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 第0756章:商鞅变法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第0756章:商鞅变法

作者:菠萝炒土豆 字数:6963 书籍: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

  而符家的符竹和符星,以及符姊妹,居然能活着从昆仑山走出来,打死陈龙象都不信,没有贵人从中相助!

  “承叔,通知一下先行队,大年初二,去拜访符家!到时候你陪我一同前往!”

  听到陈龙象的话,承叔皱了皱眉头,

  “龙象,没必要如此大的阵势吧?”

  “再怎么说,昆仑山地方太大,也不见得,她们就真的进去过。”

  承叔并不清楚,陈龙象为了调查清楚这件事,暗地里早就搭进去不少弟兄的性命,不过这些事,陈龙象可不会随便乱说。

  “不管进去还是没进去过,咱们都必须去一趟符家!”

  “礼仪不能丢,仪式必须隆重,否则不知道的,还以为咱们是没有底气的。”

  陈龙象这句话,其实就是说给承叔听的,谁不知道,承叔和符荣军,不仅仅是老相识?更是情敌呢!

  “行吧,这件事,还是你说了算。”

  承叔有些无奈,其实他不想去,主要还是担心两个人见了面,会大吵一架,甚至于更会大打出手……

  其实承叔并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当年他们,都是格局小,脾气大,所以会针锋相对,但是现在不同,每个人的格局,多少有些进步,总体来说,比过去好了是一倍不止……

  陈龙象并没有理会承叔的牢骚,对他而言,承叔现在算是英雄迟暮。

  顶多五年,承叔就会被他的徒弟顶而代之,甚至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寒山寺这边,徐长卿接受完最后一位僧人的“洗愿尘土”后,深呼吸一口气,这群僧人,各种味道的都有,反正徐长卿现在,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想呼吸新鲜的空气!

  徐恨看在眼里,笑在心里,对他而言,这是徐长卿最好的结局!

  最起码,有了无痕方丈这句话在,三无方丈就算是想要对付徐长卿,也得三思而后行。

  所谓的退路,正是像了无痕这样,选择让徐长卿永远不得踏进寒山寺半步,而这半步,不仅仅是保命符,更是难能可贵的“气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了无痕看到了徐长卿狼狈不堪的模样,顿时想到了当年,徐海以及陈龙象的模样,因此才会哈哈大笑,

  身边的三无方丈,同样笑着,不过却没有了无痕这样“开放”……

  “徐长卿施主,你这次离开寒山寺,可有什么想要跟大家伙儿说说的?”

  了无痕看了眼徐长卿,可徐长卿现在哪里有别的其它想法?他恨不得赶紧先回去洗个澡,再趴在床上,舒服的玩游戏看电影!

  二零一四年一月四日凌晨时分,警方包围了咸阳市境内的一个小山村,民警团团围住跃进村西的一个小山洞,并不断朝里面喊话。半晌,几个盗墓分子从里面爬出来。

  盗墓分子交代,这是古代级别较高的古墓,西汉的第一位长公主就长眠在墓里,后世的人们称呼她为鲁元公主,又称鲁元太后。

  历史上对鲁元公主的描述十分稀少,提起鲁元公主,也许大家不知道是谁,但刘邦和吕雉在历史上都是闻名遐迩的人物。

  刘邦在历史上算是一个传奇,白手起家,位极帝王之尊。早年的时候,刘邦还因为不思进取、游手好闲,沦落到时常去哥哥嫂嫂家蹭饭吃的境地。

  后来虽然找了工作,但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方圆只有三里是他的辖区管理范围,虽然小有名气,但也只是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基层人员。

  刘邦后来能够成长为一代枭雄,跟他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刘邦当亭长的时候,当时的秦王朝已经在风雨飘渺中摇摇欲坠。

  这时正处秦始皇的儿子秦二世继位时期,秦二世完全没有继承父亲的雄才大略,他是一个昏庸无道的人。

  不仅没有为秦朝做出应有的贡献,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让耀眼的秦朝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秦二世对百姓残忍苛刻,百姓们在这种暴戾无道的生活中苟活,心中早已经积满了愤恨,只待有人振臂高呼,便揭竿起义。

  所以当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刺激了不少老百姓纷纷造反。而刘邦就是在这个时候,接到一个任务,要押送民夫去戍边。

  受起义的刺激,不少民夫都悄悄逃走。刘邦没办法跟上面交差,最后只能放了剩下的人,自己也开始招贤纳士,最终成为秦朝末年一股强大的势力。

  刘邦与项羽的斗争历史,在现代被人们津津乐道,对他们各自的性格与胜败的阐述也众说纷纭。不过,比起刘邦的一路高歌、平步青云,其女儿鲁元公主的一生则坎坷得多。

  不算上这一次死后差点不得安息的盗墓风波,鲁元公主的一生遭遇了三次大的风险。前两次的遭遇和这次盗墓危机一样,吉人天相,在最后关头化险为夷,但最后一次,却败在了自己母亲吕雉手上。

  小时候差点被父亲遗弃……

  在刘邦与项羽斗争得最水深火热的时候,小鲁元的日子并不好过。有一次,刘邦趁着项羽在齐地平定叛乱,顾左不顾右的时候,决定率领大军偷袭彭城。

  彭城是项羽的都城,岂料时机不当,信息不通,刘邦打过去的时候,项羽已经处在平定齐乱的尾声了,所以即刻调转头来攻打刘邦。正面杠上,刘邦顿时节节败退,几乎全军覆没。

  不得不败走逃亡,在逃亡的过程中,刘邦遇到了流落在外的一双儿女。刚开始刘邦还带着儿子和女儿,也就是刘盈和鲁元公主一起逃。

  四岁的儿子刘盈对父亲刘邦几乎没有印象,一路上不停的哭哭啼啼。11岁的鲁元公主也是对父亲又惊又惧,在路上不停的要求停车解手。

  随着后面逃亡的路程越来越艰难,项羽的追兵越来越近的时候,刘邦嫌弃两个孩子拖累了自己的行程,便打算丢下孩子自己跑路。

  好在刘邦身边有一个叫夏侯婴的人起了恻隐之心,几次劝说刘邦打消念头。在汉高祖刘邦几次气得把孩子直接推下马车时,又多次固执地把孩子抱回来,最终两个孩子才不至于在乱世中丧命。

  成年后险嫁匈奴……

  刘邦击败项羽之后,项羽于垓下自刎,此后,刘邦顺利建成大汉王朝。水涨船高,小鲁元变成了大汉王朝唯一的公主。然而,她的命运并不像她的身份一样美好。

  古代结婚早,鲁元公主14岁后,在那个时代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刘邦为了巩固势力,把鲁元嫁给了汉朝开国功臣张耳之子张敖。鲁元公主成亲的时候,张敖已经41岁,妥妥的是老夫少妻。

  好在命运对鲁元公主还是有一丝温情的,虽然是老夫少妻,但鲁元公主的婚后生活还算甜蜜美满。不过这份甜蜜美满的生活,差一点就被破坏。

  楚汉相争结束以后,刘邦的目光瞄向了匈奴。在他信心满满地准备攻打匈奴的路上,因为消息失误,中了匈奴的陷阱,被围困七天七夜。

  最后是贿赂了匈奴的王——单于的宠妃,才得以返回平城。敌强我弱,当时的匈奴已经十分强大,经常在边界骚扰。

  为了平定战乱,刘邦身边的刘敬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就是与匈奴和亲。刘敬说,可以把嫡长公主鲁元公主,嫁与单于和亲,这样他们的儿子,就是刘邦的外甥。

  这种伦理关系,可以促进汉朝和匈奴维持和平的关系。毕竟,外甥攻打外祖父,与理不合。还好吕雉明智,当听到这个主意的时候,在刘邦面前苦苦哀求。

  吕雉表示,哪有一女嫁二夫的道理。最后,想出了一个替代的主意,在宫里找了一位宫女,假装鲁元公主嫁给单于,这样才避免了鲁元公主嫁给单匈奴的命运。

  晚年女儿与舅舅荒唐成亲……

  鲁元公主和张敖成亲以后,诞下一男一女。儿子叫张揠,女儿叫张嫣。刘邦逝世后,其子刘盈继位,刘盈身体不好,性子也软弱,最后是母亲吕雉手握大权。

  为了权力不外泄,惠帝三年,吕雉作了一个惊掉人下巴的决定,就是让年仅8岁的外孙女嫁给舅舅刘盈。也就是说,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嫁给了自己的弟弟。

  史书上没有留下鲁元公主对此事的态度,但设身处地,也不难想象鲁元公主内心肯定是极为愤恨和无力的。弟弟刘盈对此事也是十分抗拒,因此一直未与张嫣行夫妻之礼。

  六年以后,刘盈因病去世,张嫣成了史上最年轻的皇太后。第二年,年仅26岁的鲁元公主也在封地撒手人寰。

  鲁元公主在正史几无笔墨,但一本《汉宫春色》的书上,对鲁元公主评价甚高:容貌虽非绝美,但举止大方,性情温雅,实属罕见。

  可以说,鲁元公主虽身份高贵,但一生坎坷曲折,她的故事也令后来的人们唏嘘不已。金枝玉叶一样的生活是多少普通人梦寐以求的,但又哪知,也许金枝玉叶的愿望也只是像普通人一样活着……

  吕不韦曾在秦为相十余年,被尊为仲父,位高权重。

  可是,当嬴政给他一封短短数语的信后,老吕麻溜地饮鸩自尽了。

  为何吕不韦如此配合,连一丝挣扎也没有呢?

  总经理赢家不傻。

  秦两代君王之所以放心长期委吕不韦国事,就是因为吕不韦翻不了天。

  吕不韦,是赵人,在秦毫无根基。他的荣辱升迁,一切取决于秦王。

  虽然他长期执掌国事,但他仍然只算一个“总经理”。

  军权,无疑是政治权力的基础。

  秦实行的是征兵制。兵是国家的兵,将是国家的将,上下级之间并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因此,位高权重者,不可能通过几次人事安排,拉拢几个关键人物,就可以控制兵权的。

  征发、调集军队,必须“玺、符、节”三位一体。盖有御玺的征调文书写明命令、虎符为发兵凭证、符节为通过关隘的通行证。

  任何人,要想征调50人以上的部队,都需要以虎符为凭证,否则,下级可不执行命令。

  秦国的军权,牢牢掌握在秦王一人手中,其他任何一级的政府、官员甚至将领都无权征调兵马。

  所以,从商鞅到范睢、吕不韦,秦国这些位高权重的相,都是职业经理人而已。

  当年,商鞅执秦政20余年,也是位高权重,但是,秦公族“回收权力”时,商鞅也只得逃亡,最后,也只能“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击郑”,基本没有还手之力。

  魏冉,一生四任秦相,秦昭王说罢免就罢免,最后只能“身折势夺而忧死”。

  如果遇到的是胡亥这样的“二世祖”,他或许还有机会。

  遇到嬴政嘛···

  失控的局势即使作为“总经理”,吕不韦也已经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

  早先,吕不韦-赵姬联盟,是可以控制住局势的。

  可是,由于吕不韦想摆脱赵姬,又害怕满足不了赵姬,就把嫪毐进献给了赵姬。(这也说明,吕不韦不敢得罪太后、秦王这些“董事”,只是个打工的)……

  嫪毐在赵姬的支持下,权势大涨。

  “大小事咸决于嫪毐”,当时,前去投靠嫪毐,求官求仕的官员已经达到了数千人!

  也就是说:嫪毐、赵姬,可以绕过吕不韦,直接任免官吏。

  嫪毐,至少已经成长为可以与吕不韦相互抗衡的集团。

  原先的赵姬-吕不韦联盟一分为二,相互竞争,原本毫无机会的各派纷纷跃跃欲试。

  在上将军蒙獒去世后,军队也乱了起来。

  嬴政的同父弟长安君以伐赵为名,在屯留叛秦。

  尽管吕不韦平定了叛乱,但显然:从人事到军事,局势已经失控!

  嬴政还没有出手,吕不韦就已经失去了对形势的控制!

  大局已定如果遇到窝囊一点的国君,可能吕不韦、嫪毐们也就将就着乱下去,反正六国里大部分朝政也是乱七八糟的。

  可是,他们遇到的是嬴政。

  嬴政对嫪毐之战,展现出其压制一切的能力。

  嫪毐-赵姬集团,是可以与吕不韦集团抗衡的。包括卫尉竭、内史肆、中大夫令齐等重要军事官员也参与了该集团。

  可是,嬴政平嫪毐,整个过程,只有数百人被斩,嫪毐集团就崩溃了!

  平嫪毐时,嬴政正在举行冠礼,还没有正式亲政。

  嫪毐既平,嬴政亲政,吕不韦,还有什么反抗之力呢?

  嬴政当时就想干掉吕不韦,不过,觉得吕不韦对他一家有功,接受说情,只是夺了吕相邦之位,让他回河南封地。

  “劝杀”吕不韦到封地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六国使者络绎不绝。

  显然,嬴政是睡不好的。他写信给吕不韦。

  嬴政的信,杀气腾腾,可以看成“劝杀信”。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意思很简单:吕不韦,你凭什么得到名望地位?现在全部收回,你们全家到蜀去!

  杀机已经无以复加。

  嬴政最大的心病,就是他的血缘问题。

  吕不韦,被说成是嬴政的亲爹,而吕不韦又得到了超格的赏赐!

  嬴政的意思是:我要告诉天下,我和你划清界限!

  当君王和你要划清界限时,就是政治清算的开始!

  政治清算的对象,是吕不韦本人,但受迫害的对象,则是吕家全族!

  吕不韦既无力反抗,又无力辩驳。了断自己,以保全全家,是他最后的选择。

  嬴政以雷霆手段、微小代价平定嫪毐集团,一封短信解决吕不韦集团,完成集权,帝王风范已彰显无遗!

  接下来,天下一统,不可逆转了!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胡亥、李斯密谋,一纸伪诏便杀死了长子扶苏。胡亥被立为秦二世之后,大肆诛杀自己的兄弟姐妹,宗室几乎被杀光。为何秦朝宗室如此软弱,没有一个人起来反抗呢?

  这要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说起。秦孝公继位之时,秦国还是一个地处西陲偏僻之地的小国,极贫极弱,文化落后,根本没法与东方诸国相提并论,魏赵齐楚根本不把秦放在眼里。秦孝公深以为耻,继位之初便下令求贤,于是携带着《法经》西来游说的商鞅走进了他的视眼。

  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削弱公族的权力。“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从此“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其实各诸侯国从战国初期开始就感到公室贵族的威胁。特别是在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之后,根基雄厚的卿大夫,在世卿世禄制的庇护下,对国君的权力构成了挑战。

  国君再也不放心把治国理政的权力交由这些贵族公卿来治理。他们开始起用一些底层出身,没有家族根基却又才华横溢的士人来参与朝政。战国时代养士之风由此兴起。

  最先起用外来的士人进行变法改革的是魏国和楚国。魏国魏文侯当政时期任用李悝变法,任用吴起进行军事改革,因此魏国是第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

  魏文侯去世之后,吴起得不到魏武侯的信任,被排挤出魏国。吴起逃到楚国后,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楚国实力也迅速增强。

  事实证明,魏楚两国任用外来士人进行变法,削弱本国公卿贵族的势力,从而奖励耕战,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国力迅速增强。可惜的是,这两国都没有把变法进行到底,随着支持改革的君主逝去,后继者破坏了变法成果。

  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在李悝变法、吴起变法之后,也正因为如此,秦国才吸取了魏楚两国的经验教训,不但秦孝公坚决支持变法,而且继任的惠文王,虽然处置了商鞅本人,却并没有废除商鞅的变法成果。

  而法家变法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以君主任命官员权力为核心,建设起一套分层级的官僚行政体制,这样才能够削弱公室贵族的权利,才能有效调动起普通士人的积极性,才能做到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的实质,被之后历代秦国国君认真贯彻执行,秦国的公室贵族势力也就不断地减弱。其他国家的公室贵族势力虽然在变法期间受到抑制,之后却相当程度地进行了复辟反弹。

  比方说战国后期著名的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就都是公室贵族成员,他们都掌握着一定的朝政大权,这显然不利于君主集权。

  反观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惠王重用张仪,秦昭王起用范雎驱除四贵,庄襄王托国于吕不韦,秦王政信任李斯。秦国的公室贵族很少有把持朝政,形成与君主相抗衡的局面。

  秦国的君主集权一路走来非常顺畅,正因为君主集权,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国的物质、军事力量,这是关东六国没法比拟的,也正因为如此,秦国才能逐一的灭掉关东六国。

  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秦国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秦国的宗室贵族势力也降到了最低点。

  战国时期,变法的国家很多,比如魏国用李悝,楚用吴起,韩用申不害、秦用商鞅等等,但最见成果的莫过于秦之商鞅。

  商鞅变法,不但奠定了秦国统一的根基,而且对两千多年中华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才有“两千年政治,秦政也”及“百代都行秦政法”之类的说法。那么商鞅变法的始末是什么,他既然对秦国的贡献那么大,为何又落了被车裂的下场呢?

  商鞅是卫国人,本名卫鞅,又名公孙鞅。最初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大约是侍从官之类),颇得赏识。公叔痤病重期间,魏惠王前来探视,他便乘机向魏惠王推荐了商鞅。可是魏惠王敷衍的态度告诉公孙痤,他并不打算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于是,公孙痤又说,大王如果不用商鞅,请务必将他杀掉,一旦被他国所用,后果很严重。魏惠王心想,这个公孙痤是不是神经错乱了,一会儿用,一会儿杀的,所以他把公孙痤的话从左耳进,右耳又出去了。

  之后,公孙痤又赶紧派人去请商鞅。见面之后,他嘱咐商鞅赶快离开魏国,否则必遭杀身之祸。商鞅问为什么?公孙痤便把对魏惠王说的话告诉了商鞅,并且道歉说,自己为表忠心,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商鞅听了哈哈大笑,说既然魏惠王不打算用我,就更不会杀我了,先生切勿担心。

  公孙痤这个人很有私心,他曾经挤走过吴起,这次如果不是感觉来日无多,他也不会举荐商鞅。只可惜他慧眼识珠,而魏惠王却不是伯乐,因此最终让商鞅这匹千里马溜达进了秦国。

  其实秦国的变法起始于秦献公,秦献公曾经在魏国流亡二十九年,目睹了魏国因变法而强盛的全过程,所以他决心效仿魏国,图秦国之强。因此,秦献公在临死前,又将未竟之业托付给儿子孝公。

  孝公召见商鞅,促膝长谈,发现商鞅确实在变法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以致于让他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但是孝公也清楚变法面临的难度,所谓变法就是革新,自然会受到保守派官员的阻挠,于是孝公先让商鞅去说服这些思想顽固的人。结果是孝公能预料到的,就是保守派顽固不化,所以商鞅在辩论败下阵来,而秦孝变法的决心却更加坚定。

  公元前359年,商鞅公布了第一套改革令,主要分两个方面实施:

  一是治安。就是建立基层什伍组织和治安联保制度,将百姓编于一个整体,告奸有赏,窝藏隐瞒者与犯人同罪,这样一来,犯罪分子就无处遁形。其实这个制度在献公时期已经实施,商鞅不过是进行了一下完善。

  二将平民、贵族的地位变化与军功挂钩。针对平民,立战功受奖赏,地种的好,免除徭役,凡是经商破产或懒惰致贫者,一律充为官奴。针对宗室贵族,就是不得享有世袭的特权,需视军功而定,贵族如果没有军功,就会之前失去的地位,也就是所谓的富而不贵。相反,普通民众也可以凭军功得到荣华富贵的机会。

  以上就是商鞅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十年之后,商鞅继续变法。

  一是迁都,将秦国都城从雍城迁到咸阳。

  二是分户,儿子成家后必须单过,不是怕儿子啃老,而是要小型化社会单元。

  三是进一步推广县制,把小乡合并成县,共31个县,设置县令、县丞,县由中央直接管辖,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四是废除井田制,就是把土地分给农民,没有地主一说,农民可以自由买卖转让土地的所有权。此举有利用提升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五是颁布统一的度量衡标准,促进商品交换。

  商鞅被以谋反罪处死的,因为他曾经在自己的封邑与政府军有过对抗,可是他反抗的过程却是被逼出来的,也就是一种走投无路之下的挣扎。原因是被人公报私仇,告他谋反的正是被割掉鼻子的那二位。当然,孝公活着的时候,他们不可能得逞。这就说明,商鞅之死是因为失去了靠山。当然,这只是商鞅之死的表面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

  在商鞅补杀的前五个月,有个叫赵良的人拜访他,二人有过一番对话。商鞅说自己有大功于秦国,功劳和待遇都应该超过前辈百里奚。赵良却说商鞅与“五羖大夫”百里奚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为什么呢?赵良说百里奚是楚国人平民出生,穿着粗布短衣给人家喂牛,秦穆公用五张羊皮将其换来,拜他为相,受到人们拥戴。他为秦相六七年,既在他国建功立业,又在本国施行德化。他出行时不坐车,暑热天气也不用下人为他遮凉,他只身走遍国中,一无随从,二不需防卫。他死的时侯,秦国男女老少无不举哀怀念。

  反观您商君本人,只受秦王宠幸,虽为秦相,但不造福百姓。上加黥刑于太子师傅,下施酷法于黎民百姓,招致举国怨恨。所以,您出门必须前呼后拥,虚张声势,否则随时有性命之忧。所以,我劝您还是退避荒野,埋首田园,做一个不问世事的寻常百姓吧!否则一旦先王去世,想取你性命的人如过江之鲫,到时如何自保?

  商鞅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五个月后果然被残酷杀害。这就叫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商鞅自人为功劳盖世,赵良认为他只是功于君王一人。

  商鞅变法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直接推动了秦国的统一大业向前迈进。但是,改革通常会得罪一些既得利益者,也就是所谓的豪门权贵,因为他们手中的蛋糕会间接分给普通民众。所以,普通民众得到实惠后,不会反对变法。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同“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

  可见,商鞅变法符合民心,尤见成效。但他本人的命运,未必一定会好。得到好处的普通民众自然会保持沉默,而被损害了的既得利益的那部分人,自然就积蓄起了强烈的反对力量,转而扑向商鞅本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