是一粥一饭一衣裳。

  九州方圆,四野苍茫,

  大江南北人丁兴旺。

  敬天敬地敬爹娘,

  敬的是富国强民好主张。

  皇帝的江山,的确像一座大山,压在庶民百姓的心上。但是,在封建皇帝统治的大清朝,决不可能有为老百姓“富国强民”的“好主张”。嘉帝虽然十分节俭,但国力已经空虚,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连年不断。大清朝已是日薄西山,再也不可能兴旺了。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把魔爪伸进贫弱的中国,内忧外患,就在乾隆死后五十二年,终于暴发了声势浩大,殃及大半个中国的空前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这是乾隆朝此伏彼起的农民起义的延续和一次总暴发,那“千里饿殍图”虽然烧了,但万里河山已经百孔千疮,百姓无以为生,与其饿死,不如奋而反抗。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虽然被清皇朝残酷的镇压下去,但已经敲响了皇权统治的丧钟。

  看看那场起义与镇压起义的战争,由战争而带来的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在那充满罪恶和流血的焦土上竟活活打死、饿死了一亿多老百姓。当时“煌煌天朝”的总人口大约三亿多点,竟是在三个人中死亡一人。这就是所谓的“康乾盛世”的神话,给苦难的人民带来的回报,这就是血淋淋的清王朝的历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