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花好孕圆:国民少校携妻跑 第一卷 初见 第四章

《花好孕圆:国民少校携妻跑》第一卷 初见 第四章

作者:十九夕 字数:2270 书籍:花好孕圆:国民少校携妻跑

  大学不仅让人长知识,更增长见识。东北早已沦陷,活下去成了许多中国平民百姓的唯一目标。女子师范虽说都是女生,但隔三岔五也会有学生跳上高高的演讲台,高喊着口号,呼吁大家积极加入到抗日救亡的队伍中去;一些年轻的老师也振臂高呼,在校园里鼓动学生参加抗日:国之将亡,匹夫有责,请同学们拿起武器,拿出我们抗日救亡的精神,驱除日蔻、保我中华!

  每次班级里有什么重要活动,大家总不少不了拉上吴绢一起参加。吴绢不仅学习成绩一流,更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所以印写传单,写宣传大字报之类的事情,都交给她负责,另一位同学夏洁从旁帮协她。吴绢夏洁也由此也结下了一辈子深厚的情分。

  纤巧的身影穿梭在教室、礼堂,吴绢尤如一只明艳动人的‘百灵鸟’,由内而外透着一股灵气;白色校服衬托着一张干净、清艳脱俗的脸,两根长长的黝黑的麻花辫,随着身体一起甩动着,散发着一股少女的独特韵味。

  临近期末考试,虽说大学里的功课没有那么紧张,但吴绢也不想马虎过关,正和夏洁在教室里抓紧时间复习落下的功课。

  二老爷已经回了大院。元月中旬,书华把年前的最后一批布,和补给杂货铺的货物检查完、分箱装好,准备第二天一早赶码头上最早的一班船运回县城。

  从洵城运货到昌东县,要先运到两里外的码头再装船运,中间的路程比去吴家大院稍远一些,一大早出发的话,傍晚的申时就能到得了。

  下午,书华和汪叔一起来找吴绢。因为二老爷走前叮嘱他,临走前务必去学校一趟,看看吴绢放假的时间能不能对得上,如果时间对得上就带她一起回大院。

  学校的门卫早认识了汪叔,见汪叔又来找吴绢,本来还准备跟他说几句话,但见一旁的书华一身富家少爷的装扮,立马跑去找来了吴绢。吴绢告诉书华,学校过两天考试,估计最快也得要一个礼拜才放假。

  书华说他不能留下来等她,就让汪叔留下来。书华叮嘱吴绢不要去参加街上的那些游行,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吴绢说:“二叔,我从来没有去参加过游行,就是偶尔帮同学们写写大字宣传报,印印传单。汪叔三天两头来一趟学校,二叔不用担心。”

  汪叔今年五十多岁,或许是从小跟在二老爷身边的缘故,从他身上似乎能看到二老爷的一些影子,比如内敛、沉稳的行事风格,和淡然自若的气韵。

  汪叔的老家远在长江北岸的一个小山村里,小时候常因天灾人祸而食不果腹,双亲和兄弟姐妹都先后死于饥荒和病灾,唯一幸存下来的汪叔也没有什么亲戚能投靠,因为亲戚也大都跟他家的情况差不了多少。为了能够活下来,汪叔只好跟着村里的人四处逃荒、要饭。

  那年冬天,长江南岸的上空飘着鹅毛大雪,长江北岸更是一片冰天雪地。才十二岁的汪叔,跟着逃荒的人流来到了长江的南岸。因为大家都说,跨过长江,对面是江南的渔米之乡,那里不仅秀色可餐,而且物产丰盛,很少有天灾病祸,大家都能吃饱、穿暖。就这样,汪叔来到了长江南岸的渔米之乡、潘湖之畔。

  这天,又饿又冷几乎晕死过去的汪叔,来到了吴家庄,躲在吴家大院后门的巷子里,绻缩在屋檐下避风雪。被大院里出来倒泔水的女佣发现了,把他带到了厨房里,给他装了一些吃的,让他坐在灶台后面的小矮凳上,靠着灶火取暖。

  当时的刘祖奶奶也才四十多岁,看见坐在灶台后面冷得发抖的汪叔,觉得他长得很面善,征得丈夫和汪叔自己的同意后,就把他留了下来。自此以后,汪叔在吴家大院一呆就是四十多年。

  汪叔从小四处漂泊,为了能讨到一口吃食,脑子和手脚必须机灵,所以他学什么东西都快,又是个朴实耐苦的憨厚人,在吴家大院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稍大一点的时候,老太太见汪叔不仅机灵,且成熟稳重,就让他天天接送正在上学的孩子们上下学堂,让他也跟着学学认些字。

  吴太老爷去世后,二老爷经常带着汪叔去铺子里帮忙。从汪叔十六七岁开始,大院里不管哪里缺人手,无论是管理牲口、田地里的农活,还是铺子里的生意,汪叔就会到哪里顶上,而且不管做什么事,他都是一把好手。

  汪叔二十五那年,刘祖奶奶帮他娶了一门亲,先后生下一对儿女,遗憾的是大儿子六岁时不幸夭折了,小女儿跟子云一般大,同子云一起去学堂里念过三四年书,也认识了不少字。

  两年前,汪叔请老太太做主,帮闺女订了一门还算比较满意的亲事,去年正月嫁过去成了亲。汪叔的妻子不到五十岁的时候得病去世了,女儿出嫁以后,汪叔的小家就剩下他一个人了。

  老太太与汪叔有着四十多年的情份,本想让汪叔的女儿在大院里成亲,给汪叔留个后,但汪叔拒绝了老太太的好意。他说自己能够活下来,已经是老天开眼了,留不留后他早就看得很淡了。

  老太太也曾多次劝汪叔,让他回安徽老家去看看,但每次提起来,汪叔都沉默不语,然后回拒老太太的好意。汪叔的心里其实非常想回去看看,尤其是现在年纪越来越大,思家的心情也越来越浓了。但他又没有勇气回去面对离开了那么多年,而且很可能已经惨不忍睹的家乡了。

  汪叔从老家逃荒出来的时候,老家的亲戚已经所剩无几,跟他一起逃出来的人也四下走散了。汪叔心想:都过去几十年了,说不定老家的人早都已经不在人世了。

  老太太何偿不知道汪叔的心思,叶落归根,谁不眷念自己的‘根’呢?汪叔的女儿出嫁以后,老太太又再次劝他,以免心里留下遗憾。终于在去年秋收过后,汪叔怀揣着老太太塞给他的一袋盘缠,由工人大牛陪同,横跨长江回了一趟安徽的老家。

  回去后发现,老家的亲戚都是逃的逃、死的死,近亲里,唯一幸存下来的只有汪叔的一个堂侄子。村里人见到汪叔并没有认出他,当汪叔跟那些年长的人说出自己是谁时,大家都手拉着手抹眼泪,都说没想到几十年了,他竟然活着回来了,大家还能够再见上一面。

  一阵抱头痛哭之后,村里的老人告诉汪叔,村里人不是逃荒到外地没有回来,就是饿死病死了,还有些是被东洋鬼子杀害了。随后,大家带着汪叔去祖坟地里给亲友们上坟,一排排新坟旧墓矗立在眼前,简易粗糙的墓碑上写着一个个熟悉、不熟悉的名字,让汪叔老泪纵横,又恍若隔世般的不真实!

  探亲回来以后,汪叔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怎么说话,闲下来时就拿着他的烟斗,坐在角落里抽烟;有时候一动不动一坐就是半个多时辰,眼神里满是深深的衰怨和无奈。

  如今,汪叔已经五十多岁了,来吴家大院也有四十年了,他感激老太太对他的救命之恩。从留在吴家大院的第一天起,他待人和善、能吃苦、手脚勤劳。正因如此,大院里人人都喜欢他,少爷小姐们对汪叔也早已视如自己家人一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