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雪夜歌行 第六百六十八章 经闻

《雪夜歌行》第六百六十八章 经闻

作者:齐世庸人 字数:5271 书籍:雪夜歌行

  昏暗的夜色之中,寺庙就好像是一个漆黑无比的古宅子,朱红的高大柱子,大片大片的砖瓦,在夜色之中仅仅是看着,便给人一种心中心中颤抖不已的错觉。

  而在寺庙之中,又有一座不大不小的书院,这样的存在,说实话哪怕是张缘一都要感到奇怪不已,听闻过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却从来没有见过如此设计的房屋建筑,甚至于张缘一都要怀疑,是否在这书院之中,还会存在一座道观不成?

  虽说是见到了这神秘的书院,张缘一却并没有着急进入其中,他环顾四周,依旧是在排查着这个陌生的环境。

  他向来不是一个莽夫冲动的人,此刻进入书院,且不说外面情况是否已经是摸查清楚了,进入书院之后,还有更多的未知,一点准备都没有,张缘一只怕是自己的小命也禁不住他这么随意折腾。

  他能够在江湖混迹这么久,又能够此次化险为夷,运气虽说占据了一部分,但是张缘一明白,运气不过是没有办法时的依靠,真正能够靠得住的,还得是他自己。

  寺庙包裹在书院之外,就好像是一个小小的院子将房屋包裹,只不过与寻常院子不同的是,这寺庙明显要有更多的讲究了。

  在寺庙之内,最多的便是佛像,这座神秘古怪的佛像也不例外。

  穿过古道,走进寺庙。在氤氲的香炉面前,虔诚膜拜;在幽淡的檀香味中,寻觅清净;在缥缈的木鱼声里,搁浅纷扰。眼前千姿百态的佛像,庄重,慈悲,宁静,让人的心也不经意间慢了下来。

  张缘一突然想起了曾经所见过的一篇诗篇,诗中如是写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古寺中的宁静、清幽而又庄重的氛围,很多人穿过古道,走进寺庙进行虔诚的膜拜。

  张缘一行走在寺庙之中,开始观察这座寺庙的布局,寺庙大多数坐北朝南的,这座寺庙也不例外。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阁)、方丈院等。

  一入寺院,便是三门殿,也称“山门”。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佛教之中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钟楼、鼓楼,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钟。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侍。

  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天王殿,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弥勒佛,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棒人“竖三世”里的“将来佛”,准确的应当叫“弥勒菩萨”才对。由于他还没有交班,所以还没有成“佛”,要等释迦牟尼寂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才降临人间,正式升为弥勒佛。

  弥勒菩萨经常被塑成:和蔼慈祥、满面笑容、豁达大度、坦胸露腹的慈爱形像,常被称为笑佛、欢喜佛、大肚弥勒佛。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悦相。

  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王护卫,佛教里的四大天王和《封神榜》里的不一样,佛教的四大天王不叫魔礼青,魔礼海,魔礼红,魔礼寿。他们分别是:

  东方持国天王:身青色,名提多罗咤,手拿宝珠,拿大刀,拿琵琶。统率毗舍阇(癫狂鬼)。

  西方增长天王:身紫色,有的说青色,名毗流驮迦,手拿金刚杵,有的说拿剑,统率鸠盘荼和饿鬼。

  南方广目天王:身肉色,名毗流博叉,手持龙,统率臭饿鬼。

  北方多闻天王:身青黑色,名毗沙门,一手持伞,一手持银鼠(神鼠)。也有手托宝塔的。统率夜叉,罗刹等。

  张缘一望着面前的四大天王,文书之中曾这般记载,

  东方持国天王(魔礼海):掌碧玉琵琶一面——职“调”(琵琶可以“调”音,取谐音)

  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因宝剑“锋”利,取谐音)

  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紫金花狐貂(白鼠)——职“顺”(貂皮摸着手“顺”,取谐音。与佛教的有区别了。佛教里广目天王手里拿的是“龙”,或者“蛇”。)

  北方多闻天王(魔礼红):掌混元珠伞一把——职“雨”(有“雨”伞一把,取谐音。与佛教有区别了。佛教里多闻天王一手拿伞,一手拿“银鼠”或“宝塔”。)

  弥勒佛身后大屏风背面为神将韦驮。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教护法神。韦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该像为立像两足平立,十指合掌,杵的位置则很有讲究:

  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

  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

  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在张缘一面前的,则是一座大寺庙无疑了。

  大雄宝殿,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大雄宝殿前大院正中摆放着一个大宝鼎,通常刻有该寺寺名。其北则摆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炉。殿前各有旗杆一对,旗杆顶部各有一个幡斗,有的还设一对雕龙柱或一对玲珑塔。殿内佛像前张挂着许多经幡、欢门及各种法器,使大雄宝殿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一般殿堂为三开间,大雄宝殿则为九五开间,象征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供奉佛祖释迦牟尼,有一、三、五、七尊不同。

  一尊佛: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种造型姿势:第一种坐佛。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直伸下垂,名为“成道像”。

  或者: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环形名,这是“说法相”。

  第二种立佛。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这名为“栴檀佛像”。

  第三种是卧像。释迦牟尼涅像。释迦牟尼入寂钱向众弟子最后一次说法像。卧像四周大多塑有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像。

  有“三身佛”、“横三世”与“竖三世”之分。

  “三身佛”:释迦牟尼佛的三种化身;

  中尊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

  左尊为报身佛:卢舍那佛

  右尊为应身佛:释迦牟尼佛

  “竖三世”:是按时间先后排列的;

  中间为释迦牟尼,为现世佛

  左边(东)为释迦牟尼的老师“燃灯佛”,亦称“过去佛”

  右边(西)为“弥勒佛”,释迦牟尼弟子,亦是法嗣,也称“未来佛”

  “横三世”:是按空间、地域划分势力范围;

  中间为婆娑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

  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教阿弥陀佛

  五方佛:供五尊佛的通称东西南北中五方佛。

  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佛身颜色:白色。代表意义:自性清净;所转烦恼:无明烦恼;所成佛智:法界体性智。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为密宗金刚界五方如来之首,代表五佛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也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

  东方不动(身)佛;佛身颜色:蓝色。代表意义:法性不变;所转烦恼:嗔(chēn)心;所成佛智:大圆镜智。

  南方宝生佛;佛身颜色:金黄色。代表意义:增益行愿;所转烦恼:我慢;所成佛智:平等性智。

  西方阿弥陀佛:佛身颜色:红色。代表意义:平和安适;所转烦恼:贪欲;所成佛智:妙观察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佛身颜色:绿色。代表意义:一切成就;所转烦恼:嫉妒;所成佛智:成所作智。

  七尊佛:供七尊佛的是包括释迦牟尼之前的六佛。

  过去七佛,又称原始七佛,佛经记载娑婆世界过去曾有七佛,而释迦牟尼是最后一位。在他之前还有先出世的六佛,迦叶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舍尼佛、释迦牟尼。

  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千佛的三佛,后四佛为现在贤劫千佛的四佛。

  过去七佛,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前的过去六位佛,加上释迦牟尼佛是过去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的七位佛陀。

  殿内两侧多塑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此外,寺中常供奉的还有菩萨。菩萨中,属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菩萨最为著名。

  殿外的照壁、牌坊、石狮、经幢、香炉、宝鼎、云板、台座、石灯、祭台、幡杆:殿内的欢门、经幡、长明灯、供养台、供具、钟鼓、木鱼、磬、烛檠、蒲团等。

  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十二圆觉

  大殿两侧多供奉有十八罗汉、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不过,大多数都为十八罗汉像。两侧各九尊罗汉。

  三大力士在正殿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文殊、普贤、不雅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不雅音骑龙。

  海岛不雅音像:有些寺院于大殿面前修海岛,面北而设不雅音像,立海岛上,不雅音右手据杨柳,左手托净瓶。

  文殊菩萨:右手持智慧剑,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

  普贤菩萨:头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执如意,神态庄重,坐骑为六牙白象。应化道场为峨眉山。

  东西配殿,规模较大的佛寺在大雄宝殿两旁还有东西配殿。

  伽蓝殿,大殿的东边配殿一般是伽蓝殿。以伽蓝菩萨形象为代表。

  祖师殿,在大殿西侧,以禅宗寺院最常见。供奉各宗派自己的初代祖师,或历代于本宗有发扬之功的先德。

  四堂,指法堂、照堂、经堂与讲堂。一些大型丛林都会有法堂和照堂,置于大雄宝殿之后。

  法堂:为禅门演说佛法的地方。法堂内佛像已不是主体,不少佛寺不设讲堂,一般就在大雄宝殿诵读经书或举行佛教仪式。

  法堂的中央设一座台,安放案桌(讲台)和法座,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席。法座背后有一个大的屏风,常常有狮子吼图。因为佛教常以佛说法比喻为狮子吼。

  照堂:在法堂之后,两堂实际上为一座建筑物的前后两个部分,前者为法堂,后者为照堂。寺庙的“主持”如果事情多,就由级别次一等的首座主持说法,因此不在僧堂(法堂)而在照堂进行,因此设法座。此地在僧堂之后,光线不太好,因此取名“照堂”,希望阳光(佛光)普照之意。这里也是寺庙如首座向僧人发布消息、处理事务之所。

  讲堂:亦位于大雄宝殿之后。讲堂也是讲说佛经的地方。中小型寺院没有法堂,就以讲堂代替法堂。如果有法堂,那么讲堂就置于法堂两侧的厢房内,或者安排在佛殿和法堂之间两跨院之中。寺院是演说佛经、念经、皈依力戒之所。

  经堂:为藏经之堂和僧众念经之所。它与藏经楼不同。藏经楼是寺院图书馆,用以储藏寺院内一切图书。藏经楼则专门储藏佛教经典,《华严经》曰:“自归于法,愿与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汉式“经堂”与藏式的“大经堂”也有所不同。置于寺内主要位置,开间九到十间,高敞,宏大。

  四台指乐台、拜台、高台、戒台四大台,皆为高台。四台名称不同,功能亦有重合。一般寺院只会建其中一种,而兼其它几种功能。

  戒台:一般称戒坛,古印度叫“曼陀罗”,中文译为“坛”。坛建在寺院内地势较高处,台子也较高,为僧众受戒之所。汉式寺院的坛场则建在寺院内空旷之处。凡是禅宗律宗寺院,皆在戒台前立一石碑,上书“禁荤酒入山门”,称“戒坛石”。

  乐台与拜台:乐台俗称“月台”,有的送佛教派又称“拜台”,是寺中在佛前举行宗教仪式时,用来演奏佛教音乐的地方。一般建在大雄宝殿之前,其高度与大雄宝殿的须弥座相平。开间一般是三到五间,形状为方形。正面设一台阶。古刹的东西两侧还有两部台阶。

  高台:在寺院独立处建台,该一般在丈二。台上建合院房舍或一组殿宇,是寺内极其尊贵处。主要用来供奉寺内主要佛像,如银川海宝寺,洛阳白马寺。唐玄奘曾在白马寺高台内翻译由印度带来的佛经。

  罗汉堂罗汉是释迦摩尼的弟子,男性僧人。又名阿罗汉,意译为“杀贼”、“不生”等,为明智应礼之人。佛教有的寺院设有罗汉堂,有的还单独建有罗汉院。

  寺院供奉的罗汉有多种:最常见的有十八罗汉、十六罗汉和五百罗汉。唯有大型寺院方建,也往往是该寺最有华彩之处。

  禅房又称禅屋、禅居、禅堂。禅宗寺院以“禅那”为宗旨。“禅那”意谓“思维”或“静思”,也就是需要安静地思考问题,这就需要静居之处,这就产生了禅房。禅房一般在寺院的后部或方丈室附近,修禅人居住之所。

  监院、方丈院监院是寺院的总管,地位仅次于方丈。早期的寺院两者的区别在于:方丈是德高望重学问高深的僧人,该寺院的精神领袖;监院是该寺院的最高行政长官,寺院的实际管理者。唐代以后,对监院的选拔往往既强调有学问、懂佛法,又能认真办事的僧人来充当,监院与方丈的职责开始混同。

  大斋堂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僧人不管地位高低都集体就餐,决不能分散就食,所以众僧人就食处称之为“大斋堂”。

  藏经楼有名的寺院大都建有藏经阁,位置在佛寺最后一个院落,常为一座两、三层的阁楼,作为储藏佛经之用。在藏经阁的两侧,设有配楼或配阁。这种做法后来传到日本。

  碑楼、碑亭、亭台,碑楼是寺院用来安放大型石碑所建筑的楼阁,作用是防止石碑因日晒雨淋而风化破损。造型多为方形,四面开门,中间端放大碑。碑楼顶部为重檐歇山式,与钟鼓楼楼顶样式相似。碑楼一般建在大雄宝殿前面院子的两侧,数量有一对、两对、三对。有的寺院为了不妨碍大雄宝殿的庄严气象,不在前面建碑楼而在前面两侧建碑廊。作用与碑楼相同。

  廊院:是用回廊组成组成的院落,最早用于民宅和宫殿,后来以用于寺院建筑之中。

  群房:寺院内,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物皆建在中轴线上,僧人生活、工作用房则建在院子四周,或单座,或成排,这类房屋称之为群房。群房主要用途是作客房,用来接待来访者。此外也做办公之用,充当会议厅之类。

  供养塔佛殿的佛像前设有供桌,桌上放着香花、时令瓜果、布施箱、佛灯等供物。据《法华经》佛前有十种供养:花、香、璎珞、秣香、涂香、烧香、幢幡、袈裟、技乐、合掌。

  放生池

  建在寺院山门前,池的大小视寺的规模而定。如福州涌泉寺山门前的放生池,大到要在周围筑上矮墙,防止游人掉入水中。放生池是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创立,由香客将购来的鱼在放入水中,以示佛家好生之德。

  天下寺院皆设放生池。放生池还能起到贮水作用,可用来救火。设计放生池时就要考虑与泉眼或河流相通,否则将是死水一潭。

  经幢,寺院建筑中一种石质立式小品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下面为基座,基座上面为幢身,最上部为出檐。檐子顶端为幢尖(幢刹)。如果幢身为二层、三层,则在每一层加上平座、幢身和幢檐,像三级宝塔一样。幢身上刻有经文,所以叫经幢。经幢皆用石料雕琢而成,没有用木料或其他金属材料的。多为六角形,六面雕刻经文。也有八面的。也有的经幢上不刻经文,甚至连佛像、图案也没有,这种经幢叫“无字幢”,只起奉献供养品作用,并没有宣经作用。

  佛塔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塔被移于寺外或另建塔院。

  佛塔后来虽失去了寺院中的主体地位,但仍然是佛教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布局。

  突然在寺庙之中传来了一声的诵经之声,张缘一缓缓走入其中。

  佛像、庙宇、铜铃、木鱼和诵经声,唯有这里最能将万千杂念放下,也唯有这里最能让人明白,“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