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为民不悔 第34章 投资的理由

《为民不悔》第34章 投资的理由

作者:何千叶 字数:1768 书籍:为民不悔

  “同志们,今天我们这个会议的议题,想必大家事先也都有所了解了。”

  办公室里,郑西坡的目光,在每一名常委的身上扫过。

  “正泽太湖茧绵加工制品有限公司,已经确定将会在我县厚桥镇投资建厂。”

  “暂定的投资额,为500万……”

  听着郑书记抑扬顿挫的话语,一众常委的脸上都有些振奋之色。

  没办法,这些年苍南县的日子实在是太紧吧了。

  县财政上,几乎常年赤字。

  很多时候,县里机关单位的工资,都要延迟发放。

  尤其是到了年关将近的时候,情况更是雪上加霜。

  县**那边,前两年还有个笑话传出。

  说是县里的财政局局长,每到快过年的时候,身体就不好,要请病假。

  一连三五年了,都是这个情况。

  这在大家看来,固然是个笑话。

  但也很能说明县里财政情况的严峻了。

  这次突然听说有外地企业投资500万来建厂,这在县领导们看来,不啻于天籁之音。

  郑西坡给大家讲了讲今天会议的议题,就伸手向最末位的梁庆发、夏云杰二人伸手示意了一下。

  “厚桥镇的庆发同志,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多介绍了。他身边的夏云杰同志,可能在座大部分没打过交道……”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次正泽公司能来厚桥镇投资,小夏同志可谓是首功之臣!”

  表扬了夏云杰几句,郑西坡就话锋一转。

  “小夏同志,听庆发同志说,厚桥镇几个村子的桑蚕养殖户,都受到过你技术上的指点。想来你对桑蚕养殖这一块,那是相当熟悉咯。”

  不等夏云杰回答,郑书记接着开声道:“下面,就由你来给大家讲一讲厚桥镇桑蚕养殖业目前的发展情况,以及正泽公司投资建厂的具体情况吧。”

  郑西坡说完这话,办公室里所有人的目光就都转向了夏云杰。

  说起来,大家对这个年轻人虽然很面生,但是对他的名字却大都不是第一次听到了。

  毕竟苍南县这样一个小县城,能有一个京都大学的毕业生来工作,还是很罕见的。

  夏云杰来到厚桥镇的第一天,县里的大佬们就基本上听说过他了。

  当然了,今天在这种场合下见到这个年轻人,大家还是很意外。

  领导开了声,夏云杰自然要做出解释。

  他站起身,一五一十地将自己了解的情况讲述出来。

  “养蚕,在我们赣西省,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产业。”

  “省会昌州市,北边的江城市,都有一些成规模的养蚕基地。”

  “根据我了解的情况,这些养蚕基地的养蚕规模,都基本上达到200张。虽然和几个养蚕大省的养殖企业规模,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这个差距并不算明显。采桑叶划得着,5角钱一公斤,一天七八个小时,能采250公斤左右,收入很不错。”

  “尤其是我省人工成本较低的情况下,这样的规模差距,更是可以弥补的……”

  听着夏云杰的侃侃而谈,会议室里一片静谧。

  大家的目光都落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不知道他说这么远,到底是为了什么。

  停顿了片刻,夏云杰的讲述还在继续。

  “相比我省养蚕业发达地区,我们厚桥镇的桑蚕养殖规模,就更小一些。几个村子加在一起,年产量也才100张左右。还不到省内中等规模企业产量的一半。”

  “可能又人会说,这幺小的规模,引人家花这么大代价投资建厂,是不是有些不妥?”

  听到这里,县长姜浩然的眼神中顿时闪过了一丝精芒。

  显然,他已经意识到了夏云杰要说的是什么。

  不等领导们询问,夏云杰很快做出了解释。

  “这个疑虑,其实是没必要的。”

  夏云杰肯定地说道:“正泽太湖茧绵加工制品有限公司,不光是做蚕丝后期加工的,他们对桑蚕的养殖,也很有心得。”

  “我们厚桥镇的几个桑蚕养殖户,如果能用上正泽公司的技术,只需要前期设施投放之后,很快就能推行工厂化养蚕。”

  “而达成工厂化养殖之后,不但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桑叶、提高蚕室蚕具使用率,未来还可以采取多批次连续循环养蚕,一年可以喂6—8批,比传统养殖多出3批以上。”

  听着夏云杰的侃侃而谈,县委常委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有一些似懂非懂的感觉。

  夏云杰接着说道:“除此之外,工厂化养蚕的另一个好处是:一年之后,桑园将进入丰产期。到时候,养蚕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倍,达到1600张。”

  听到这里,大家顿时恍然大悟起来。

  养殖规模一下扩大5倍,也就意味着厚桥镇的桑蚕养殖产能,将在明年达到500张。

  这个数量要远远超过了昌州市、江城市的那些规模养蚕企业。

  如果真的能够实现的话,厚桥镇的养蚕业,就真的能起来了。

  不过,在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的时候,也有人有疑问。

  县委副书记徐建军就忍不住蹙眉道:“小夏同志,你说这些,我怎么听着好像天方夜谭?”

  “我就一个问题,既然养蚕规模扩大不难,为什么大家正泽公司会选择我们苍南县来建厂呢?”

  “他们难道不可以将技术和昌州市、江城市的桑蚕养殖企业共享?”

  徐书记的问题问出之后,几名常委就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凝视着这位领导咄咄逼人的目光,夏云杰心平气和地给出了答案。

  “徐书记,正泽公司选择和在我们厚桥镇投资建厂,和我们本地桑蚕养殖户合作,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当然是因为我们厚桥镇这边的人工工资相对较低。”

  夏云杰掰开手指解释道:“我算了一笔账,如果该公司在我们厚桥镇建厂,且桑蚕养殖规模达到500张的话。仅采桑固定用工一项,他们每年只需要支付5万元左右的工资。”

  “而在昌州市,这个数字可能要增加到10万。江城市因为工资水平更高,这个数字怕是可能突破15W……”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