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女帝的传奇相公 第五百六十七章 赵郡李氏(二)

《女帝的传奇相公》第五百六十七章 赵郡李氏(二)

作者:暮入如昼 字数:1810 书籍:女帝的传奇相公

  公元前二二九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

  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

  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

  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

  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到了公元前二而八年,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

  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赵国公子嘉逃代称王,公元前二二二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武安君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华夏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也使后人扼腕叹恨。

  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谋士,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

  赵亡以后,韩信曾向他求计,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才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

  李左车给后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名言,他还著有《广武君略》兵书一部。

  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末,六国并起,左车辅佐赵王歇,被封为广武君,汉三年十月,刘邦派大将韩信、张耳率一万余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

  李左车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

  李左车认为,汉军千里匮粮,士卒饥疲,且井陉谷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

  只要严守,就可以万无一失。于是,他向赵国主帅陈余陈述其利害,并自请带兵三万,从间道出其后,断绝汉军粮草,陈余不以为然,不严守井陉,坚决主战。

  韩信迅速挑选二千轻骑,半夜从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隐伏待击,次晨韩信和张耳率主力出井陉口,并在绵河东岸摆下背水阵,引诱赵军出击。

  果然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汉军伏兵乘虚抢占了赵军营寨,赵军见此大乱,汉军乘势前后夹击,大败赵军,韩信斩陈余,擒赵王,灭亡了赵国。

  韩信悬赏千金捉拿李左车,不久,即有人将李左车绑送到韩信帐前,韩信立刻为他松绑,让他面朝东而坐,以师礼相待,并向他请教攻灭齐、燕方略。

  李左车认为,汉军士卒疲惫,战斗力大减,如果和齐、燕军队硬拼,胜负很难预料,不如按甲休兵,镇赵安民,派人以兵威说降,齐燕可定。

  韩信采用李左车计,燕果然不伐而降,后来,刘邦为了遏制韩信,把李左车调到太子刘盈身边,让他辅佐太子。

  李左车便在荥阳城外的山上教刘盈操练兵马,这座山被命名为广武山,韩信被杀之后,李左车辞官隐居,扶危济困,广使恩德。

  李绛字深之,赵郡赞皇县人,唐朝中期政治家、宰相,出身赵郡李氏东祖,唐德宗贞元八年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

  初授校书郎,补渭南县尉,拜监察御史,唐宪宗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任职勤勉,屡有匡补,元和六年升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

  后与权贵有隙,托称足疾,请求去职,被罢为礼部尚书,转兵部尚书,唐穆宗、敬宗时,两任东都留守,又拜尚书右仆射,唐文宗时,被召为太常卿,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累封赵郡公。

  大和四年山南兵变,李绛为乱军所害,年六十七,册赠司徒,谥号贞。

  李绛出身赵郡李氏东祖,唐德宗贞元八年李绛考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任满后,补任渭南县县尉,贞元末年,拜监察御史。

  元和二年李绛以本职充任翰林学士,不久,改授尚书主客员外郎,次年,调任司勋员外郎,元和五年升司勋郎中、知制诰。

  李绛自登第以来,均担任内职,他为官勤勉,以匡救劝谏为己任,朝臣裴武、柳公绰、白居易等,有的被奸人排挤、陷害,特加贬黜。

  李绛每每密疏论救,都使其得到宽宥,元和四年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逝世时,其子王承宗袭位,唐宪宗准备派人接任,如若王氏不从则派兵征讨,以革除河朔诸镇世袭的弊端。

  李绛认为不应对成德镇用兵,建议先解决相对孤立的淮西镇,宪宗不听,命宦官吐突承璀领兵讨伐王承宗,之后战事进展果然不顺。

  李绛尽心匡正补益,宪宗多次向他询访朝政,屡有协助,元和六年宪宗因宦官进言,解除李绛翰林学士之职,罢为守户部侍郎,判本司事。

  同年,李绛拜相,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相位上,李绛与同僚李吉甫不和,元和八年封高邑县男。李绛因足疾上章请求免职,至次年,被免知政事,授礼部尚书。

  元和十年加检校户部尚书,出任华州刺史,不久,入朝任兵部尚书。后遭逢母亲去世,李绛离职为母服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