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汉第一嫡长子 第六章 张骞

《大汉第一嫡长子》第六章 张骞

作者:包子手雷 字数:2249 书籍:大汉第一嫡长子

  两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小不点随着时间的流失,在别人口中,也知道当前时期的一些变化。

  说实话,人在婴儿时期的时候变化是最大的,毫不夸张的来说简直是一天一个样子,从刚刚出生,身体一副近似猴子的模样,渐渐的,婴儿肥棱棱的脸庞,羡煞旁人。

  尤其是一些宠妃,看着小不点的眼光,透着火热羡慕嫉妒的眼神,隐隐的,这目光中更有一丝狠厉之色藏与其中。

  刘据没有慌乱,他知道这些人的心思,可那又怎样,卫子夫立为皇后,他的安全也水涨船高,如果说以前他只是一个长子,那么现在就是嫡长子。

  嫡长子,太子储君之位,虽然没有明发诏书,可实际众人都有目共嘱,有实无名罢了。

  因为大汉帝国祖制,嗯,不要说大汉帝国,就算是历代: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历朝历代都是这种继承法,而继承人的选择嫡子中最大的一个,更别说小不点此时还是嫡长子。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它不是以聪明才智来分别,而是以继承人身份高低来选择。

  嫡长子继承制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如果嫡子有好几个,那么按照祖制来说,就是“以长为尊”,“长兄为父”。谁最大,谁就有权利继承家族的财产和爵位,只要活着就享有优先继承权。

  也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财产和世袭爵位,即使庶子比嫡子早出生也没有僭越或者窥伺的权利。除非嫡子死了,才轮得到庶子继承。所以又叫“以贵不以长”。

  此时此刻,长安东南方,淮南国!

  淮南王宫中,王案后端坐这一名老者,此人面色红润,闭目养神,老神在在,下首位一二十出头的少年,来回渡步,眼中透着焦急,时不时看一眼上位的老者。

  “哎!父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年轻人叹息一声,朝老者拱手道。

  此人姓刘名迁,大汉刘姓宗亲,淮南王刘安之太子。而恰恰,此时上方的老者,正是此人之父亲,淮南王刘安,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刘安初封阜陵候,文帝十六年继承其父王位,封淮南王。

  抛开刘安的身份不谈,此人更是有传奇色彩,后世家家户户吃的豆腐,就是这刘安发明的,更是后世著名书籍《淮南子》的作者。

  刘迁很是清楚,他这个父亲太优柔寡断了,当初先帝病逝,太皇太后窦氏对刘彻有不满,他们本来是有机会的,可就是父亲的犹豫,错失了这个绝佳的机会。

  不然,此时那未央宫内,坐的就不是刘彻,而是他了!

  “父亲,难道你还想在等刘彻死了,再侍奉他的儿子吗?”刘迁整个脸色狰狞,丝毫不顾忌礼仪。

  “住嘴!”

  刘安一声怒吼,紧紧盯着这个已经疯狂的儿子,心中一叹,他也知道自己当年错过何等机会,可是这种事情不动则矣,一动不是万丈深渊,就是至尊宝座。

  刘迁此时也回过神来,拱手道;“父王,儿臣鲁莽了!”

  “唉!不过你说的有道理!”

  刘安叹口气,不假思索了一番又道;“这样,迁儿,你马上进京,恭贺皇帝得子,贺皇后登极,拿上孤的典籍,奏请小皇帝御览!”

  “是父王!”刘迁心中一喜,只要父王动心思就好。

  刘安看着自己儿子离去的背影,脸色抽出了一下。不为别的,就是那些典籍,可是他这辈子所有的精力纂写而成。可仔细一想,这跟未央宫的位置比起来,一些外物算不得什么。

  刘安少年好读书鼓琴,辩博善为文辞,不喜欢嬉游打猎,很注意抚慰百姓,流誉天下。

  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其中有苏非、李尚、左吴、陈由、雷被、毛周、伍被、晋昌等,在其主持下编写《鸿烈》后来称《淮南鸿烈》,也称《淮南子》)。

  当时汉武帝喜好文学,对父辈刘安较为尊重。每次给予书信,常召司马相如等文士看过草稿才发出。

  刘安每每入朝献上新作,往往为汉武帝喜爱而秘藏。曾受命写《离骚传》,早上受诏,日食时就献上。又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每次宴见,谈说政治及方技赋颂,直到黄昏才罢休。

  元朔元年,匈奴王庭!

  大帐中气氛热闹,欢声笑语,美女歌姬,靡靡之音,当真好一个温柔乡。上首处军臣大单于端坐上方,左怀右抱,右边的喂一口酒,左边的喂一口肉,好一个齐人之福,真是羡煞旁人。

  而下首处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依次而坐,歌谣美酒,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而就在这匈奴王庭几百里之处,后世青海那个地方。遥望去,一座座军帐,中军辕门,高高挂起一杆大纛,上书“羌”。

  这是一座羌人的军帐,匈奴那个伟大的冒顿单于,草原上的雄鹰,天神的眷顾者,他统一了北方草原部落。

  可是经过老上单于之后,部落之间,又分分合合。

  “陛下,臣张骞叩北而拜,恭喜陛下,为皇子贺,为皇后贺!呜呜呜!”

  军营中,一个穿着粗布麻衣的男子,头发乱糟糟一团,也不顾周围环境,双手颤抖捧着一道符节,跪在地上,头紧紧的贴着地面,随着话语的传出,哽咽之声回荡开来。

  “呜呜呜,陛下!”

  张骞,这个就连此时的匈奴人、羌人,打心眼里佩服的汉子,趴在地上哭着。

  张骞,这个后世丝绸之路开拓者,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从建元二年,也就是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大汉帝都长安出发,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大月氏国,商讨共同夹击匈奴的战略合作。

  可是,他却失败了。

  这时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丰富,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寇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改变了态度。

  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加之,他们又以为汉朝离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

  在此期间,张骞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大夏的蓝氏城,元朔元年(前128年)动身返国。

  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势力,改变了行军路线。计划走塔里木盆地南部,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过鄯善,通过青海羌人地区后归汉。

  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而这一俘虏,又扣留了一年多。

  后世张骞,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他无疑是有功,但同样的,他也是苦命的。

  张骞出塞,苏武牧羊,他们都是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

  ————分割线————

  呼,这章我是带着情绪码的,想起张骞苏武,不由得想起飞将军李广孙子李陵。

  又爱又恨,但是恨又大于爱,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也许他说的有道理,但是这是耻辱。

  我感觉彻哥做的么错,他全家活该被灭。彻哥这个人,他是最痛恨匈奴的,终其一生不是再打匈奴,就是在打匈奴的路上。

  简直跟平头哥一样牛,,哈哈……剧透一下,后面李陵会在刘据手下干事,纠结中想把李陵的遗憾补上,可是好恨,又想把他写的更可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