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这太子不当也罢 第3章 知道剧情的我随便混

《这太子不当也罢》第3章 知道剧情的我随便混

作者:扬镳 字数:2695 书籍:这太子不当也罢

  哐当。

  本来在李泰手中蓄势待发的青釭剑,仿佛是被主人抛弃了一般,无力又无助的滑落在地上。

  李泰脸色晦暗:“多谢皇兄指点,青雀受教了。”

  巨大的耻辱遍布全身,让他浑身颤抖。

  正在他准备好接受羞辱之时,他发现李牧竟然弯下了腰,把掉落在地上的青釭剑捡起来,很严肃的递了过来。

  “拿好!”

  “皇、皇兄?”

  李牧淡淡说道:“你就这么失了剑心?失去了锐意进取的决心?”

  李泰张张嘴:“可是——”

  “没有什么可是!”

  李牧又伸出手,摸了摸小胖子的脑袋,微笑道:“不知不觉,青雀也长大啦,有争雄之心了。”

  此言一出,演武场比刚刚还要寂静。

  李世民面色尴尬,名将们也都一脸古怪之色。

  事情是这么回事,这群老油条都看得清楚、明白。但把话说破,味道就变了。

  等于是摆在了台面上!

  李泰面色大变,再无法保持淡定,慌忙解释道:“皇兄怎可说出如此诛心之语,愚弟断无此种念头啊——”

  李牧摆了摆手,打断了李泰的辩白,道:“青雀,男儿在世,怎可无争雄之心呢?你有这样的心思,我不怪你,反而高兴。如果你是个窝囊之辈,反而我倒要看不起你了。”

  “拿好你的剑,好好修炼。我期待你超越我的那天,如果你能证明自己有能力取代我,我不介意让出太子之位。”

  “这天下,有能者居之!”

  “皇兄……”李泰说不出话来,心思被人点破,此刻他五味杂陈。

  李世民哈哈大笑,起身对身旁诸位名将道:“诸位,怎么样,吾儿之心胸可容江海乎?”

  众将起身,道:“太子不但有天骄之姿,更难得有容人之量,实乃陛下之福,社稷之福!”

  李牧躬身施礼,道:“诸位谬赞了,承干不敢当,只是说出心中所想而已。”

  李世民起身走过来,拍了拍李牧的肩膀,道:“吾儿勿要胡思乱想,你是大唐太子,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他看向失魂落魄的李泰,心中暗道,这孩子虽然聪颖,天赋也不错,但与长子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想了想,安慰道:“青雀啊,你也不要气馁。多跟你皇兄学,虚心受教,未来也不可限量。”

  李泰挤出一个笑容,道:“儿臣谨遵。”

  “好了,今日考校就到这儿。”李世民看向诸位皇子女,道:“汝等各自回去,不可懈怠。”

  诸皇子女,包含李泰在内都躬身施礼,随后告退。

  李牧也想走,但被李世民叫住了:“承干留下。”

  李牧只好站住脚,李泰听到声音,回头看了眼,满是羡慕与嫉妒。

  李世民招了招手,太监们抬来桌案,各式蔬果,点心,肉脯旋即端了上来。在场都是当年一起征战沙场的生死兄弟,没有那么多规矩,相比于朝堂议事,李世民更喜欢这种吃吃喝喝的氛围。

  将军们心里也有数,接下来皇帝说得多半是关于战事的话题。没有那些文绉绉的文臣们掺和,聊起天来更舒服。

  只是之前,这种会议,不会有皇子参加。

  但是今日,李世民却把李承干留下了,这无异于是一个信号。

  继承了李承干记忆的李牧,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他能够感受到残留记忆中,对列席会议的渴望。看来这个世界的李承乾,和历史上的李承干一样,对金戈铁马的沙场非常向往。

  可是李牧不向往,他只想躺平,舒舒服服地过完这一生。

  所以他打定主意,做个安安静静吃东西的小可爱,绝对不发言。

  “……高昌那个曲文泰,贞观四年时来过长安,向朕献上了宝物,承诺归附效忠。”李世民喝了口酒,扯了一下领口,少了三分做皇帝的正经,多了七分武将的不羁,爆粗口骂道:“朕信了他,但这人不是东西。没过多久,他就依附西突厥,设置关卡,阻碍西域各国通过其境入我大唐,更过分的是,他还发兵袭扰伊吾、焉耆等国。各国使者接连不断,请求大唐出兵。”

  “他们尊朕为天可汗,这事不能不管!不管,则西域永无宁日!”李世民咬了一口羊腿,恨声道:“朕已打定主意,不日即出兵,屠灭此獠,还西域诸国一个太平。诸位,谁愿为帅,领军出征?”

  话音未落,一个粗犷的声音响起:“俺老程愿意!”

  程咬金吐出嘴里的蹄髈,抹了一把嘴角的油,起身道:“陛下,让俺老程去。你放心,只要给我精兵三万,不出半年,必定荡平高昌,活捉鞠文泰!”

  吹牛逼!

  明明没人说话,但是李牧好像听到了有人说这三个字,他有些茫然地瞅了眼李世民和周围的名将们,心里纳闷,难不成我幻听了?

  李世民干笑一声,道:“爱卿戍守皇城,身系利害。朕虽然很想让你挂帅,奈何长安一日不可无爱卿啊!”

  李世民定了调子,其他人也纷纷出言,都劝程咬金,大意都是一样,您老太牛逼了,还是守卫皇城吧,区区高昌,随便派谁都灭了,不劳您大驾了。

  李牧是听出来了,没人信得过程咬金。不管他怎样争取,耍赖,都被李世民无情地婉言拒绝了。

  他只好放弃,悻悻地走回座位,拿无辜的蹄髈解气。

  李世民长出了口气,把话题拉回来,道:“那么除了程爱卿,还有人主动请缨否?”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大家的目光锁定在三个人身上。

  其一,军神李靖。李靖在贞观四年,率军大破东突厥,为李世民报了渭水之盟的仇,声望如日中天。但也因为功劳太大,李靖担心功高盖主,所以在那之后,李靖主动交了兵权,嫌少过问朝中大事。但他的能力,却是有目共睹,若他为帅,此战可定。

  其二,大将军李绩。李绩乃并州大都督,从武德年间算起,驻守并州十六年,堪称‘大唐长城’。与人交战,鲜有败绩。大破东突厥时,也有他的参与。李靖退居二线之后,李绩隐隐已成军中声望第一人。

  最后一个,大将军侯君集。相比前面二人,侯君集声名不显,没打过多少大仗。但他自参军就追随李世民左右,充当护卫将军之职,算是李世民的心腹之人。得知李靖隐退之意已坚,李世民还特命他教授侯君集兵法,栽培之意人尽皆知。选择侯君集的人,大多都是揣测上意,想做个顺水人情。而且,他于年前,突破雄魄镜,迈入武胆境,并因此加封大将军,正是如日中天之时,李世民选他挂帅出征,也不是不可能。

  毕竟,小小高昌,派条狗挂帅都能打赢,谁去都一样。

  众人之中,唯有一人,把目光投向了闷头只顾吃的李牧。

  此人正是当朝国舅,李世民的大舅子,李承干的亲舅舅,被李世民亲口承认的‘从龙之功第一’,赵国公长孙无忌。

  按道理来说,长孙无忌应该算是文官,但他从小就与李世民混迹在一起,作为军曹随李世民征战四方,故此与武将们也都十分熟稔。同时,李世民已经习惯于事事问他的意见,所以这议出兵的场合,他也在。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推举自己心中人选。李靖毫无意外地坚辞不受,李绩倒没有拒绝,但也没有表现得很积极,只是表示,如果陛下下旨,他愿意遵从。

  唯有侯君集,大表忠心,表示愿意率军荡平高昌,彰显大唐天威云云。

  李世民耐心听完众人的话,没有表态,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李牧。

  带着些许考校之意,他开口问道:“承乾,你的意思呢?”

  吃的正开心的李牧听到这话一愣,旋即放下手里的猪蹄,毫不犹豫道:“儿臣以为,侯大将军是上佳之选。”

  “哦?为何不是李爱卿?”李世民颇为意外,虽说他也属意侯君集,但李牧没有半点考虑就做出了选择,还是让他十分好奇李牧选择的理由是什么,毕竟从条件上看,李绩显然更有经验,更有竞争力。

  李牧站起身,向二位大将军拱了拱手,道:“此战的对手是高昌国,方才父皇已经言明,鞠文泰的不臣之举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早有征召。父皇对他的不满,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早就着手准备,等待时机了。”

  “父皇曾为天策上将军,领军打仗的本事,天下无双。既然父皇决心要打,那么此战必胜。各位大将军无论谁来领兵,结局都是一样。所以无所谓人选,而我觉得侯大将军更合适的原因是,并州乃大唐屏障,防备的是北方薛延陀等族,相比高昌,薛延陀等族威胁更大。若调离李大将军,恐怕薛延陀等族会有异动。故此,我觉得侯大将军更合适。”

  这些都是胡扯,真实的情况是,李牧学过中学历史,知道这仗就是侯君集打的,顺着说准不会错。

  李世民哈哈大笑,道:“吾儿知朕心意矣!”说罢,他看向众将,道:“吾儿的话,即朕之所想,诸位以为如何?”

  话说到这份上,谁还能唱反调,都道:“陛下圣明,太子圣明!”

  “好,就这么定了。”李世民抚掌笑道:“侯君集听封,朕命你为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着兵部筹备兵马粮草,择日领军出征,伐高昌!”

  侯君集大喜,道:“臣领命!”

  忽然,一个声音响起:“陛下,臣有一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