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 第0835章:没那么容易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第0835章:没那么容易

作者:菠萝炒土豆 字数:9153 书籍: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

  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东吴南郡太守周瑜病逝,他死后,孙权在鲁肃的建议下,把周瑜生前镇守的半个南郡借给了刘备。

  自此,刘备拥有了荆州的南郡和荆南四郡,共计五个郡,占据了大半个荆州(南阳郡和江夏郡还在曹操和孙权手中),第二次有了立足之基(第一次是徐州)。

  东吴放弃南郡,被动性大于主动性,毕竟,南郡是东吴政权在“赤壁之战”后,唯一在荆州方向获得的红利,还是图谋益州的唯一前进基地。

  但凡有点野心,孙权大概就不会真想把南郡借出去,还是以同盟的名义,借给了所谓的盟友,那意味着,东吴彻底放弃了向西扩张的战略。

  东吴政权如果失去了向西扩张的通道,就只能向北扩张(东吴一直也有向南扩张,但向南是无法争夺天下的),那难度就太大了。

  并且,以江东为根基,向西扩张,是东吴孙权自接手江东后,一直以来坚持的战略。

  这个战略始于鲁肃给孙权献上的《榻上策》,他给孙权谋划的称帝之路,就是向西扩张:

  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所以,孙权接手江东后,首先是全取江东六郡(孙策死时,只留给了他江东五郡),然后马上就向西扩张,五年三攻荆州所属的江夏郡,直到曹操南下时才终止。

  取荆州,本就在东吴的扩张战略中,制定和执行的时间,比刘备和诸葛亮定计取荆州要早好几年。

  但最终,孙权把好不容易才拿到手中的,荆州最重要的南郡借给了刘备,还是在《榻上策》的提出者鲁肃的建议下借出去的。

  孙权肯定不那么甘心放弃一条扩张的通道,鲁肃也不是甘心推翻自己提出的战略构想。

  所谓借荆州交好刘备,共抗曹操,这只是表象,归根结底还是刘备一方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提升上来了,逼迫孙权放弃了南郡。

  硬实力不用说,刘备全取荆南四郡后,即先后以刘琦和自己的名义,把荆州牧的头衔拿到了手(当然是自封的)。

  并且,此时的刘备可不是空有荆州牧的名义,不但占着荆南四郡,还获得了庐江雷绪及其所属数万部众的投靠。

  于是,才有了孙权先划出了半个南郡给刘备,然后还“进妹固好”。

  这就是刘备的硬实力提升上来后,所获得的必然结果,他的硬实力已经使得“权稍畏之”。

  否则,要是以“赤壁之战”前刘备拥有的实力,去找孙权要地盘,孙权才懒得鸟他,不把刘备列为消灭目标之一就算仁慈了。

  不过,硬实力只能让“权稍畏之”,并不是说刘备当时的实力就能跟江东平起平坐了。

  除了曹操一方的牵扯,让孙权顾忌,暂时不愿意跟刘备撕破脸外,刘备一方在荆州拥有的软实力,也是孙权放弃南郡前,重要考虑的原因之一。

  何为软实力?就是荆州的民心和士心。

  刘备也好,孙权也好,要想牢牢地占据荆州,并借着荆州为根基,继续向西扩张,都离不开荆州境内民众和士族的支持,也就是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荆州。

  否则,总有人在荆州给他们捣乱,后路不稳,他们哪还能安心去图谋益州?

  但在荆州境内软实力的比拼上,孙权远远落后于刘备。

  刘备在荆州辖下的新野驻扎了七年,在荆州还是有相当的人脉和群众基础。

  虽然在刘表生前,刘备无法拉拢更多的已经在荆州为官的士人为其所用,只能招揽像诸葛亮这样的隐居人士。

  可刘备用七年时间打下的基础,换取的荆州士人对刘备的了解和好感,可不是孙权能比的。

  如刘表死后,就马上有伊籍这样的荆州官员来投奔:“表卒,遂随先主南渡江”。

  当曹军已经确定要南下,刘表的继承人刘琮又确定要投降曹操,刘备还在准备躲避曹军时,也开始有不愿意投降曹操的荆州士人和百姓主动投靠刘备:“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这就是刘备在荆州拥有的软实力,有了一定的名望,得到了一部分民心和士心,这对他将来统治荆州五郡是有良好基础的,不至于总有人跳出来捣乱。

  而同期的孙权,却是荆州的敌人,他的父亲孙坚是被荆州势力干掉的,孙权一直以这个名义在攻打荆州的江夏郡,且杀掉了江夏太守黄祖。

  荆州和江东在敌对,刘表生前在荆州境内,对孙权一方的舆论宣传,自然不会往好的方向说,妖魔化是必然的。

  被孙权杀掉的黄祖所在的黄家,也是荆州大族,在荆州境内,和各大豪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就可能是黄家人)。

  如此一来,荆州的民心和士心,基本上都跟江东对立,孙权在拿下南郡后,要想安安稳稳的统治这片地方,不是短时间内能办到的。

  因此,孙权在荆州境内的软实力跟刘备没法比,群众基础太差,两家同在南郡时,荆州士人和百姓的动态最能说明问题,《江表传》中记载:

  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南郡长江以南的部分)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

  这就是孙权和刘备在荆州的民心比拼结果,大多数人都支持刘备,只有少数人支持孙权(如庞统,周瑜生前,他在周瑜帐下做功曹)。

  刘备统治荆州,可能会很安稳,孙权统治荆州,想安稳却需要花费相当的代价和时间。

  可一直想要全部南郡的刘备(没南郡全境,他打益州都心慌),以及“赤壁之战”后有着报复心的曹操,会给孙权时间吗?

  当然,周瑜的死,也是孙权放弃南郡和西进战略的主要原因之一,主战派没了,主和派不愿意跟刘备交恶,孙权也只能妥协。

  但最主要的,我认为还是刘备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提升,逼孙权让步需要硬实力,更需要软实力支撑。

  硬实力让刘备有底气跟孙权讨价还价,软实力让孙权觉得花费大代价和时间去安抚荆州,在曹操和刘备的觊觎下,觉得不合算,孙权经略荆州的底气不如刘备充足。

  这大概才是孙权接受鲁肃的提议,在周瑜死后,以巩固“孙刘同盟”的名义,把南郡剩下的部分全借给刘备,暂时放弃经略荆州,并放弃继续向西发展的主要原因。

  但孙权扩张的野心不会消散,荆州到底是东吴对外扩张不可放弃的地方,只是等待形势变化而已。

  特别是孙权屡次向北扩张受阻后(打合肥总打不下来),他的目光始终是要回到荆州方向的。

  刘备和孙权都需要荆州,矛盾自然不可调和,后来的偷袭荆州只是双方野心相同的结果,没有谁一定是无辜的……

  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逝,皇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但朝政大权却是掌握在刘邦的老婆、汉惠帝的生母吕后手中。

  吕后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残酷型的女政治家,特别是对待戚夫人的恶毒,简直是令人发指。

  包括吕后的亲儿子汉惠帝刘盈,也因吕后的残酷被吓得郁郁寡欢而终。

  吕后曾将戚夫人做成“人彘”(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并特意安排汉惠帝去观赏。

  坦白说,对于吕后来说,她或许还真是一番“好心”,她未必是想吓唬自己的儿子。

  汉惠帝毕竟是吕后独子,吕后接刘邦嘱托,帮助儿子看好江山,她不怎么希望儿子在政治行为上软弱无力。

  因此,吕后让汉惠帝去见识“人彘”,是希望汉惠帝习惯政治斗争的残酷,初衷是想汉惠帝成为一个能狠下心杀人的皇帝。

  但显然,汉惠帝接受不了吕后的“好心”,两人的价值观有天壤之别,汉惠帝明确向吕后表态:“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此后,汉惠帝就干脆什么事都不管了:“帝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他无法制止吕后的想法和行为,也不愿意变得跟吕后一样,就只能选择逃避了。

  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汉惠帝抑郁而终,时年不到24岁。

  而早在汉惠帝继位时开始,吕后因为担心刘邦的儿子们抢夺汉惠帝的皇位,跟自己争夺权柄,就已经陆续开始针对这些高祖子孙下手了。

  下面,就对刘邦的儿子们,在冷酷的吕后掌权时期的人生结局,做个简单的盘点……(史记……菠萝是真的头疼啊……还不能抄袭……)

  吕后亲手干掉了两个,赵王刘如意和赵王刘友

  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除吕后亲生的嫡长子刘盈外,其余的全是庶子。

  在这七个庶子中,吕后直接干掉了两个,分别是两位赵王,老三赵王刘如意,老六赵王刘友(起先是淮阳王,刘如意死后,他被改封为赵王)。

  杀刘如意,是吕后最先也最想干掉的皇子,因为刘如意是戚夫人的儿子。

  刘如意死于汉惠帝继位的当年,吕后刚刚掌权,就把他召回长安并干掉。

  当时,汉惠帝知道吕后的想法,极力想保住刘如意的性命,但终究没能如愿:“冬,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使人持鸩饮之。犁明,帝还,赵王已死。”

  刘如意死,吕后再无顾虑,其母戚夫人马上就变成了“人彘”,被折磨致死。

  另一位赵王刘友,却是在吕后死前一年才被干掉。

  刘友其实是吕后的侄女婿,他的原配夫人就是吕氏之女,所以,在吕后掌权的十多年中,刘友一直过得不错。

  但成也吕氏之女,败也吕氏之女,吕后七年(公元181年),刘友跟老婆吕氏起了感情纠纷。

  起因就是刘友宠小妾,忽视了老婆吕氏的感受,结果吕氏一怒之下,跑到吕后面前诬告刘友要谋反。

  本来是简单的家庭纠纷,却被吕氏抬高到为国锄奸的地步,吕后得到吕氏举报后,勃然大怒,马上把刘友抓起来囚禁,还不给饭他吃。

  结果,刘友就因一场感情纠纷,被活活饿死。

  不过,刘友的两个儿子却活了下来,或是因吕氏所出(只能猜测,凡是跟吕氏有血脉关系的,史书中基本上都模糊对待了),或是因年幼,没有被吕后迁怒,并在吕后死后,被陆续封为王。

  刘友的长子刘遂在汉景帝时期,还曾参加“七王之乱”,后兵败自杀。

  病死和自杀了三个,齐王刘肥、赵王刘恢、燕王刘建

  吕后直接干掉了两位刘邦的儿子,在她掌权期间,还死了三个,其中病死了两个,自杀一个。

  病死的是老大齐王刘肥和老幺燕王刘建。

  刘肥是刘邦的庶长子,因为是皇子之长,所以被吕后忌惮,也想着要干掉他。

  但刘肥机灵,愿意用忍辱负重来换取生路。

  在帐下谋臣的建议下,他把自己辖下的一个郡送给了吕后的独女鲁阳公主,并认这个妹妹为母。

  刘肥舍弃部分封地以及自甘降辈分的行为,成功让吕后消除了对他的杀心:“于是齐王乃上城阳之郡,尊公主为王太后。吕后喜,许之。乃置酒齐邸,乐饮,罢,归齐王。”

  但刘肥没能熬到看着吕氏完蛋,以清洗自己的耻辱,他在顺利回到封地后没几年,就病死了。

  有人判断,他是因感到屈辱才生病,这种判断应该是比较可信的,毕竟,堂堂开国皇帝的长子,去认妹妹为母,绝对是奇耻大辱。

  刘肥死后,其长子刘襄继承其王国和爵位,并在诸吕之乱时,率先振臂一呼,起兵讨伐吕氏并获得成功,算是为父亲报了仇。

  刘邦家的老幺刘建,因为最年幼,所以,吕后并没有把他视为政治上的威胁,他虽然是病死的,但好歹是在吕后的眼皮子底下获得了善终。

  不过,刘建死后,他唯一的儿子(姬妾)却被吕后派人干掉,刘建因此绝嗣除国。

  刘建死时,都还没有娶妻,我想,是不是因为他生前没有娶吕氏女子为妻,所以吕后迁怒,才干掉了他的儿子。

  因为留下的相关史料太少,只能如此判断,不然的话,吕后去杀一个幼子干什么?

  刘邦家的老五,赵王刘恢(早前是梁王,前两位赵王被吕后干掉了,他改封为赵王,真是个不幸的封号)是自杀,还是殉情自杀。

  刘恢虽然是自杀,不是吕氏所杀,可他的死还是跟吕氏有关。

  刘恢娶的原配老婆是吕后的侄孙女(吕后侄子吕产的女儿),正常情况下,刘恢在吕氏掌权时,也应该是高枕无忧。

  可他同样因为感情纠纷导致了自杀。

  原因是,他喜欢的是某位小老婆,不是原配老婆吕氏,结果,他的老婆吕氏把他心爱的小老婆毒死了。

  这对吕氏来说,算是给刘恢留了面子,要知道,在刘恢之前的那位赵王刘友,可以被自己的老婆诬告谋反,从而被幽禁起来饿死。

  刘恢身边的这位吕氏的行为,只能算是给刘恢一点小警告,接受了,那就一片海阔天空。

  可刘恢受不了啊,在心爱的小老婆被毒死四个月后,感觉人生毫无念想的刘恢,就殉情自杀了。

  吕后因此愤怒:“太后闻之,以为用妇人故自杀,无思奉宗庙礼,废其嗣。”

  汉文帝继位后,倒是给他的这位弟弟平了反,给了追谥,但刘恢无子,最多也就是享受香火祭祀罢了。

  吕后掌权时期,全保自身安危的两位皇子,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

  刘邦的八个儿子中,在吕后掌权时期,能够安然无恙的,最后只剩下两位,分别是老四代王刘恒和老七淮南王刘长。

  刘恒比较特殊,放在后面讲,先说淮南王刘长。

  刘长非吕后亲生,且其娶的原配老婆也不是吕氏之女,但他在吕后掌权时期,却能高枕无忧。

  为什么?因为他是吕后亲自抚养长大的,不是生母,胜似生母。

  具体过程是,刘长的生母赵姬是赵王张敖的女人,因偶尔侍奉刘邦怀有身孕,张敖后因犯罪被抓,其家中人,包括赵姬也同被抓进监狱。

  赵姬已怀有刘邦子女的理由,希望狱卒帮她转告刘邦,放自己出去,但刘邦因迁怒张敖,没有理会赵姬。

  于是,赵姬在狱中生下刘长后,一气之下自杀了。

  这时的刘邦才醒悟过来,但儿子的母亲已经没了,怎么办?就把刘长交给了吕后抚养。

  故而,被吕后抚养长大的刘长,视吕后为母,吕后也视其为子,他一点都不受吕后掌权时期的政治变动影响。

  不过,刘长也因此被养成了跋扈的性格,他和他的长子刘安,分别在汉文帝和汉武帝时期参与谋反,一家子都不是甘心老老实实享受富贵的人。

  刘长后来是绝食自杀,刘安也是自杀。

  再来说最后一位,代王刘恒,也就是汉文帝刘恒。

  刘恒在吕后掌权时期也是安然无恙,至于原因,我个人倾向于,他是娶了吕氏之女,并努力维系跟吕氏之女的感情。

  这么猜测的理由是,在刘恒的历史记载中,有一个谜团。

  刘恒曾娶了一位原配老婆,并且,感情还算不错,这位原配给他生了四个儿子。

  刘恒可不是普通的藩王,他后来是大名鼎鼎的汉文帝,当了皇帝的人,为他生育了四个儿子的原配老婆,在史书的记载中,却被抹去了姓氏和来历。

  史书中对其的称呼,仅为“代王王后”,从刘恒后来的身份来讲,这是极不正常的记载。

  刘恒能跟这位“代王王后”生下四个儿子,感情自不必说,可刘恒在当上皇帝后,却没有对这位老婆(她在刘恒被群臣拥立为皇帝前,已经死去)有任何追封。

  这就更不正常了,为自己生了四个儿子的女人,刘恒就真吝啬到连一个追封的后位都不愿意给?

  并且,在刘恒登基后没多久,也就二、三个月的时间内,这位“代王王后”生的四个儿子全部病死,并在史书上没有留下姓名,也没有任何追封,这同样不正常。

  但如果把当时的政治大背景,即全国反吕氏的大环境代入其中,或许就能有一定的解释了。

  如果这位“代王王后”是吕氏之女,而刘恒,以及拥戴他上位的朝臣,却都是因反吕氏得利,并且,一直在消除吕氏的痕迹(如不承认汉惠帝的儿子是他的儿子并干掉)。

  跟吕氏有关的,不是杀死(包括刘恒的四个儿子,我一直认为在那么短时间内,连续病死四个儿子,很不正常),就是从记载中抹除。

  因此,刘恒的这位原配,是吕氏之女的可能性很大,刘恒基于政治上的考虑,对她及其子,都只能采取无情的态度。

  并且,也因为这位“代王王后”是吕氏之女,刘恒轻易躲过了吕后掌权期间,对刘邦儿子们的迫害。

  他不但得以安然无恙,并顺利地在“诸吕之乱”后,因没有出头,被陈平、周勃等重臣认为可以轻易掌控。

  故而大家抛弃了率先起兵反吕的齐王刘襄,而选择了低调的刘恒继承皇位。

  至于刘恒的那位原配及其所生的四个儿子,就只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了。

  当然,这只是猜测,因为关于汉文帝刘恒的这位原配老婆及其四个儿子的记载实在太少,他们连姓名都没有在史书中留下。

  可在刘邦的儿子中,排序比较靠前的刘恒,不是因为原配是吕氏之女,他能躲过吕氏迫害的可能性又低之又低。

  具体是什么原因,希望将来能有出土的历史记录来解密吧……

  以上,就是刘邦所有的儿子们,在吕后掌权期间的命运。

  真正熬过吕氏打击的,其实就淮南王刘长和代王刘恒。

  刘长是因和吕后有抚养之恩及母子之情,而代王刘恒为何能躲过打击?就只能靠猜了。

  躲过了所有打击的代王刘恒,最终以刘邦儿子的身份成为新的汉朝皇帝,“诸吕之乱”后,刘邦的儿子也就剩下两个了。

  其中,刘长是吕氏抚养长大,朝臣们怎么都不会选他的。

  如果我猜测的,刘恒原配老婆是吕氏之女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话,那只能说能当上皇帝的人,果然是运气逆天!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在曹魏都城洛阳,发生了一起宫廷政变,起兵的是曹魏皇帝曹髦,他想杀掉独揽曹魏军政大权的司马昭,试图夺回权力。

  曹髦的奋起一击迅速被忠于司马昭的军队击败,曹髦被杀。

  当时,阻止曹髦的是由贾充(他的职位中有中护军一职,能执掌禁军)率领的军队。

  双方交战之初,因为皇帝曹髦亲自上阵厮杀,贾充军中的士卒不敢下死手,所以差点被曹髦击败。

  关键时刻,贾充指使身边的太子舍人成济出手,《晋书·贾充传》中记载:

  军将败,骑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济谓充曰:“今日之事如何?”充曰:“公等养汝,正拟今日,复何疑!”济于是抽戈犯跸。

  于是,曹髦被杀,“天子崩于车中”,叛乱平息,但随后赶到现场的司马昭就头疼了,毕竟是死了一个皇帝。

  司马昭不是没有杀皇帝的心思和胆量,可要杀皇帝不能这么在光天化日下杀,偷偷喂毒酒什么的都行,然后报个暴毙而亡,质疑声会小很多。

  公开杀害皇帝,不管怎么说,都无法给天下人交代,弑君之罪,谁都不想背上这个名誉。

  可事情发生了,也只能想办法善后。

  阻止曹髦的军队是贾充的部下,指使成济向曹髦动刀子的,也是贾充,司马昭不想背弑君的锅,最好就是杀掉在场职务级别最高,也是平乱总指挥的贾充。

  不过,司马昭心软了,当尚书左仆射陈泰建议他杀掉贾充时,司马昭却只杀掉了奉贾充之命出手的成济,《晋书·文帝纪》中记载:

  泰曰:“惟腰斩贾充,微以谢天下。”帝曰:“卿更思其次。”泰曰:“但见其上。不见其次。”于是归罪成济而斩之。

  贾充因司马昭的袒护,逃过一劫。

  司马昭不想杀贾充,也是有苦衷的,贾充是坚决拥护司马氏掌权的死忠。

  当初,贾充之父贾逵是孙资(魏明帝曹叡死时,是他举荐司马懿和曹爽一起担任辅政大臣)举荐给曹操的,孙资是荀彧举荐给曹操的,他们都是站在世家一条线上的。

  曹**死荀彧,把大部分世家全部推向了曹魏政权的对立面,司马昭要是杀掉为自己干掉曹髦的贾充,怎么安抚支持司马氏的世家们?

  贾充不但在司马氏通往掌权的道路上劳苦功劳,还积极支持司马氏代曹称帝。

  早在曹魏征东将军诸葛诞于淮南起兵反司马昭之前,他就曾积极劝说诸葛诞支持司马昭称帝,并到处帮助司马昭寻找和拉拢支持者。

  对于这么一位司马氏的死忠,司马昭当然舍不得杀。

  当然,对于曹髦发起政变时的司马昭来说,也不惧袒护一名心腹,皇帝曹髦都被逼得要发动政变,还有谁能颠覆司马氏的权位?

  但司马昭没能料到的是,他一时心软,没有让贾充替自己背锅,没有杀掉贾充及其家族(弑君是要灭族的,成济就被灭族),却导致了儿子司马炎建立的晋朝被贾充的后人祸害到几乎亡国。

  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代魏成功,建立了晋朝,司马炎成为晋朝开国皇帝。

  司马炎对贾充极其宠信,这是因为,司马昭临死前,曾想把权力交还给哥哥司马师一脉(过继给司马师的司马攸也是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同母弟,还是贾充的女婿)。

  是贾充力劝司马昭还是把权力交给司马炎为好,因此,司马炎得以继承司马氏大权。

  并且,司马昭死时,只给司马炎指定了一位值得信任的臣子,就是贾充,《晋书·贾充传》中记载:

  初,文帝以景帝恢赞王业,方传位于舞阳侯(司马)攸。充称武帝宽仁,且又居长,有人君之德,宜奉社稷。及文帝寝疾,武帝请问后事。文帝曰:“知汝者贾公闾也。”帝袭王位,拜充晋国卫将军、仪同三司、给事中,改封临颍侯。及受禅,充以建明大命,转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更封鲁郡公,母柳氏为鲁国太夫人。

  故而,司马谈对贾充相当感激,荣华富贵不用说了,能给的全给,还让自己的继承人,皇太子司马衷娶了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当正室夫人,试图让贾家跟司马家一起,富贵永远。

  恰恰是这样的联姻,让司马炎死后的晋朝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贾充去世,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司马炎驾崩,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贾充的女儿贾南风成为皇后。

  因为司马衷是个傻子,故而,他继位后没多久,权力就被贾南风窃取。

  贾南风为掌握权力,联合司马氏宗室诛杀辅政大臣杨骏一族,还将司马炎的第二任皇后,也是贾南风的恩人杨芷(杨骏之女,曾在贾南风犯罪后,帮她说好话,保住了其太子妃的位置)活活饿死。

  且因贾南风无子,她还把丈夫晋惠帝唯一的儿子司马遹给害死,使得晋惠帝无后人继承皇位。

  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司马氏宗室、赵王司马伦(司马昭的弟弟)发动政变,以谋害太子的罪名,废掉贾南风,不久后将其毒杀。

  贾南风虽然死了,但因她掌权时的乱搞,以及让晋惠帝没了继承人,让司马氏诸王们蠢蠢欲动,觊觎皇位,直接诱发了让西晋衰亡的“八王之乱”。

  晋朝的衰亡,司马炎封藩宗室,给予藩王们权力,是主因之一,可却是贾南风直接引发了藩王们的动乱。

  可以说,西晋的江山就是被贾南风的一通乱搞给颠覆的。

  她夺取西晋朝政大权时,距离曹魏皇帝被杀那一年仅过了30年。

  如果在曹魏皇帝曹髦被杀的那一年,司马昭心黑一点,不是拿小小的成济背锅,而是干掉贾充及其家族,或许,西晋的江山就能多延续几十年。

  历史没有重来的可能,只能说,司马氏种下了因,就要吃下结出的苦果。所以,后来有人评价:“晋之篡魏以贾充,其亡亦以充。”

  北宋时曾有个神童方仲永,五岁能作诗,因此扬名,但他的才华仅仅是昙花一现,至其年长,即“泯然众人矣”。

  由此,有了著名的“伤仲永”(北宋名臣王安石所作散文名)的典故。

  方仲永很可惜,但他仅仅只是个农家子,就算“泯然众人矣”,受到损害的也只是他和他的家庭,对社会的危害并不大。

  而在北宋之前的七百多年前,西晋开国之初,也有个类似方仲永似的人物,因为其特殊的身份,涉及到的影响和危害就相当大了。

  这位类似北宋方仲永的名人就是晋惠帝司马衷唯一的儿子和继承人司马遹(同玉音)。

  司马遹也是五岁时,就因聪慧被晋武帝司马炎看好,甚至把这个孙子比作祖父司马懿,还当众扬言:“此儿当兴我家”。

  这显然是把西晋王朝未来的前途都寄托在了司马遹身上。

  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因为有野史说,司马遹其实是司马炎的儿子。

  司马遹的生母谢玖本是司马炎身边的侍女,为了教会儿子司马衷男女闺房之事,司马炎把谢玖安排去侍奉司马衷。

  等到谢玖被查出有身孕后,因害怕司马衷的老婆贾南风迫害,赶紧请求回到皇宫,然后,司马遹在皇宫中出生。

  司马遹从小就是在司马炎身边成长,他的生父司马衷要到他三、四岁时,才知道有这么一个儿子。

  所以,因为这个过程,让野史专家们,有了发挥的余地。至于孰真孰假,大家自行判断。

  司马遹的父亲司马衷是个傻子,据说,司马炎之所以坚持不废掉傻儿子司马衷的皇太子之位,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看好司马遹。

  毕竟,他都认为司马遹“此儿当兴我家”。

  这和后世的明成祖朱棣看好皇太孙朱瞻基(明宣宗),清圣祖康熙皇帝看好孙子弘历(清高宗、乾隆皇帝)的想法差不多。

  只不过,司马炎这位前辈看走眼了,司马遹在成年后,就如同七百多年后的方仲永一般,“泯然众人矣”。

  司马遹成年后的不堪,是人为造成的。

  司马炎既然看好司马遹,又本来就一直带在身边抚养和培养,司马遹本不应该堕落,他的受教育环境、条件可比方仲永强上几千倍。

  史书也确实记载司马遹“幼而聪慧”,他有成为才学之士及合适的皇位继承人的良好基础。

  但还没有等到司马遹成长起来时,最关心他的祖父司马炎去世了,当时,司马遹刚刚十二岁,正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型期。

  这个年纪的少年,以后该如何成长,长辈对其的引导相当重要,司马炎死后,这个引导就变味了。

  司马炎死了,司马衷继位,司马遹往后的教育重任就落到了父亲司马衷和嫡母、皇后贾南风身上了。

  司马衷继位后,司马遹变成了皇太子,按照礼制,司马衷也给司马遹安排了一批博学之士当老师。

  可司马衷是个傻子,他没有关心儿子成长的头脑,没有尽心督促老师们教育好儿子的想法。

  因此,主要是皇后贾南风在惦记着司马遹的成长和教育。

  偏偏贾南风对这个非自己亲生的儿子怀着满满的恶意,只想着怎么干掉他,绝不会任由其健康成长。

  因为没有人督促司马遹,他开始荒废学业,史载:“及长,不好学,惟与左右嬉戏,不能尊敬保傅”。

  在这种情况下,贾南风还安排专人继续把司马遹往堕落的方向去引导,让宦官教唆他尽情玩乐:“殿下诚可及壮时极意所欲,何为恒自拘束?”

  于是,司马遹在这种引导下,越来越变得不堪,从幼年聪慧的司马家继承人,变成了成年后只知玩乐的纨绔。

  不是没有人提醒司马遹,可已经性情大变的他,哪听得进逆耳的忠言?

  于是,在贾南风处心积虑的阴谋下,司马遹也慢慢走向了深渊。

  西晋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司马遹二十一岁时,贾南风动手了。

  她先以皇帝司马衷身体不好为由,把司马遹叫进皇宫,然后安排侍女灌醉司马遹,再诱使他写下要父亲退位的谋反之语。

  司马遹完全中招,贾南风拿到了他谋反的证据,随后,司马遹就被废为庶人并被幽禁起来。

  再三个多月后,贾南风又安排一个宦官去毒杀司马遹,司马遹不愿服毒,结果被执行贾南风命令的宦官用药杵活活给打死。

  司马遹短暂的一生结束了,从他的人生轨迹看,像极了七百多年后的方仲永,但他堕落的危害性却远远超过。

  司马遹死后,西晋宗室、赵王司马伦(司马懿之子,司马昭之弟,司马炎之叔)为他报了仇,以谋害太子的罪名废掉了贾南风。

  但司马遹之死,给西晋带去的最严重政治危机并没有结束!

  晋惠帝司马衷是个傻子,司马遹又是他唯一的继承人,司马遹死了,那么,晋惠帝司马衷死后,皇位应该让谁来继承?

  国家没有了法定的继承人,晋武帝司马炎生前封的大大小小的诸侯王,就都有理由闹腾了。

  都是司马家的子孙,谁都有资格去争夺这个皇位,即使晋惠帝司马衷还活着,谁又去管他?

  司马遹死后的第二年,帮他报仇的曾叔爷司马伦就废掉了晋惠帝司马衷,自己登基做了皇帝。然后,整个天下就乱了。

  西晋的衰落跟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选择了让一个傻儿子继承皇位,以及大封宗室为王,并给予一定兵权有关(目的是为了压制士族)。

  可司马遹成年后的堕落、不作为和迅速死亡,加快了矛盾的产生。

  如果司马遹成年后不那么废材,不被贾南风陷害致死,他可以代表父亲司马衷镇在中央。

  即使司马衷不是个合格的皇帝,但有司马遹这个法定的皇太子杵着,且能延续幼年时的能干,各地藩王想闹腾就没那么容易了。

  理论上来说,司马遹这个晋惠帝司马衷唯一的儿子,是西晋能否正常延续和维持和谐的顶梁柱,他倒了,规矩也就没了。

  西晋的乱局和衰落,与其说是贾南风这个恶后造成的,还不如说是司马遹的无能造成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