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503章 也就还行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第503章 也就还行

作者:冷泡茶加冰 字数:1812 书籍: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从陆游辞世往前推451年。

  这一年李白因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

  当时李白著名的好友兼粉丝兼诗圣杜甫有感作诗《天末怀李白》。

  这首诗当中的“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成了两宋文人生涯最好的注脚。

  陆游一生遭贬数次,坚持抗金,却又报国无门。

  早年间隆兴北伐时,陆游欣赏张浚的主战言论,还献策数次,但张浚兵败之后也使得陆游也被卷入清算,因而罢官。

  四十多岁时闻听王炎宣抚川陕意图收复中原,陆游喜不自胜只身前往加入其幕府效力,结果短短八个月之后北伐计划被否,幕府也同样解散,北伐大计如梦幻泡影消散,独留一个怅然的陆游。

  1190年,好不容易再受起用的陆游因“喜论恢复”被言谏官弹劾“不合时宜”,主和派围攻之下最终陆游被安了个“嘲咏风月”的罪名再次罢官。

  陆游一生起起复复,先后历仕隆兴(今属江西)、夔州(今属重庆)、南郑(今属陕西)、成都、福州、严州(今属浙江)等地,可以说把不大的南宋跑了个遍。

  因此一直到开禧北伐之前,辛弃疾陆游这两位南宋文坛翘楚才终于见了一面,促膝长谈共论国事之后,两人便又匆匆分别,这一面算得上南宋文坛最值得记一笔的了。

  嘉定和议前后,辛弃疾陆游先后病逝。

  就在辛弃疾辞世的前一年,同为主战派的诗人杨万里也在家中辞世。

  开禧之败,文坛凋零,宰辅函首虏廷,南宋几有输掉国运之感。】

  〖文人在开禧北伐才凋零,武将在这之前就已经凋零干净了,UP主说的毕再遇扬名时都已经五十四岁了,独木难支啊。

  不过开禧北伐后面还是有点机会的,吴曦叛乱很快就平了,金国主帅仆散揆在军中病死,真要打还是能打的。

  换汉唐真能打,但是宋那就往后稍稍吧,尤其南宋这个弟中弟。

  辛弃疾倒是蛮神奇的,我们老师讲课时会时常把他跟别人并称,比如南宋辛陆,比如济南二安,比如两宋辛苏,反正都是他搭别人。

  没办法,词中之龙,我记得古代写诗词的都忌讳多用典,但辛弃疾除外,这哥能通篇都是典故,但还能成为名篇,可谓是猛的不行。

  孙十万真得给辛哥磕一个,风评拉回来太多。

  主要也是南宋皇帝太不给力,被赵构折磨废的宋孝宗都已经被称“南渡诸帝之首”了,南宋的皇帝水平可想而知,十万哥来了真是乱杀。

  不用乱杀,先请赵构殡天谢罪,很多事情就能瞬间简单很多。

  济南二安是谁?

  易安居士李清照这个千古第一才女呗,人家也是济南户口,而且是婉约词人扛把子,跟辛弃疾合称很正常。

  虽然说是婉约词人,但我还是更喜欢她的那首最简单的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赵明诚和赵构两个废物,真是把易安居士坑的不轻,该骂!〗

  “何止文章憎命达?”

  李世民轻轻摇头:

  “达生骄纵,后生祸患,以至于亡也,于国于家,于文于武,莫不如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真乃发聋振聩之言也。”

  不过……李世民又琢磨了一下,觉得这辛弃疾和陆游的报国无门是可以理解的——太上皇都一意苟安,他们这等坚持自只有“不合时宜”一个结局。

  那李白所遇之境遇反倒要复杂许多,单单这一个永王之乱就不是能轻易掰扯明白的。

  但无论如何,那一句“双悬日月照乾坤”之言还是太过大胆了一点,倒是有点应了那后世所说:

  这诗仙李白,怕不是拿对时局的辨析能力换了这诗才吧。

  不过如今想来,百年后与李白堪称至交的杜甫对成都盛景推崇得很,南宋陆游似也游成都凭吊诸葛武侯,那这……

  琢磨了一下,李世民干脆上前提笔:

  〖李世民:武侯,成都之景果可称绝也?〗

  眼见陛下又去找武侯没话找话,杜如晦等臣也顿感无奈。

  不过想想几百年来武侯之英明,倒也不奇怪,甚至有些暗叹只能与武侯用文字相谈,而不能见上一面,请武侯去瀚海去西域去南海,看看这唐追汉之功业。

  杜如晦还在那儿畅想呢,魏征已经忍不住了:

  “这韩侂胄即便再无能,亦乃一朝之宰辅,何至于使行刺之事?”

  “且即便如此,哪有函其首送于虏廷而求安的做法?有失国体,辱丧国体!”

  褚遂良一边冷静抄写,一边还有空腾出来左手拍了拍魏征的背部给这位老臣顺气:

  “魏秘书何必如此?那后世也说了,这南宋何有国格?”

  “靡乱至此,北伐之议自不可能,能使此等英杰逝前不知太多丧辱之事,便已可称幸也。”

  魏征自也知道这个道理,但听了这番劝解也还是心中不平,狠狠又骂了两句“滑古今天下之大谬”云云。

  于是那边的尉迟敬德便大笑道:

  “褚左螭之言甚善!反正等蒙古杀到,破其国如破纸,殊无不同也。”

  这般话语也使得甘露殿内一时失声,房玄龄左右看了看,幽幽道:

  “俺一时倒是不知,这宋是亡于金好,还是亡于蒙古好了。”

  李世民也从想法当中回过神来,闻言也幽幽道:

  “这宋面两虏,要么不战,要么不胜,确实如敬德所说,殊无不同。”

  “反正,还有那朱八八终蒙元,复汉统呢。”

  因为事先已经知晓了,故而李世民看待此事颇为冷静。

  经过光幕的抽丝剥茧,可知这南宋兴复之机不止一次,但皆被其婉拒,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好说的?

  就如那后辈之评一般:失共主之心,不过一割据政权耳。

  而且再换个角度想,这蒙古灭宋金,朱八八又灭蒙古。

  他李家二郎又被后人评价“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尤胜那朱八八,由此可知……

  “朕果真天下无敌也。”

  李世民叉着腰耍宝感叹,引得长孙皇后轻笑:

  “二凤,那光幕有回话也。”

  顾不得与皇后争辩称呼问题,凝神看去结果见到的是硬邦邦的几个字:

  〖刘备:还行。〗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