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造船工人回明末 第五十六章 郑州烩面

《造船工人回明末》第五十六章 郑州烩面

作者:舾装工人 字数:1292 书籍:造船工人回明末

  张大富、贺氏、张恭渝等人与民夫赶着三十余辆大车乘船到荆州,从荆州走陆路至汉水边的玉州(今沙洋县,古汉津口)乘船至襄阳。从襄阳一路北上,朝郑州去。

  重庆逸安酒楼现在由潘玉莲和张启林担任厨师。张启林担任厨师,还是张大维推荐的。张启林是长老会长老张大安的小儿子,也是最先被安排到逸安酒楼的几个小伙记之一。他喜欢烹饪,更兼对潘玉莲有小心思,便向其父要求学习厨艺。张恭渝一直在寻找厨师,顺水人情也就答应了。结果张启林在厨艺一道上还颇有天分,很快就能担纲。不然,这次贺氏他们还不一定能成行。

  出了襄阳城,城外的风貌便与之前不同。看起来沿途都颇为萧条荒凉,路途中不时能看见乞讨的百姓。有拖儿带女一家几口逃难的,也有年轻人独自而行的,面带菜色是共同的特点。

  张梅初期还不时拿一点干粮出来给逃难队伍中的小孩,直至有一天被三十余名难民重重包围,旁边还有上百名百姓们全都用饥渴发红的双眼盯着车队。

  张启文和张启能这次将五十多名军训队员全部都带上了,六七十名民夫也是在铁瓦寨招募的,对张氏集团很有认同感。见被围,都抽出了车驾中藏着的铁水管,与难民对峙。

  张启文摸出手枪,对着路边一条野狗开了一枪。野狗并没有被打死,嗷嗷叫着拖着伤腿跑了。

  巨大的声音和野狗负伤的嚎叫,镇住了难民。挡在路上的难民才闪开道路。

  虽然没有人对张梅说什么,但是张梅从此不敢送食物给人。

  沿途的安排基本上是张启文与张启能在负责,但是毕竟年岁小,一路上全靠张大富指点才没有出什么纰漏,张恭渝并不发表任何意见。

  上百人餐风露宿一路到了郑州。从郑州过黄河,就到了中国传统的北方。

  张恭渝到了郑州非常想去看看,毕竟在后世郑州也是一座中原大城,地处中国地理中心,不仅仅是省会城市政治中心,还是交通和商业枢纽。

  张恭渝与张大富、贺氏以及张启文带了十来个军训队员进城,张启能带队在城外布置营地。

  此时的郑州属于开封府治下,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东面是七朝古都东京开封市,西面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市。处于两城之间,郑州自然也是比较繁华的。

  来到一家门面外观古色古香,店堂较大的烩面馆,门口的店小二早就看见二十来人,立刻迎了上去。

  不是饭点,店中只有靠里间一个个子不高的和尚正端着一碗素面在吃。

  “小二,一人来一碗烩面。”张大富吩咐到。

  “好咧!”店小二转身要走,张恭渝又把他叫住了。“我还要一个鲤鱼焙面,再来两份三鲜莲花酥带走。”

  小二转身苦笑:“小郎,本店只有烩面,鲤鱼焙面跟三鲜莲花酥本店做不了。还得劳烦你上对面铺子买去。”

  张恭渝不出门,还不知道现在的店铺卖有些食物是犯忌的。比如这烩面馆就不能自制三鲜莲花酥来卖,除非糕点店将三鲜莲花酥摆在烩面店委托销售的才可以。

  张大富自然是知道的,摆手示意小二去忙。

  张恭渝突然想起后世关于烩面的一件公案。在郑州,有民间传说烩面是唐朝时候有的,有专家说是21世纪1976年才有的。不过也不知道专家的标准是什么。他就想问问。

  就问张大富道:“也不知道这家烩面馆是不是正宗?”

  张大富摇头表示,我也不知道啊。

  角落里的和尚说话了,道:“几位施主,在下虽是云南人,但来此地也有数年。常听店主言,汉末,献帝最喜吃他家的烩面,各烩面店倒也无人反驳。不过汉魏时都叫做汤饼,或许没有烩面这个称呼。”

  张大富连忙起身向和尚施礼表示感谢,和尚也起身还了一礼。

  斗大的蓝色海碗还未端拢,就传来浓郁的羊肉鲜香,还夹杂着一点中药的味道。观汤色白,夹一筷子入口,羊肉糯烂面筋光滑。

  不愧是特色面食!

  张恭渝也觉得十分不错,不管店家是不是吹牛皮,在明朝,真的吃到了烩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