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铁马秋风烈 第27章 顶起韩世忠

《铁马秋风烈》第27章 顶起韩世忠

作者:十里西湖 字数:2800 书籍:铁马秋风烈

  “父亲,您赶紧看看这个,刚收到的檄告。”吕抗将刚收到的文书呈给了吕颐浩。

  “陛下退位?!……看来真的出事了。”

  在江宁的吕颐浩日前就收到了朝廷的赦书,当下也怀疑朝中有变,如今接到赵构退位的檄告,更加笃定了心中的猜测。

  “抗儿,这件事你怎么看?”

  “父亲,陛下正当春秋鼎盛之年,而二帝又蒙尘沙漠,日夜盼着陛下能前来拯救,此正是陛下励精图治、一雪前耻之时,怎么会突然传位于三岁小儿呢,可想而知,杭州定然发生兵变无疑。”

  吕颐浩点了点头,赞同道:“我也是这么想的,这样,我即刻修书一封,你派人送至平江张侍郎处,现在正是我等勠力同心的时候。”

  “是。”

  “还有,国事纷难,值此变故,我怕人心浮动,制置司内一些重要的人和事,最近都看牢一点,多留点心,特别是几个统兵的。”

  “是。”

  ……

  “大人,门外有人求见。”

  “何人?”

  “那人未通报姓名,只说是大人的故人,从杭州来。”

  “故人?从杭州来?”张浚像是想到什么似的,吩咐道:“快请他进来。”

  侍卫领进来的是一个商贾模样的中年人。

  “不知道这位兄台怎么称呼?”张浚打量着眼前这个陌生人问道。

  “大人有礼,在下姓谢名响,来自杭州,受人之托,有事禀告。”

  “坐下说。”

  “在下是谏议大夫郑瑴外亲,受郑大人所托,特来告知杭州城中事。”

  “哦,有劳,快快请讲。”

  在张浚的催促下,谢响将杭州城内苗刘二人兵变、捕杀宦官、凌迫皇帝、太后听政等事情从头到尾细细说了一遍。

  “大人,郑大人有句话千叮咛万叮嘱,一定要在下带到。”

  “请讲。”

  “郑大人请张大人严设兵备,大张声势,持重缓进,使贼自遁,无惊动三宫,此为上策,这是政事堂朱相公的意思。”

  “嗯,所言甚是。”

  张浚不由地点点头,朱胜非的意见和自己不谋而合,现在最大的顾忌就是赵构在苗刘二人手里,要防止他们狗急跳墙,保证赵构的人身安全,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谢兄弟远来辛苦了,请先下去歇息,张某有些话还要有劳谢兄弟带回去。”

  “大人尽管吩咐,此次在下是假装为商贾才得出城,到时还请大人备些时货,让在下回城好交差。”

  “呵呵,那是自然。”

  前脚送走谢响,后脚吕颐浩就有书信来。

  知道了杭州城内的情势,又有响应者书来,张浚心中大定,当即回书吕颐浩,约他共同举兵,同时又修书在镇江把守的刘光世,命令他领兵来会。

  吕颐浩收到张浚发来的加急文书,得到了杭州城内的最新消息和大张声势持重缓进的策略,当即上书请赵构复辟,又给苗刘等人来了一记闷锤。

  ……

  陆续接到张浚请赵构总理军国事和吕颐浩请赵构复辟的上书,苗刘二人丝毫不敢声张,生怕朝中大臣知道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们的坚决态度。

  尽管他俩用尽力气想去掌控局势,可局势就像滑腻的鳝鱼一般,越用力抓却越抓不住。

  也许是孟太后前往显宁寺探视赵构这件事发出了积极的信号,从三月十二日开始,陆续有文武百官朝拜睿圣宫。

  可文武百官没孟太后这个谱,到了显宁寺,通通被把守的丘八挡在外面,吃了闭门羹。

  “吴将军,我等前来朝拜官家,为何不让我们进去。”

  负责把守的是禁军统制吴湛,他是苗刘兵变当日引苗党入内的接应人,兵变之后成为苗刘心腹,授以美官委以重任,负责在此看押赵构。

  “苗将军有令,太上皇正在清修,闲杂人等不得搅扰。”诸位官员磨了大半个时辰,吴湛还是一副铁面无私。

  “放屁,你吴湛到底是哪家的狗。”有些文化人已经气得爆粗口。

  “大胆!”吴湛见有人出言不逊,也不含糊,“刷”地抽出腰刀,喝道:“诸位大人如果一定要进去,尽可以试试,看看吴某的宝刀认不认人!”

  “你!”

  唉,罢了罢了,诸位大人啊,听我一句劝,还是都回去吧。俗话说的好,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总不能把自己的脖子往刀口上架吧。

  “吴湛,你好胆!”

  “有你的!”

  “等着瞧!”……

  众人纷纷喝骂,当看到吴湛手中闪着寒光的宝刀,众人丢下狠话,纷纷打道回府。

  “我呸。”看着众人离去,吴湛冷笑几声,狠狠地啐了一口唾沫。

  ……

  文武百官朝拜睿圣宫的事,让苗刘二人更加坐立不安,他们才明白自己如此不得人心。

  “苗大哥,你看怎么办?”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刘正彦也有点傻眼。

  “贤弟稍安勿躁。”苗傅安慰道:“城内这些人,我们只要盯紧点,翻不起什么大浪来,我最担心的是在外的张浚和吕颐浩这些人,他们手里可都握有重兵啊。”

  “那可怎么办?”

  “张浚这些人在外,我们鞭长莫及,不如把他们调到杭州,到了眼皮底下,到时候要杀要拿都是翻手的事。”

  “可是这些人能来吗?”

  这些人又不是傻子,明知道是陷阱,还能乖乖往火坑里跳?

  “他们如果不来,那就是抗旨不遵,有了这个罪名,到时候我们拿他们就好办了。”

  “苗大哥好计策,小弟佩服。”

  刘正彦竖起了大拇哥,不过心中又闪过一念,这些人就抗旨了,我们又能拿他们怎么样呢。

  当日,苗傅就以孟太后名义颁下诏书,任张浚为礼部尚书,要他与吕颐浩一起赶往行在。

  升张浚的官,招张浚赴行在,苗傅把球踢了过去,就看你如何拆招。

  本来对这样的伪命,张浚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他们局内人知道这是伪命,可老百姓却不知道,诏书上那个朱红大章可不是假的。

  如果他张浚置之不理,那在局外人眼里就是抗旨不遵,他不能冒这个险,在这个关头,一步一步都得万分小心,不能落入别人算计。

  还好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桥梯,不能明着拒绝,我就拖字诀。我先给你来个缓兵之计,派人去接触一下,放松一下苗刘的戒备。

  被张浚派到杭州联系苗刘的人叫冯番,是个没有功名的布衣。不过这个冯番学的是纵横家,自诩要做当代苏秦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建功立业,在平江府也算小有名气,嘴上功夫一流。

  冯番倒也不含糊,张浚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他,他居然没有什么迟疑,张浚不免高看他一眼,要知道,眼下杭州城是龙潭虎穴,搞不好小命就交待了。

  冯番到了杭州城,顺利地见到了苗傅和刘正彦,转交了张浚的书信,便开始发挥特长,滔滔不绝起来。

  冯番的套路很深,一照面就将苗傅、刘正彦二人几乎捧上了天,什么英明神武,忠肝义胆,什么景仰啊,滔滔江水之类的,搞得苗傅刘正彦二人要怀疑自己的耳朵。

  就在苗刘二人在天上飘的正舒服的时候,冯番把话一转,义正辞严地指出了你们哪里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哪里是不对的,搬出了忠孝仁义、天下、百姓等等一大堆,直说得苗刘二人头上冒汗、心生惭愧。

  最后冯番对二人提出了很大的寄望和期许,趁未铸成大错、为时未晚,赶紧反正,定可流芳百世云云。

  冯番叽里呱啦说了大半个时辰,茶水都来不及喝上一口,更不可思议的是,苗刘二人居然没翻脸,而是耐着性子听他把话说完。

  末了,刘正彦这个丘八还学起斯文,对冯番说:“还有劳先生,回平江,请张尚书早日来行在赴任,太后翘首以待尚书早日来替陛下分忧。”

  看来套路还是逃不脱被套路,苗刘的套路也很深啊,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冯番一番情真意切的教育没收到任何效果,张浚对此也早有预料,对于苗傅等人的催促,张浚还是打出拖字诀。

  他回复说制置司出了点问题,驻守吴江的张俊突然率军回到平江,搞得平江府人心惶惶,军心不稳,他必须在平江多呆些日子,先把士兵和百姓安抚好。

  另一面,张浚命张俊率军回到吴江扼守,作为前哨;并致书吕颐浩、刘光世等人速速领兵来会。

  三月十六日,吕颐浩率领勤王军一万人从江宁出发。

  十七日,刘光世率军在丹阳与吕颐浩会合。

  十八日,在楚州收到御营使司提举一行事务的任命而不明就里,准备赶赴行在的韩世忠,从盐城收集散兵乘海船一路南下,绕海门,溯江而上,由白茆浦到达常熟。

  张俊听说韩世忠到了常熟,精神大振,立刻请张浚致书韩世忠,请他共商大计。

  接到张浚的信,韩世忠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自己这个便宜提举是这么来的。

  韩世忠接到张浚书信后,片刻不敢耽搁,当日就赶到平江会合。

  韩世忠的到来给张浚以巨大的鼓舞,虽然韩世忠手下才百十号散兵,几乎是光杆司令,可毕竟韩世忠是当世猛将,声名显赫,本身就是个金字招牌,他的站队无论对哪一方来说都极其重要。

  韩世忠也不含糊,见到张浚,拍着胸脯保证,讨贼勤王的事就交给自己和张俊,给两张吃了颗定心丸。

  张浚大为感动,大大犒赏了韩世忠和张俊的将士,张俊也很仗义,见韩世忠是个光杆,一口气就借给他两千人马。

  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一起把韩世忠顶在最前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