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爆改大明朝 第310章 下饺子似的诰命(二合一)

《爆改大明朝》第310章 下饺子似的诰命(二合一)

作者:羞涩道士 字数:4098 书籍:爆改大明朝

  大明还是要讲王法的。

  好吧,大明的确是个讲王法的地方。可你这语气,怎么听都和王法挂不上边啊,说刁横恶霸倒是更像一些。

  听着詹闶嘴里道貌岸然的话,参股了万宝行的一众靖难系大佬们,脸上都是一副复杂难明的表情,熟悉而怪异的感觉又来了。

  此刻他们心中所想的,大都是詹闶满脸微笑、神情和煦,却说着把别国的男人全部派上战场,然后胜利了就去接收遗留的女人,以及去“解救”弗朗机、鹰鸡力等国受苦受难百姓的嘴脸。

  大明靖国公真是一个奇人,知识渊博、学究天人、勇猛威武、义薄云天这些属性,在他身上只不过是基本款。难得的是,他能把无耻与正义,邪恶与坦荡,完美地融合在自己身上,并且一点都不显得冲突。

  不过那又怎样呢,只要这个奇人是自己人,谁还能不高兴,谁还能不欢喜。为此犯愁和难过的,应该是那些外人才对。

  于是,史上第一次具备真正意义的股东会,就在这种怪异的心理,和一片欢乐的气氛中,继续进行了下去。

  说完了棉布,接下来就是丝绸。这两者之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詹闶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虽然全国范围内的大部分地区,都可以满足桑树种植和桑蚕养殖的条件,但是纺织和染色的技术却存在一定难度。

  而且这玩意儿在大明本土的市场,目前来说还达不到太高,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的获利方向还是外销。

  另外詹闶也有留一手的打算,好牌总不能一下就全都打出去,捏住一副好底才是对自己也对别人最负责的态度。

  所以像广西、四川这种更适宜发展丝绸产业,但是交通方面不那么便利的地区,就要考虑往后面放一放了。

  棉纺和丝绸纺织两项业务,北平还能掺和一下,可茶叶就完全没希望了。这东西生长太挑地方,整个中国除了大别山区域,长江以北再没有第二个能规模性产出好茶的地方。

  茶叶这个项目,未来能创造的收益半点都不比丝绸差,甚至更有过之。哪怕北方不产好茶,詹闶也不可能放弃这块鲜美的蛋糕。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过程,就是从明朝开始的。尤其阿棣在位期间,下令禁了紧压式的团茶,更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习惯从煮到泡的进程。

  现在还是明初时期,不论高层还是民间,对散茶都还没什么完整的概念。全大明喜欢并推崇散茶的,也就是以詹闶为主的一小撮,靖难系之外被影响到的,拢共加起来都不到一百人。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詹闶提前布局茶叶项目,完全就是信息不对称的时间差。当然这种说法只是狭义上的,阿棣在位不过二十多年,想要让所有人接受散茶,没有百年以上的延续想都别想。

  另外现在流行的茶品种,和未来流行的茶品种也有很大不同。比如说未来风靡全国的西湖龙井,现在连全国前三十都排不到。什么祁红、小种、观音、瓜片之类的,更是连个影子都还见不着呢。

  詹闶再是无私,也没可能做到把新玩意儿拿出来给所有合作伙伴分享。否则他也就不会在丝绸业务的布局上,和钢制弹簧的供应上动脑子了。

  即使已经开始布局的西湖龙井项目,他也是提前就已经把狮龙云虎四大核心产区中,品质最佳、产量最大、自带名泉的狮、云、虎三部收入囊中,仅留下翁、杨、白一代的“龙”和他人共享。

  至于更新的品种,那就要靠万宝行自己琢磨和培养了,詹家自己出来的品种,起码百年之内不会与人分享。好处都给了别人,詹家吃什么,行道教吃什么,科技发展靠什么?

  谢用的述职和业务分析汇报,就是万宝行股东大会的最后一天。他这一段结束后,詹闶也就要进入婚礼的倒计时了。

  詹家大宅内外都在忙乎,谢用也特意多留了一天。詹闶这次把他妹子谢雅清也带来了,就是让他们兄妹见上一面,毕竟山高水远的相见太不容易。

  见了自家妹子,谢用也是颇为感慨。当年那个缠着自己玩的小女孩,那个帮自己出面奔波的少女,短短半年时间的变化好大,气质、神韵、姿态全都和以前大为不同。看来,让她进入国公府这个决定,应该不会让自己后悔。

  两人都是没爹没娘,谢雅清还救过自己,谢用对这个堂妹自然极为关心,简单交谈几句后就拿出了一大一小两只袋子:“雅清,国公府与别处不同,需要支应的地方肯定少不了,这点银子和珍珠你先拿着,该花销的地方一定不要难为自己。等万宝坊运转起来,哥的进项稳定了,会定期给你送过去。”

  一袋银子约莫百十两不算什么,几十颗珍珠的价值可就不低了。放在珍珠全靠天然养殖的时代,还是对于谢用这种没有真正发家的人,绝对的大手笔。

  他去年冬天开始重新接上彩韵坊布匹生意,哪怕正赶着过年有个销量高峰,也还时日尚短。几个月的经营下来,手里能动用的钱并不多。

  当初谢雅清到詹家,他就把詹闶给的聘礼全都带上,还拆借着凑了不少做陪嫁。现在又是几十颗珍珠,这点东西差不多又把他掏空了。

  金钱财物相当庸俗,却也是最能代表感情价值的。看着谢用推过来的两只袋子,谢雅清心里好一阵感动。

  她从小就在伯父家里长大,后来伯父伯母去世,堂哥依然养着她。从没有过不耐烦,也没有丝毫的嫌弃。

  这个堂哥对她,比其他人家的亲哥哥都要好。去年进入詹家,她也不觉得是堂哥拿自己换富贵,真要有那心思,根本等不了这些年。

  忍住眼角的泪,把袋子推回去:“兄长不用担心,我在詹家什么都不缺。詹家的姨娘每个月都有一百两月钱,我都找不到地方花呢。老爷对我很好,他怕我适应不了北方的寒冷,去年刚到北平就给我安排了一床熊皮褥子,一应的用度都是捡好的给我。

  家里的姐妹们也很好相处,没有以前听说的那些大户人家勾斗,每个人都是和颜悦色的。彼此交往只是热情,用不着靠着银钱打交道。兄长这些钱应该攒起来,置办些产业,尽早娶个嫂嫂回家,也好给我们谢家开枝散叶。”

  几十个女人还能一团和气,对詹家这种情况,谢用也不知道说什么了。反正詹大国公就是与众不同,往后看来是不用担心妹子在詹家受委屈了。

  不过说起开枝散叶,谢用的心思又转到了别处。吭哧了片刻后,还是决定说一下,反正都是亲兄妹,也没什么好避讳的:“我的事情不急,反倒是你了。詹家的大妇眼看就要进门,你可得抓紧生个一男半女,那样才能更稳妥。”

  在詹家生活了半年,整天耳濡目染之下,谢雅清也已经适应了詹氏风格,思想逐渐转变得开放起来。对某些毫无意义的东西和说法,早就没了无所谓的忌讳。

  闻言笑道:“这事还真急不得,老爷说生孩子太早对身子不好,对孩子也不好,詹家的女人必须过了二十岁才能生育。说起这个,我也想跟兄长提一下呢,老爷医术相当高明,他说的肯定没错。兄长要是再次成家了,一定要让新嫂嫂二十岁之后再生育。”

  半年多没见,能聊的话题自然不少,就算没了正经事,叙叙家常也是不错的感觉。尤其彼此还能用乡音交流,让进入詹家后就开始学普通话的谢雅清越发喜欢。

  兄妹二人一直聊到了晚饭前,詹闶还特意陪着一起吃了饭,席间对谢用多有夸赞不说,也给了他很多建议。

  万宝行刚开始运转,谢用要做的事很多,转天一早就告辞离开了。詹闶也腾出时间来,去见了一趟老和尚,把他入教的程序再敲定一下,大婚之后就轮到这个了。

  忙乱起来的时间就会比平常过得更快,詹闶都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呢,四月廿二的夜晚就到来了。

  晚饭后,詹闶把跟着一起到金陵来的姬妾们都叫到自己住的偏堂。明天就是大妇进门的日子,她们都会在第一时间接受冲击,提前安慰一下实属应当。

  虽说之前已经交代讲明了,可要来的毕竟是大妇,这个时代深宅大户中的顶级存在,还是出自中山王府,事到临头难免总是会有些压迫感。

  一个多时辰的交流结束,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有赖于詹家一贯的规矩散漫,老爷、姬妾都没个该有的样子,大家心态竟然都保持了稳定。

  安顿好一众姬妾,詹闶又出去巡视一圈,确保明天的一应事务都已经准备妥当。然后就返回偏堂,抱着今晚侍寝的珍儿和珠儿大行好事,舒舒服服地睡了过去。

  转天大早,詹家里里外外披红挂彩,从上到下喜气洋洋。锣鼓喧天中,十八只狮子腾挪舞动,一身新郎官装扮的詹闶前后忙乎着招待宾客。

  詹家迎娶大妇,走的是行道教与本土礼仪融合后的路子。直白点讲,就是把现代和古代婚礼的礼仪结合起来,省掉繁杂无所谓的部分,来个甩干的简易版。

  像是黄昏举行仪式的习俗,就被詹闶当做封建糟粕给免除掉了。一整天忙乎下来,到了晚上累得要死,干那事能舒坦吗,单单这点上就过不去啊。

  巳时刚到,一百零八声炮仗响过,新郎官带着数十亲友随从,骑上高头大马直奔徐府街的中山王府。

  听听这名字,就因为徐家住在这里,街道都要跟了他家的姓。大明朝的都城里,能有这个待遇的,除了后来朱高煦这种亲王之外,只有徐达、沐英、常遇春这些极少数死后封王的开国功臣。

  短短的三里多路程,走了得有一炷香时间。詹家的下人们沿途不断撒喜钱,洪武通宝土坷垃似的散出去;每路过一处门市或者一户人家,还会有红手帕包好的花生瓜子和喜饼相赠。博足了路人和百姓们好感的同时,靖国公豪爽仁义的名声也随之传开。

  到了中山王府,已经自立门户的徐老四亲自坐镇,很是为难了詹闶一番。索取了两只打火机、两大盒叫做咖啡的冲剂饮品、三批骏马、五十柄好钢打造的宝刀等等好处后,终于舍得打开了徐府的大门。

  这么多次交道下来,徐老四和詹闶已经算得上损友的关系。平常时候武力值干不过詹闶,斗嘴也是每次只能占到下风,今天很可能就是这辈子唯一一次能狠狠勒索他的机会。徐老四就算不是很稀罕在乎那些物什,也得好好折磨他一把。

  进入徐家,徐老大一如既往没有露面。徐老四装模作样地“威胁”了詹闶几句,才在十几名靖难系大佬的反威胁下,提心吊胆地放任詹闶把自家妹妹带走。

  新娘是坐轿子的,还得吹吹打打一摇三晃,返回路上消耗的时间就更长了一些,撒出去的喜钱也比来的时候更加多。

  好一顿折腾下来,才赶在午时一刻之前返回詹府,没有误了午时四刻的拜天地仪式,以及阿棣的圣旨和喜宴开席。

  詹闶大婚,不但是阿棣的圣旨来了,本人也是亲自出宫来到詹府,给自己的头号支持者撑台涨面子。

  皇帝主持婚礼肯定不合适,好在靖难系也有些年龄够大的老家伙,五十九岁的张玉当仁不让成为首选。

  拜过了天地,接下来就是重头戏了。詹闶娶了徐妙锦,和阿棣就多了一层连襟的关系。所以不论是出于彼此的公私关系,还是徐皇后的面子,好处必须大大滴给。

  一改以往锦衣卫宣旨的习惯,今天是和詹闶关系最好的太监郑和负责宣读圣旨。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今天的圣旨数量有点多,锦衣卫的那帮家伙嫌累不愿意了。

  的确是有点多,拢共有十五道圣旨,涉及到了詹闶、徐妙锦、詹家的四个儿子、九个已经有了孩子的姬妾。

  给詹闶的圣旨很简单,就是一些赏赐。徐妙锦的则是诰命圣旨,给一个国夫人的诰命,以及大量赏赐。四个儿子分别提升一级到指挥佥事,这就是四品了。九个生了孩子的妾也是诰命,虽然只有四品恭人的级别,但在大明朝也算得上极大的尊荣。

  一家,一天之内,拿到十份诰命圣旨,就跟下饺子一样。这不仅在大明朝是第一回,自中国有皇帝以来都是开天辟地的。

  可这件事还没有谁能反对,或者说没人敢反对。封几个诰命而已,这么点小小的面子,谁又敢不给阿棣呢。

  而且朝堂上是个人就知道,阿棣能用短短两年多时间就取得皇位,詹闶的功劳太大了,而且他还在不断为大明贡献和付出。

  谁要是能和他一样,也做到这么多,阿棣同样不会吝啬封赏,哪怕打破一些规矩都没问题。

  但是很可惜,全大明只有詹闶一个人。只有他能够在阿棣还是藩王的时候,就开始烧冷灶,而且关键时刻不离不弃,后续又能给出足够的支持,并且一直支持下去。

  至于说诰命夫人要给赏赐什么的,又能值几个钱?就算很值钱,詹闶只是在第一批的粮种推广上,就撒进去那么多银子,两相比较这还叫个事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