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 第0836章:亘古不变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第0836章:亘古不变

作者:菠萝炒土豆 字数:11696 书籍: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

  三国魏、蜀、吴,多少英雄豪杰。

  今天咱们就简单,聊一聊,所谓的“倒霉”刘备。

  刘备其实不倒霉,他是三国诸侯中家底最浅的,最后能混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已经是强中强了,谁敢说他倒霉?

  可他又确实很倒霉,他一生征战时间长达近40年,从无到有,打下蜀汉的江山,可他想要的仅仅只有这三分之一?

  他公开的目标是“复兴汉室”,也就是想要全部。

  但直到他病死,手上也只有三分之一,还是最弱小的三分之一。

  他没能完全成功,是各种因素的叠加,政治、军事、经济、机遇、谋略等各种条件缺一不可。

  不过,这些话题太庞大,网上也有好多分析文章,我就不多谈了。

  我只谈谈他不倒霉中的倒霉,也就是意气风发时,突然因意外缘故出现的失败,主要是指背叛事件!

  刘备一生遭遇了四次比较严重的背叛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其实也是造成刘备最终只能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曹豹、许耽背叛,刘备丢徐州,失去在北方争雄的根基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原徐州刺史陶谦病死,临终前把徐州这个富庶的地盘让给了刘备。

  这是刘备从家乡起兵近十年后,才获得的足以让他成为一方诸侯的根基之地。

  有了这一州之地,他才能不以别人附庸的身份,参与天下争霸。

  但这块地盘有毒,当时在刘备麾下的陈群就劝说他不要接手徐州,认为用小马拉大车的话,会出事,《三国志·陈群传》中记载:

  时陶谦病死,徐州迎备,备欲往。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

  但早就受够了寄人篱下之苦的刘备,哪经得起成为徐州刺史的诱惑?

  于是,刘备大大咧咧的进了徐州,从帮公孙瓒打杂的小弟,变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北方诸侯之一。

  而陈群的判断,也很快应验。

  刘备入徐州后,没有很好的处理好原陶谦旧部,丹阳兵将领曹豹、许耽等的待遇问题,双方有了一定的裂痕。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刘备出击袁术,吕布受袁术之邀,准备偷袭刘备的徐州。

  关键时刻,张飞还在下邳城中跟曹豹起了争执,双方势同水火,结果,许耽派人去迎接吕布大军,并打开城门,把徐州献给了吕布。

  刘备当时打袁术也不顺利,吃了败仗,转头连老巢都丢了,差点就一蹶不振,只能跟吕布求和,再次寄人篱下。

  这一次丢徐州,让刘备失去了继续在北方争雄的可能。

  等到他从曹操那边跑出来,第二次占领徐州时,此徐州已非彼徐州了。

  原徐州的士族和实力派,大多已经被曹操拉拢过去了,刘备在曹操的强压下,根本待不下去,很快,徐州就又丢了。

  刘备丢徐州,不仅仅是失去了在北方继续保持存在感的根基之地,最重要的是,让部分有心在他身上下注的北方士族对他失去了信心。

  陈群、陈登等后来都跟了曹操混,陈群成为曹操的部下后,还举荐了好几个人才给曹操。

  他在刘备手下做事时,可一个人才都没有举荐过,显然,刘备没有经受起士族的考验,区区一个徐州都守不住,凭什么能获得士族的支持?

  没有了士族的支持,刘备又如何能留在北方,跟强大的袁绍、曹操等抗衡?只能跨过长江南下,继续寻找机会。

  这一切,都是因原陶谦旧部曹豹、许耽等将领背叛刘备,导致他失去徐州而带来的后遗症。

  糜芳、傅士仁背叛,刘备丢荆州,北伐中原失去先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获得了跟曹操之间进行的“汉中之战”的胜利,并进位汉中王。

  此时的刘备集团,势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照此下去,北伐中原也许不再是梦想。

  但很快,孙权就给了刘备当头一棒。

  当年秋,关羽出师北伐襄阳、樊城,孙权以吕蒙、陆逊等为将,出兵偷袭南郡,关羽大意失荆州。

  在东吴偷袭南郡的过程中,正常情况下,关羽并非无法援救,他距离老巢并不远。

  虽然遭逢夹击,但如果能舍弃一半兵马当死士,挡住曹仁、徐晃,带一半人退回到江陵或公安城中,局势还有翻转的可能。

  即使无法击败东吴,至少,关羽也能守到蜀中出兵援救。

  不过,这需要镇守江陵的糜芳和镇守公安的傅士仁先顽强防守个十天半月,等待关羽回援。

  从东吴历来打攻城战的战例看,在江陵和公安这样的大城中,守这么长时间是完全可以办到的。

  当初,周瑜夺南郡,可是打了一年多,才打下来,还让守将曹仁安全撤退了。

  但糜芳和傅士仁却全部不战而降,拱手献出江陵和公安,关羽部的家眷全部落入东吴之手。

  关羽连挽救的机会都没有,最后只能是败亡。

  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关键,其实就在糜芳和傅士仁的背叛,否则,东吴未必就能在关羽回援前,攻下江陵和公安这两座城池。

  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没有糜家的财力帮助,刘备在徐州时就被打垮了。

  糜家兄弟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不一般,刘备称王时,给糜芳的兄长糜竺的官职,比诸葛亮还高。

  傅士仁是刘备的幽州老乡,从北方起就跟随刘备,也是刘备集团的元老。

  刘备留他们在荆州辅助关羽,帮助关羽镇守后路,就是因为对他们相当信任,偏偏,两人全部背叛了刘备,背叛了关羽。

  根据史书记载,责任是在关羽身上,他因攻打樊城不顺利,把脾气发在了糜芳和傅士仁身上,结果被孙权捡了便宜,《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

  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糜芳和傅士仁的背叛,后果相当严重,直接导致荆州战局无法挽回。

  刘备集团失去荆州,也直接丧失了从三分天下有其一到完成一统的机会,“隆中对”中描绘的战略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

  当然,也失去了关羽这样一位可以镇守一方的大将。

  关羽大意失荆州后没多久,辅助刘封镇守东三郡(西城、上庸、房陵)的孟达,率自己的数千部曲及家眷投降曹魏。

  孟达背叛刘备的原因是,受到了刘封的打压,《三国志·刘封传》中记载:

  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但实际上,孟达投降曹魏的根子是在刘备身上,刘备对其不公。

  孟达是跟着法正一起投奔刘备的,麾下有数千部曲,但他跟了刘备八、九年,却在刘备集团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最早,他在南郡跟着关羽混,后来被派去守宜都郡(今湖北宜昌,关羽最后就死在宜都境内的临沮,夷陵之战也是在这里打响),没让他参与什么战争,蹉跎了八年。

  刘备拿下汉中后,派孟达统兵攻打东三郡。

  在孟达一路顺利进兵时,刘备派来刘封,成为孟达的上司,《三国志·刘封传》中记载:

  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

  最重要的是,根据史书记载,刘备称王后,大肆封赏属下,但没有见到封赏孟达的记载。

  也就是说,当时的孟达,在刘备集团内是个什么官都不清楚,混了八、九年时间,还只能作为刘封的附庸存在。

  而刘备派刘封来领导和监督孟达,显然对其并不信任。

  孟达熬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却被刘封来摘了桃子,还要被刘封欺负,升官发财更是不要想,他能不反?

  于是,孟达投降曹魏后,还反过来帮助曹魏打跑刘封,攻占了东三郡,曹魏改东三郡为新城郡,孟达成为新城太守。

  东三郡是个比较夹生的地区,地理位置不好,在东三郡用兵,只能从汉水到汉中或襄、樊,或走陆路攻宜都。

  刘备死后,蜀汉和东吴再次结盟,攻打宜都是不要想了,于是,如果刘备集团继续拥有东三郡的话,只能起到援助汉中,或佯攻襄、樊的作用。

  因此,有很多文章分析,在荆州丢失后,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没有荆州之兵配合的东三郡,已经没有了意义,是个鸡肋之地,丢了后损失不大。

  但显然不是,孟达后来在诸葛亮出兵北伐前,试图反曹魏,司马懿却紧急出兵,八天赶到东三郡,就为了赶快干掉孟达。

  从司马懿的反应来看,东三郡的战略地位未必就小了。

  有这么一块地盘在手,有这么一支军队在手,在战术大师手里,估计还是能玩出些花来,不可能一点战略地位都没有。

  起码,从东三郡可以攻襄、樊,即使是佯攻,也能牵制不少曹魏的兵力不是。

  孟达的背叛,让刘备集团在失去荆州之后,又失去了东三郡,彻底堵死了刘备集团在荆州方向跟曹魏交手的可能和战术应用。

  我认为,损失还是蛮大的,特别是在刘备集团已经很虚弱的时候,任何一块地盘都有存在的意义。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准备出兵伐吴,但在出兵前,张飞的部将张达、范强背叛,杀掉张飞,投降东吴,《三国志·张飞传》中记载:

  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张达、范强的背叛不是刘备的错,他们是张飞的部将,他们的背叛也是张飞自己对部下苛刻造成的后果。

  之所以把这件事算在刘备集团的严重背叛事件中,是因为他的政治后果很严重。

  军事上就不说了,张飞的死,让刘备伐吴时,失去了一个重要助力。

  但更严重的是,张达、范强干掉张飞,让刘备集团内部的政治优势,全面倒向了荆州派,是后来蜀汉政权的大权被荆州派掌控的一个主因。

  刘备死时,其势力内部的元老派已经没人可以扛旗了,关羽死了,张飞死了,糜竺死了,孙干死了,简雍或许还在,但他扛不起。

  最受人喜爱的赵云也还活着,但从刘备的态度以及一直以来对赵云的使用方式看,赵云也扛不起元老派的大旗,否则,刘备不会在托孤时对他视而不见。

  至于魏延,资历差了些,出身也差了些,只能辅佐,不能当主导。

  在关羽死后,刘备集团内,只有张飞能扛起元老派的大旗,历史上张飞有这个能力。

  可张飞却因小小张达、范强的背叛而枉死,这就相当可惜了,特别是对刘备来说。

  别看在史书记载中,刘备听到张飞死后的反应似乎一点都不惊讶:“噫!飞死矣。”

  可实际上的苦,他哪能不明白?

  一个政权中的政治势力,需要平衡,否则,不管是刘备也好,还是刘禅也好,都要受制于人。

  关羽死后,张飞可以领导元老派制衡荆州派,张飞死后,荆州派一飞冲天。

  刘备死前托孤,都只能找李严这样的人来制衡诸葛亮,如果张飞活着,哪需要用言语挤兑诸葛亮?

  即使在刘备死后,刘禅执政时期,张飞家族也是元老派的领头羊,张家两个女儿嫁给刘禅当正妻,就是这种政治认可的体现。

  只不过,张飞的后人在政治上肯定不是诸葛亮的对手,除非张飞活着。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示要:“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如果张飞还在,他有这个胆?

  张达、范强一点都不出名,如果不是杀了张飞,谁知道他们是谁?

  但他们背叛的后果,在刘备集团中的影响太深远了,让刘备集团中的元老派失去了跟荆州派抗衡的可能。

  以上是我统计的刘备自参与诸侯争霸后,遭遇到的几次内部严重的背叛事件。

  后果都比较严重,如果没有这些背叛事件,刘备集团会走得更远。

  不过,历史没有如果,出现这些背叛事件,本身就是刘备、关羽、张飞在很多事情上考虑不周造成的。

  争霸天下,在大家机会都相等的情况下,谁少犯错,谁就更有优势。

  何况,刘备本就在机会上,落后于曹操和孙权,又出现了这么多严重的背叛事件,其建立的政权最早衰亡也是当然的!

  蜀汉缺乏培养人才方法,导致一代不如一代,才是诸葛亮的麟子诸葛瞻,首战便败于邓艾的关键原因。

  公元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异常忙碌,刚对孟获七擒七纵后,便马不停蹄的屯兵于汉中,早上忙于准备北伐各项事宜,晚上还要创作《出师表》,

  一晚他在和魏延赵云商讨对策是,一封蜀汉的密信却诸葛亮眼睛一亮,并且激动不已的抱着魏延和赵云,罕见的白了三大碗酒。

  素来谨慎不苟言辞的诸葛亮,为何会如此兴奋和激动,原来书信里黄月英告诉诸葛亮,长子诸葛瞻出生了。

  此时的诸葛亮已经46岁,现在称为中年得子,但是在三国则算是晚年得子,诸葛亮有了子嗣传承,能不开心能不激动吗?

  纵观三国历史,蜀汉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蜀汉重要人物刘备和诸葛亮等都是较晚才得麟子,

  两人曾经过继别人的儿子为继承人,刘备曾经过继了刘封,诸葛亮则把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乔过继在膝下。

  这到底是巧合还是另外有原因,至今无法说的清楚,但是幸运的是两人的来都有了亲生后代,刘禅和诸葛瞻,诸葛亮对儿子有多痛爱呢?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虽然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的接近了仙人一样,可是他也是个凡人,

  即便是一生谨慎,但是和普通的父亲一样,只要一提到宝贝儿子,诸葛亮高兴的合不拢嘴。

  公元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屯兵于五丈原时,闲来无事就给动吴兄长诸葛瑾写了信,信中提到儿子诸葛瞻,

  诸葛亮可以说非常的骄傲,他对诸葛瑾说:你的子侄诸葛瞻,如今也有七八岁了,长的非常的像我,聪明伶俐又很像他母亲,我就是担心有点太优秀了,将来反而不成器”。

  诸葛亮在书信中对诸葛瞻既有一丝得意,也有一丝的忧虑,但在诸葛瑾的看来更多透露了诸葛亮的心思,诸葛瞻比诸葛乔更聪明更适合接替蜀汉的诸葛家族大任葛

  同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享年46岁,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经布下北斗七星阵,希望向天再借12年,

  其中原因是为了恢复汉室的千秋功业,还有一个目的则是为了儿子诸葛瞻,因为当时诸葛瞻才8岁左右,

  现在也是小学的期间,正需要父亲的循循教导之时,任谁也不想这时候离开儿子,但天不从人愿,诸葛亮还是在五丈原病逝。

  诸葛瞻幼年丧父,在母亲黄月英的教导下长大成材,可能由于他诸葛亮的独子,为了延续诸葛亮一脉,蜀汉天子刘禅和诸葛亮的弟子姜维,

  说什么都不让他上战场历练,生怕出个万一不好给蜀汉子民交代,所以姜维九伐中原,一次也没有诸葛瞻的身影。

  公元243年,诸葛瞻十七岁之时,刘禅把蜀汉的公主许配给他,招其为驸马并授予骑都尉,此时的诸葛瞻走上了仕途之路,一出仕则受到了器重,怎么个器重法呢?

  说起来的确会让蜀汉的群臣羡慕不已。

  公元244年,新婚一年的诸葛瞻,累迁为羽林中郎将,并且还被任命为射声校尉、和侍中。

  这时的诸葛瞻历史上并没有太多的建议,此时蜀汉的主要管理人是蒋琬和费祎,并且这年魏国的曹爽率领十万人进攻蜀汉,

  没想到却被蜀大将军费祎在汉中阻挡,曹爽苦战不得,损伤甚众后撤军,蜀汉打赢了一场汉中保卫战。

  但是这一年后蜀汉凡是有颁布一些对百姓有利的措施,很多都不是诸葛亮提倡的,

  多数都是蒋琬和费祎的努力结果,可蜀中的百姓都会算在诸葛瞻头上,民间都会互相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

  这结果,导致诸葛瞻的贤名远播,但盛名之下难副其实。

  纵观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会发现诸葛瞻的一生,是成长在诸葛亮的光环之下,他从十七岁当骑都尉,

  到公元260年这十多年的时间里,诸葛瞻虽然历史上没多少拿的出手的成绩,但是却累迁为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

  公元261年,成为了蜀汉内务的实际掌管人。不过此时刘禅开始信任黄皓,诸葛瞻并没有处理好和黄皓两人之间的摩擦,因为也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当时为了黄皓,廖化还打算上找宗预和诸葛瞻商议,可最终宗预以不在管红尘之事为理由推脱了,黄皓得到了刘禅的宠爱后,愈加和诸葛瞻姜维等不对付,本来诸葛瞻应该在此时联合姜维对付黄皓的。

  并且在这十多年中,蜀汉实际话事人却是九伐中原的姜维,但是在姜维又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瞻竟然和志同道合的战友姜维决裂,

  不但不再支持姜维北伐,还上书给刘禅,削了姜维的对蜀军的实际掌控权,调去地方当个益州刺史,而这个决定没多久就让刘禅和诸葛瞻后悔不已。

  可见诸葛瞻虽然精通书画,记忆力过人,并且一心忠于蜀汉,可在智谋和战略格局上,远远不如司马懿的后代,

  他看到是姜维连连北伐导致的蜀国的耗损,但却没想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诸葛亮制定的以攻代守方针,才是蜀汉得以鼎足而存的所在。

  姜维被贬的结果,就是在263年,司马昭三路大军伐蜀,由于汉中缺少姜维的运筹帷幄,等姜维安排好防御战线规划后,蜀汉的防御线已经被邓艾,钟会,诸葛史绪的大军撬开了几个缺口,失去了天险的蜀汉军队,

  因为失去了重要的关隘,也丧失了斗志,很快各地诸多郡县纷纷归降,姜维不得已,只好率领蜀汉的精锐拒守剑门关,同时组织各地郡县的守军到成都勤王。

  姜维的确也把握住了关键,在剑门关下,钟会的十多万大军无法寸进半步,钟会是利用了各种的方法,也没成功,

  这时因为运输的原因,十多万的魏军在粮食已经接济不上,正在众将认为会前功尽弃的时候,

  邓艾思考了良久,提出了一个计策,就是绕道奔袭蜀汉软肋,以奇兵奔袭蜀汉防守较少的江油,攻陷了江油后,

  一,可长驱直入到成都,

  二可调动剑门关下的姜维大军,让他首尾无法相顾,计策虽然好,但是却非常冒险,能不能成功不说,从剑门到江油这条路,堪称天险,

  不但没有道路更是人迹罕至,并且由于要翻山越岭,邓艾不能带攻城的器械,反而是要轻装上阵,不过钟会已经没有办法,就让邓艾去试试。

  没想到,讲话不利索的邓艾,不愧为一代名将,还是个狠人,他率军万余走在荒无人烟之地,一路几百多里,是开山造桥。

  跨国高山和深谷,每天吃的只是随身干粮,一路极为艰险,并且数次面对前进无路,后退又困难的窘境,

  可邓艾以高昂的士气,身先士卒激励将士们,在悬崖上还以毡自裹,推转而下的勇气,和将士们克服了种种的困难,奇迹般的出现在江油城下。

  此时江油城可以说拥有关山之险,一面临涪水,三面是悬崖,是蜀地有名的天险之一,其名气不亚于剑阁,可是江油守将马邈却投降了,那么马邈为啥会投降呢?

  其实马邈并不是一开始就打算投降了,他当时非常勇悍,打算率军伏击邓艾的先锋田章,却没想到实力不济,竟然被击败了,无奈之下只好归降。

  本来马邈完全可以凭借江油的关隘天险,阻挡邓艾的前进,并且及时通知成都增援,这样一来则不会出现锦竹之败,

  但是蜀汉人才短缺,和用人不当的弊端此时显现了出来,这样重要的关隘,如果选择了霍戈,或者还有一丝希望,但是马邈的误判轻视邓艾,在野外展开伏击被反歼,完全让蜀汉由主动变成了被动,

  此时蜀汉精锐尽出,连老将廖化都出动救援姜维,可见当时的蜀汉真的担当大任之人,面对江油的失陷,成都的刘禅是惊慌失措,商量来商量去,紧急状态下派谁去救援江油呢?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点诸葛瞻身上,因为诸葛瞻此时不但是蜀汉的重臣,也是名相诸葛亮的唯一后人,有当年诸葛亮的风采,他去是估计是肯定是最稳妥的选择,毕竟诸葛亮可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存在,对付邓艾可说是手到擒来,

  刘禅为了稳妥起见,还把蜀汉守城的主力包括部分的御林军,加上张飞的孙子张遵,黄权之子黄崇,李恢的子侄李球等,连夜出发奔赴救援江油。这个阵容在当时堪称豪华,毕竟都是蜀汉二三代人物的佼佼者。

  可人比人气死人,这些蜀汉的人才,在面对魏国的邓艾时,突显出了能力上的差距,同时也突显了缺乏实战经验的弊端。

  邓艾在获得江油后,则是一路势如破竹,快速的推进到了锦竹城下,此时邓艾面对的则是锦竹关内的数万蜀汉精锐,而如果邓艾垮不过锦竹这个坎,其结果可想而知。

  锦竹之战可以说是蜀汉存亡的关键战役,可是当时诸葛瞻对锦竹战役却关键却缺乏认识,只大军出成都后,蜀军虽然日夜兼程,但是在关键时刻在涪县犹豫不前,

  此时黄权之子黄崇曾经劝诫诸葛瞻,如果我们不尽量占据有利的地形,阻击邓艾的魏军,那么凭借邓艾声威和士气,我们要赢就显得有些困难,但是诸葛瞻并没有听取黄崇意见,

  而是选择继续观望,这就送给了邓艾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样让黄崇因为诸葛瞻没有听取意见而痛哭不已,

  其后两军终于在锦竹城下对垒,此时坚守锦竹,等待援兵同时消耗邓艾,但是蜀汉此时已经无将可用,无兵可援的局面,还休书给东吴请求救援,此时的东吴也算是给力,但是老将丁奉却在关键时刻观望不前,导致结果诸葛瞻要和邓艾进行决战,而这次决战也成了蜀汉最后一战,此时的姜维,廖化都不知道,没多久蜀汉轰然倒塌。

  诸葛瞻为何要出城与邓艾决战,后世推测的原因有三

  第一:蜀汉大军相比邓艾拥有优势兵力,又是在本土对抗邓艾,无论是实力还是地理条件,都占据优势,赢的机会很大。

  第二:邓艾的忽袭已经为魏国打开了一个缺口,如果不及时堵住这个缺口,吃掉邓艾的魏军,让钟会断了这条路子的想法,只有尽快消灭邓艾,而消灭最好的方法就是两军决战。

  第三:从装备和休整状态还有士气上,依靠锦竹城的诸葛瞻,总体上都比邓艾要强的多,更重要其部曲中还有蜀汉的御林军,

  诸葛瞻在双方对比后,怎么看怎么都觉得赢,并且在决战的开始,诸葛瞻是击退了邓艾的左右包抄的进攻,并且一度取得了胜利,邓忠、师纂在初战失利后退回,还给邓艾抱怨说:“对方坚守牢固要赢难啊。”

  可是邓艾名将的素质就在此突显出来,他有点像李云龙一样愤怒的说:“生死之际,存亡再次一举,没啥行不行的!”

  大声叱责二将,从来狭路相逢勇者胜,二将就回去奋力再战,邓艾更是亲自参加了战斗,此时的蜀军却反而被这股狠劲给打愣了,数万人抵挡不了如猛虎一般的几千人,此战结果蜀将诸葛瞻及张遵战死沙场。

  诸葛瞻的战败给蜀汉带来的冲击非常强大,也是刘禅最终考虑不坚守成都待援,而是献城给邓艾的原因之一。诸葛瞻锦竹之败给蜀汉带来什么影响呢?

  首先:在邓艾面前在没有可以抵挡的力量,所以他带着几千人就兵临城下,

  其次:诸葛瞻在蜀汉的地位很高,其声望更高,而且还是诸葛亮的后人,在蜀汉是神一样的存在,竟然败给了邓艾,严重的让刘禅和成都守军觉得自己赢不了邓艾,毕竟诸葛亮的儿子都输了,自己还能干吗?缺乏自信导致刘禅要顾虑的很多,

  其三:诸葛瞻爷俩战死,打破了诸葛亮的神话,同时也摧毁了蜀汉人们的信心依据,没了底气的蜀汉群臣和刘禅,完全没有了方向,此时只要有人提出归降,

  大部分人都是是盲从的跟随,没想到外面还有姜维和廖化的大军,和各郡镇守的将领,可以说这里展现了蜀汉人才的凋零,连一个敢于组织抵抗的人都少之又少,有怎么去碰士气如虹的邓艾魏军。

  最终刘禅选择了息事宁人,开门归降了邓艾,并且休书给各地守军让众将放弃抵抗,蜀汉就此被魏国吞并,

  而诸葛瞻一家则以身殉国的忠义表现,得到了邓艾的敬重,并且厚葬了他们,但是也因为诸葛瞻的去世导致诸葛亮的陵墓,到底在哪里成为了一个谜,毕竟诸葛亮再隐蔽,这事还是会告诉儿子和妻子的。

  诸葛瞻作为锦竹之战的指挥者,当时肩负着重任,也是因为诸葛瞻在锦竹的失利,导致蜀汉在尚有反击之力的情况下全盘皆输,而这一切的起因从诸葛瞻削了姜维兵权开始,

  也是因此导致魏国三路大军乘机攻蜀,蜀国失去了先机后,有多次错失了重要的关隘,导致在锦竹城下和邓艾决战,可是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并没有认清当时的局面,没能纵观全局空间换取时间,并且坚固城防等待时机,而是选择了尽快和邓艾决战,在战斗是失利后,

  也并没有退回锦竹组织防御战,而是选择冲入战阵中,最终倒是蜀汉失去了指挥,锦竹城不攻自破,本来带着残兵坚守锦竹的诸葛瞻,冲入敌阵中给出的自己的理由,

  则“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由此可见诸葛瞻不算是一位合格的将帅,反而更适合当个文人墨客,因为此时诸葛瞻不应该想到自己,而是失去了锦竹后蜀汉的命运,更让人感叹的是,

  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也和他想法一样,竟然没想到收拢士卒进行节节抵抗,而是感叹了一声,“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

  好两父子都是因为没面目活下去,导致蜀汉失去了收拢将士依据有利的地形,继续抵抗邓艾的机会,这才是导致邓艾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的原因,如果诸葛瞻和诸葛尚健在,

  如李云龙一样不择手段的想法设法的对邓艾进行拖延和阻击战术,以邓艾的几千人很难在蜀汉立足,并且还有可能等待廖化的大军夹击把邓艾吃掉,问题是他们选择的一走了之,成全了自己对蜀汉的忠义,却让蜀汉最终灭亡。

  诸葛瞻带着数万人,决战中失利于邓艾,其原因最重要的还是蜀汉缺少培养人才的方法,在人才培养和历练上相对魏国是差距太大,可以蜀汉创业的第一代都是顶尖人物,无路是五虎将还是诸葛亮庞统法正,刘备等人都是当时的佼佼者,

  可是纵观蜀汉的二代人物,竟然缺少一个拿的出手的人物,刘备的后人刘禅,相比曹操的后代差距就不用说了,

  曹丕和曹植无论是文学和能力上,都比刘禅要高数倍,历史上更没见刘禅有诗词流传下来,这就是一个例证,更重要的就是司马懿的后人和诸葛亮的后人一比,也就不用说了,一个建立了晋朝,一个却在锦竹战死,另外无论是关羽和张飞,

  赵云的后人都是不算非常知名,成名的战役不多,蜀汉后期廖化还要当先锋,能够成为顶梁柱的就是姜维王平柱的个人而已,

  和魏国人才济济相比,蜀汉这点确实缺乏,正是人才上的凋零,才导致了蜀汉在锦竹战败,诸葛瞻其实不过是一个缩影而已。

  试想一下,如果蜀汉人才济济,那么镇守江油县就可能不是马邈,同时派遣抵御邓艾的或者是具有一定实战经验的名将,

  而并非是毫无战场经历,被赶鸭子上架的诸葛瞻,而诸葛瞻虽然熟读了诸葛亮的兵书,但是因为没有战场的洗礼,

  没有一定胆魄和纵观全盘的战略思维,所以蜀汉的灭亡,总结起来就是人才缺乏,实力不够,信心不足造成的。

  诸葛瞻深知姜维北伐多次失败,会影响蜀汉的根基,但是他削弱了姜维兵权后,并没有及时调整蜀汉的防御规划,导致蜀汉的边界防御一盘散沙,

  在魏国的三路大军面前不堪一击毫无准备,可以说诸葛瞻在蜀汉关键的时间中,做出的选择葬送了蜀汉,也让我们懂得了“好战必亡、忘战必危“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

  间谍案这事儿在和平年代看似相当荒唐。但是中华有句古语:居安思危。

  在安定的和平年代,我们依旧需要保持警惕,境外势力或许不愿意给我们这样的安宁。

  说起间谍,其实这个行业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列国之间,就会互相派遣间谍,而且间谍的身份千奇百怪,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春秋时期的间谍,有各种各样的身份。

  第一种身份,老婆。

  看过谍战片《史密斯夫妇》的朋友,都应该记得,其实除了男人可以做间谍,女人同样可以做间谍。而且这个间谍,很可能就躺在你的枕边。

  这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但是在春秋时期,老婆被人家利用作为间谍的例子,还真的不少。比如说:

  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请代,弗许。故谋作乱。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生公孙无知,有宠于僖公,衣服礼秩如适。襄公绌之。二人因之以作乱。连称有从妹在公宫,无宠,使间公。曰:‘捷,吾以汝为夫人。---《左传》

  这个故事其实我们都听过,讲得就是齐襄公不讲信用的故事。他让连称、管至父到边疆镇守,约定好第二年瓜熟了就找人替换他们。可是第二年瓜熟了,齐襄公却要求再等一年。于是这两个人觉得齐襄公不讲信用,谁愿意给不讲信用的老板打工呢?所以他们就反了。

  但是在反之前,连称找到了自己的从妹,这个从妹是齐襄公的众多老婆中的一个,不怎么受宠。所以连称便让她给他们传递情报,相约事成之后让这个妹妹做夫人。

  这个时候,连称的这个从妹,便从齐襄公的老婆,摇身一变,成为了安插在齐襄公身边的女间谍,你说齐襄公晚上咋能睡得着觉哦!

  第二种身份,朝臣。

  这种身份的间谍,其实是最常见的,因为他们做间谍十分方便。他们有一定的才能,在朝中掌握重要的政务,可以及时获悉一些重要情报。

  所以请这种朝臣身份的人,来做间谍,是回报率最高的。当然了这投入自然也比较大,毕竟人家在本国为官本就享受荣华富贵,没有优厚的报酬,为啥要给你干活呢?

  郑厉公自栎侵郑,及大陵,获傅瑕。傅瑕曰:“苟舍我,吾请纳君。”与之盟而赦之。六月甲子,傅瑕杀郑子及其二子,而纳厉公。---《左传》

  左传里的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典型的朝臣为间谍的情况。傅瑕是郑国大夫,不过可惜在郑庄公二十八年,被郑厉公给俘虏了。这个时候傅瑕为了活命,答应给郑厉公做间谍,帮助他重新夺回郑国。

  傅瑕跟郑厉公盟誓以后,便回到了国内。他在郑国,直接杀掉了郑子婴和他的两个儿子,帮助郑厉公成功回国复位。

  第三种身份,使者。

  使者在出使某国以后,会以这种特定的身份在某国考察走访。借着这个机会,从事间谍活动其实是再方便不过的了。

  就算是当时被发现了,碍于两国之间的关系,其实使者一般都不会受到牵连。除非两国关系已经处于紧绷状态,不过这个时候一般也不会互相公然派遣使者了。

  吴子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使延州来季子聘于上国,遂聘于晋,以观诸侯。---《左传》

  这个故事里,吴国打算攻打楚国,可是又担心中原各国的态度,所以就让季子出使中原各国。季子表面上是前去拜访,实际上就是为了去各国做间谍,获取对方的时事情报而已。

  第四种身份,战俘。

  很多人就不理解了,已经做了人家的战俘了,还怎么充当间谍呢?至少执行间谍任务的时候,也未免太不方便了吧?

  你别说,有时候战俘到了对方那儿,还真的可以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甚至比在战场上的作用还要大。

  吴人伐州来,楚䓕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左传》

  这个故事讲得就是吴国带兵攻打楚国,但是很多小国家都跟着楚国混。于是吴国先打败了胡、沈、陈三国,并且抓了他们的国君。此后吴国便将胡、沈、陈三国的俘虏给放了,让他们到楚国军中宣传,说这三国国君已经死了。

  这么一来胡、沈、陈三国的其余部队都溃散了,而跟着楚国混的其他小国也都不愿意继续打了,因为他们的国君也害怕了。最终楚国被吴国打了的大败。

  这里吴国放回去的那些战俘,实际上就吴国放到对方那儿的间谍。把他们放回去,比他们留在吴国军中要强得多。

  春秋时期的间谍,都有怎样的任务呢?

  间谍的身份有多种多样,这就注定了他们所承担任务,其实是各不相同的。你比如说老婆间谍的任务跟战俘间谍的任务,自然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他们也是有分工的。

  第一种任务,刺探情报。

  这是间谍们最常做的一件事,也是最主要的工作。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持续不断,所以情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水平出色的间谍,可以完美地刺探出对方的军事部署、战争意图、军队数量等等重要的敏感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就是己国获胜的关键所在。

  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史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左传》

  这里讲到的间谍就进行了典型的情报刺探工作。当时晋国正在围攻原国,原国死撑着不投降,由于带的粮草不太多,所以打算撤军。但是这个时候派出去的间谍跑来说,原国打算投降了,就这样晋国便没有撤走,而是等到了原国的投降。

  由此可见,间谍的情报是多么重要。如果这个消息没传到晋国这儿,那晋国就错过了一次征服原国的机会,历史就会改写。

  第二种任务,刺杀。

  这一任务就比较血淋淋的了,一般诸侯都不愿意搞。但是只要搞了这么一出,基本上大事便能办成了。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而谒王僚饮。王僚使兵陈于道,自王宫至光之家,门阶户席,皆王僚之亲也,人夹持铍。公子光详为足疾,入于窟室,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手匕首刺王僚,铍交于匈,遂弑王僚。---《史记》

  这里讲述的故事,便是著名的鱼藏剑的故事。别以为间谍只有外国才动用,内部的权力斗争中,间谍的作用同样重要。

  阖闾为了夺得王位,便在伍子胥的推荐下,找来了专诸充当间谍。专诸多厉害啊,他把匕首藏在鱼肚子里。等到上菜的时候,专诸就从鱼肚子里抽出了匕首杀掉了吴王僚,承认过帮助阖闾夺取了王位。

  第三种任务,内应。

  在冷兵器时代,想要攻克一座城池,其实是相当困难的。不过如果有了内应相助的话,让他们打开城门,事情就好办多了,因此间谍们充当内应,又成了一件热门事件。

  伍胥既至宋,宋有华氏之乱,乃与太子建俱奔于郑。郑人甚善之。太子建又适晋,晋顷公曰:“太子既善郑,郑信太子。太子能为我内应,而我攻其外,灭郑必矣。灭郑而封太子。”太子乃还郑。事未会,会自私欲杀其从者,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郑定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史记》

  楚国的太子建逃到了郑国,得到了郑国的信任和礼遇。后来他又跑到了晋国,结果晋国便打算让太子建回到郑国做内应。并且预定如果把郑国给灭了,就把这地方封给太子。太子建的确是这么干的,但是由于下人告密,最终太子建被郑国所杀,这一次做内应的机会,就这么被毁了。

  第四种任务,造谣。

  造谣这种事情,看似伤害程度不大,但是影响力绝对不小。尤其是在某国国内发生一点小小动荡的时候,这帮间谍就会将其无限夸大,直到军心、民心都紊乱,这样就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之前的例子里就有提到,吴国放三国俘虏回到楚国那儿,他们回去以后,便充当了造谣的作用。扬言自己的国君被害,结果搞得楚国盟军们一个个人心惶惶,最终毁于一旦。

  由此可见,造谣这件事,影响力很强。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才能够真正变成铜墙铁壁。

  从春秋的历史来看,间谍多为上层人士。

  普通老百姓一枚,你让他去做间谍,他也没这个本事。一般只有成为手握一定权柄的人,才有能力去做间谍,也只有他们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

  据统计,类似诸侯王的老婆、兄弟,包括朝臣做间谍的几率,是远远要大于普通人的。尤其是朝臣集团,他们人数众多,不好分辨,就更加容易从事自己的间谍活动了。

  春秋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所以间谍频出。而当今世界,岂不就是我们当年的那个春秋吗?

  诸国林立,要想在这样一个纷乱的世界里,寻求一片安宁的乐土,我们就必须要警惕那些间谍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无下一章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