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从异界开始做主神 第六百零八章 虚与委蛇

《从异界开始做主神》第六百零八章 虚与委蛇

作者:凛冬独卧 字数:1935 书籍:从异界开始做主神

  接到刘子岳的信,饶是见多了大风大浪的公孙夏也忍不住色变。

  江南富庶之地,如今民不聊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红莲教的兴风作浪。现在这些人竟潜伏到了南越,若是不及早将其铲除,任其生根发芽,太平的南越迟早也会陷入战火中。

  公孙夏当即让人将徐云川请过来议事。

  徐云川看完信,怒得拍桌子:“这些贼子,为一己之私,置万民于水火中,如今竟祸害到南越来了,必须得将他们连根拔除。”

  公孙夏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没错,幸亏平王殿下那边发现得早,否则咱们都要被蒙在鼓里,任其坐大。平王殿下这次处理得很好,知道此事后,没有打草惊蛇,而是迅速通知我等。”

  徐云川也很满意,赞道:“平王只是平日里没什么野心罢了,但论做事,他沉稳老练不贪功冒进,便是咱们二十岁时也做不到他这样冷静。”

  若是遇到个草包亲王,肯定被红莲教吓得闻风丧胆,早咋咋呼呼闹开了,说不定屁滚尿流回京了。若是遇到晋王那等野心家,必然会想方设法借此立功,哪会顾忌其他府县有没有红莲教徒,先拿下了红莲教上奏朝廷自己立了功再说。就这大局观上,平王就比他们高了不止一星半点。

  公孙夏也越发的满意:“是啊,平王这法子好,先不动声色地自查,再查北边来的难民。咱们也这样,先查府衙的官员和差役,以免红莲教徒渗透到了府衙,等肃清了府衙再查北边来的那些人。”

  徐云川点头:“好,不过朝廷那边,要上奏吗?此事……会不会牵扯出平王?”

  这倒是个问题,公孙夏背着手在书房踱了两圈,神色严肃地说:“平王殿下如今虽有些势力,可还不到冒头的时候,尤其是诸王的势力都不算小,这时候若是贸然将平王推到台前,他势必成为众矢之的。”

  徐云川也有这个顾虑:“是啊,平王到底根基浅,京城除了陈怀义和你的那些旧友,怕是没几个人会替他说话。别的不提,只单单陛下将其召回京,平王在南越建立的这些优势将荡然无存,到时候就如那案板上的鱼任人宰割。”

  在京城这一条起跑线上,平王肯定不是太子、晋王和楚王等人的对手。

  这些人在京城耕耘多年,有外家扶持,有圣宠,还有母亲在后宫帮忙,这些优势平王一个都没有。

  而且若是平王被召回了京中,失去了自由,南越的势力肯定也会被野心勃勃的其他皇子吞并。

  “但红莲教祸害甚大,不能不除。咱们能想到的,平王肯定也想到了,他还是将此事迅速告知了我们,便是清楚这里面的利害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是江山社稷有难,平王又如何能苟且呢?”公孙夏肯定地说,“兹事体大,等有了眉目,必须得上报朝廷。不过怎么上奏是个问题,于子林那边不用担心,便是我们不提,他也会替平王遮掩过去,主要还是黎丞。”

  徐云川颔首:“没错,黎丞此人滑不溜秋的,很早便结识了平王殿下,但他一直装疯卖傻,既不为难平王殿下,但也没为平王所用的意思。他的立场很模糊,事到如今,咱们是不是可以想办法将其拉拢过来?否则,有他这么个知情人,始终是个隐患。”

  公孙夏也是这个意思:“咱们俩想到一块儿去了,黎丞当了这么多年的墙头草,也该定下来了。其实从他开始装疯卖傻起,他就没有别的选择了,他妄图哪边都不得罪,但他这么多年一直未将平王的消息上报,就太子的为人,知晓了能容他吗?更别提上次晋王的心腹过来,他也装聋作哑。哪怕他现在向晋王投诚,晋王也不可能信任重用他。”

  “没错,平王如今才是黎丞最好的选择。”徐云川舒了口气,肯定地说。

  公孙夏笑得意味深长:

  “此事便交给你了,劳烦云川跑一趟,以绝了后患。”

  徐云川欣然答应:“公孙放心,此事便交由我。”

  两人分好工,次日,徐云川便赶去了广州。

  黎丞接到信的反应跟公孙夏他们差不多,又惊又怒又后怕。

  得亏发现得早,否则若是让红莲教在本地生根发芽了,再想铲除他们就难了。想想连晋王带了十万大军,这么几年了都不能将其全部剿灭,就知道红莲教有难缠。

  黎丞也是个老练的官员,知道这个消息后,哪怕心急如焚,也并未大肆声张。他的第一反应是将这事报给朝廷,请朝廷派兵支援,清剿红莲教徒。

  只是,如今这事只是平王的一面之词,而且信中,平王也表示,怀疑北边来的难民中有红莲教徒,提醒他留意排查,并未言之凿凿地断定广州混入了红莲教徒。

  所以如何写这封奏折成了问题,万一平王搞错了,虚惊一场,陛下如何想他?挨顿排头都是轻的,所以这事还得从长计议。

  黎丞这一犹豫便等来了徐云川。

  见到徐云川,还在犹豫不决的黎丞大大地松了口气:“原来是徐大人,请坐请坐,可是相爷有事情要交代?”

  徐云川摆手:“交代不敢当,不过徐某确实受相爷所托,为红莲教而来,黎大人应该收到了七公子的信吧?”

  黎丞点头:“没错,前天收到了七公子的提醒,我这正不知如何是好,想必相爷也收到信了,你们可是有了好计策?”

  徐云川笑道:“好计策倒是没有,不过七公子的对策就很好。红莲教徒擅于隐藏,很多都是穷苦百姓被蛊惑信教的,若是大张旗鼓的搜查,这些人很快便隐藏了起来,咱们很难将他们揪出,还是暗中调查最为妥当。”

  “没错,还是相爷高见。”黎丞拍了一记不那么高明的马屁。

  徐云川笑眯眯地说:“哪是相爷高见,这都是平王殿下想得周到,办事沉稳有度,提前提醒了咱们。”

  他就这么突然地揭穿了一个大家都清楚的事实,黎丞脸上的笑容都挂不住了。

  如今对方已经将话挑明了,再装疯卖傻也没有意义。黎丞尴尬地笑了笑,大大方方地说:“没错,此事平王殿下当居首功。”

  见他还是没表态的意思,徐云川慢悠悠地道:“不知黎大人可否清楚我流放到南越的原因?”

  黎丞摇头:“不知,莫非这里面有什么隐情?”

  徐云川又不是什么特别有名的官员,况且南越这地方,时常有官员流放过来,除非是流放到广州,又或是公孙夏和陈怀义那样有名望的大官,其他的官员谁会特意费心思去打听啊?

  徐云川缓缓开了口:“这事说起来跟太子殿下、晋王殿下和楚王殿下都有些干系。我以前是江南松州的知府,如今平王殿下生意上的大管家池正业祖籍便在松州……”

  他将池正业当初如何替太子卖力,出钱出力四处奔波,最后却落了个全家入狱的结局简单地说了一遍。然后说到他去求晋王,替无辜的百姓做主,晋王嘴上答应得好好的,事后却连屁都没放一个。而楚王就更绝了,为了捞钱和打击太子的势力大肆屠杀无辜的百姓和官员,做事心狠手辣,他告到朝廷最后却落了个流放南越的结果。

  黎丞听完后,脸色凝重了很多,看着徐云川的目光满是敬佩:“徐大人急公好义,为民做主,实乃我辈读书人的楷模。”

  徐云川苦笑着摆手道:“不过是在其位谋其政,略尽本分罢了。可惜就拼了我那顶乌纱帽,也没能替他们伸冤,还把自己折腾到了南越。”

  黎丞安慰他:“这如何能怪徐大人,徐大人已经是尽力了。”

  徐云川顺势将话题引到了刘子岳身上:“说起来,我做的这些不及平王殿

  下所做的一半。黎大人一定很好奇我远在江南,如何与平王殿下相识的吧?”

  他都这么问了,黎丞还能说不好奇吗?

  见黎丞点头,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他又开始说起与刘子岳的相识过程。

  徐云川不愧是进士出身,说话跟做文章一样,那个起伏转折拿捏得特别好,比评书还精彩,让人不由自主地被他的话所牵动。

  “……当初平王寻上门,我瞧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富家公子哥,只当他是发善心,不忍老人孩子在流放路上受难,便允了他。哪晓得到了南越后,才从于大人口中得知了平王殿下的身份。当初我判刑流放到南越的百姓,尤其是无辜蒙受冤屈的池家、颜家、关家等百姓,都在兴泰安居乐业,亲眼见过之后我这心里的愧疚也减轻了许多。平王殿下贵为皇子龙孙,却能如此体恤怜悯百姓,我实感动。”

  黎丞听到这里已经约莫猜测到了徐云川的来意,心底万分诧异,面上却不显,颔首笑道:“平王殿下确实是个好人。”

  见他还没接招的意思,徐云川继续道:“平王殿下不光心肠好,为人和善,做事也果断有担当,这一点黎大人应该深有体会。若非平王殿下牵头,这南越的海盗之患哪能如此快便解决了,现在咱们还要两面受敌,处处为难,哪能一心对付红莲教徒?”

  这点黎丞还真没法否定,只能点头:“是啊,多亏了平王。”

  “可不是,因为平王殿下,连州和高州这两年人口倍增,当地百姓的生活也更加富足。”他说起了平王在两地让人传授百姓种植棉花的技巧,教妇女们织布,收购棉花棉布,组织开坑荒地种植甘蔗,修路筑桥的事。

  这一桩桩确实极大地改善了两州百姓的生活,也改变了当地的交通环境,增加了当地的人口,都是实打实的业绩。

  黎丞感慨道:“难怪徐大人和于大人对平王殿下如此推崇,平王殿下确实做了不少实事。”

  虽然他经常看到刘子岳在广州城里吃吃喝喝玩玩,但上位者嘛,本来也不需要事事亲为,最重要的是有大局观,明辨是非,知人善任。

  从这点来说,平王确实没有可挑剔的。

  徐云川有放了一记重雷:“其实不止我与于大人,公孙大人和陈大人等也对平王殿下钦佩至极。”

  这话一出,黎丞彻底明白了徐云川的意思。

  他们这分明是选择了站队平王。

  黎丞很意外,徐云川就罢了,从其能舍了头上的乌纱帽也要为民做主这事就可以看出,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会喜欢平王这样纯粹心善的皇子不稀奇,两人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

  但公孙夏的选择着实出乎他的预料。

  公孙夏宦海沉浮多年,风光时位极人臣,即便现在被流放到了高州,但他在京中的人脉也不少,皇帝对其也是很看重。只要他服个软,上个奏折诉诉苦,皇帝就会将其召回京城,重新任用。

  他这样老奸巨猾的权臣都愿意站队平王,莫非是自己小瞧了平王?

  黎丞仔细回忆平王给他的印象。

  初一想,平王这人和气没什么架子,在广州城就跟普通的富家公子哥一样。说实话,这样的皇亲国戚对黎丞来说是好事,若遇到个跋扈的,三天两头惹事,他才要头痛呢,因此对刘子岳隐瞒身份,他也乐得装不知道。

  这也是有时候他会适当偏帮平王的原因,毕竟你好,我好,大家好嘛。别人尊重他,不给他惹事,他自然也愿意给对方脸,适当的给与一定的便利。

  但仔细又一想,平王好似什么都没做,可如今刘记商行成了广州最大的商行,旗下还有广州第一的造船厂,盐场,几乎垄断了南越的食盐、白糖和棉布交易,说是日进斗金也不为过。

  而且平王手里还拥有一支

  军队,南越水师,表面受朝廷控制,实则听平王的。

  此外,在广州商界平王也是一呼百应。

  就更别提连陈怀义、公孙夏都向着他。

  越想黎丞越心惊,这才惊觉当初那个商人都可欺的落魄皇子如今手中有钱有人有兵,早不可同日而语了。只是他时常与对方接触,经常见到对方,所以没察觉到这种细微的,一点一滴的变化。

  这种变化就跟滴水穿石一样,丝毫不起眼,但时日一长效果却极为惊人。

  也难怪公孙夏要往平王身上下注。

  照平王的这种发展石头,假以时日,绝对是那个位置的强有力竞争者。

  黎丞的心情复杂极了。

  徐云川也不催他,这种事急不得,必须得黎丞自己想清楚才行。

  过了许久,黎丞缓缓开了口:“相爷需要我做什么?”

  他总算是表了态。

  事到如今,他不表态也不行了。平王在南越建立了如此势力,若有朝一日被京城那些皇子知道,势必会成为其眼中钉肉中刺。

  他们恼恨平王,又怎么会放过他呢?

  黎丞说自己不知道,依太子的小肚鸡肠,晋王的深沉,楚王的狠毒,他们会信他吗?

  而且平王手里如此多银子和人马,若是暴露,这几方势力肯定都不会放过如此多的好东西,势必会你争我夺,届时黎丞这个广州知府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他还是得站队。

  与其到后面被迫站一个不知性情、没有交情的皇子,还不如站平王,至少知根知底,也有这么几年的香火情。

  见他总算松了口,徐云川大喜,拱手笑道:“平王殿下手里如今虽有些势力,但到底起步晚,此时还不宜暴露。相爷的意思是,关于红莲教一事,三州查明之后,统一上报,就说是于大人在连州先发现了红莲教的踪迹,不会有人想到平王殿下身上。”

  黎丞明白了,说到底,就是让他帮平王隐瞒嘛。

  这事其实好办得很,过去几年他不一直在帮平王瞒着吗?

  反正朝廷不重视平王,陛下、诸位皇子也没将平王当回事,太子的使者、晋王的心腹都来了广州,也完全没问平王一声,要瞒着真是太容易了。

  他一口答应:“我听相爷的。那我们现在先暗中调查红莲教徒?”

  “对,先调查衙门的官员和衙役们,然后再调查北边来的流民,还有与其接触比较多的本地居民,有了大致结果后,我们互通有无,再做下一步的打算。”徐云川道。

  黎丞点头:“好,我这就安排人查衙门众人。”

  ***

  他们才开头,刘子岳那边已经将自己人查了遍。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山岳镖局和王府的各书吏、官员中,竟有一百多人疑似加入了红莲教。

  刘子岳看着名单,面沉如水,□□就是会蛊惑人心。这些人都是兴泰的中坚力量,生活相对稳定富足,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照例来说,他们应该是很难被攻破的。

  可这些人还是加入了红莲教。

  刘子岳实在有些想不通,红莲教又不给他们发银子,就几句教义,一些洗脑的话,没有任何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为何会上钩?

  想不通归想不通,这些人必须得处理。

  否则他们就会像污染源一样,不断地往外扩散,继续劝说身边的人、亲近人的加入红莲教,从而壮大红莲教的队伍。

  刘子岳将名单交给冉文清道:“按照咱们先前的计划将这些人引出南越。为避免惹人怀疑,再安排及明白信得过的,就有广州商会有一个大任务,需要不少人,因此暂时将他们调过去。还有,其家人也让人盯紧了,一家中但凡有一个人信了,其

  他人也很难幸免。”

  冉文清的心情也很沉重,这些大部分都是最早一批跟着他们来兴泰的,从无到有,将兴泰建设成如今的样子,很多人也在这期间成家立业,是他们最信赖的一批人,最后却走上了歧途,如何能不让人痛心。

  “是,殿下。排查完了我们自己人,如今轮到了兴泰的其他百姓,这个数量恐怕很大。”冉文清忧心忡忡地说。

  普通百姓更容易加入红莲教,尤其是北方来的流民。粗略估计,兴泰恐怕有数千人加入了白莲教。

  刘子岳沉默片刻后坚定地说:“查,不管有多少人,都要查,势必得在他们还没成气候的时候将其铲除,否则再过几年,这兴泰到底是我说了算还是红莲教说了算都不好说。对外,也先从几个重要的工坊查起,若有嫌犯,同样先记录在册,等回头找个理由将其一网打尽。”

  这是个浩大的工程,未免打草惊蛇,冉文清派出去的都是信得过的,这个过程势必很慢。

  当天,兴泰有好几百人都收到了命令,随平王殿下去广州一趟,有一项重要的差事需要他们。

  这些人中有书吏、有王府值守,当然更多的是山岳镖局的镖师。

  对此,没有人怀疑,因为经常要从兴泰运送各种物资去广州,有时候一去也是好几百人。

  两日后,一切准备妥当,队伍出发,行了半天,到了中午,大家坐下来,放下武器,稍作休息,顺便吃点东西补充体力。

  大家刚坐下,山岳镖局的副镖头卢中站了出来,手指随意一点:“你,你,你,起来,不用拿武器,去把前面那十几车的货物都卸下来。前阵子下雨,前面有一段路积了水,车子太沉会压下去,你们将货物搬到前面去。”

  被点到的镖师们不疑有他,纷纷起身前去搬货。

  但等他们走到车子前,卢中忽地往后一退,然后朝旁边的人使了一记眼色,那些原本坐在地上的镖师立即拿起了武器上前,将这些人团团围住。

  “副镖头,你,你们这是干什么?”搬着货物的镖师急了,愤怒地嚷嚷道。

  卢中冷笑,一句废话都没有:“通通绑起来,若有违抗者,杀了!”

  “卢中,你做什么?殿下呢?你敢这么对我们,殿下饶不了你!”镖师们气得大呼。

  刘子岳掀开帘子,淡淡地看着他们:“这是我的命令,拿下!”

  一群持刀的镖师上前将这一百多人全部捆绑了起来,期间有两个死命反抗的,直接被卢中两刀给解决了,温热的血溅到了好几个人身。

  见他动了真格,余下那些镖师才不敢反抗了,老老实实束手就擒。

  等被绑到刘子岳面前时,他们不服气地说:“殿下,小的是从兴泰还是一片荒地时就加入了的兴泰,那时候整个兴泰也只有一千多人,连座房子都没有,大家都只能搭帐篷。兴泰的第一座小屋都是我们亲手建造的,殿下,小的自问对兴泰尽心尽力,您,您为何要如此对小的?”

  其他跪在地上的人也是一脸愤慨与委屈。

  刘子岳听到这话,点头道:“没错,你们都是兴泰的老人,兴泰能有今日,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份功劳。”

  “那殿下为何要这么对我们?”

  “是啊,殿下,我等干活从不偷懒,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

  刘子岳等他们说完了才开口:“你们问我,你们做错了什么?那我也想问你们,我刘子岳待你们如何?我哪一点对不起你们,嗯?说啊!”

  无人说话。

  刘子岳拿出名单指着最前面那人:“邓玉山,家中八个兄弟,排行老六,二十岁还娶不起媳妇,来兴泰四年,月俸由最初的一两银子增至如今的二两。前年娶妻,妻子张氏在织坊干活,

  一个月有一两银子,去年给你生了个儿子,如今你有妻有子,还有一份家业的生活是谁给的?说啊!”

  邓玉山弱弱地说:“……是,是殿下给的,小的也一直对殿下忠心耿耿,做事从不敢懈怠……”

  “那你为何要加入红莲教?”刘子岳怒道。

  邓玉山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先前还很不服气的人也纷纷垂下了头,一副不敢直视刘子岳眼睛的样子。

  刘子岳扫了他们一眼,冷笑道:“你们还有什么可说的?”

  不等这些人说话,他直接对卢中说:“挨个审讯,问一问他们还有哪些同党,一个都不要漏。”

  “是,殿下。”卢中立即接下了命令。

  见刘子岳要走,不搭理他们了,邓玉山急了,连忙说道:“殿下,殿下,小的虽信了红莲教,可小的并未耽误过事,小的对殿下也是一片忠心,绝无二心!”

  “是啊,殿下,小的对殿下一片忠心耿耿,这跟加入红莲教不相冲突吧?殿下……”

  刘子岳回头好笑地看着他们:“江南如今战火弥漫,无数百姓因此家破人亡,都是拜红莲教所为,你们别说不知道。若你们信封佛教、道教,这样正规的宗教,那便罢了,信这等蛊惑人心,造反叛乱的□□,还说不相冲突?这话你们自己信吗?”

  丢下这番话,刘子岳再也不理会他们,重新回到了车上闭目养神。

  卢中当即对这些人分别展开了审讯,最后将名单交到了刘子岳手中。

  “殿下,他们一共招了一千二百名同伙,其中大部分是北方来的流民。此外,还有这六个人,他们一直坚称,他们是无辜的。”

  刘子岳扫了名单一眼,问道:“这上面可还有镖局与府衙的人?”

  “有的,小的将这些名字都圈了出来。”卢中指着那些画了圈的名字道。

  刘子岳满意地点头,将名单交给了他:“派几个信得过,速速返回兴泰,就说我有一样东西忘带了,让他们回去拿,然后悄悄将这份名单交给冉长史。”

  卢中当即就去安排。

  等做好了这些事,他看着被捆绑的那些镖师问道:“殿下,他们如何处置?”

  那些人似乎也预感到了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到了,纷纷磕头求饶:“殿下,殿下,求求您,饶了小的,小的以后不信了,殿下,求您了……”

  刘子岳叹了口气,这入了□□的坑,哪有那么容易跳出来啊?

  想后世,那些□□徒**的事都做得出来,刘子岳哪还敢用他们啊。

  但就这么杀了,他又有些于心不忍,因为这里面也许有一部分是真的随波逐流,被人哄骗入教的,并没有真正地认可红莲教。这种□□一开始也会伪装得很好,标榜真善美,劝人做善事云云,性子单纯的一些很容易就被哄进去了。

  所以哪怕是对红莲教徒也不能一概而论。

  可也不能留他们。刘子岳对卢中说:“你亲自带人将他们押送去高州,交给高州知府公孙大人。若是公孙大人那边缺人,需要你们帮忙的,你们就暂且留下。”

  让公孙夏头痛去吧,而且后面若是请功什么的,也不会便宜了外人。

  刘子岳写了一封信,告知了公孙夏兴泰的情况。

  兴泰都查出这么多红莲教徒,高州、连州、广州的人口是兴泰的好几倍,只怕信教的会更多,他们有得头痛了。

  公孙夏接到信果然很头痛。

  这段时间,经过查访,他们也查出了不少红莲教徒,大部分都是北方逃难的百姓,本地居民也有所被引入教的,粗略估计有几百上千人,暗中应该还有一部分没被挖出来的。

  如此多的红莲教徒,若是贸然行动,惊动了这些人,这些人组织起来谋反,南越势

  必会乱。

  所以不动手则已,一动手必须将其一网打尽。

  府衙人数只有一百多,远远不够,最近的驻军都在几百里外,而且他也没有调动的权利。公孙夏思量后,先将刘子岳送来的这一百多人关押在牢房中,然后写了信给黎丞和于子林,建议三地一起上书朝廷,请朝廷派兵过来,将这些红莲教徒全部拿下。

  黎丞和于子林这一查也吓了一跳,不敢妄动,赶紧与公孙夏一道上书朝廷。

  这封急报于半个月后送抵了京城。

  延平帝看到奏折大惊,急忙召集群臣议事。

  大臣们得知这个坏消息,也是震惊害怕不已。

  江南的战事还没解决,已经波及到西南和中原地区,如今连远在天边的南越都不能幸免,大景还能有一片宁静的土地吗?

  “陛下,红莲教徒遍布大江南北,毁我大景江山,绝不能容,依臣之见,当速速派兵前去剿灭红莲教徒!”兵部尚书站出来启奏。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陛下,红莲教为害一方,得趁他们在南越还未做大时,将其剿灭。”

  ……

  延平帝也知道这个理,但调遣哪里的兵员过去呢?

  他问道:“诸位爱卿所言极是,那派谁去担此重任?”

  这可问住了大臣们,如今大景近半国土处于战火中,江南、西南、中原地区都需要增兵,西北还有游牧民族盯着,那里的兵员也不能动。

  这么数来数去,他们竟发现,现在大景已无兵可用。

  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兵力,拱卫京师还有二十万禁军,是大景最精锐的兵力。但京师何其重要,说是国之根本也不为过,哪里都能沦丧,就京师不能乱,所以这批驻军是绝不能动的。

  有大臣提议,立即遭到了不少勋贵的反对。

  延平帝也不同意,朝堂上顿时陷入了沉默中。

  面对此种情况,延平帝的脸色很不好看:“诸位爱卿就没有什么可说的吗?”

  一群废物,平时不是挺能说的吗?如今怎么都成哑巴了?

  沉默在偌大的殿种蔓延,气氛非常凝重。

  关键时刻,陈怀义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微臣有一计,不知可不可行?”

  延平帝欣慰地看着他:“陈爱卿请讲!”

  陈怀义道:“陛下,既然暂时无兵可派,不若让南越自己解决。南越不是有一支水师吗?若是六千人不够,陛下可允许他们扩充到一万人。虽说这些人更擅长海上作战,但到底都是经过训练的军队,应该够对付南越的红莲教了。如此一来,朝廷也不用大费周章地从别的地方派兵了。”

  他这提议得到了不少大臣的附和。

  “没错,陛下,陈大人这个提议甚好。水师就在广州,一道旨意下去即可让他们去缉拿清剿红莲教,不用兴师动众从其他地方调遣兵力去南越。南越那地方瘴气弥漫,丛林密布,北方的将士去了未必能适应,还是当地的士兵比较合适。”

  “是啊,而且南越虽偏僻,可到底也是大景的国土,可适当增加当地的驻军数量,以保南越平安。”有的官员想得更周到。

  延平帝满意地颔首:“诸位爱卿所言甚是,既如此,户部拨款十万两银子,命南越水师扩军至两万人,全力清剿红莲教徒,一个都不许放过!”

  十万两银子,养两万大军,光是置办武器、铠甲和伙食费都不够!

  但朝堂上竟无一人提出来,分明是想将这个难题踢给南越的地方官员和水师将领,因此才没人去接这个烫手山芋。

  否则这么一支军队,有的人抢破头去担任其将领,将其纳入麾下。

  不过这正好合了陈怀义的意,他故作不知道,等回了府就立即派人写了

  一封信给于子林,让其帮平王抓住这个大好的名正言顺扩军的机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