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乡旅拾趣 欢乐泥涂

《乡旅拾趣》欢乐泥涂

作者:禾火江水 字数:1088 书籍:乡旅拾趣

  打从能记事起,就随母亲与哥姐摸爬滚打在家门口的泥涂上。

  整个童年的回忆几乎都离不开那片欢乐的海涂。

  祖上在山岙的口子上建了一条海塘,塘内是用以填饱肚子的稻田和部分带有盐份的棉花地,塘外就是海涂,我们从小就叫泥涂。

  涨潮时泥涂被潮水淹没,退潮后小鱼小蟹逗留在积水的沟坎,于是这里就成了我们海鲜的供应地。

  小时候泥涂里的货色多得你无法想象。

  天气晴好时,泥涂上密密码码爬满各类蟹。

  沙蟹、红旗蟹、排女(音)蟹等等都盯在上面赖悠悠的晒太阳,跳跳鱼则在其中爬来爬去,偶尔举起短小的尾巴示意“太挤了,太挤了“。

  不过你若走入其中,则全部不见踪影。

  此时,我那双小脚踩到的不是毛索索的蟹就是滑溜溜的鱼,或者是象是圆石的革皮(哈唎)。

  那怕啥也不会,玩个1一2小时也能弄半桶小鲜回家。

  我算是比较好学的,除了捡捡拾拾之外,学会了根据爬痕挖海瓜子,根据洞口识别蟹的类别,并根据各类蟹打洞的习惯,精准的从泥里把它们拉出来,小木桶里的东西总比别人多。

  泥涂里也是有大的蟹,主要是青蟹,我们叫皇夹蟹,大点的也叫油猛蟹。

  抓这个蟹就要找积水大的坎,有时一手摸下去会有2一3个挤在一块。

  这蟹很凶悍,我时常被它的大钳子咬着,痛得不行就又把它放回水里,或把钳子弄断了。

  这时我的小手一定破了皮,往外冒血,于是抓一把干一点的泥包在创口,一会就没事了。

  在海塘的脚下有不少石头,应该是筑塘时留下的,一半埋在泥里,一半露在外面。

  只要石头的边沿有水洞,把石头搬开,保准有青蟹。

  还有一种棱子蟹,一般很少会留在泥涂里,但诲边潮水里能摸到。

  我人太小,不敢去潮水里,怕被冲走。

  海边潮水还是蛮急的,脚力太小站不稳。

  只好在海边看哥哥姐姐和大一点小孩在摸,听着他们不时的喊:

  “我摸到一只。”

  “我又摸到一只。”

  这时很想自己能快快长大。

  不过我能捡爬在泥上的螺。

  这螺会在泥土上面留下很明显的爬痕,顺着爬痕的尽头捡就是。

  当年那片海涂上有4一5条人工挖的沟,我们叫堡(念浦),象一条小河。

  我家也有一条,是爷爷留下来的。

  我经常跟着母亲去“涨堡”。

  待到潮水退落得差不多了,把下面拦水的坝挖开口子,放一只用竹编的长长的工具(记不得叫啥了)。

  等堡中的水快放完,母亲用一捆稻草从上往下赶,我跟在后面捡漏下的鱼虾。

  有一种象泥鳅一样的鱼,我们叫泥鱼,会在退去水的堡里露出大大的头。

  这时它几乎失去抵抗力,很好抓。

  每一次“涨堡”收获的鱼虾特别的多,啥都有。

  那时没冰箱,也不会去市场上卖,送点给邻居,吃不完的就晒成干。

  在棱子蟹发蟹的季节,也就是收割完早稻的时光,大人们会去海边,用一种推网去推这东东,记得大哥有一次推来几十斤。

  我也去推过一次。

  记得是16岁那年,自以为可以有力气去做那事,背了推网、背娄、撩盆等工具,下到海边,逆水推着前进。

  收了三网,有4一5只蟹和2只大白虾进网。

  后来竹子做的撩盆被潮水冲出背篓,我急匆匆去捡差点被潮水冲走。

  惊吓之下就上了岸,以后也就不敢去了。

  现在家门口那片泥涂已是高楼林立,海边建起了大型的码头车来人往。

  要吃泥涂货只能去市场捡漏,但已少之又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