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汉第一太子 第0343章 铁器时代的前置条件

《大汉第一太子》第0343章 铁器时代的前置条件

作者:中丞佐吏 字数:3432 书籍:大汉第一太子

  “官营粮米,垄断关中粮市······”

  “吴东晒盐,垄断天下盐市······”

  “近海捕捞、捕鲸······”

  回到寝殿之后,刘盈纵是按捺下激动地心情,呈‘大’字形躺在榻上,悠然憧憬起了汉室的未来。

  在外人看来,过去这几年,刘盈或许根本就没做什么;

  便是汉家朝堂,这几年也都忙于一深陷于的‘变故’当中,根本没顾上办什么正事。

  ——四年前的汉十年秋,太上皇刘煓驾崩栎阳宫,举国丧;几乎同一时间,代相陈豨反。

  三年前的汉十一年春,关中粮价鼎沸,彼时尚为太子的刘盈遇刺长陵;同年,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相继‘谋反’;

  两年多以前,也就是汉十二年,先是淮南王英布反;同年冬,又是燕王卢绾反。

  等这些事都被次序解决,天子刘邦前脚刚于长乐宫白马誓盟,后脚便一命呜呼,命不久矣;

  汉十二年夏,刘邦驾崩,举国丧······

  在这几年的太子生涯中,刘盈广为人知的‘作为’,也就是在汉十一年初修了郑国渠,以及,在汉十二年初,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

  而在先皇刘邦驾崩后的这两年时间里,天子刘盈,更是好似什么都没做,只乖乖窝在了未央宫,静静等候着自己加冠成人。

  但实际上,刘盈在过去这几年做的事,却远比修郑国渠、平定英布之乱更重要,且对未来的汉室,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

  ——少府官营粮米,使‘计划经济’提前两千多年出现,关中粮价彻底得以稳定,朝堂财政也得到大幅改善,自是不必再多赘述;

  而在关中粮价稳定,使百姓逐渐具备‘私自建仓储粮’能力的如今,少府悄悄在吴东开的晒盐田,更是与‘代民储粮’这个少府夕阳产业无缝衔接,顺利接过了‘帮少府赚钱’的大梁。

  眼下,刘盈更是盘算起了在吴国发展近海捕捞业、捕鲸业,以作为少府财政收入的补充······

  单就凭这三件事,即便刘盈现在原地驾崩,纵是不敢奢望‘文’‘武’‘宣’这样的美谥,但‘悼’‘怀’‘昭’这样的中谥,却已是不在话下了。

  或许这么说,还是不够具体。

  ——过去这几年,刘盈具体都做了些什么?

  撇开‘增加少府收入’‘改善汉室财政’这样的宏观成果,最为直观具体的说,便是以下三点:

  其一,官营粮米,让天下绝大多数百姓,都能吃个七、八成饱;

  其二,晒海得盐,(即将)使得汉室绝大多数百姓,都吃上相对廉价的盐——尽管是粗盐;

  其三:近海捕捞,(即将)改善荆吴‘蛮荒’之地的状况,并(即将)初步增加天下百姓的肉食摄入量。

  这三点功绩,乍一眼看上去,或许都是稀松平常的小事;尤其对于皇帝而言,似乎根本不值得吹嘘。

  但事实上,若是华夏历史上的封建皇帝中,能有一半,甚至三成能做到以上这三点,那三百年王朝周期律,恐怕永远不会在华夏神州。

  人人能吃八成饱、人人都能吃上盐,甚至人人都能隔三差五见着荤腥?

  ——在封建时代,即便是传说中的太平盛世,恐怕也不过如此!

  但值得太后吕雉、汉家朝臣,尤其是让天下百姓,都值得为此感到庆幸的是:在取得这些成果之后,刘盈却并没有停留在原地沾沾自喜,而是迅速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自己的下一步计划之上。

  “盐铁,盐铁······”

  “盐是有了······”

  “就是这铁············”

  目光涣散的发出一声轻喃,刘盈便不由将双手枕在了头下,嘴角虽仍噙着笑,但眉宇间,却悄然带上了一抹疑虑。

  冠礼已成,如愿亲政,又得到母亲吕雉近乎无条件的支持,终是使得刘盈彻底甩开了膀子,而不再需要顾虑自己的所作所为,会不会造成什么政治影响。

  但与官营粮米、吴东晒盐皆有所不同:铁,绝非是刘盈上下嘴皮子一碰,再派阳城延之流忙活一阵,就能得到解决的事。

  ——少府官营粮米,不过是相府一道‘禁商贾售粮’的公文,以及几十个粮商的脑袋、几百上千个‘野生’粮仓的事;

  顶天了去,就是再加均匀分布于关中各地的粮市,以及负责粮市、粮仓的官吏。

  至于吴东晒盐,那更是简单。

  跟无依无靠的旁支宗亲——吴王刘濞打声招呼,而后派人去吴东沿海地区,挖出一片盐田,把海水引入田中暴晒;

  等盐田晒干,把田底的粗盐从田里取出来,简单清洗过滤一下,就算是得到满足使用田间的粗盐,并将其存入少府,或是贩卖到天下各地了。

  甚至即便是刚定下方略,还没具体实施的‘吴东近海捕捞业’,具体操作起来也并不复杂。

  ——少府负责做船、网,而后直接将其投入使用,或自用于捕捞,或出租、贩卖皆可。

  说白了:无论是官营粮米,还是少府专盐,亦或是近海捕捞,都只是单一层面的具体事务。

  但铁,却是一件牵扯到无数产业、无数层面的复杂项目,绝非一纸诏令、三二官吏,亦或是一个所谓的‘盐铁都尉’,所能顺利完成的任务,或者说使命。

  在后世历史研究界,有这样一句话,为广大历史研究者所广泛认同:

  ——判断一个文明的文明阶段,其主要参考在于:社会制度,以及生产工具的原材料。

  且大多数情况下,‘社会制度’和‘生产工具的制作原材料’,都是无形中绑定在一起的。

  如上古时期,便是‘原始部落社会’或‘奴隶制文明’,与‘石器时代’绑定;

  又如百十年前的周末,或者说春秋战国时期,便是‘早期封建文明’,与‘青铜器时代’绑定在一起。

  而如今的汉室,应该算是度过了春秋战国的‘早期封建文明’,正式踏入了封建文明的成熟期;与之对应的,则是登峰造极的青铜器文明巅峰。

  按照历史的进程,汉室未来的发展,必将是‘早期封建文明’向‘成熟封建社会’的过渡,以及从青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发展。

  单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看出:生产工具的发展,究竟会对一个文明,造成怎样重大的影响,具有怎样重大的意义。

  反过来说:既然生产工具,能直接代表一个文明的发展阶段,也必然意味着生产工具的发展,需要多么漫长的发展历程、具有怎样骇人的发展难度。

  便拿如今汉室距离。

  ——拜春秋战国数百年发展所赐,如今的汉室,算是接过了嬴秦登峰造极的青铜器时代的巅峰技术;华夏文明,已经抵达了青铜器时代的巅峰。

  可即便如此,若无外力强行拖动,汉室要想从‘青铜器巅峰’发展到‘铁器时代早期’,也绝非是二三十年,甚至两三代人所能完成的事。

  诚然,如今的汉室,已经初步具备了铁矿石的提炼技术,以及铁器的打造、使用技术。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相较于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真正的的优越性,并不在于‘铁’,而是在于‘钢’!

  若是单拿生铁,甚至是具有更好的延展性、可塑性的熟铁,和如今汉室已经达到巅峰的青铜器冶炼技术作比较,那占据优势地位的,必然是冶炼、锻造技术更为熟练的青铜器,而非一切都尚处于摸索阶段的铁器!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如今汉室打造出来的青铜器,就真的各方面都比铁器好用;

  而是在同等性能、同等锻造成本、冶炼难度的前提下,技术落后、成本高昂的铁器,根本比不上因技术熟练,而具备超高性价比的青铜器。

  说的再直白一些,如今汉室的铁器、青铜器,就好比青铜甲胄,和硝制皮夹之间的区别。

  ——谁都知道,就算三个皮夹叠在一起,都比不上一具青铜甲来的耐用、抗揍;

  但问题就在于:一具青铜甲的制造成本,足以制造数十上百具皮夹。

  具体到青铜器和铁器,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要想在汉室在短时间内,从青铜器时代毫无过度的直接进入铁器时代,且并不会因此而承担过大的成本,就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难题。

  其一:迅速找到足以匹敌汉室铜储备量的铁矿,解决铁的原材料来源;

  而对于‘地大物博’的华夏文明而言,这个问题的难点并不在于铁矿的寻找,而在于具体的开采。

  换而言之:要想大踏步迈入铁器时代,汉室首先需要拥有足够多的劳动力,作为开采铁矿的消耗品。

  没错。

  消耗品。

  在这个世代,绝大多数矿物的开采,甚至于水利、陵寝等大型工程,都是需要拿人命填的······

  其二:在获得充足的铁矿之后,建造一处堪比后世钢铁厂的冶炼基地,集中冶炼。

  这个问题的难度,同样不在于‘找地方’,而在于解决舆论,以及政治影响。

  ——钢铁行业,即便是在后世的新时代,都是大气污染至关重要的成员;

  而在如今汉室,这个工业技术贫瘠的封建时代,发展钢铁与环境污染之间,更是几乎没有任何平衡点。

  要想发展钢铁,就得接受冶炼基地周围乌烟瘴气、河流浑浊,烂鱼烂虾遍地;

  要想保护环境,那就只能一刀切,直接不发展钢铁行业。

  所以,要想在发展钢铁的同时,不被舆论、政治压力所影响,刘盈就要为这个钢铁冶炼基地,找一个好地方。

  一个交通便利,可以让矿石源源不断送达,且人迹罕至,不会影响民众生存的地方。

  而在人类文明史上,‘交通便利’和‘人迹罕至’,却似乎是永恒不变的反义词······

  其三:在解决原材料的获取、生产地的选择之外,刘盈还需要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

  作为人类文明中最不可或缺的金属,铁从生铁,到熟铁,再到粗钢、精钢的转变,是离不开一项具有跨越时代意义的技术的。

  ——锻压。

  分开来说,是锻打,和冲压。

  尤其是冲压技术,在熟铁从单一金属‘铁’,转变为合金‘钢’的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工序。

  而这个难题,对于如今的汉室而言,几乎是地狱难度级。

  如果刘盈只是想获得一块巴掌大小,重量十几斤的‘钢’,那自然是没有难度。

  单凭如今汉室所使用的人力锻打、重物砸压,乃至于落后的炒钢技术,都能让刘盈在短时间内,如愿得到这么一块粗钢,甚至是精钢。

  但刘盈想要的,并不是一块象征意义的钢铁,而是足以推动整个华夏文明,从青铜器时代踏入铁器时代的庞大产量。

  而‘量产’,就意味着人力锻打、重物砸压,以及效力低下,又对匠人提出极高熟练度的炒钢技术,都无法承担起这个重担。

  ——要想让汉室顺利进入铁器时代,乃至于普遍使用钢制工具的后铁器时代,刘盈首先需要淘汰的,就是‘人力’,或者说‘活物’这个选项。

  换而言之:要想发展钢铁行业,刘盈首先需要做的,似乎是推动一场工业革命······

  “嗯·······”

  “认字就算文化人的时代,工业革命是别想了·······”

  “没有工业革命,机械动力也就无从说起······”

  “机械动力······”

  “动力··········”

  “嗯················”

  神情呆滞的沉吟许久,终见刘盈面带疲惫的坐起身。

  又自顾自低头沉思片刻,刘盈才抬起头。

  “来人!”

  一声轻咤,不眨眼的功夫,恭候于殿门外的春陀便赶忙走入殿中。

  “为朕更衣!”

  “再召太仆入宫,至未央厩备辇。”

  面色郑重的做下交代,刘盈终是从榻上站起身,望向殿门的方向,悠然发出一声长叹。

  “钢铁基地、锻压技术,且先放在一旁。”

  “开矿所需的‘消耗品’,倒是可以早做打算······”

  “嗯······”

  “对,还有读书人。”

  “我大汉,需要读书人·········”

  “数不尽的读书人··············”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