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 第0802章:刘氏一脉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第0802章:刘氏一脉

作者:菠萝炒土豆 字数:5741 书籍: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

  小时候的语文课外阅读中,有一篇叫《高祖还乡》的元曲作品。作者借用熟悉刘邦底细的乡民口吻,从头到尾把汉高祖刘邦调侃了一遍……(好歹也是帝王……啧啧啧……)

  其中有这么两句: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堂堂的汉朝开国皇帝,被戏谑得体无完肤,哪有一个君临四海的帝王之相。

  相比之下,他的竞争对手项羽就英武、伟岸多了。《资治通鉴》中是这么说的:“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项羽不仅长得帅气,还有一身的神力。更重要的是,人家爷爷是楚国的大将军,亲叔叔是反秦起义军的带头大哥,彻彻底底的官宦世家。而项羽也很快在秦末乱世崭露头角。

  24岁,项羽刚参加工作就做了项梁起义军的副将,起点极高。经过两年的艰苦磨炼,项梁牺牲后,他在前线军营里发动了一次兵变,从此掌握了数万大军的指挥权。26岁,项羽以主将的身份指挥了影响天下局势的“巨鹿之战”,并且在第二年成为威震天下的西楚霸王。

  青春年华时,项羽已经“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了,简直是人生赢家。英勇霸气的项羽,已经成为后世无数人心中的偶像。

  可是,官宦世家、长得帅、才华高,并且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的,世间能有几人?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普通人,没有世代做官的祖辈,没有高起点的工作,甚至没有巨大的力气,面对项羽这种老天爷赏饭吃的骄子,我们只能抬头仰望。

  在历经世事艰难后,我却越来越能体会到刘邦的难处。刘邦开始创业时已经48岁了,已然人生过半。虽然快到退休的年龄,但他还在混基层,丝毫没有创出伟大事业的预兆。

  不过,他的前半辈子也没闲着。那年,刘邦18岁了。他打起背包,告别父母,千里跋涉来到魏国,想到信陵君门下做一名门客。

  都怪那时通信不发达,懵懵懂懂的刘邦来到魏国时,发现信陵君已经去世好几年了。这时,有个叫张耳的人对他说:“走吧,跟我去外黄,包吃包住。”

  刘邦的命运就此发生逆转。在那个闭塞的年代,增长一段阅历,多读一本书,多认识一个朋友,就足以在人生的赛道上超过很多人。这个道理现在也同样适用。

  干过基层工作的人都知道,这些工作有多烦琐。刘邦就这么干下去,并利用工作关系结交了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朋友。

  这些人有多重要,不用多说了吧。日子一天天过去,刘邦也很烦躁。他已经不再年轻了,做游侠纵横四海的理想,早已被藏在心底的某个角落,烦琐而无趣的工作,什么时候是个头?在曹寡妇的酒店里,他经常喝得酩酊大醉。

  也许只有在醉梦里,他才会成为那个如风般奔跑的少年。人到中年,最怕的就是在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中消磨掉仅有的激情。可是只要咬牙熬过最苦的那段日子,付出的努力,命运才会慢慢回报给你。

  有实力的人就拉起一帮人马占山为王;没实力的人就加入别人的创业团队,拿到原始股份。刘邦在沛县也拉起了三千子弟兵,投靠了附近最大的创业团队——项梁和楚怀王。也许是命运的奖励,也许是刘邦眼光的独特,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他得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机遇。

  楚怀王跟大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但他把先入关中的机会送给了“宽厚长者”刘邦,项羽却被派到河北,营救被秦军围困的赵国。一年后,刘邦带着从沛县出来的兄弟,站在了咸阳的皇宫里。

  他很开心:“我们先入关中,灭了秦国,从此以后,这片土地就是我们的了。”然而,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在河北地区的项羽率军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也缔造了楚军神话。

  当他站在胜利的战场上转头西望,看到的却是刘邦占领了咸阳。义军诸侯们也愤怒了:“岂有此理!我们在这里血流成河,他们却轻轻松松占据了咸阳,等着那唾手可得的王位。”刘邦占据了关中,就意味着他们的灭秦大功被稀释。大家都是出来混饭吃的,凭什么刘邦独吞功劳?

  于是,十几路诸侯组成的40万大军,在项羽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开进关中,要请刘邦“吃饭”,并且要好好谈一谈。

  他们还选了一个好地方——鸿门。如果你是刘邦,你是奋起一博,还是乖乖过去认?我想,大部分人都会像刘邦一样,进门就跪下磕头,装孙子装到底。

  其实都不用装,在利益不均衡、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刘邦就是孙子。都说刘邦脸皮厚,可如果不是生死存亡关头,谁又愿意给人下跪磕头呢?磕下去的是头,抬起来的是命啊。

  结果,饭还没吃完,刘邦就偷偷溜了。随身带来的礼品都不敢亲自送给项羽,因为他怕项羽不让他走。人生在世,谁又能活得潇潇洒洒?在现实的困境面前,人人都得认。

  八年征战,终于换来今日的万人瞩目。就在不久前,他终于打败了项羽,成为天下的半个主人。为什么是半个?

  因为他的盟友们也要享受胜利果实,分走了大片的土地,并且时刻威胁长安朝廷的安全:“大家都有军队,凭什么都听你的?”都说皇帝享受三宫六院、吃着山珍海味,可到了刘邦这里,他仍然要在平叛的道路上奔波。

  公元前196年,当各大诸侯逐渐被平定后,淮南王英布害怕了。他索性扯大旗造反,理由很简单:“想当皇帝。”多年的征战、平叛,早已耗尽了刘邦的精力,他只想休息一下,享受皇帝的生活。所以,刘邦想让太子刘盈带兵前去平叛,顺便锻炼一下接班人。

  可刘盈才15岁,让他带兵打仗纯属开玩笑。吕雉哭哭啼啼地去求刘邦:“英布是天下猛将,用兵很厉害。

  让太子率领桀骜不驯的武将们,肯定是打不过的。”然后,吕雉说了一句让人心酸的话:“上虽苦,为妻子自强。”意思是说,皇上虽然不容易,但是为了老婆孩子,还是要辛苦你一下。

  刘邦还能怎么办?他身边没有一个信得过的人,自己留下的烂摊子,得自己收拾。他骂骂咧咧地回了一句:“吾惟(唯)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意思是说,我就知道这熊孩子靠不住,还是我自己去吧。刘邦拖着带病的身体,疲惫地趴在车上,就这么硬撑着来到前线,打败了一生中最后的敌人。

  人到中年,上有白发苍苍的父母,下有少不更事的孩子,身边还有日渐憔悴的妻子,而自己,是他们唯一的依靠。除了日渐疲惫的身体属于自己,其他的都属于别人。生活太艰难,唯有拼命去做,才能寻找到出路。

  人生在世,如项羽那样璀璨的人生,毕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都是在社会的泥潭里艰难地挣扎。(菠萝也一样……当不了大神,只能埋头苦干的码字……嘤嘤嘤……)

  奋斗、努力、低头、认、拼命,最后仍然留有遗憾,这就是一生的宿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神是疯我说了算……)

  仰不愧对天,俯不愧对地,照顾好身边的人,善良地对待这个世界。

  就像刘邦回乡后,跟父老乡亲喝酒时唱起的那首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中有胜利的欢喜,有游子归故乡的荣耀,也有事业未尽的遗憾。如此,足矣!

  《汉瓦》是继《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之后,三解出版的第二部作品,也是三解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渊源研究的第二个成果。(孓与2的《唐砖》……这本书,与《汉瓦》有异曲同工之处……)

  砖瓦堆叠之间,具体讨论的问题,就是“周秦之变”与两千年帝制时代的“王朝循环”究竟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

  《秦砖》的主要任务是解答“周何以变为秦”,并借助出土简牍对秦制完全体的图景进行勾勒,但新的问题又随之凸显,那就是过去两千年间,基于《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总结的“秦制”诸特征,在秦朝远未成形。

  直白地说,“周秦之变”的历史进程并未因“秦朝灭亡”结束,恰恰相反,如果没有西汉王朝建国过程中的一系列变革,我们熟悉的两千年“王朝循环”可能根本不会发生。

  那么,在这短短的八十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令历史的车轮造成如此巨大的偏转?

  这正是《汉瓦》所着力解答的问题。

  这个命题固然宏大,在写作的过程中,三解却一直努力地维持专业研究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平衡,尽量避免干瘪、无根的解释体系建构,而是将大问题分解为一个又一个的小问题,将人们耳熟能详的“传播常识”,与文献、简牍的细节信息进行对照和再讨论。

  具体而言,《汉瓦》以“周秦之变”作为背景性的母题,分解为两条贯穿性的问题线索:

  其一,西汉王朝的建国洪业是否如“通说”所言,受到了“楚文化”的全程影响?

  其二,刘邦集团的现实组成,是否存在一个“封爵—回报”互为表里的军功集团?

  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我们过往熟悉的认识框架中,刘邦家族虽为魏国移民,却生长于楚地,在生活方式上好楚歌、楚服、楚舞;在政治认同上偏向楚国,先投景驹、后属项梁、再归楚怀王;在制度安排上,则任楚官、授楚爵。故此,其核心集团是以楚地的地缘纽带构成,再向外分层吸纳列国的游士新血液。

  李开元教授即据此逻辑,将刘邦集团分为“丰沛元从集团”、“砀泗楚人集团”、“秦人集团”和“多国合纵集团”,加入越早者,人数越少,集团身份越亲密、重要,由内而外,形成一个圈套圈的组织形态。

  而上述诸集团的成员,也在灭秦、伐楚、平天下的过程中积累了功勋,得到军功爵位之赏,配套以对应的政治、经济特权,再以这一共同的身份认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固的,以拱卫刘氏天下为目的的军功受益阶层,并以分庭抗礼之势,长期把持着西汉王朝初期的政权。

  不得不说,以上的解释,逻辑严谨、论证精详,看似题无剩义,也在广泛传播之中几成定论,但是,如果我们深挖史料,就会发现,有不少史实细节,并不能平滑地融入这个解释体系之中,甚至格格不入。

  《汉瓦》每一章的切入点,恰恰是这些“特殊”的史料记载。

  比如第一章题名为《其实你一点也不了解刘邦》,这倒不是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史记》、《汉书》对刘邦家族构成、家庭关系、早年生活记载的缺失,让我们对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的出身经历所知甚少。

  所以,《汉瓦》的解谜,也从刘邦家族究竟自认楚人还是魏人开始。

  一条非常重要的记载见于《史记·封禅书》,其中提到,刘邦称帝之后,在长安设置“女巫”祭祀诸神,这个“女巫”还以地域有所分别,按照祭祀的神祇的地位排列先后,分别是“梁巫”、“晋巫”、“秦巫”、“荆巫”,对此,古代注家解释说,这是按照刘氏先祖迁徙的路线所定的岗位,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梁巫”为何居于首位?

  毕竟,论迁徙先后、仕宦显赫,均应以“晋巫”为尊(刘邦先祖为晋国大夫范武子);论分宗得氏,应以“秦巫”为先(刘邦先祖范武子流亡在秦,留下了一支后人改“刘氏”);论乡情亲厚,应以“荆巫”为重(刘邦祖父自魏国大梁迁楚,淮泗之间也称“荆地”),这个安排,理由何在呢?

  答案就是家族认同。

  因为在刘氏迁丰之后,真正葬于楚地的,只有刘邦祖父丰公一人,则刘邦的五世祖宗,坟墓多数都在大梁,肯定要以梁地为祖茔,而非太公、刘邦生于斯长于斯的楚地,则“博求神灵”推崇“梁巫”,完全顺理成章。

  这也导出了一个结论:

  在“宗法”意义上的地域归属,刘邦家族更倾向于“梁”,即魏国,而非“荆”,即楚国。

  在确定了这一点之后,再看刘邦的家族,虽然客居楚国境内,甚至其祖父应曾担任过楚国邑公,作为长期浸淫在“分户析产”的法制体系下的魏人家族,生活方式与“包山楚简”、“郭店楚简”所展示的楚人“家族共同体”完全格格不入。这也侧面解释了,为何刘邦早年经历记载中堂兄弟、宗族的信息接近于无。

  在此条件下,缺少宗族之助的刘邦,成年后游历魏国外黄,与张耳同游,乃至于崇拜信陵君,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哪怕以最功利的仕宦诉求而言,一个魏国都城的大夫士家族子弟,与楚国边陲田邑中的外邦士人,在哪个国家更有政治前途,一目了然。

  正因为如此,刘邦青年时代的仕进规划,实为魏国富户张耳、陈平式的“养客模式”,而非传统理解的“仗剑游侠模式”,只不过他不只缺少宗族之助,哪怕是在小家庭的内部,由于他“小妾之子”的尴尬身份,早早遭遇了“分家”,也无法得到父母、昆弟的财力支持,这就让“致千里客”的“贵族游戏”成为了泡影。

  这些,都是刘邦的原生家庭对他毫不友好的表现。

  但是,曾经的劣势,在面对前魏国人,原籍砀郡(砀郡是秦始皇以旧魏地设置的新郡)单父县的吕氏家族时,与刘邦的秦吏身份发生了化学反应,这才有了一句大话换来一个媳妇的传奇,但细究这个故事的内核,其实只不过是巨富吕公用家族中女吕雉投资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闲子,看重的只是他百廿石吏的军吏身份,以及他的“大志”和“胆量”。

  说得直白点,吕公自己有两个儿子,吕泽、吕释之,又有一个家族的诸吕协助,对于的刘邦的诉求,不过是增添一个武力爪牙罢了。

  刘邦命运的真正转机,源自沛县县令在反秦抉择上的反复,最终将萧何、曹参等少年豪吏都逼到了没有多少本钱的刘邦一边,而他在起兵之时,即选择的祠黄帝、祭蚩尤,又展示出了远远超越各路反秦义军的文化层次和勃勃的野心。

  当军事能力与文化层次集于一身时,刘邦竟然取得了反秦义军对秦军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野战胜利,而他“身兼楚魏”的身份又让他的小集团得以在故楚地泗川郡与故魏地砀郡左右游刃,哪怕是在项梁势力如日中天的时刻,这种一个团体、两块牌子的局面也没有被打破。

  根本原因在于,刘邦集团的组成,自始至终是以他本人的出身、婚姻、学识、宦历为基础,以私人关系为纽带,生发出的一张人际关系大网,包含了楚人、魏人,乃至于韩人、秦人的“石榴籽结构”组织,每个“石榴籽”中都包含了相对独立的“客”们。

  这个组织的具体形态,既不是“秦制”,也不是“楚制”,而是《墨子》之中记载的“县守兵”编制,并伴随着刘邦名位的提升,辅以楚爵的标识,直到刘邦称王之后,这套简陋的体系才在韩信等外来贵族子弟的参与之下,逐渐走向了正规化。

  值得注意的是,项羽集团的正规化进程远比刘邦更早,其制度蓝本甚至并非传统的“楚制”而是异常严厉的“秦法”,而对郡县制的保持,乃至于对爵位、封地的吝惜,都展示出,项羽并非我们所熟知的“分封制”的代表,恰恰相反,他所坚持的贵族传统反而与“秦朝制度”更相契合。

  故此,要打倒项羽,刘邦只能反其道行之,即滥发爵位、封地,打破阶级界限(混淆士庶的姓氏标识),从而更广泛地吸纳列国的“顽钝、嗜利、无耻者”,形成以多打少的数量优势,弥补质量上的劣势,也不过是与更专业、更正统、更强悍的西楚政权打成僵持。

  真正的胜负手,依靠的还是韩信、张耳等真正的“军事贵族”在河北的攻略,西魏、赵、代、齐的灭亡,燕国的臣服,终于在数量上压垮了项羽,而刘邦所付出的,不过是一个又一个改变身份命运的承诺罢了。

  正是为了“胜利”,刘邦所作出的诸多承诺,根本无法兑现,只能反复调整和赖账,这个过程,最早及于异姓诸侯王,进而波及到军功爵位的获得者们,最后是实际执政的军功列侯们,所有人得到的报酬,都在缩水,并且一缩就是六十年。

  封邑、税邑变成了授田,实际授田变成了排队授田,爵位赎刑变成了买爵赎刑,爵位尊崇变成了官位尊崇,军功爵制作为秦律所赖以存在的差等身份体系渐趋瓦解,导致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逼迫着西汉王朝的掌舵者们,对“债主们”一次又一次地“让利”。

  与此同时,刘邦所着力建造的“新分封秩序”,也在同姓诸侯王与外戚、功臣列侯的内讧之中,走向了二世而亡,随着刘邦、萧何、曹参死后,丰沛元从的彻底边缘化,魏人列侯与魏人吕氏之间的执政联盟,也在吕后死后走向了尽头。

  事实证明,汉初并不存在一个“同气连枝”的军功集团,也根本不存在一个外圈包裹着内圈的军功阶层,只有一个个等待最高权力垂青的“小石榴籽”,它们之间,有生死相搏、有短暂合作,唯独没有作为一个集团的“统一意志”。

  正因为如此,汉文帝入继大统之后,西汉王朝的历史才得以顺利翻开新的一页。

  以国别身份为代表的功臣列侯势力被逐出了政权,代之以分属列国贵族出身的将相公卿,同时,文帝逐步剥离帝国的“经营性特征”,强化文吏、法治的“管理性功能”,将工商业权益向军功收益阶层让渡,狠狠地刨了“秦制”的根。

  但是,进入景帝时代后,急刻政治与奢侈之风的回潮,又将汉文帝的诸多改革废止,但死者无从复生,景帝之后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干预的手段,已经不可能走回“秦制”的老路了,而只能通过进一步强化“文法吏”国家的方式来进行。

  正是这一系列的变革和反复,最终拨动了历史的车轮,彻底埋葬了上古以来血统贵族主宰社会的旧时代,真正开启了之后两千年“王朝治乱”的因果循环。

  综上所述,《汉瓦》所展示的只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大时代切面,讨论人事、变化的成分远远多于对制度的探究,三解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渊源的探讨也远未完结,自汉武帝至王莽之间的西汉中后期和东汉王朝的制度变迁,则要留待日后的新著中完成。

  不过,菠萝个人的写作计划,会先跳转到三国,对汉末大乱到官渡之战前的一些历史隐秘的细节进行勾稽和重构,暂定名是《魏阙》,希望能够带给大家一些不一样的“新知”。

  (PS:还债开始啦……另外稳定2万+每天……战力榜……让我痛不欲生……晚上做梦都梦到了……再次感谢追订打赏的兄弟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