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六百五十三章:京藏官道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第六百五十三章:京藏官道

作者:崛起的石头 字数:1863 书籍: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爷…”

  朱由校正趴在御案上休息,忽然听见一声轻唤。

  这声音他再熟悉不过,于是笑道:

  “忠贤哪,你怎么来了?”

  魏忠贤得了皇帝示意,方才缓步迈入西暖阁,一路走过来到御案后,为朱由校捏肩,笑道:

  “没什么事,就是想皇爷了。”

  “少来。”朱由校也是一笑,“你既然来了,就一定是有什么要事,说吧,朕听着呢。”

  “爷天纵英明。”魏忠贤习惯性地拍了一声马屁,“是京藏官道的事儿,部院议定,说是要重建。”

  朱由校没说话,但是脸色淡了下去。

  魏忠贤仍旧捏着,连手上的力道都是稳稳的,说道:

  “皇爷还不知道吧?最近连日来京的流民不少,户部畿辅清吏司,差点儿就忙不过来了。”

  “哦?这事怎么不早报给朕?”朱由校剑眉一挑,示意他不要再捏,然后松了松肩膀。

  魏忠贤来到一侧,恭敬站着,说道:

  “是户部畿辅清吏司的郎中宋喜,不知从哪挪用了几千屋的空置宅邸,这才维系住了局面。”

  这番话,倒是令朱由校多看了一眼。

  这事朱由校能不知道吗?

  流民的事,较事府早就报上来过了,山东蝗灾治理情况也一直都有较事跟着,很让人意外,魏忠贤这次居然不是来邀功的。

  这老家伙,到底城府还是深。

  朱由校大笑一声:“宋喜、送喜!这个名字取得好,他这是来给朕送喜的呀”

  “忠贤,拟旨下去,给他照例论功!就…升个户部员外郎吧!”

  “宋郎中若知道了,一定会感谢天恩浩荡。”魏忠贤脸上也是喜色,好像比听见赏赐了自己还要高兴,说道:

  “皇爷,流民的事是暂时缓解了,可山东蝗灾一日不消,流民就只会越来越多。”

  “这重建京藏官道,也能提供大批劳工,一举两得。”

  朱由校眉毛一皱,道:

  “你什么时候这样婆婆妈妈了,有什么事,直说,朕是那种不通情达理的人吗?”

  “是不是这次动工,户部内库的存银不够?”

  “爷天纵英明…”魏忠贤惊呼一声,慌忙跪倒:

  “是这回事,老奴想着毕竟与爷亲近些,就自作主张,揽了这个差事,陛下恕罪。”

  “恕罪?”朱由校失笑:“恕的什么罪?朕这次不仅不会治你的罪,还会记你的功!”

  看着喜形于色的魏忠贤,朱由校淡淡说道:

  “具体的事儿,等内阁把部议的折子呈上来再说,要是他们实在不放心,你回去给个准信,就说银子这事上,不算个问题。”

  准备这么多年,你当是白准备的?

  早知道后面年年都会有大灾,怎么能不多预备一些资金以备周转?

  这一点,朱由校这个现代过来的人,心里还是很清楚的。

  “陛下天纵英明,重修京藏官道后,远征军定能马到成功,凯旋而归!乌斯藏和青海,必将重归于大明的版图之中!”

  朱由校哈哈一笑,用眼神点了他一下:“行了,你少在这拍朕的马屁,大半夜的,烦不烦。”

  “遵旨,老奴告退,皇爷好生歇着。”魏忠贤嘿嘿一笑,挤出了满脸的褶子,然后躬身退了出去。

  看着魏忠贤出了乾清宫,朱由校脸上笑容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眉宇间深深的忧虑。

  至于魏忠贤,出去后也是发觉浑身出了许多的冷汗。

  陪伴在君侧,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看似年轻,实则心机深沉的皇帝左右,不是个什么好差事。

  累!

  魏忠贤只觉得累,由于他权势过大,皇帝势必有所堤防,在温体仁入阁,浙党入朝以前,每一句话,每一个细微的表情,他都是丝毫不敢马虎。

  不过这次出来,他几乎有一件事可以断定,重建官道招抚流民这事上,自己说话说对了,事儿也办对了。

  而且现在看来,皇帝也没有任何要卸磨杀驴的意思,似乎不必过于担忧,好生办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就行。

  松了口气,他才是自大明门而出。

  ......

  天启五年八月十五日,内阁会六部议,题奏重建京藏官道,奏本被呈送入乾清宫,翌日御批准行。

  很快,京师顺天府、南京应天府并中原各省州府相继发出通告,昭告天下,朝廷即将大举动工修路。

  因为远征军出征迫在眉睫,所以官道只在原基础上进行重建和修缮工作,但这依旧是个十分浩大的工程。

  朱由校发内帑银一千万两用于承建,严旨由工部牵头,各省州府清吏司领地方官府一齐施行。

  锦衣卫各地督办司也相继接到命令,严查官吏贪腐工程款项,流民未有良好待遇等贪赃枉法诸事。

  部议规定,京藏官道的重修范围,经行畿辅、宣府、大同、宁夏、密云及乌斯藏、青海七地。

  首批劳工,优先招募无家可归且身处异地的流民。

  正是为了表达对流民安置问题的重视,户部受了朱由校的意,对劳工的待遇也是历朝最为丰厚。

  最普通编入地方劳工营的流民,全国统一标准是“日结工食银一钱二分”,没错,工钱从原本按月结算改为了日结。

  这也是考虑到流民大多身无分文、急需用钱,临时改变的政策。

  毕竟皇帝出钱很大方,一次性给了一千万两,有这么多的银子,户部安排起来也显得底气十足了。

  为什么说这次是历朝最高?

  要知道,有明一代,自洪武以来,历朝劳工临时雇佣的价格虽然没有定制,但有一点没有变过,即是所有正经职业中“工资”最低的。

  而天启一朝,首次大批雇佣劳工,工钱居然和南京银作局裁撤前养老的“国企员工”们的收入差不多。

  这种待遇,流民们就算看见了,也没有人敢相信居然是真的。

  也就是说,如果这次的工期能达到一年,首批雇佣的劳工们每个人都能得到四十两以上的年收入!

  这在这个时候,说成是后世的三十万也毫不夸张。

  如此高规格的待遇,正说明了朝廷的财大气粗,以及天启皇帝的从容不迫,消息传散之处,人心纷纷安定。

  流民们对皇恩浩荡,纷纷是感恩戴德。

  因为有了资金加持,各地招募劳工的通告陆续张榜,招募处每日都被围得水泄不通。

  当然有许多不是流民的人也想来混混,不过这些小事,都有督办司和地方官府负责去管。

  紫禁城里的天启皇帝,正因为一个消息而自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