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殇神孽天 第八百零六章 凶手

《殇神孽天》第八百零六章 凶手

作者:二师兄的师哥 字数:1910 书籍:殇神孽天

  接到责编通知,明天要上架了,虽然早知道会走到这一步,但还是感觉很突然。

  这本书其实很慢热,真正精彩的部分还没有开始,男主角还在成长,女主角甚至还没出场。

  摸着良心说,这会是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但受限于起点网站的诸多规则,后续作者很可能会走上单机自嗨的道路了。

  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履约是作者的责任,后续作者会竭力保证作品的质量,哪怕只有屈指可数的读者追读,也是作者继续创作的动力。

  情怀可以参看作品相关中的《序言·沿革篇》,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传统武侠爱好者。

  最后,摘抄书友圈副圈主,起点认证专栏主昆仑怨的一篇专栏,说说对传统武侠现状的一些看法吧:

  诗酒琴棋消永日,流年似水匆匆。

  春花争似舞裙红,繁华如梦幻,惆怅怨东风。

  人近中年愁鬓白,却嗟壮志成空。

  倚栏看剑剑如虹,豪情难自谴,高唱大江东。

  ——《临江仙•诗酒琴棋消永日》【梁羽生】

  传统武侠以金古温梁等大家的作品为代表,延伸至孙晓、凤歌、小椴、时未寒、步非烟等新兴作家的早期作品,流行于上世纪下半叶至本世纪初。而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传统武侠也登录网络平台,完成了旧貌换新颜的蜕变。

  只可惜传统武侠始终没能搭上网络时代的特快列车,反而一直在边缘地带徘徊,网络时代鲜有流传甚广的传统武侠名作问世,近些年来更以断崖式跌落的趋势迅速离开舞台中央,成为不折不扣的小众题材。

  传统武侠的式微不可辩驳,或许是珠玉在前,后人难以超越,也或许是煊赫多年,读者审美疲劳,更或许是固步自封,再难迸发活力。原因众说纷纭,但结论基本一致,大抵是哀鸿遍野,一片唱衰,少有乐观声音出现。

  写好一本传统武侠小说,需要极其出色的文笔,拥有足够的驾驭古典白话的能力。为此需要作者大量的阅读、积累和练笔,不仅仅是阅读武侠小说本身,也包括其他各类文学经典,尽可能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然而这样锤炼出来的文字,相对于伶俐活泼的网络语言,本身就形成了一定的阅读门槛,拒绝了相当一部分读者,尤其是活跃在网络上的主力军年轻读者。漫说是如今苦苦求存的网络传统武侠作家,即便是金古温梁等大家的经典作品,恐怕也没有多少年轻读者有心情去阅读原著,最多是跟着偶像追追影视剧罢了。

  除去文字风格方面的隔阂,传统武侠的硬核侠义精神似乎也显得太过“主旋律”了。侠义精神讲求的是锄强扶弱、悲天悯人,而非打怪升级换地图、顺风顺水直达人生巅峰。在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社会环境下,如果阅读的目的就是消遣放松,那么如何选择自然没有悬念。

  此外传统武侠的表现力和想像力确实也不及如今风靡网文界的其他一些题材,这一点必须承认。毕竟真刀真枪、拳拳到肉,比不上眨一眨眼就毁天灭地来得热血沸腾,而天马行空、快意恩仇,也比不上宫廷朝堂争权夺势、翻覆天下来得惊心动魄。

  传统武侠曾经是国人想像力流溢的土壤,是通向精神自由的彩虹桥,但如今网文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传统武侠的独特地位早已荡然无存。对于整个网文界的生态而言,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对于缺乏创新、积重难返的传统武侠而言,这又是一件憾事。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情节组织和人物塑造方面,恐怕很多题材都要从传统武侠吸取营养,或有意或无意,追根究底其实都是老前辈们玩剩下的套路,正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之谓也。

  这样说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毕竟“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搔(你懂的)数百年”,老前辈总有退场的时候,只是希望其他题材秉持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给老前辈一点必要的尊重,少一些冷嘲热讽,与人为善,功德无量。

  或许还有人记得一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传统武侠题材电影《黄飞鸿之王者之风》,这部电影主要展现了世事变迁下的侠义风范、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里面红灯照的苗三娘临死之前还执意拿起书写“扶清灭洋”的大旗,个人感觉很像如今传统武侠的处境。

  虽然传统武侠很可能已经成为阻碍历史洪流的朽木,但是这杆历经沧桑的大旗,那些还在坚持写传统武侠的人们不希望她倒下,哪怕像苗三娘一样最终被万剑穿身,依旧此志不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