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内天魔 第三卷 军中耀武 第204章 道武之别

《大内天魔》第三卷 军中耀武 第204章 道武之别

作者:花间酒友 字数:3118 书籍:大内天魔

  于飞修炼神功,从未得人教导。

  玄牝珠虽然神奇,却毫无生命,更不会指点修炼。对修炼之事,于飞可谓一窍不通。懵懵懂懂,一直自己摸索。

  玄牝珠藏着神功,也承载了一段记忆。那是远古之时,道人蒯镶的记忆。蒯镶幼年失足落水,生死之际,得到玄牝灵珠。隐居深山之中,修炼无相神功,成为一代绝世高手。

  但是,蒯镶和于飞一样,没有师承门派,更无人教导。蒯镶幼年开始修炼,只能自己琢磨。对于一些修炼技巧,甚至修炼禁忌,却是无从得知。况且,身怀至宝,哪敢泄露半分?

  此时,听张正随说起心魔,于飞不由冷汗森森。

  所谓心魔作祟、大道难望,于飞听不太懂。但心神失守、沦为心魔奴役,他却是身有体会。那晚追杀摩尼教,自己浑然无觉,犹如行尸走肉。那番景象,由不得人不恐惧。

  现在想来,当年蒯镶大开杀戒,搏下邪道人名号,怕也是与心魔有关。以致神智迷失、屠戮武林,最终形神俱灭。

  “前辈,为何会生出心魔?”于飞问道。

  “人处红尘,难免七情六欲。尘世纷杂,欲念多多。需得斩断欲念,方能超脱物外。若任由其滋长,心魔自生焉。”

  张正随略略一顿,接着说道。“我辈修道,乃逆天而行。一步差,身死魂灭。故修道之人,皆是隐居深山大泽,远离尘世。漫漫数十寒暑,方能略有小成。”

  “修道与修武,有何不同?”于飞似懂非懂,不由皱眉。

  “我辈修道之人,与世间修武不同。”张正随说道,“修武之人熬炼体魄、搬运气血,是为壮大力量。但随着年纪渐长,气血衰败,终化尘土。只有踏入宗师境,才能自成天地。”

  “宗师境,就是武道极致?”于飞问道。如今他的身边,宗师境可是不少。陈景元、谢蕴南,还有秦红英,都是宗师境。

  “非也,非也。”张正随呵呵一笑,“所谓宗师境,不过一脚迈入修道门槛,从后天境,破入先天而已。”

  张正随一番讲解,于飞终于明白。

  原来,先天之下,皆被称为后天境。只有修到极致,才能引天地元气入体,开辟丹田气府,称之为先天境。

  但自秦以来,修道法决大量散失。加上修炼艰难,万人之中,也不一定有一人,能破入先天境。久而久之,世人不知有先天境,只把突破后天之人,称为宗师境,以为武道极致。

  “先天境,有何不同?”于飞问道。

  “踏入先天,仅是修道之始。修炼的法门,与修武大不相同。讲求空明其心、纯净其体,凝聚其气、洗练其神。吐故纳新、伐毛洗髓,待修至极致,三花聚顶、超脱三界。”

  张正随看着于飞,说道,“修心以合道,必先洗练心神。若是心魔滋生,神智迷失,不仅大道难期,更有魂飞魄散之厄。”

  “小子请教前辈,何谓三花聚顶?”于飞又问道。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是为三花聚顶。”

  “原来如此。”于飞终于明白,天魔无相神功,三层境界,一步一层天。直指大道、超脱凡尘,乃是真正的修道法决。

  他的魂魄,曾得到玄牝珠洗练。玄牝珠神奇,让他跨越后天,直接开辟气府和紫府。一番机缘造化,省去数十上百年熬炼。

  而今,于飞小小年纪,却已是炼气化神。

  “今日受前辈教诲,感激不尽,请受小子一拜。”明白了其中道理,于飞站起身,恭恭敬敬的行礼。

  “呵呵,殿下免礼。”张正随挥手,一股莫名气劲,托起于飞身体,竟是拜不下去。于飞一愣,混元一气流转,沉身坐力。

  奈何那股气劲,若有若无,却是柔韧至极。如同春风化雨一般,将于飞的劲力,不着痕迹的消弭无踪。

  这一下,于飞真是凛然。老道的功力,怕是高他太多。只是轻轻挥手,就让他无可奈何。世间藏龙卧虎,果不我欺。

  “殿下惊才绝艳,一身修为,已是世间翘楚,怕是再无几人,能望项背矣。”张正随感慨万千,“惟愿殿下,多怀仁恕,慎用武力、少造杀劫。三十年可期,大道如坦途。”

  “小子受教。”于飞抱拳,正色道。

  话音儿刚落,一阵打斗喝骂声,陡然传进屋来。略一分辨,于飞已听出谢蕴南声音。想必是流连太久,被人发现了踪迹。不过,谢蕴南武功修为不凡,于飞倒是不担心。

  看了眼张正随,于飞说道,“摩尼教之人,前辈可能压制?”

  “无量天尊。”张正随宣了声道号,说道,“摩尼教义,原本光明正大,济世渡人、功德无量。但此任教主,却是歪曲了教义,依仗武力、骄横霸道,投效权贵,掀起叛乱,以致黎民涂炭。”

  “小子不久前,见过摩尼信徒,彼时人如疯狂、悍不畏死。如此狂热的信徒,可见摩尼教手段。”于飞说道。

  “摩尼教以虎狼药物,控制信徒神智,已入魔道。老道责无旁贷,愿意竭尽全力,化解此次厄难。”张正随说道。

  “如此,就仰仗前辈,小子告辞。”于飞说罢,起身告辞。

  此行也算有收获,于飞不再停留。纵身跃上房顶,一声长啸,直向寺外而去。谢蕴南听到啸声,一拳逼退敌人,抽身就走。摩尼教人虽不少,但对于飞两人,却是奈何不得。

  于飞走后不久,张正随的房中,又走进一人。此人年纪不大,十二三的模样。唇红齿白、瘦瘦弱弱。

  “道长,我认得他。”赵宗实说道。

  “呵呵,论起来,你们还是兄弟。”张正随笑道。

  “我恨他,没有这样的兄弟。”赵宗实恨声说道,眼睛泛红。

  “为何要恨他?”张正随问。

  “他夺走我的一切。”赵宗实尖叫出声。

  “痴儿,痴儿。”张正随摇头叹息。

  ——————————————————————————

  东京城,东华门外景阳坊。

  一处阔大的宅院,门前车马拥塞。从车上下来的,朱紫一片,具是当朝重臣。奈何,大门紧闭,不予接待。眼见天色将晚,大宅的角门开了一条缝,有家人出来,点了灯,挂在门廊。

  家人显然受了交代,只管点灯。任是谁问话,一概不理。匆匆点了灯,又匆匆返回院中。门外一众官员,面面相觑,却也不走。回到各自马车,钻进去坐着,竟要等下去。

  今日早朝,皇帝下诏,拜范仲淹参知政事。范仲淹当庭拒绝,推辞不受。拜相讲究三辞三让,这才是第一个回合。满朝官员,个个心明眼亮,早早的登门道贺。谁知,全吃了闭门羹。

  范仲淹回朝,深受皇帝器重。一份答手诏条陈十事,直指朝廷三冗,说到了皇帝心窝子,立时颁诏天下,一体执行。

  所谓十事,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轻徭役。

  但是头一件,就遇到巨大阻力。

  明黜陟,改的是官员升迁制度。大宋历代皇帝,为了笼络士子之心,给出了宽厚的升官标准。文官三年一次,武官五年一次。期间只要不犯错,就可以官升一级。

  官员的考核晋升,不看谁更优秀,而是看谁更少出错。做事就有可能出错,不做事,则绝不会出错。于是,大宋官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了绝大多数官员的处世之道。??

  范仲淹提出,将官员执政期间的政绩,纳入考核标准。同时,完善奖惩条例。过去只要不犯错,就能得到晋升。但现在,不作为便是错。虽然不会因此罢官,但调任闲职,从此与权力无缘。

  在范仲淹的考核下,大批冗官滥吏,被革职除名。同时,提拔起用了大批精明能干的官员。从朝堂到地方,风气为之一新。此一革新举措,获得士林赞誉,范仲淹名声大起。

  但同时,范仲淹的革新措施,触犯了大量官员利益,引起强烈不满。于是,这些人抱成一团,掀起了反对浪潮。

  此刻,范仲淹坐在书房,浓眉紧皱。虽然,即将迈入明堂,升任参知政事,但范仲淹对此,却是毫无喜色。枢密副使韩琦,就坐在对面,一样的脸色阴沉。整个书房,气氛压抑至极。

  今日朝堂上,有人将矛头,对准了种世衡。弹劾其骄横跋扈,擅起边衅,杀良冒功,当严惩以儆效尤。

  “一派胡言,混账之极。”韩琦一拍桌案,站起身来。

  这番弹劾,无中生有,捏造证据。哪里是种世衡骄横?分明冲范仲淹而来。韩琦知道,明黜陟,触犯了太多人利益。

  而今,这些人掀起风浪,竟卷向了西北边关。

  此前,以银夏换麟府之论,甚嚣尘上。辽国使者,三入东京威逼朝堂。那时节,多数的朝臣,甚至皇帝赵祯,都有了同意的念头。正关键之时,麟府大胜传来。辽国作罢,满朝无声。

  但是,众多的朝臣,恼羞成怒,揪住种世衡不放。

  弹劾种世衡,不得枢密院军令,私自出兵银夏,乃是目无朝廷,拥兵自重。当夺官去职,发配岭南严惩。

  种世衡任职兵马钤辖,乃是范仲淹一手提拔。此时,种世衡被喊打喊杀,范仲淹岂能不伸手援救?于是,一番扯皮斡旋,种世衡调任环庆路,让出银夏这块新复之地。

  谁人都知道,新复之地、百废待兴。那里无数的官位、无数的利益,等着获胜者分享。让出如此大利益,终于缓和局势,压下了对种世衡的弹劾。而今,再次翻起,矛头指向范仲淹。

  种世衡赴任环州,受范仲淹之命,修筑细腰城。

  环州西南,属原州疆域,方圆数百里,被羌人占据。生活着康奴、灭藏、明珠三族,人口繁盛,不下十万人。此处地域,有河谷连通西夏,常有西夏兵从此而来,侵掠宋境。

  康奴、灭藏、明珠三族,亲近西夏。仗着兵强马壮、地势险要,与大宋为敌,更时常劫掠周边百姓。但是宋军战力有限,多有围剿,却是败多胜少,对三族无可奈何。

  细腰城,正建在环、原之间,位于羌人之北。扼断西夏之路,打通环州与镇戎军道路。同时,威慑羌人。

  西夏与羌人,当然不会愿意。频频派兵,阻挡种世衡建城。发生战事,自是难免。但此一举,被朝臣抓住不放,指斥种世衡,擅起边衅。用韩琦的话说,一派混账之言。

  韩琦、范仲淹,官场历练多年,这等伎俩,当然一眼看穿。问题是,看穿归看穿,却是一时难以应对。说不得,只能委屈种世衡,以平息此场风波。毕竟,变革才是重中之重。

  第二日早朝,一场更大的风暴,向范仲淹扑来。

  御史中丞王拱辰,弹劾监进奏院苏舜钦,十数人祀神召妓乐,更有集贤校理王益柔,醉作狂歌,有“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之句。一时朝堂哗然,皇帝震怒。

  苏舜钦、王益柔等人,皆是范仲淹举荐。年轻有才干,正要大展身手,却因一场酒宴,或被罢免,或被降职。严重者,终身不被录用。范仲淹的变革之举,遭受到沉重打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