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唐驸马房遗爱 第199章 飞天梦

《大唐驸马房遗爱》第199章 飞天梦

作者:馒头配酒 字数:1550 书籍:大唐驸马房遗爱

  “阿耶还请息怒。”

  太子赵元檀看到盛怒的道君皇帝直接砸碎的御案上的玉如意,赶忙劝慰道。M..coM

  “息怒?淮南道,扬州,还是不是大晋的天下?还是不是赵家的天下?先把人关个半年在放出去,他们还能查出什么来?还敢查出什么来?就算查出什么来还能活着回到上京吗?”

  “经略使韩文熙,副使韦康,扬州都督赵怀节,谁还能用?”

  说道最后道君皇帝颇感无力。

  “儿臣以为,父皇说的这三位都是国之肱骨,即便是有小人作祟,也不会是三位要员。”

  赵元檀很肯定的出言道。

  大晋立国一来,除了文武之争,还有南北之争。

  皇室赵家本就是龙兴于河东晋阳,打天下的开国将军们多数是北人,背后支持赵晋的文官士族也同样是北人,而当时南方的世家豪族支持的都是南汉。

  所以大晋一统天下之后,传闻太祖曾经在政事堂中说过,“南人不得为相”,虽然如今已经不可考证,太祖到底有没有说过这话,但可以从大晋历代天子所用的宰相名单中就可看出一些端倪。

  太祖在位十六年期间,六位宰相,都是北人。

  太宗在位二十二年,任用宰相二十七人,都是北人。

  高宗在位六年年,任用宰相五人人,都是北人。

  直到宣宗在位的时候,十年间,七位宰相,终于有一位出自南方的宰相。

  此后仁宗在二十二年,宰相十二人,才变多了一些,有三位南人。

  武宗在位十三年,宰相却依旧都任用的是北方人。

  因此在大晋,南北之争的激烈程度甚至超过了文武之争。

  而道君皇帝登基之后,所任用的宰相中,却一直是南北各半。就比如四位宰相中,左仆射李辅之出身陇西李氏,中书令裴休明出自河东裴氏,都是北方望族,另外两位侍中谢佥和右仆射曾肱则是江南望族。

  但南人势弱,被北人压制的大势却无法避免。

  在这种情况下,江南世家豪族对于朝廷的不满,也是与日俱增。

  所以在淮南道,扬州这种天下要冲之地,主政一方的淮南经略使兼扬州刺史韩文熙,掌扬州刑律的别驾韦康,都督扬州军事的赵文节,都是北人。

  目的就是替朝廷控制淮南道,但现在很明显,这几人差不多快要被架空了。

  随后赵令渊点点头,“你说的对,他们三个都是北人,不会是他们。但他们在扬州,在淮南道,镇不住了。”

  江南和淮南财富半于天下,如今朝政艰难,这时候就更显的江南和淮南的重要性。

  但越是此时,赵令渊想要做什么,也就越是顾虑重重。

  道君皇帝立刻就想下一道诏命,直接把扬州淮南道的几人全都撤换,然后对淮南道的官员来一个大清洗,换上可用之人,快刀斩乱麻,肃清宵小之徒。

  可现在淮南真是乱不得,淮南一乱,明年的财赋用度就无以为继...

  “阿耶,儿臣以为,不如下诏责令淮南道尽快清缴盐税,别的暂时都不要问,但同时要卫国公前往建邺,以吴王老迈为由,免去其南京留守一职,让其颐养天年,由卫国公接任,节制江南诸军。”

  赵元檀继续建议道。

  赵令渊一听,先是思虑了一下,然后拍掌笑道,“大郎有此妙招,甚是难得”

  不得不说赵元檀的建议对于目前的朝廷所面对的情况来说,是一招妙手。

  朝廷当下最为紧要的就是财赋不足的问题,而盐税又是现在最大的指望。赵元檀的意思很明显,先把钱的问题解决了,别的事可以在说,不要逼得有些人狗急跳墙。

  而吴王一脉,是太宗之后,世居南京建邺,与江南士族一向来往过密,最要紧的是吴王还担任南京留守一职,虽然没有授予他节制诸军之权,但一京留守所拥有的权力也不小了,这时候免去他留守一职,再让朝廷宿将卫国公李世忠前往南京,并且节制诸军,也是为了防患未然,同时震慑淮南。

  毕竟上京远,江南可不远,大军想要过去旬日可至。

  “其实这也并不是我一人所想,还有长沅帮我谋划。”赵元檀被夸赞之后,却不贪功,立即向道君皇帝表明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主意。

  而道君皇帝却浑不在意的笑了笑,“我一向忧虑大郎你太注重仁义之道,但从你口中说出这样的处置方略,足以证明是我多虑了。”

  这样的处置在赵令渊看来,足以应对眼下的局面。而这番话出自太子之口,更是令他心情大好。

  能听取正确的建议,也是一个合格君主该具备的能力。同时也足以说明太子不光是表面的敦厚仁义,帝王该有的手段他也不缺。

  及时想到目前南京建邺存在的隐患,吴王一系,已经很难得了。

  “大郎,你记住,皇帝不是神,虽然每天被人喊着万岁,可谁能真的活一万岁?皇帝每天要听很多真话,也要听很多的假话,有些真话听起来像假的,有些假话听起来很真。”

  “皇帝每天还要看各处的奏表,因此明辨是非,很重要。你要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有些人是跟你站在一起的,同时也要明白在你要做另一些事的时候,这些人可能就站在你的对立面了,你明白吗?”

  赵元檀点点头,“儿臣明白,如果现在朝廷要削弱南方豪族,那么长沅,三郎,李衍等人都会是我的助力,但若是想削弱关西世家,陇西李氏的李衍就帮不了我,如果想要整顿禁军打击勋贵,三郎也帮不了我...”

  “不错,大郎有此见识,我无忧矣。不过既然说道禁军,大郎你认为该如何处置?”

  赵令渊此刻心情大好,因此继续考校道。

  “早几年三郎还未出京时,我曾与长沅、三郎还有李衍、郭大等人讨论过关于禁军的问题,他们都认为禁军糜烂,实际上已经无法起到拱卫上京的作用了,长沅和李衍都认为应该收勋贵之权,以文官监军,掌管后勤,整肃军纪,监察军营中是否有贪墨不法之事,监督将士操练。”

  “郭大说此言大谬,因为文官不知兵,监军定然会把军营搞得乌烟瘴气,并且举了好多战例,证明文官监军会让不知兵的文官去争夺将帅的权力,导致在战役的节点军队不能齐心一致,而导致战败,而他对于禁军之事认为,应该徐徐图之,切不可操之过急...”

  说道这里赵令渊笑了起了,“郭大郎这小子明明是不舍得剜肉,还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不过他说的也不算错,不管是让文官和宦官没几个知兵的,让他们监军,都会分将帅之权,会坏事,行不通。傅三郎又是如何说的?”

  赵元檀道:“三郎倒是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办法,从河西、朔方、河东、陇右选能战之兵将,充入禁军,以拱卫京师,禁军逐年拣选羸弱不能战之辈,但每年只消减几百几千人的军额,这样无论是下面的军将,还是他们这些勋贵,也不会因为一下子被削的太狠,生了乱子。兵不能战那就让他们去边地历练,各军轮戍,如关中一样。”

  赵令渊道:“哈哈哈,这关于兵事啊,还得是问知兵的,林长沅和李衍这两个年轻人,很不错,但涉及到这等事,见识还是有些书生意气,郭大郎这小子,说他是知兵吧也算抬举他了,半吊子,倒是三郎的建议可行,如果我猜的不错,这应该是老国公武毅王傅巽的法子。”

  “那为何武毅王在世的时候,不上奏?”

  赵令渊摇摇头道:“傅巽虽然为人忠正,到底还是有些私心的,他要是上了这道奏表,傅家在勋贵之中还怎么立足,那本来的亲朋故旧可就都是仇人了。不过通过三郎透话给你,也算是有心了。每年借口削个几百军额,补充边军精锐,在拣选一些羸弱者,这件事倒是做的,就不知道这时间够不够了...”

  无论是道君皇帝赵令渊还是太子殿下赵元檀,其实都明白大晋就像是一个人,整顿禁军就是在这人身上动刀子,但为了治病救命,即便流血了这刀也得动。

  可身体现在还有其他病症,所以这刀必须的慢慢的动,不然下刀太快,血流太多在加上别的病症,人立马就得死。

  说了半天,赵令渊叹了一口气,“时局艰难,朝廷上真正为天下殚精竭虑的纯臣少之又少,各有各的难处,也各有各的算盘。”

  “临危一死赴国难,很多人都做的到,晋室百年,总养了有些忠臣孝子和气节之士,这事不难。”

  “难的是现在,让他们吐出吞在嘴里的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