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要做明世祖 第358章 地方要有检察的人

《我要做明世祖》第358章 地方要有检察的人

作者:搬砖呢别闹 字数:2132 书籍:我要做明世祖

  要改动国家体制,

  这是一件绝对的大事。

  自古以来能做这事情的,除了具有无比威望和权力的开国皇帝,其他继任者做成的,寥寥无几。

  毕竟体制问题,是关乎一国兴亡的。

  “这国怎,定体问,我陷思。”

  从这一句话中,就足够看出国本的重要性。

  不管好的坏的,在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总会引来一片动荡。

  当年太祖皇帝废丞相,即便有腰中血宝剑、江南百万兵,也是不容易完成的——

  好歹织网织了那么久,才让被权力迷晕了头的胡惟庸掉到网里,借口他的事,把丞相制度一鼓作气的废除了。

  血淋淋的胡惟庸案让无数人胆寒心惊,吓得尿都尿分了叉。

  “祖宗之法,国家制度,皆不可轻动,万一有过,如何承之?”

  商辂作为首辅,还是要第一个开口,说说这场面话的。

  虽然以他的聪明,以及干圣天子继位以来杀的几波人,商辂明白很难对抗住对方的意思。

  可流程还得走。

  不然面对这种大事,自己这位首辅却一言不发,传出去不得跟前前任陈循一样,落得个“应声首辅”、“纸糊阁老”的名头?

  彭时、王竑他们也极为激动。

  皇帝此前要清田理户,要收纳赋税,这还在他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因为收税是国家行动的根本,所有的事也没有越过“祖宗成法”这条线。

  现在却不一样了。

  “太祖有说了,不让后世皇帝设立新部门吗?”

  “朕作为太祖血脉,难道还不知道祖宗的意思,还需要你们来提醒?”

  朱见济淡定的把手摆上桌面,平心静气的说道,“只是扩大一下朝廷的监察权力罢了,洪武之时尚且有申明亭之设,怎么现在朕要延续改进这个老制度,你们倒是激动起来了?”

  申明亭,乃是太祖皇帝于洪武五年创建的读法、明理、彰善抑恶、剖决争讼小事、辅弼刑治之所。

  仿效秦汉时期的“三老”,推举地方上德高望重的长者来宣读朝廷的方针政策、同时调解一些地方上的纠纷杂事。

  申明亭处调解不成,再向官府进行申诉。

  可以说,这个机构是用来延伸朝廷权力,进一步对乡村等基层单位进行控制的,也有利于教化当地的百姓,让他们能够知道朝廷律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但是这种权力在洪武永乐之后,随着大明内卷,仁宣二帝为了迎合士大夫们所期待的“太平盛世”,放松了对地方和对官僚集团的管控,从而迅速被地主阶层所掌握,成为地主阶层控制乡镇权力的工具。

  那些人,则是被称之为“乡贤”。

  也许有些乡贤的确贤德,造福了自己家乡,但从整体上看,“乡贤”称号也就是某些人在自己的黑脸上,抹了一层白粉,用来骗骗不知情的外乡人和上层漂浮到不接地气的统治者罢了。

  所以申明亭制度荒废,至今已经是有名无实了。

  朱见济也懒得再去依靠什么“乡贤”,还不如让德云社的戏班子多下乡表演一些正能量戏码给老百姓看。

  起码比起绕口难懂的“仁义礼智信”,简单直白,言语开放的戏曲说书,更受底层人的欢迎。

  哪怕有样板戏的嫌疑,可现在能让人娱乐的东西本就不多,传统的才子佳人话本也没德云社人才编出来的段子好听。

  多听多放,也是没有关系的。

  “朕想了很久,觉得只是依靠朝廷派人去管人、去反腐,是不够的,来不及的。”

  逼得上司派代表去调查,这代表了什么?

  地方上面自己已经烂掉了,它管不了了,自然只能让外部力量来调整。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得清楚,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是强调什么。

  要真是清廉务实的官员充满地方,朱见济又何必派锦衣卫和东厂这些特务过去?

  “朝廷的御史太少了,地方上的按察司也不够用……大明朝这么大的地方,就那么点人,即便人人用心做事,又能查多少案件,巡视多少地方?”

  “而且州府之下,无有按察司之类的去管,县官不如现管……何其荒谬?”

  这就是“大政府”和“小政府”的差别了。

  前者能把控制的力量延伸到最基层的统治单位上,后者顶多到了县一级就没了。

  等水面上的船被浪顾涌起来的时候,下面可早就暗流汹涌了。

  朱见济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发生。

  要说大明朝的监察制度,比起前朝已经是非常完善了,中央地方都有具体的监察部门。

  不过人是不能比烂的,

  不止要比前人好,还要让后人受益非凡!

  “朕意已决,以后吏员制度一搞起来,就要设立相应的人事部门,要是吏员有纠纷事务,离职退休,都要经人事的手。”

  “州府之下,要设检察使,负责监督官员行政,以及对违法事务进行核查纠正,但凡地方主官升堂报案,都要有检察使在旁记录,若是行事有误,则向上级汇报,上级每年也要对其进行抽查,不得轻忽……”

  “县之下的村镇,要有巡法员,负责收集当地所犯之事,交由检察使,看需不需要报官审理。”

  “当然了,朕一人的想法,只怕会有很大的疏漏,诸位卿家回去再帮朕想想。”

  朱见济一锤定音,没有给其他人说话的机会,“这件事情,你们别给朕摇头不干,你们不干,就给朕脱了官服走人。”

  “有功有过,朕自己担着,不用怕后人牵扯到你们身上。”

  反正为了向官绅收税,朱见济已经有了“暴君”的名头,再多一个“控制狂”也不怕什么。

  “就这样,走了!”

  撂下任务,朱见济直接当了甩手掌柜,留下内阁众臣哑口无言。

  然后,他们之间爆发了怎样激烈的冲突,就不关朱见济的事了。

  反正他只需要这些人表态,

  支持,还是不支持。

  “设这么多部门跟官吏,岂不是和前宋一样,冗官冗费了?”

  夫妻相处之时,王氏给朱见济摁着肩膀,听到丈夫说这事儿时,第一反应只是想着多出来这么多铁饭碗,朝廷得掏多少钱来养他们。

  反正她是从来不会质疑朱见济决策的。

  要是连枕边人都对皇帝的政策有意见,只怕朱见济睡觉都睡不舒坦。

  “是有这个问题。”

  皇帝被摁的骨头酥软,脑子也的确惦记着在地方搞“检察权”的事。

  “但前宋设大量官职,为的是分化事权,使得皇帝独大,同时讨好一些读书人,让他们有官可做,从而吹捧拥戴自己。”

  所以在大怂,一件事能有三个负责人。

  一个拍脑袋,

  一个拍大腿,

  一个拍屁股。

  “我搞这些,是分化职权,专职对专事……本来还要有个小法官的,可现在人手不够,只能先把检察权分出来。”

  有了个盯着的,就不怕县令老爷滥用权力,胡乱判刑,也不怕他故意压着事情不弄了。

  因为检察使是有监督权的。

  “多花一些钱也不算什么,只要把制度设立好,再把做事的人培养好,那受益可比投得钱大多了。”

  “也是,有人盯着,地方上贪赃枉法的事就会少了……君子说慎独,可惜世上有多少真君子?”

  王氏继续给朱见济做推拿一条龙服务,不再说话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