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万历三大征 第四十一回:播州军设伏娄山关,朝鲜事君臣

《万历三大征》第四十一回:播州军设伏娄山关,朝鲜事君臣

作者:石门公子 字数:5273 书籍:万历三大征

  播州军设伏娄山关,朝鲜事君臣议战和

  话转西南,播州宣慰使杨应龙正待罪在家。杨氏家族盘踞播州七百年,多出忠君英烈之辈。至杨应龙这一代于播州势极强,杨应龙平素嚣张跋扈,私下也以皇帝自居,府中龙雕凤刻,装饰豪华,宛若行宫。府中一切用物早已有违规制,亦常设内监及女官。杨应龙于今年春曾击溃四川官军,因此差人上京活动以求免罪。

  杨应龙正在享用“午膳”,杨家首席谋士孙时泰求见。杨应龙见孙时泰前来,停著说道:“先生回来了,京师消息如何?”孙时泰答道:“家主自白书已送至御前,京中一些要员我已打点,都将上疏为家主进言,况且现在朝廷在用兵方面的注意力仍在朝鲜,无暇顾及播州。”

  杨应龙听罢淡然一笑:“如此说来,只需继续缴纳罚金,痛陈己过,此事可了。”孙时泰答道:“应当如此,我在京中活动时也常说到家主您悔不当初又迫不得已,若能免罪必痛改前非,再不生事端,全力保境安民。那发令进攻的四川巡抚王继光已被皇上革职,新任巡抚谭希思,御史薛继茂主张招抚,我猜朝廷公议也在招抚一边。不过家主于娄山关设伏确是令人佩服,那川兵肝胆俱裂,大扬播州军威。”

  杨应龙轻笑并短暂回忆起此前战事,万历二十一年五月新任四川巡抚王继光召集一省四品以上官员集会,众人参见巡抚,王继光招呼落座后说道:“我到任之前便早已听闻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常有狂悖作乱之举,前任巡抚蓄意包庇,蜀中诸位也曾收受播州贿赂,我可既往不咎。我亦知贵州那边严勘杨应龙实则是想将播州划入治下,在此我敬告诸位,播州归属当各自力争,自有皇上圣断。但杨应龙狼子野心,为害一方如同割据自立,为万世计必须在播州去除杨氏根基。黔蜀两省一致,无需异议。另外自我到任以来便多次再提勘问,杨应龙竟然拒不听令,已露反意,我已上疏获得准许,可即刻进剿。我意亲领三千精兵与总兵刘承嗣、参将郭成兵分三路,各道进击,诸位有何意见?”

  四川官员劝道:“都堂,杨氏久镇一方七百年,根深蒂固,且播州素来悍勇,兼之占有地利,贸然进兵是否不妥?”王继光答道:“兵贵神速,攻其不备,另外不需占领播州全境,兵发三千只为占据险要,威慑播州,若杨氏造反,则可向朝廷请拨援军。”

  王继光散会后,进剿一事却已被部分四川官员密告播州,杨应龙得知后大笑道:“这新任四川巡抚倒真是血气方刚,竟想以武力逼我就范。孙先生你对此有何见解?”

  孙时泰进言:“家主,播州若与官军开战,影响极大,此事个中关系十分敏感。黔蜀两省已下定决心定要改土归流。若家主此时示弱,播州杨氏必被勒令归田务农,从此荣华不再。此战不得不打,但家主切记只此一战,战后当立即向朝廷立誓,恳求皇上开恩,能制止两省之人惟有皇上,此后应当谨慎行事,不可再授人以柄。”

  杨应龙称是,孙时泰问应龙准备如何部署?杨应龙答道:“王继光兵分三路,兵力分散,可各个击破。我可假意部署主力于一路虚张声势,而在娄山关暗藏伏兵,令人以诈降为诱饵诱其主力为声东击西。明军主力皆溃,其余散兵也将自行退去。”孙时泰认为可行。

  后杨应龙召集播州兵将道:“黔蜀两省对我播州屡屡刁难,此次竟还擅自出兵犯我辖界。播州自唐宋元以来,战无不胜,你们的历代先祖皆是保家卫国的英雄,也正因此大明太祖皇帝才招揽我们归顺大明为苗疆土司,世代治理此地。如今酷吏横行,未经朝廷准许向我们刀兵相向,为保播州一方安宁我愿亲自上阵,击溃敌军。事后再向皇上陈奏,还以播州公道。还请鼎力相助!”

  杨应龙说罢,群情激昂,播州军此次也出动五千,弃关设伏。王继光、刘承嗣、郭成率领三千川兵尚不知情,三路军各自行进,王继光一路已至播州险要娄山关附近,娄山关苗兵闻风即溃,明军轻易进占,当夜王继光令所部于白石口驻扎。

  王继光远望娄山关对都指挥使王之翰说道:“这娄山关位于川黔要道,北拒巴蜀,南扼黔桂,咽喉天险,实为兵家必争之地。此次我军秘密行军,敌猝不及防,娄山关已轻易为我所得。占据此处,则播州便如一半在握。”王之翰恭贺。

  正在王继光部署进一步行动之时闻报外有献降,王继光极为吃惊,秘密行军怎会被播州知晓?忙令押来审问。来人言道:“天官饶命,小人名为穆照,属播州宣慰使杨应龙部下,协守娄山关。见官军前来特来献降。”

  王继光怒道:“大胆!休想欺瞒本官,秘密行进你等怎会知晓?分明是已设下埋伏,再向我诈降诱我中计,从实招来!”穆照喊道:“天官容秉,天官容秉,播州苗民常行于山野之间,如履平地,自是难以察觉。杨应龙生性残忍,播州五司七姓全在其酷政治下。七姓当中令狐、成姓、娄姓、梁姓、赵姓、韦姓有四姓对其极为不满,但势单力孤,无法于杨氏相提并论。人心思变,若得助力便能推翻杨氏,我父也是死于他手。所以听官军前来特地赶来!请天官信小人之言。”

  王继光再问:“仅凭你三言两语就想令人相信,岂会如此容易,本官问你所部降兵多少?为何先行弃关又来献降?你又有何凭据可令本官信任。”穆照答道:“娄山关内原有守兵三百,本就已于杨应龙离心离德,官军前来又怎能顽抗?所以弃关而走,但自思弃关之罪定难活命,所以愿随我一同降于天官。但白石屯后三十里有驻兵三千,一旦娄山关有战事即来支援。我等是否诚心愿降,天官领大军一去便知,天官如若不信,小人情愿自断二指以证清白。”

  说罢穆照便自行咬断二指,血花飞溅,王继光遭受惊吓,急退数步,数名士兵听到叫喊急来保护,只见穆照横道在地,痛苦不堪,断指在地,血流不止。王继光急令帮穆照包扎伤口。穆照气喘不止:“天官,官军来攻,应不止一人看到,晚些杨应龙也必将知晓,请天官早作决断。”王继光应下。

  后王继光准备按穆照所说先秘密接纳穆照部投降,背靠雄关以抵挡敌兵。并令穆照返回传信。王之翰劝道:“都堂是打算相信穆照,卑职虽也不知真假,但苦肉计也有可能,请都堂谨慎。”

  王继光认为王之翰所说有理,以备万一便差人向刘承嗣传令立即汇合。同时杨应龙早已率部枕戈待旦,得穆照传信,知明军已信诈降之事,且王继光欲请刘承嗣会合,杨应龙先分一部择机暗夺娄山关已成前后夹击,关门打狗之势,并命人秘密于白石口布置火点,等待时机。

  次日刘承嗣引兵与王继光会合,明军于白石口内稍行休整准备前往穆照部所在受降。王继光称赞刘承嗣道:“刘总镇平定哱拜之乱期间,立功无数,英勇善战,此次前来剿灭土司实在有些大材小用,只是本都司为求速胜不得已只得请你助阵。”刘承嗣谢道:“都司言重,平定宁夏我所立之功微不足道,都堂但有所需,我听凭差遣。”

  正说间忽然白石口前后烟雾大起,王之翰令人察看,乃是播州军以火封堵,火势猛烈明军不得进出,随后便是万箭齐发,明军惊慌失措无路可逃,明军过于密集,一时间死伤众多。

  王继光大呼中计,急问刘承嗣如何应对?刘承嗣不甘向播州示弱,号令全军置之死地而后生,亲自拍马向前,大队明军紧随其后,都司王之翰也引兵跟进,明军全力向前冒火突进,烈火熊熊,前队明军触之即伤,其余不敢轻进,眼见士气蹉跎,箭雨不断,刘承嗣号召全军紧随,自己一马当先冲破火墙,王之翰见状也再度鼓舞士气,明军受到感召,纷纷冲破。为突破火墙,明军虽暂受鼓舞不畏生死,但毕竟情势危急之下毫无防护准备,肉身强突,其结果也可想而知。

  杨应龙率播州军早已严阵以待,见刘承嗣、王之翰率部冲出立即发令迎战,播州军历来善战,而明军冲出白石口之数不足一千,且烧死灼伤者极多,再难以与播州军对敌,杨应龙亲自出击,直取刘承嗣,二马相撞,刘承嗣负伤坠马,杨应龙快步向前与刘承嗣相斗数十回合后刘承嗣阵亡。而明军也在播州军攻杀之下几乎全军覆没,白石口烈焰渐息,杨应龙领播州军冲入白石口,明军惊惧夺路而逃,王继光也只得随军还撤,却见娄山关早已被杨应龙夺回,明军尽出不得,苦战难胜,都指挥使王之翰为掩护王继光亦中箭而亡,娄山关守兵因接到命令,不可杀四川巡抚王继光,故见明军所剩无几,娄山关关门打开放王继光等十数人逃生。而另一路参将郭成苦战无功也引兵退还,此战三千川军惟有郭成一路尚得保全。

  杨应龙回忆此战后神情冷傲,后问道:“自那战后我一直心中存疑,究竟是皇上有所授意还是王继光自主出兵?”军师孙时泰答道:“王继光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且提督军务,一省封疆,调动些兵马轻而易举。播州之事朝廷一向宽抚,黔蜀因此也从无兴兵之举,今数千之众忽然兵戈相向,我猜应有皇上授意和调兵令旨,这仅发兵三千其原意依我看仅为敲打之用。现今王继光罢免,宫中对此只字不提,想来应是让王继光背负全责。”

  孙时泰又提醒道:“我从京归来,朝廷已准许家主提兵东征作战,家主不可迟疑,请立即亲率播州军赶赴朝鲜,前有捐献金银良木,陈情自白,后有赫赫军功,皇上也必网开一面。此后需谨慎行事即可,若我播州未能赶上平倭大战,只怕之后黔蜀两省还将再生事端。”杨应龙赞成,便立即挑选精锐打点行装开赴朝鲜。

  日本请降的奏疏传至京师,内阁次辅赵志皋找来兵部尚书石星询问意见,石星答战和皆可,若为断绝后患则应继续用兵。赵志皋说道:“中原大灾,黄淮水患之后必将饥荒四起,边关常有战事,大军又在朝鲜苦战,国力将难以为继,继续用兵自然可驱逐倭寇,以绝后患,但只怕朝廷支撑不住,穷兵黩武,灾情肆虐,百姓如何存活?江山社稷也将陷入危难。东泉,你也是处事稳重之人,你如何看待?”

  石星不知赵志皋此话是主战主和?不敢随意作答便说道:“阁老思虑周全,事事为江山社稷着想,实为我师,只是倭寇残忍狡诈,此次未绝,只怕来日再犯,但的确大灾突发,朝廷也有困难,不知阁老打算如何?”

  赵志皋苦口婆心,连连嘱咐:“若倭寇请降为真,则我军便可不战而胜,班师回朝,节省开支,全力救灾,休养生息,国库才会再次充盈。他日倭寇再犯,大明也能有充足的国力一举而歼。东泉,社稷为重,倭寇请降是否为真,你需详细查明。这几日皇上应该就此召内阁及你商议此事,你要做好准备。”石星领命。

  万历皇帝果然召内阁首辅王锡爵、次辅赵志皋、阁臣张位及兵部尚书石星觐见,万历帝取出奏疏说道:“今有倭寇意欲请降,而宋应昌反对,此事你们都已知晓,朕找你们来也是听听你们的意见。”

  王锡爵奏道:“老臣以为宋应昌言之有理,但我军也有诸多困境,而倭寇请降一事则有待验真。”兵部尚书石星奏道:“皇上,倭寇侵占朝鲜,欲图大明,如今陷入困境自身难保只得请降,乞求册封朝贡,臣以为可以允许。”

  王锡爵问道:“既然倭寇也濒临绝境,更应一鼓作气歼灭敌寇,更何况倭寇狡诈,缓兵之计也未可知,兵部如何判定此次请降为真呢?”万历帝同样发问:“是啊,朕也有此问,何以判定请降为真?若是假意请降岂不中敌奸计,宋应昌领兵身在朝鲜,想必对倭情更加了解才坚持继续作战。”

  石星奏答:“皇上,首辅,此事只需推理脉络即可。自我大军开入朝鲜后,平壤一战敌凭借坚城却死伤过万弃城而逃,我军火器令敌心惊胆战,以致敌寇各路崩溃退守汉阳。碧蹄馆一战李如松神勇无敌,使倭寇更知即便以众击寡亦不能胜,宋应昌火烧龙山粮仓,倭寇粮尽,只得尽退南方,加之朝鲜军四处出击,大明压阵,倭寇饱受兵败缺粮之苦,只得集中大军据守不出,出不能胜,守又缺粮,请降自是理所当然。宋应昌身在军中,担负胜败之责,昼夜担忧战事,难免惊疑不定,故力主再战。”赵志皋附议。

  王锡爵奏道:“倭军虽难胜我军,但毕竟兵力多我数倍,宋应昌、李如松经不住几番消耗。若继续进攻,仅凭现在的兵力也难以展开大战,朝鲜虽已收复汉江以北,但恢复粮产也需待至明年,如此相持日久更会增添粮饷负担。宜速战,再遣援军一举歼灭方能永绝后患。”

  赵志皋当即表示忧虑:“只是眼下军中缺粮,敌众我寡,战局瞬息万变,难保速战。”石星受赵志皋指点,此来正是为力主议和,故再奏道:“大军缺兵少粮,的确难以再开大战,恰逢倭寇请降,因此才有此议,臣以为首辅所言正是大军所遇实情,若倭寇知晓必生变数,趁敌尚未察觉,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兵法上策。”

  万历帝说道:“援军粮饷如有所需,朕定会拨付,朝中有任何流言蜚语弹劾前线朕都会置之不理,因为朕知道临敌大战自当给予将帅临机专断之权。朕聚天下精兵集于朝鲜正是盼其能恢复朝鲜失地,驱逐倭寇,扬我天威,不负朕望。朕也不会辜负全军将士,自然也更不希望有无谓的伤亡,若请降是真,则将一改战局,石星你还未回答朕如何断定这非缓兵之计。”

  石星奏答:“皇上所言极是,倭寇请降,我军则能兵不血刃收复朝鲜全境,立下不世之功,而我军困境自解。朝鲜也将对皇上感恩戴德,倭国也必从此臣服。至于如何断定真假,可令倭国使臣入京请降,再行分辨。同时兵部将再遣细作监视朝鲜倭情变动,如有异常可立作部署。”赵志皋再次附议。

  王锡爵感到众议皆似乎倾向于接受请降,王锡爵自思也当先对请降一事先辨真伪:“老臣对倭寇之诚意总难以放心,如此也好,细细盘问使臣再定真伪。期间可令宋应昌先行屯田储备军粮,各地粮草也正在批次押运,内阁将时时督查各省实情。一旦定伪,大军尚在朝鲜严阵以待,可联合朝鲜就地反攻,再发援军彻底平定。若接受倭寇请降,大明还需提出条件,而倭寇也将请求册封及朝贡,请问皇上有何旨意?”

  万历帝直言道:“区区小邦何须多言,倭军在册封后立即撤离朝鲜,不准留一兵一卒;只册封而不许求贡;与朝鲜修好不得再行侵犯。”石星不解:“臣敢问皇上为何不许求贡?”万历帝点明:“朕行册封是为彰显天子圣恩,但不准求贡是朕对其厌烦,此后朕也不想再听到有关倭国的消息。”石星问若倭寇询问不许求贡之因该如何回复?

  万历帝只言石星可自行决定。石星领旨:“臣遵旨,若协议成立,倭寇请求在其撤兵同时,明军也尽撤辽东,因其担忧大明会出尔反尔。”王锡爵对此反对,向万历谏言:“老臣不同意北撤,老臣恳请皇上采纳宋应昌方案,一旦定立协议,为防倭寇卷土重来,明军可留驻朝鲜屯田、开矿,以节省朝廷粮饷开支。”阁臣张位也主张于朝鲜八道设官理事屯田驻扎,以备稳妥。

  石星问道:“阁老,此事是否有使其拥兵自重之风险,有吞并朝鲜之意啊。且大军长期独立于异国,总感不安。”王锡爵笑道:“兵部多虑,宋应昌、李如松等对皇上忠心耿耿,大军亲属尽在国内,谁会叛乱?还有朝鲜在旁,辽东于北守卫,锦衣卫、东厂也在随时监视。为何有此忧虑?”石星笑谈失口。

  万历帝也对张位所言略有异议:“朕也认为此举似乎不妥,此事可另行商议,先令宋应昌驻守朝鲜等待旨意。另外倭国使者来京,不必见朕,各自盘问辨明真伪,上报朕知即可。”石星见即将议和便请暂停借兵海外诸国之旨。

  王锡爵本就对尽发海外诸国联兵一事不满,见石星请旨不禁挖苦言道:“此事本就早应如此,且不说联络多国极费时日,兵力集结,粮饷,指挥协同等事更为复杂多变,朝野更是多有非议,使敌寇轻视我大明无人。应立即召回使臣。”万历帝照准:“准奏,小邦自不量力犯我藩国,图我大明,如今即便请降朕也无比厌之。朕日理万机,倭使一事就请首辅及两位阁老安排。”王锡爵、赵志皋、张位领旨。

  于是万历帝便请内阁向朝鲜发急递,令日本使臣携降表立刻启程进京。并令宋应昌领明军原地驻守,严密观察日军动向,防备日军突袭。石星出宫后也向沈惟敬传信,告知其可领日本使臣即刻回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