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国良家子 579、西击长安(二)

《三国良家子》579、西击长安(二)

作者:知风劲草 字数:1911 书籍:三国良家子

  高顺下令全军就地扎营,贾诩令亲卫清理将军府老宅,于废墟上搭好帐篷,请高顺入帐,两人把酒夜谈。

  城中余火未熄,四周满是焦糊气味。高顺无心饮酒,把酒杯推到一边,面无表情的自言自语,“田冀曾与我言,此院与蔡议郎宅院相邻。蔡氏女昭姬每日弹琴,扰乱军心,主公亲自击鼓,演奏将军令以抗之。护卫闻战鼓而出操,血脉激荡,舍温柔而忘死,杀气冲天。主公抛鼓槌而言,愿率诸君横行海上,与天威相抗,与外族相争,为大汉开财源,为百世创太平。那时候的主公,不惧天威,无惧艰险,何等豪迈慷慨。可现在”高顺连连摇头,满脸失望。

  贾诩端杯自饮,双目一亮,轻声一笑,“主公智勇之名,天下无双。但敢问校尉,主公与战国四大名将相比如何?与汉初三杰、卫霍双璧相比又如何?”

  高顺闻言一愣,犹豫片刻,轻轻摇头,“论才干,论智谋应该有的一比,但论功业,论勇力,只怕与先贤相差仿佛,略有不如。”

  贾诩微微一笑,轻轻点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以我看来,时世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世。战国四大名将,秦赵各半。秦强而赵弱,两国相持百年,各有胜负,论智谋,论勇力,四人之中,应该是赵国的廉颇和李牧更胜一筹。可最终的结果如何?秦王施以反间计,赵开一言,廉颇退避他乡,李牧死于阵前。汉初三杰,卫霍双壁,其结果又如何?死的死,亡的亡,有谁得了善终?周勃驱吕,迎文帝而归,周亚夫平定八王之乱,复安汉室,两父子功高盖世,最后如何?只因买了五百甲具准备赔葬,身死族灭。霍光扶立宣帝又如何?还是身死族灭。天子无情,刘氏寡恩,读一读史书,校尉不清楚主公在怕什么吗?”

  高顺面色铁青,沉默不语。在他看来,权势醉人心,历史上那些先贤的悲惨结局,都是因为贪恋权势,不肯功成身退而矣。

  贾诩重新为高顺添酒,“校尉或许在想,可让主公效仿范蠡,功成而退,泛舟东去,归隐江湖。”

  高顺接过酒杯,慢慢饮下,轻轻点头,“少帝与主公关系亲厚,而且少帝并非刻薄寡恩之人。等汉室安定,天下太平,我等可以北上草原,放马牧羊,安度一生。”

  贾诩轻声一笑,摇了摇头,“我与河西诸将有故交,与董卓亲信李儒偶有通信。李儒曾在信中提及一件事情。平定黄巾之后,羌人屡叛,西疆不稳。少帝曾经向先帝建议,派主公挂帅西征,平定河西。知道先帝是如何回答的?”

  高顺轻轻摇头。贾诩轻蔑一笑,继续说道:“先帝叮嘱少帝,万不可放主公离京。此事千真万确,有先帝起居注为证。李儒故意写信与我提及此事,意在向主公示好,担心主公率军西来,声援关东诸侯联军。”

  高顺闻言,心中一冷。他不禁回想起自己护送叶香、田平来京城,顺便与乔佩完婚的往事。那时他就曾经当面问过田齐,为何单独携带乔氏回京,而将高卉母子抛弃在草原上。那时田齐大怒,将高顺狠狠责打一顿,回复他说,先帝召他入京,实为软禁,生死难料。乔氏身份显赫,暴露于人前,只能随他入京,高卉母子出身微寒,与朝庭中人素未谋面,正可李代桃僵,躲过一劫。田齐还拜托高顺,若田齐遇难,好好照顾高卉和田秦。

  贾诩见高顺沉默不语,面色难看,继续说道:“狡兔死,走狗烹。这只是主公畏惧不前,不敢扶立少帝的原因之一。自党锢之祸一起,三代天子无嗣而终,皇权继承无序,威严受损,军权旁落,只得扶立宦官与群臣相抗。群臣和权贵暂时蛰伏,但怨气积累,恨意渐生。董卓为乱,废立少帝,天下诸侯是何反应?皆坐看京城之乱,不肯发兵勤王。直到如今,袁绍举义,关东十八路诸侯起兵讨董。可虎牢关前,诸侯陈兵十万,畏缩不前,每天争吵着迎皇室哪位年长宗亲来继帝位。真心想扶立汉室少帝,安定大汉天下的,有谁?主公若举义旗讨董,只怕会被人污蔑,欲挟持天子,继董卓之权矣。与天下人为敌,主公再勇,也需踌躇。时机不到,如何敢轻举妄动。”

  高顺面色更加难看,心有不甘的反问贾诩,“以你看来,时机何时可到?”

  贾诩轻声一笑,“我等此时追击董卓,就是在为主公创造时机。”

  高顺闻言大喜,“你是说我等救回少帝,主公就肯率兵西进了吗?”

  贾诩轻笑摇头,“就算救回少帝,主公也不可立即西进。虽然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但木秀于林,必先摧之。少帝所在,必引众人眼目,动则得疚,束手束脚。我们最好置身于后,伺机而动。”

  高顺怒目圆睁,拍案而起,将酒杯狠狠砸于地上,“混账子,你是要主公代汉而立,当个奸臣吗?”

  贾诩无奈的摇了摇头,“请校尉息怒。文和并无叛汉之心,但也无捐躯尽忠,义无反顾之勇。校尉乃主公至亲,实为一体,千万慎重,不可冲动。”

  高顺含泪摇头,喃喃自语,“天下大乱就在眼前。呵呵。主公早在十余年前就曾说过,天下大乱就在眼前啊。”

  贾诩上前行了一个揖礼,“战乱一起,群雄逐鹿,谁能复安天下,唯在军权。军权在手,我等可进可退,方能伺机而动。汉室能否复安,全在天意,非人力可为。请校尉暂压怒火。”

  高顺出身良家子,父兄皆死于战阵之上,深知战乱之苦。他仰望大帐穹顶,眼前浮现出京城的往日繁荣和如今的断壁残垣,悲从中来。

  贾诩也是良家子出身,见高顺泪流满面,心有戚戚,安慰他道:“袁家四世三公,门徒遍布天下。若能真心扶立少帝,再得主公、曹操、孙坚、公孙瓒等将校相助,压服刘氏诸王和州牧,臣服少帝,或许大汉天下还有复安之日。”

  高顺轻叹一声,认为贾诩的提议没有丝毫希望。一年的相处,高顺对袁绍失望之极。在高顺心中,能救汉室的只有田齐,再无第二人选。

  贾诩对于时局的分析虽然让高顺深感绝望,但也减轻了他对田齐的误解。沉默良久,高顺平复了心中积怨,渐渐恢复了冷静。

  高顺不再幻想着一战安定汉室,只希望他这次追击能够取得战果,消除各路诸侯对于董卓河西铁骑的忌惮,唤起各路诸侯的争功之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