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末世之重建中华 第104章 风云多变

《末世之重建中华》第104章 风云多变

作者:未寅 字数:3246 书籍:末世之重建中华

  朱浩事务繁忙,不可能长时间待在医疗队,北边的防疫工作已经步入正轨,他也告别了吴有性,马不停蹄的赶回徐州主持大局。

  他离开的这段时间,南方和中原又发生了不少战事。

  南方并没有遭到大规模的瘟疫,偏居西南的张献忠等农民军又借机生事,利用北方被瘟疫拖住的机会大肆发展实力,攻城略地,加上东北的局势仍然紧张,朝廷自顾不暇,哪还有能力再管他?因此张献忠和罗汝才二人合力,躲在李自成背后如鱼得水,攻占了不少州县,实力大涨,隐隐已盖过李自成。

  因为东进的路被朱浩所阻,张献忠得以全力往西发展。此间发生了一场大战,崇祯十四年秋八月,张献忠将兵八万,渡过长江,经过十余天的苦战,攻破巴州,也就是后世的重庆,四川全省震动!巴州是成都东面的最大门户。巴州一失,成都危矣。按照历史,张献忠应该是在明亡前夕占领的重庆,如今朱浩阻挡献忠东进,其只好全力向西,重庆陷落比历史早了足足一年半!若成都一失,四川便不复为朝廷所有,以川地的特殊性,张献忠很可能建国称帝!

  不过此时张献忠受时代局限,并没有全力西进,因他仍然心有不甘,妄图染指襄阳,像李自成那样据城而称王,然后东下攻破武昌,控制湖北全境,以此为据点,东进江南。因此面对西南重镇成都,一开始他还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只是派遣了一员将领带着万余人试探性的攻打了一下,结果无功而返。他也不放在心上,将战略重点放在襄阳城上。

  彼时,罗汝才控制郧阳全境、襄阳以西两府十六县。而张献忠的力量更加膨胀,武昌以西,巴州以东,北接罗氏,南达洞庭,皆入献忠之手。整个湖北除了襄阳、武昌二城和僻处大别山区的随麻数县,几乎全部落入农民军控制之中。中原被阻断,中南、西南诸省跟北京基本上断绝了联系,照此发展下去,南方或陷落或分立乃迟早之事。而朝廷只能依靠北方、山东、和江南一带跟农民军和满清对抗,总体实力已是一落千丈!朝廷的军令达不到南方,因此也就不能南北夹攻农民军,战略优势始终不在朝廷这边。

  历史上也确实如此,南边除了一个拥兵自重不肯出力的左良玉,再无堪用之兵!

  武昌和襄阳成了孤城,崇祯病急乱投医,重新启用杨嗣昌召集大军督师湖北以解襄阳之围。杨嗣昌无奈之下,带着匆匆拼凑的三万明军直奔襄阳,没想到经过河南时,被李岩打了个埋伏,损失过半,杨嗣昌混战中重伤不治。其余残军灰溜溜的逃回直隶。崇祯不甘心失败,启用陕西总督付宗龙为河南总督,调集朝廷官军,发动十月战役,妄图打通直隶到湖北的战线,将农民军分割包围。

  这样一来,明军势必与李自成部有所接触,双方在崇祯十四年的十月到该年年底,交战十余次,互有胜负。傅宗龙一改杨嗣昌等人之前的战略,顶住崇祯的压力,联合陕西明军,步步为营,逐步向南推进,压缩李自成的战略空间。

  此时的陕西总督已经改为丁启睿,该人与傅宗龙一向交好,自然是全力配合。说来这丁启睿也是明末数得着的一名帅才。二人集合全力,相互配合之下,居然略占上风。

  双方能动员的兵力相差无几,本来李自成部得了朱浩的火器后,组建了火器部队,但新编制的火器军缺乏训练,未能发挥出良好的作用,加之李自成不愿意放弃已经夺取的城池,成了守方。因此双方的实力一下子拉平,而傅丁二人则是发了狠心,跟崇祯申请之后,也拿出了压箱底的大量火器。沿着卫辉、郑州、中牟一线展开了双方交战以来的第一次正式的大规模火器战!

  接连一个多月,中原大地上炮声隆隆,据徐州情报人员回报,此次两军动用了五百多门火炮,火器军的数量则是达到了空前的三万多人!朱浩听了后也不禁咂舌,看来朝廷还是有些底蕴的嘛。

  明军的火器部队战斗力虽然比新军要落后的多,但相比农民军这些初学者,还是占了优势。李岩不在身边,李自成练兵的效果也打了不小的折扣,因此开始的时候,连败了数战,损失了几千人,丢了几个县城。无奈之下,李自成集中兵力,又派人联系李岩左右夹攻。渐渐的又把战局拉回起点。

  李自成的火器军则在战斗中逐渐积累了经验,战斗力也渐渐提高。吃了苦头的傅宗龙一直纳闷:穿的跟叫花子似的流贼什么时候有了这么多的火器?因为农民军都是些老式火铳,他就没有多想,以为是李自成用以前缴获的火铳仿制的,只得暗叫倒霉。若是他知道这些都是朱浩背后搞鬼,不知道他作何想法?

  崇祯则是连连催促朱浩出兵,从东面夹击李自成。都让朱浩以徐州正在赈灾尚未稳定,不宜出兵为由推脱过去。

  北方的拉锯战还在进行,南方的张献忠却终于按耐不住,开始蠢蠢欲动。他的目标也很明了,就是襄阳城。

  襄阳城地处河南和湖广交界之地,不禁位置极为重要,还有着极高的战略价值。占领此城,不但显示了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而且城内物资丰富,财富无数!仅仅一个襄王家产何止千万。因此张献忠做梦都想打进襄阳城。

  但碍于随麻地区的新军,张献忠一开始还是不敢翻越雷池,害怕张煌言部新军阻挠。不过据探子回报,一段时间以来,东边的新军除了训练就是剿匪,丝毫没有出兵寻自己晦气的苗头。加上自己这半年多时间攻城略地无一败绩,自信心开始暴涨,便打起了襄阳的主意。

  不过张献忠始终对新军有所顾忌,不敢孤注一掷。便招来孙可望等义子和新收的一个叫姜崇尚的谋士商议对策。这姜崇尚原是个落魄文士,历史上本无其人之名,但乱世出英雄。受朱浩影响,很多既定的历史被改写,姜崇尚也走进历史舞台。

  张献忠这半年来的成绩多半靠了姜崇尚的出谋划策,因此对他也是颇为重视。不过后来朱浩听说了姜崇尚的事后,忍不住讥讽他不过有些小聪明而已,对大局观的把握上比之王朗差远了。

  不过姜崇尚在张献忠军中算得上第一号谋士了,被尊为军师。见张献忠为难,便搜肠刮肚的为张献忠设计了一计,顿时让他茅塞顿开。

  崇祯十四年十月,张献忠点起主力约五万大军,径直杀奔武昌而来,一路上接收新兵,到武昌城下之时规模已接近十万。

  驻守随州的张煌言吃了一惊,颇有些意外。他倒不是害怕,张献忠的所谓十万大军在他眼中不过是土鸡瓦狗而已,只是张献忠何来这么大的胆子敢打武昌城?要知道虽然武昌的守备虽然不强,但也不是三五天就能打下来的,一旦攻城不利,被新军从外围夹攻,岂不糟糕?张献忠不会这么糊涂吧?

  彼时,随麻一带宛然成了徐州之外的小徐州,经过张煌言和沈宸荃两人数年的努力,这里的新政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新军第五师也颇有规模,已达二万多人,是新军六个师中规模最大的。除了战龙步枪等主要装备外,其各种装备也都开始自行生产,算是在大别山区站稳了脚跟。

  张煌言跟沈宸荃商量了半天也没想到张献忠要耍什么阴谋。不过朱浩上次临走时吩咐他们坚守随麻,慢慢扩充力量,只要张献忠不动襄阳和武昌便暂时不予理会。

  如今张献忠气势汹汹的杀奔武昌,目标不小。来不及回报朱浩,武昌危险之下,张煌言立刻决定带一万主力军驰援武昌,这样一来,主城随州的军力一下调走了九成。至于随州的安危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决不能让张献忠得手,坏了朱浩的战略大计划!

  十一月初,两军会战于武昌城下,张献忠的义子孙可望指挥农民军以不计伤亡的方式向新军发动了集团冲锋。张煌言没想到孙可望会如此疯狂,接连打退了农民军的十几次冲锋,歼灭了三万多人。

  尽管农民军损失惨重,张煌言这里也不大好过,新军伤亡虽然很小,但弹药基本告罄。张煌言没料到此战如此辛苦,本想打打游击战农民军就会退走,因此只带了一个基数的弹药。

  幸好沈宸荃不放心,张煌言前脚走,他后脚便派了一批弹药补充到前线。才使得张煌言没有因弹药的问题退兵。

  接连打了五天,农民军损失过半,就是不肯退走,摆出一副不惜代价占领武昌的架势。张煌言一开始不明白孙可望的意图,直到有一天随州方面又押运了大量物资来到,张煌言脑海里犹如黑夜划过一道亮光,顿时开朗:张献忠的目标不是武昌,而是襄阳!

  不过为时已晚,待他想明白了,随州的情报也到了前线军中,根据军报,张献忠亲帅主力约六万人攻打襄阳,已于三天前陷城。据襄阳探马回报,襄王朱翊铭被执杀,家中的千万家产变成张献忠的军资!

  张煌言闻此消息,真是啼笑皆非,没想到一直没放在眼里的张献忠今次竟然使出奇谋,大大的摆了自己一道!不过这也难怪,张献忠守着襄阳两年来没敢打一次,而今突然发难,确实让人有些措手不及。张煌言自责不已,连夜上书朱浩,将情况说明,并自请处分。

  既然如此,按他的想法,攻打武昌的孙可望部不日即将退兵。不过在他走之前,应该好好的“犒劳”一下孙可望这厮。

  果然不出所料,收到消息的第二日,孙可望也同样的默契,开始急着退兵。张煌言抓住机会,狠狠的咬了他一口。这时的农民军真正的战斗素养便显示出来了,一开始攻城的时候,在孙可望重金悬赏下,一个个红了眼拼命,现在撤军了,一个个像是街头的摊贩,一时间混乱不堪。遭到新军的迎头痛击。混战之下,孙可望损失了几员大将,自己的嫡系部队也损失了近两万人。

  起始的十万大军损失了七成,虽然多是临时补充进来的新兵,也让孙可望肉疼不已。连忙带着三万多嫡系残部拼着命的向西撤退。

  没有朱浩的命令,张煌言也不便深入追击,带着部队返回了随州,等待徐州的回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无下一章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