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启大宋:从科技兴国开始 287 送给太子天大礼包

《重启大宋:从科技兴国开始》287 送给太子天大礼包

作者:睢关 字数:2070 书籍:重启大宋:从科技兴国开始

  童贯在晃的时候,早有一个小太监上前扶着他。

  宗舒这厮的嘴,也不知道怎么长的,说出的话,连削带打的,任谁都受不了。

  还郑重其事地提醒大家,今后不要再提“割”字,免得伤害了童贯这些太监。

  这假惺惺的安慰,分明是往童贯的伤口上撒盐啊。

  虽说童贯早已是无根之人,伤口早已痊愈,但宗舒的这把盐,直接撒到童贯的心尖上。

  不过这厮的话有毛病!

  他说除了童贯这些太监,其他的人包括徽宗都可以割。

  这不是说,皇上可以割了,当太监!

  徽宗正在兴头上,一时没有听出宗舒话里的毛病,别人发现了,也不敢提出来。

  徽宗走到稻田边,捡起一把镰刀,宗舒挥起镰刀,为徽宗做起了示范。

  赵楷、赵构以及大臣们都纷纷拿过镰刀,围着三亩地割起来。

  刚开始大家割下来,不会捆,只管割,从南方招来的那家农户,在后面替大臣们收捡残局。

  因为对割稻不熟悉,一些人直接把稻穗踩进了泥里。

  虽说王公大臣们干活不麻利,但是人多呀,不一会儿,就把稻子割完了。

  众人立在田梗上,看农人打稻谷。

  一只小船被推到稻田中央,上面蒙着一层麻布。

  农人拿着一捆稻子就在船里“砰砰”地摔打,谷子就从谷穗里打将出来,掉入船底。

  早有人取来了量具和秤。

  终于打完了谷子,农人装入量具后一个一个地上秤。

  陈旉负责记录,最后声音颤抖地报着亩产:密县水稻实验田一号,亩产稻谷,四……百……斤!

  天啊,这亩产居然达到四百斤!

  这是创下历史新高了!

  要知道在南方,亩产才三百五十斤,这一下子就突破了四百斤大关。

  要知道刚才收稻子的人都是一帮生手,毛手毛脚的,人多,浪费在地里也有不少!

  也就是说,这四百斤亩产还算是少说的。

  陈旉虽说对亩产有一个大略的估计,但也没料到亩产会超出南方这么多。

  一方面,这与土质有关系,与他的精耕细作有关系,还有,这里的肥料充足。

  户部尚书侯元功忙不迭地向徽宗解释着亩产,介绍着这一历史记录是多么的不容易。

  徽宗听得高兴极了,事情就这么就解决了?

  陈旉向徽宗介绍了这种稻子的特点,生长期短,而且耐旱。

  在密县获得了丰收,这种稻子在北方绝大多数地方都能种植。

  按户部尚书侯元功的估计,北方其他地区,将旱地改为水、旱两用地,就算技术不如陈旉,亩产也不会比南方的亩产低。

  “如此说来,长江以北到黄河流域,又将成为苏湖一样的稻米主产区?”

  徽宗说话时,嘴唇也打起了哆嗦。

  想一想,北方多大的地方,如果稻子、小麦轮作,天呐,大宋以后,根本不为粮食发愁了!

  大宋的粮食充足了,连打仗也有了足够的底气。

  不是说了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辽人、金人不时犯边,来大宋抢劫,抢的不就是粮食吗?

  等大宋的粮食充足了,送他们一些,不就不用来抢了吗?

  这岂不是,不用打仗了?

  老祖宗一直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自己手里,解决了!

  徽宗越想越是深远,越想越是幸福!

  幸福是如何得来的?

  徽宗抬眼就看到那幅玩世不恭、嬉皮笑脸的样子,正是宗舒。

  他当时说要搞南稻北移,要在密县试验种植水稻。

  大家以为是开玩笑的,没想到,真让他搞成了。

  “宗舒,你这稻米,成本几何?”

  蔡京想到了一个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

  如果这种稻子成本极高,在北方也没有什么推广价值。

  不用宗舒回答,陈旉主动道:“这位大人,这稻子,成本和江南地区的相差无几。”

  蔡京马上怀疑宗舒之所以不想让大家来密县看,是想自己多种一些,囤起来,等明年闹粮荒的时候高价售出。

  不少大臣琢磨起来,蔡京说得完全有道理。

  宗舒真的是会赚钱,现在已经是大宋首富了,他每做一样东西,都能赚翻。

  他种出来稻米,自然就是为了赚钱。

  稻米的成本和江南差不多,他没有了成本优势,那就只有囤积居奇了。

  宗舒笑吟吟地听着大家议论,陈旉却是脸色涨红,为宗舒鸣不平:

  “这位大人,诸位大人,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被宗师招到这里,他就告诉过我,如果在密县种植水稻成功,他就马上推向整个黄河流域,造福于我大宋百姓。”

  “我宗师之境界,岂是你等所能比的?”

  陈旉的话,让大家一时默然。

  哈哈,宗舒高兴得合不拢嘴。

  陈旉平时就是个闷葫芦,没料到对自己的评价这么高!

  陈旉以前喊他宗少爷,今天却主动把他叫“宗师”。

  稻子亩产四百斤的数据出来之后,陈旉震惊了,他不认为这完全是他的功劳。

  这里最大的功劳是宗舒!

  如果不是宗舒坚持在北方种稻子,并且提供一切方便,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个亩产的历史纪录。

  宗舒当时解释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只要有合适的温度、阳光和水份,稻子哪怕是在大海里也能活。

  在育苗期间,宗舒让玻璃厂为他生产了特殊的玻璃,并且一块一块地搭建起来,保证了里面的温度。

  在这种环境中育出来的苗,温度可控,比南方育的苗,质量还要好。

  育苗只要一成功,稻子的丰收就有了一大半的可能。

  接下来,宗舒为他运来了一种肥料,叫做磷肥,说是从火柴厂里拉过来的,这种是用磷矿尾料与夜香、草木灰等混合制作而成。

  在插秧之前,宗舒说要先把这种磷肥撒进田里,作为稻田的基料。

  宗舒解释说,稻子的蘖期、灌浆期、结实期均需要磷。

  磷肥以早期施用为好,因为磷在稻体内移动性大,前期吸收的磷酸贮蓄在水稻体内,后期可以转移再利用。

  同时,土壤对磷肥的保蓄能力较强,不易淋失,早期施用的磷肥到后期仍比后期施用的效果好。

  陈旉开始不以为然,他在南方种的稻田,只是用的粪便等肥料。

  后来他才知道,宗舒和林灵素从夜香里提取出来了磷,这种可以作火柴。

  他这才明白,敢情不是人体的粪便有肥力,而是含有磷的原因。

  直到今天报出四百斤的亩产,陈旉才感到,宗舒的磷肥,是这次亩产破纪录的关键。

  只有宗舒的磷肥,才是与他之前种稻子的唯一不同之处。

  下一步,陈旉决定再作一个对比实验,看看不上磷肥,亩产到底是多少。

  蔡京不由得讷讷,被一介农夫给骂了!

  而且被骂得哑口无言。

  原来,宗舒做南稻北移的时候,就打算着推广,而不是自己种而后囤起来。

  什么时候,宗舒这么为朝廷着想了?

  再一看赵桓满脸欣喜,蔡京和一众大臣明白了,宗舒之所以没想赚钱,主要是他想给太子送一个天大的礼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