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铁马秋风烈 第458章 名师出高徒

《铁马秋风烈》第458章 名师出高徒

作者:十里西湖 字数:2408 书籍:铁马秋风烈

  “相公,您来啦。”

  “嗯。”韩世忠对陈有贵点了点头,勉慰道:“老陈,你辛苦了。”

  “相公哪里话,这都是我分内的事。相公今日是在楼内,还是让小厮送过去?”

  “今日就在楼内小酌两杯好了,难得碰到你,一起喝两杯,今年这暑月怎么这么热。”

  “相公请。小六,赶紧去取些冰来,降降暑气。”

  陈有贵把韩世忠请上了“为挨批”一号,这间在望湖楼匾额正下方的包厢,对着湖山岸柳,清风一过,却也不觉得燥热。

  “老陈,弟妹家里的近来都好吧。”

  “好,相公放心。”

  “老陈,这事你还得多上点心,马虎大意不得,眼下是多事之秋,更要小心谨慎。”

  韩世忠叹了口气,道:“当年是我一时大意,没能护住阿爷阿姥周全,唉,对不住兄弟啊。”

  “相公切莫如此,治哥儿能有您这有的大哥,是他的福分。”陈有贵劝慰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况且这事是奸人作祟,怎能怪您呢。”

  “老陈,话虽是这么说,可确实是我疏忽大意了。”一想起当年的事,韩世忠还是非常自责。

  “相公,我听说最近朝堂有变?”陈有贵主动扯开了话题,说道:“前日,我听几个人在传,朝廷中枢要换人?”

  “噢?都怎么传的?”

  “都说现在赵鼎回朝,和张浚被陛下重新重用,而秦桧因金国殄灭,没了靠山,要罢政,也不知是真是假。”

  “哼。”韩世忠笑了笑,“现在的消息传得还真快,有板有眼的。”

  “相公的意思是,这些消息都是真的?”

  韩世忠点了点头,咂了口酒,道:“秦桧昨日已上疏请辞。”

  “啊,还真是。”陈有贵略为一惊,“秦桧还真识相,主动请辞,那陛下会同意吗。”

  “陛下下诏慰勉挽留,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

  “呵呵,也是。”

  秦桧识趣,去意坚决的话,就会章疏再上。如是者三,赵构最终会“不得不尊重”秦桧的选择。

  “秦桧罢政,朝廷很有可能回到赵张配的光景。”韩世忠看了眼窗外的湖山,悠悠叹道:“朝堂之上难免又要鸡飞狗跳,或许还会有大事发生。”

  “相公的意思是?”

  “赵鼎和张浚主政的话,秦桧那一套肯定是行不通了。而且,陛下既然重用赵鼎和张浚,肯定是有什么大事。所以,老陈,越是这个时候就得越加小心,别给阿治添乱。”

  “相公,我省的了,您放心,出不了岔子。”

  “嗯,要是有什么急事,就立马告知我。”韩世忠再次叮嘱道:“弟妹家里那边就要劳烦你看顾了。”

  ……

  秦桧请辞,在原本已不平静的朝堂上又扔下了一颗巨大的炸弹。

  赵鼎还朝时,很多人就已预感可能要变天,可没想到,天竟然变得这么快。

  赵构对秦桧的宠任是建炎以来所有宰执不曾有的,如今还是一拍两散。

  今后朝廷的大政何去何从,在这样的变数下,自己该如何处之,这是所有人这几天来费神思虑的事。

  一切变化,既是危机,也是机会。

  抓住了,就有可能一飞冲天。

  最好的佐证,就是薛弼。

  很多人还搞不明白,薛弼只是一个福州知州,怎么突然一下子就蹿到了礼部尚书的高位,再上去,难道要除参政?

  其实连薛弼自己也有点懵头。

  因为和秦桧有旧,他没因为岳飞一案受到什么牵连,可官职却一直都在知州资序徘徊,这辈子估计也就到顶了。

  自己虽然平了福州的土寇,颇有些小名声,可干得再漂亮,也不至于连升三级啊。

  “薛尚书,这边请。”

  “有劳公公。”

  薛弼跟着内侍,小心地走着,脑子里是纷乱的思绪在飞驰。

  今日六参。

  散朝后,赵构传旨,让薛弼前往御书房觐见。

  薛弼刚回朝,今天第一次参加朝会,赵构就单独召见,他心里未免有些忐忑不安。

  “官家,薛尚书到了。”

  “宣。”

  听到召唤,薛弼肃了肃衣冠,压下心中的忐忑,在邝珣的引领下,微躬着身子跨进了御书房。

  “微臣薛弼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爱卿免礼。”赵构面带和风,微笑道:“此间不是外朝,无需这些繁文礼节。大伴,赐座。”

  “谢陛下!”薛弼恭敬地站起身,又朝赵鼎和张浚施礼问候,“赵相公、张相公。”

  赵鼎和张浚提了提沾在圆凳上的屁股,颔首致意。

  “爱卿坐下说话。”

  “微臣谢陛下赐座。”

  君臣四人坐定,微微沉寂了一会儿,赵构便面带欣慰地说道:“爱卿这几年在福州干得很不错,朕心甚慰”

  “陛下圣德,教化四海,微臣怎敢居功。”

  “爱卿莫要自谦,福州土寇长期难平,爱卿上任短短数载就能克此顽疾,足以证明爱卿之干才。”

  “微臣惶恐。”

  “温州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诚不虚也。”赵构感慨道:“爱卿不仅干才难得,更是名师出高徒啊。”

  “陛下。”

  一听赵构提到叶治,薛弼急忙拜倒在地,惶恐道:“微臣教导无方,陛下恕罪。”

  薛弼的反应让赵构有点尴尬,中国语言的精妙就在于同一句话你可以正着听,也可以反着听,同样的字,有完全不一样的意思。

  薛弼显然是会错了意,以为赵构明褒暗贬在讥讽。

  不过也怪不得薛弼太敏感,因为赵构和叶治的不协,早就传的沸沸扬扬。

  “爱卿快快请起,朕非是责怪之意。”

  赵构特意解释道:“朕和叶治以前是有误会,那都是万俟卨之流从中作祟,如今已冰释前嫌。”

  “叶治确实是天纵英才,”赵构叹道:“短短数年,便收复两河中原、殄灭仇敌,迎回渊圣、一雪国耻,为国家社稷建立不世功勋,朕心甚慰。此番召爱卿回朝,朕是有重任相托。”

  “微臣定当尽心竭力,以报圣恩。”

  赵构满意地点了点头,勉慰道:“朕素知爱卿忠义许国,勤于王事,此次朕交托之事,是与叶治有关。”

  薛弼闻言,心中微微一愕,恭声道:“请陛下赐示。”

  “叶治对国家社稷有泼天浴日之功,朕思虑再三,决意许叶治分国自立。”

  “啊!这,这……”

  分国自立?

  薛弼真的懵头了。

  自己的学生,当年的小屁孩是…是要当皇帝?

  薛弼惊骇莫名,不可思议地看着赵构。

  赵构脸色微白,继续镇定地说道:“朕意已决,非如此,难以酬叶治之功。此次要辛劳爱卿前往京兆走一遭,具体事宜,就由赵相和张相跟爱卿细说。”

  ……

  出了御书房,薛弼跟着赵鼎和张浚直接去了政事堂。

  赵构虽然敞开天窗说了亮话,但很多话还得借赵鼎和张浚的嘴巴去说。

  皇帝老子制不住臣子,居然要用帝位去笼络,而且还得偷偷摸摸。

  丢份!

  赵构也怕臊得慌。

  “赵相、张相,在下去京兆的具体差遣还请明示。”

  进了政事堂,屁股还未坐稳,还有是有点懵头的薛弼就急切地问了起来。

  “薛尚书稍安。”赵鼎笑了笑,示意薛弼坐下,“薛尚书有多久没见子威了。”

  “绍兴八年,我任户部郎官,那时在临安与子威悟过几面,不知不觉一转眼已七八年了。”

  “是啊,时光如白驹过隙。”

  赵鼎唏嘘叹道:“我记得最后一次见子威是绍兴八年十二月,当年我外放绍兴,子威专程到侯潮门送我,当时情景还历历在目、恍若昨日。”

  “直老,”赵鼎改口叫起了薛弼的表字,“子威确实很不错,重情重义有担当,你这个老师教导有方,功不可没。”

  “赵相,薛弼惭愧啊。”

  赵鼎自然明白薛弼为何说惭愧,他笑着摆摆手道:“直老,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但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走的,何愧之有啊。”

  赵鼎几句掏心窝子的话,让薛弼感动不已。

  在很多人眼里,叶治就是个乱臣贼子。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得意门生这副吊样,他这个当老师的逃不了干系。

  “直老,既然关起门来,那有什么话,我就直说了。”

  “还请赵相明示。”

  “嗯,此次直老一定要为陛下分忧。”

  赵鼎看了一眼薛弼,道:“陛下和子威的恩恩怨怨,想必直老也有所耳闻。此番陛下是下了大决心,圣意之隆,亘古未见。但陛下担心子威不能悉体圣意,也担心朝中藉藉,所以想了个法子。这法子行不行的通,就要看直老的了。”

  赵鼎这么一说,薛弼突然觉得肩上担子有如万钧般沉重。

  “直老莫忧,此番我也会一同北上,具体事宜,路上我再跟你细细分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