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生一千次 第359章 恭迎王师

《重生一千次》第359章 恭迎王师

作者:凯德里 字数:1799 书籍:重生一千次

  最起码,他们做的没有那么张扬了。

  毕竟,除了刘协的亲军还没有尝过劫掠的甜头外。

  长安大汉朝廷的大部分士卒,都已经品尝过了劫掠不劳而获的味道。这种味道就如同尝过人肉味的狗、熊一样,正常来说不能再留下。

  但刘协也没有办法,这个时代的军队本就是这样。

  军饷缺少甚至不发,只供给穿和兵甲,通过劫掠地方来提振士气,维持军队凝聚力。至于军法,刘协也对他们实在没有多少想法。

  只希望他们涣散的军纪,能不影响到他的皇廷禁卫军就好。

  当然,正常来说,通过定时发放军饷一事,已经让士兵稍稍收敛一点,抢劫的欲望有了明显的下降。只是,该抢他们肯定还是要抢。

  九卿、三公等大臣,他们在收到胜利报告讯息后。次日便急匆匆领着城内的军民来到北门,准备迎接王师和刘协的回归。

  其中一众官员排成两排,左边是刘协提拔的新派官员,右边是仍旧具有巨大力量,具有天下人望的旧派大臣。两者之间,可谓泾渭分明。

  其中左边排在最前端的自然是荀攸这个心腹宠臣,紧追其后的居然是贾诩这个降将。再后,便是一些原本会死在李傕、郭汜之乱中,岌岌无名的小官员,也被刘协一并提拔上来,当作心腹。

  而右边旧派大臣,排在最前面的是杨彪,自王允失势以后,他便以光禄大夫、京兆尹的名义和四世三公的名望,成为旧派大臣实际上的首领。

  跟在杨彪之后的,不出所料是海内大儒王允。虽然他被贬为大鸿胪,暂时失了势,但他原本名声就够高,又有除灭董卓的功劳,论地位、声望仍旧稳压大臣们一手。

  也就是杨彪还能借着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人望,还能压他几分。

  再后,便是三公之一,威望甚高的太尉马日碑和黄门侍郎钟繇、侍中伏完等等.....

  乍看之下,旧派对比新派,无论实力或海内名望,差距不可谓不天差地别。

  众人在北门外,小心交头接耳。

  对于刘协的胜利,他们当然也高兴,但这份高兴之下,无论旧派还是新派,却又隐藏着些许不安。这股不安在收到消息时便开始积攒,最终汇成一股暗流。

  原因就是,杀敌五万。或者说,敌人加上杀掉的“俘虏“共计五万。

  “杀俘“,这个字眼极大的刺痛了新派旧派臣子,让他们忍不住回忆起董卓统治的日子。

  贾诩小心的撇了一眼荀攸,见他还是一脸木讷模样,对众人的议论充耳不闻。便转过头去,看向老神神叨叨,不言不语的杨彪,笑道:“此番陛下大胜,社稷稳固,真乃天眷我大汉。“

  杨彪稍稍睁开眼睛,眯着眼笑道:“贾大人说的是。我大汉自光武以后,将将二百年来,从未见文武财政卓越至此之陛下。说不得便真是天佑大汉。“

  老狐狸!

  贾诩心里“呸“了一声,面上仍旧和旬笑道:“自然二百年来,除却光武外,自是无此等天姿卓著之帝王。就是不知杨大人,对我军如何看法。“

  杨彪仍旧打了个哈哈,笑道:“陛下文武双全,又听闻有新式练兵之法,我军自然皆战皆胜,无往不利。“

  贾诩脸上仍旧笑着,毫不见异样,但心里气得咬牙切齿,早就骂开了花。

  这个死老狐狸,真就油盐不进?

  他也是愁啊!

  陛下让荀攸主管长安政务,让他监察百官,两者互为表里,共同辅助刘协。

  为了让贾诩便宜行事,刘协甚至将长安司的一些控制权交给了贾诩。

  近日,通过长安司来的,便是刘协的命令,调查清楚长安内新旧大臣以及各武官对他“杀俘“的态度,特别是旧派大臣,以及最重要的杨彪的态度。

  几日来,贾诩以及将长安大臣对此事的态度探听的七七八八。

  唯有最重要的杨彪,根本不动神色。

  搞得贾诩大感头疼,一来杨彪身份太高,他不敢也不能逼迫,只能智取。二来,搞搞阴谋诡计,军事策略还行,论起政治,杨彪这个在官场上打滚了大半辈子的人可就太厉害了。

  端的是水泼不进,雷打不动。

  贾诩两天来又是上门拜访,又是暗中查探,甚至连诱骗杨修询问,他派人偷听的法子都出来了,就是没听到杨彪对此的任何看法。

  不得已,在陛下即将回来的当下,他摊牌了。

  结果这个老狐狸,居然还在和他打太极。但是他不能生气,他还是要笑,好气呀。

  “呵呵呵呵“

  贾诩仍旧笑着,越笑越阴冷。

  纵是杨彪心性了得,被这个毒士这样盯着,都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但他也没办法,身为朝廷大臣,又身负天下人望,一举一动都牵扯甚大。东西随便乱吃最多吃死自己,话说错了,说不定会血流成河。

  连自己弘农杨氏搞不好也要死上好些人。

  自董卓入京,又到群雄讨董,王允刺董卓以及后来的李傕、郭汜之乱。

  他算是看清楚了,方今这个世道,有声望的就是个政治花瓶,手下有兵有地盘的才是大爷。

  当然,如果他愿意凭借自己弘农杨氏四世三公的威望,也能拉出一个山头,割据一方。

  不说能超过袁绍、袁术两人的势力,毕竟就算同为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弘农杨氏和人家老袁家差距也不是一星半点。

  但他们说不得也能超过刘表或在刘表、刘焉一个档次,位居天下一流诸侯到二流诸侯之间。也不奢求平定天下,讨平汉贼之类,割据一方,不论图个富贵和自保都是可以的。

  如果是年轻的时候,他真的有可能会这样做。

  但他已经老了,他已经不再去想争霸天下这些事,子孙里也没有这种人才,强行做除了坏了杨家名声外,不过是给人做嫁衣罢了。

  所以,他选择了待在朝廷。

  朝廷兴,他便随着朝廷一起兴起。朝廷若衰败,他便跟着大汉殉葬,也不枉朝廷这些年来,多弘农杨氏的优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