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616章 非常人非常事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第616章 非常人非常事

作者:冷泡茶加冰 字数:1881 书籍: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华夏贤才,何其多乎?”

  许昌府衙中,曹操听得刘备身旁那容貌俊朗之人的兴叹,很是赞同。

  虽不知那元曲的韵调如何,但秋思一篇只需轻轻读上两遍就能明白何谓民间小调。

  既未俗至市井沟槽,又未雅至高不胜寒,读书人作市井歌,好才子叹常人愁。

  而那潼关怀古又将这民间小调推至了大雅之范畴。

  曹操自是懂得诗赋的,方才读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他也叹乎其人心志之坚,志向之高洁。

  而那名为王炎午所作的沁园春,他虽同光幕所说一样对其口吻不太看得上,但也同样承认其用词相当精巧华丽。

  但无论如何,那宋词宋诗与汉诗还是有其相似处的,反倒是眼下这元曲更不拘一格。

  潼关怀古全篇不过44字,曹操心中默读数遍也依然觉得无一字可改,用词之简练意境之隽永,无愧乎一代大家。

  只不过这后世之赞,曹操还是略有一些牢骚不解:

  “兴亡兴亡,与乱同事罔不亡,百姓自因此而苦。”

  “与治同道罔不兴,治世百姓如何苦?”

  “若是兴亡皆苦,那治乱又有何分别?”

  曹操看到张飞眉毛登时就有竖起来的趋势,而紧接着,刘备示意了一下打断了让这个莽将军气哼哼将脸别向一边。

  “孟德以为,何为百姓?”

  这个问题本应该很简单,但刘备这么特意问反倒是让曹操沉默了一下,而结合那张养浩的生前事,他也明白了一些:

  “兆民群黎皆百姓?”

  刘备点点头,面色上却是起了几分唏嘘:

  “后世史中,孙曹刘俱往矣,皆归于司马氏。”

  “司马氏则承汝子孙奢侈之风,天下虽归一,相较于我等此时,其治自可称兴,然百姓受其害更甚,司马氏又不修德,内患外乱并起,绵延数百年。”

  曹操安静听着,眼看着刘备面色上又起了几分欣慰色:

  “且孟德定是不知,起义之事,后世历朝历代皆不绝。”

  “而千百年前仆后继之下,后世百姓终立了那无帝之朝。”

  曹操面色上有了几分疑惑:

  “起义?”

  “就是类似黄巾之事,后世谓之农民起义。”

  “非逆乱乎?”

  “百姓亦人也,汝亦为人也,孟德能为父报仇鞭挞徐州,百姓无活路如何不能揭竿而起?”

  这话说得曹操也愈发沉默。

  在他的认知里,百官诸强才为百姓,非是四海黎民也。

  而若是依刘备所说的话,难怪这光幕之说里对涉及黎民之福祉的皆大加赞扬。

  且黄巾之乱成了黄巾起义……一时间曹操遐想良多。

  ……

  华盖殿中,观光幕之前有的悠然心情已经消失不见,对他来说需要劳心劳力的事情反倒忽然间多了许多。

  这一刻他恨不得这少年郎早些说完,他好详细问问孙思邈看有何建议来预防自家妹子之祸事。

  甚至还想早点度过这三月之期,等武侯所说的张仲景来到,好仔细请教以为标儿预防劳累伤身之事。

  还有那少年郎所说的废宰相职后政务劳神之事。

  虽然他自己确实觉得政务数量完全不算多,但看其意思……特殊的是自己?

  但明天子是决计不会打自己脸将宰相再复设的,那如何设职如何分权来平稳的给子孙辅政,又是一桩难事。

  而且还有因这些事引发的此前对明史猜测的尽数推翻,这些使得他更加心烦意乱,评此光幕之言也更是不客气:

  “这张养浩,能写好文章,还能开科举,可称得上元人文道魁首,然亦不受元廷之禄,也因元廷而死。”

  “那群读书人怎么须臾之间就能忘了胡元之乱,忘了张养浩之死,忘了数十年未有科举之事,忘了吏进风行时须给胡人当狗之事?”

  “咱不让其当狗,给科举量其才,给官位展其才,怎反倒不愿意了?”

  这话说的算是委实不客气了,但众人也都知道自家陛下便是这个脾气,故而也都是一切如常,马皇后起身劝了劝:

  “欲要弥百年之祸,所耗岂止十年之功?”

  “若是此时容易的话,这少年郎也不会着重表述重八之功绩了。”

  “毕竟洪武帝乃非常人,所成就的也自是非常事,岂是易也?”

  这话顿时让朱元璋老老实实坐了下来,朱标瞧着母亲也是一脸赞叹色。

  天下能制父亲的,也就母亲了,但也由此他很难想象若是失了母亲,这洪武朝将是个什么样子。

  倒也因此,朱标暗暗下定决心,定不能让母亲遭了厄难。

  不过,这潼关怀古他也读过,此词竟如此受后世推崇?

  【元朝的皇太子虽然死了,但泱泱大国总还是需要一个继承人的,最终忽必烈来了个隔代指定,太子真金的儿子铁穆耳被提拔为大元朝的继承人。

  后来老朱在朱标死了之后做法也差不多,在这一点上两个开国君主的行为逻辑倒是相同的。

  老朱看重汉家礼法,忽必烈一辈子都在努力推行汉化,也同样看重汉家礼法,而嫡长子继承制也确实最契合汉家礼法。

  忽必烈的好消息是他比老朱运气好一点,坏消息是没有好太多。

  在忽必烈死后铁穆耳顺利登基,这位就是元成宗,而他当皇帝的日子又跟赵光义有点像,简单来说就是上一任留的家底太厚,基本可以为所欲为。

  元成宗在位时只要开心了就大加赏赐,而这个开心甚至可以不需要由头,比如他刚即位就大笔一挥,没有缘由的给三个女婿赏了十二万白银。

  类似的事情在元成宗在位时不胜枚举,忽必烈开元时积累下来的家底,短短十年间被这个好大孙挥霍殆尽,按元史的说法,元成宗在位时的日常过节的赏赐也是忽必烈时候的数倍之多。

  后世猜测元成宗之所以如此大撒币更多的还是因为他身体不好缺乏威严,只能以钱财笼络人心,而在这之外,内事不决问妃子,外事不决问大臣,等忽必烈留下的钱花完了,元成宗倒也干脆,直接两腿儿一蹬:驾崩了。

  因为忽必烈推行汉法这事儿,所以当时他的儿孙都是读过汉史的,其中也包括元成宗的妻子卜鲁罕。

  而对这位皇后来说,丈夫重病、国事尽揽、太子未立、疆域广阔。

  我拿的是武则天的剧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