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明第一败家子 第126章 拨款百万

《大明第一败家子》第126章 拨款百万

作者:骥飞 字数:1946 书籍:大明第一败家子

  朱祁镇看着张氏,有些犹豫道:“皇祖母,孙儿还有一件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哦?”

  张氏一愣,不过,朱祁镇所展现出来的能力让她由心的感到高兴,便点了点头:“你说吧!”

  “孙儿想废除殉葬制,不知皇祖母意下如何?”

  说完,朱祁镇有些忐忑的看着张氏。

  “废除殉葬制!?”

  张氏三人闻言,纷纷大惊,满脸不可置信的看着朱祁镇。

  殉葬制度牵涉实在太大,首先,这是太祖朱元璋定下来的制度,属于祖制,别说是朱祁镇了,即便是以张氏如今的身份和地位,也会有些力所不及,因为这将牵涉到方方面面。

  “为什么?”

  张氏不解的看着朱祁镇。

  朱祁镇一脸不忍的看着张氏,道:“孙儿以为,人既已死,死者已矣,又何必平添杀戮呢?”

  张氏沉吟了片刻,道:“这件事皇祖母会和内阁的诸位阁老商议的!”

  朱祁镇向张氏开口道:“谢皇祖母!”

  用过了晚膳,朱祁镇返回了乾清宫。

  朱祁镇离开清宁宫后,张氏便让余枫去给内阁传旨去了,让他们和工部商议陵邑的事。

  “皇爷,彭城伯在宫外等候觐见!”

  一名乾清宫的太监入殿禀报。

  “哦,他来了?”

  彭城伯就是张氏的兄弟张昶,也是朱祁镇的舅公。

  在离京之前,朱祁镇将修建大明银行的事情交给了他,如今已经近两个月过去了,也不知道张昶干得怎么样了,回京之后又忙着宣德皇帝葬礼的事,今天才想起,便下诏召见了张昶。

  “宣吧!”

  “是!”

  太监带着朱祁镇的口谕出了大殿,径直前往乾清宫门处宣谕。

  张昶并没有让朱祁镇久等,很快,就跟着传谕的太监进了乾清宫大殿,对坐在丹陛龙椅上的朱祁镇跪地叩首道:“臣张昶,参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舅公快快请起!”

  朱祁镇双手虚抬,对张昶笑道:“这么晚了还召大舅公入宫,辛苦了!”

  说完,朱祁镇又对一旁的金英示意了一下,金英会意,急忙转身到内殿中端出一张凳子,放到张昶身后。

  “谢陛下赐座!”

  张昶谢恩后,这才正襟危坐在凳子上,回道:“陛下召见,实乃臣下之福!”

  朱祁镇点了点头,问道:“朕离京两月,不知银行建造得如何了?”

  “陛下,按照您的方法,此次银行的建造使用的都是混凝土加钢筋的方式,因为是新材料,所以,耗费的时间和人力物力都比较大,目前已经将地基打好了,正在建造地下库房!”

  闻言,朱祁镇不由微微颌首。

  在朱祁镇的设想中,这不仅将是大明的第一座混凝土建筑,更是未来的大明银行总行,其防盗和坚固程度都要无限向近现代靠近,如此,才能确保银行的安全。

  当然,作为大明帝国的首例金融机构,其防卫自然也是非常严密的,里面的职员不仅有国安司和国情司的精锐便衣,明面上也会驻守官军,防止发生流匪抢劫的恶劣事件。

  这个时代和后世可不一样,因为通讯和交通的落后,各地都有流匪存在,这些人可不是一般地方官府的衙役能够应对的。

  因为此次京营退役了近十五万老兵,这些人成为民户之后,对地方官府来说将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助力。

  他们有朝廷给予的丰厚的赏赐,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加入各地官府之后,无疑会大大加强各地官府的作战能力。

  不过,要想彻底让各地官府的衙役队伍强大起来,就必须改革,将由各地官府自行聘请衙役及吏员的制度改为由朝廷规定编制,统一拨款和。

  可这事儿说来简单,大明两京十三省,数百个州府,上千个县,可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所以,银行本身必须要足够坚固,哪怕前期需要巨大的资金,朱祁镇也在所不惜!

  张昶开口道:“只是在资金上有些不足!”

  “嗯,朕明天让户部再给你拨一笔款。”

  朱祁镇点了点头,叮嘱道:“记住,银行的库房事关重大,即便慢一点、资金耗费多一点也没关系,但一定要够坚固!”

  “臣遵旨!”

  张昶躬身应诺。

  随即,张昶离开了乾清宫。

  “陛下,到时间安寝了!”

  金英在旁轻声提醒道。

  “呼~”

  朱祁镇深出了口气,站起身,道:“那就安寝吧!”

  随即,朱祁镇便在紫芙的伺候下泡了个澡,然后穿上里衣,躺在龙榻上就沉沉的睡了过去。

  宣德十年六月二十三日一早,朱祁镇上完早朝之后又返回了乾清宫。

  在早朝上,朱祁镇让户部给张昶拨了二十万银钱用于修建银行,因为朱祁镇曾下诏废除劳役制度的原因,所以,张昶在银行建造期间,大量资金都花费在了人工上,其余的才是各种材料,朱祁镇可不会让钢铁冶炼作坊免费给材料,那可是他自己的产业!

  因为抄没了山西、陕西、河南、湖广四省涉及土地兼并案的犯官家产,户部和朱祁镇的内库都都增加了数百万两银钱,大大减轻了朝廷资金上的压力,再加上即将收上来的夏税,朝廷已经缓和了因为军费所产生的的财政压力。

  区区二十万银钱,对于现在的朝廷来说并不算什么,其余的八十万则由朱祁镇经由内库拨付。

  如今朱祁镇的内库可谓是富得流油,不说各地犯官抄家后有一部分要送入内库,就说目前已经延伸至江南地区的香皂、肥皂等等产业,也让朱祁镇赚得盆满钵满。

  现在朱祁镇最不缺的就是钱,他缺的是如何将这些钱流入民间,发展大明的经济。

  下午,内阁下了一道在天寿山修建陵邑的诏书,但这并没有引起什么注意。

  与此同时,时隔两月,朝廷对山西、陕西、河南、湖广四省涉及土地兼并案的地主劣绅也做出了判决,他们将是首批陵邑住民,至于他们的土地财产什么的,除了涉案和被处罚的之外,其余的还都是他们的!

  不过,就算他们有土地又能怎么样?

  他们全家都被迁移到了位于北方的天寿山,以如今交流基本靠吼,交通几乎靠走的状态,他们在南方的产业势必将会形成鞭长莫及的状态,被其他地主豪绅吞并只是时间问题。

  以此起家的他们心里对这一点也很清楚,那他们就不得不将在南方的土地及产业换成资金,在北方发展,为北方的发展添砖加瓦!

  不仅北方,朱祁镇还准备在南方的孝陵也建立一个陵邑,毕竟是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岂能厚此薄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