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487章 你也算豪杰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第487章 你也算豪杰

作者:冷泡茶加冰 字数:1854 书籍: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南宋朝廷的风风雨雨,对辛弃疾来说自是不清楚的。

  在临安拿了赵构的亲笔委命之后,辛弃疾就快快乐乐的重新北上,打算去给老上司耿京报喜。

  结果走到海州就遽然听闻一个晴天霹雳,山东义军内部发生了叛乱。

  义军将领张安国、邵进等谋害了耿京,并打起了投金的大旗。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多半就要懵了,毕竟不久前才拿了皇帝的任命设天平军,结果眼看这天平军就要姓金了。

  怎么办?

  但辛弃疾不愧是辛弃疾,他在海州(今连云港)琢磨了一下,就去找当地的宋军将领。

  要求很简单,他要借兵马。

  借多少?海州当地的宋将有点为难。

  五十骑足矣。

  时年二十三岁的辛弃疾满脸从容。

  毕竟对他来说,遭遇背叛这种事,已经并不陌生了。

  面对罔节叛将,唯有以血祭忠魂!

  就如面对此前背叛他的义端和尚一样,辛弃疾也同样采取了最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即使这次要面对的是万军。

  五十余骑日夜兼程赶路,到了济南之后辛弃疾直奔张安国所在。

  被辛弃疾亲手格杀的义端和尚亲口认证过“君乃青兕力能杀人”,这也是辛弃疾敢如此托大的仰仗所在。

  这些都是张安国也不清楚的,毕竟辛弃疾此前在义军中任的不过就是书记之职,单骑追敌之后就被耿京派去南下,义军其他将领对这个小老弟的底细是一点都不清楚。

  耽于酒色并且还做着在宋金双方谈价钱的张安国直到被绑在马上,恐怕都难以理解这个年轻人哪来的如此神力。

  五十旌旗招摇举,破阵缚将直南去。

  直至看到主帅被擒,叛军大营才鼓噪起来,但耿京死后义军的军心已失,如今留在此处的虽有万人,但不过皆是想要在金人处讨个好赏赐的庸庸碌碌之辈。

  在辛弃疾的率领下,五十余骑冲破包围,大摇大摆朝着来时的海州奔去,无人能拦。

  张安国被献俘于建康行在,宣读清楚罪名之后被就地问斩。

  而随着耿京被叛身死,山东的义军也就此溃散不复能用,辛弃疾也只能就此留在了南宋朝廷为国效力。

  在当时的南宋,随着完颜亮的大举南征以及溃败,如辛弃疾这样的南归人也并不少见。

  比如另一个义军猛人王友直,同样也是在完颜亮南征之后搞事,拉起来万余人队伍南下攻克了大名府,等到完颜亮溃败之后更是带着全部人马归宋,被拜天雄军节度使,并率部增援海州,击溃金军,使得此地成功收复。

  所以辛弃疾能够在海州借五十精骑,也确实还有王友直在其中出了一分看不见的力。

  而随着南归的人愈来愈多,南宋朝堂也爆发了一场著名的诡辩。

  当时完颜构还没禅让,主张北伐的张浚数次上表,请求完颜构移师建康统筹北伐,并喊出了自己的意见:

  中原久陷,今不取,豪杰必起而收之。

  主守的宰辅史浩反对,并对张浚的说法非常不感冒:

  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之,何不起而亡金?

  张浚无语,争辩道:彼民间无寸铁,不能自起,待我兵至为内应。

  史浩不屑一顾:胜、广以鉏耰棘矜亡秦,必待我兵,非豪杰矣。

  从这番辩论来看,史浩如果在咱们现代,多少也是个LV10级别的键斗高手,人家压根不理会张浚所说的北伐必要性,就追着“豪杰”两个字撒泼打滚。

  并且最终得出了让张浚无语的言论:

  当初陈胜吴广斩木为兵都推翻了秦朝,反观现在中原还要等待王师的人,他们算个屁的豪杰。

  而张浚和史浩的辩论,也实质上很大影响了后来如辛弃疾的“归正人”在南宋小朝廷的留去问题。】

  “这辛弃疾如何称不上豪杰?”

  “即便不说这五十骑破阵的辛弃疾,那王友直能帅军破州府,辟南归之路,亦可称得上英雄豪杰也!”

  张飞表示难以理解。

  刘备还待安慰一番,就听得义弟愤愤道:

  “这南宋若是有陈胜吴广之辈,你这南宋小朝廷也跑不了!”

  刘备哑然,随即莞尔一笑,义弟所说他这次倒是同意极了。

  随即刘备也是兴叹:

  “这两宋……何曾缺过将才?奈何无用。”

  那辛弃疾的战绩虽看起来夸张,但对刘备来说……比得过我二弟万军丛中刺颜良吗?

  因此不但能够轻易接受,甚至还能猜测出其他原因。

  义军因义而兴,自然也会因义尽而溃。

  那耿京举旗反金是为义也,这叛将名为安国实为祸国,乃不义也。

  义军不从之,则虽有万人也不过土鸡瓦狗。

  这辛弃疾五十余骑数百里奔袭锐气正盛,自猛不可当。

  甚至再深思一下,这投金的张安国麾下恐怕都难凑五十骑出来,如何能拦那辛弃疾?

  刘备也不由得回想起年轻时见过的黄巾义军。

  缺乏武器就削木为矛,缺乏甲备就喝了那符水壮胆,所恃唯一腔义勇,如此方能四方皆应,锋锐难折。

  这张安国之举恰恰折断了义军最为锋利的矛尖,如此也无怪乎五十精骑能来去自如了。

  孔明也笑着赞同道:

  “毛遂自荐者常有,而能如平原君一般虚己受人,令毛遂脱颖而出者,少矣。”

  由此孔明倒是想起来了那后世评价那李二凤时候常说的一个词儿:虚怀纳谏。

  听军师这么说,张飞立刻得意起来:

  “那是,俺大哥向来有识人之明。”

  刘备摸摸胡子看看三弟,虽然知道义弟这多半是在说自己与孔明之相得,但想想那使得二弟身死的糜芳与士仁,无论如何也说不上识人之明。

  悄悄叹一口气,迎面就撞上义弟真挚的目光,看得刘备都有点发慌了,这个眼神他可太熟悉了。

  “十万…”

  “住口!”

  不待三弟开口,刘备就先行叫停,于是还想安慰兄长的张飞只能无奈瘪了瘪嘴。

  差点就被波及的鲁肃浑然不觉,认真看着光幕的他微微皱眉:

  “南归便南归,这归正人又是何意?”

  他可是听孔明说过那唐朝归义军的遭遇。

  明为褒扬,实则贬损,这南宋莫非还想再来一次?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