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汉第一太子 第0244章 只可惜,孤弄不死樊哙啊···

《大汉第一太子》第0244章 只可惜,孤弄不死樊哙啊···

作者:中丞佐吏 字数:3796 书籍:大汉第一太子

  对于樊哙如今的遭遇,刘盈的立场,其实非常的复杂。

  原则上来讲,樊哙如今的政治成分,早已因妻子吕媭的缘故,而从汉开国之初的‘丰沛元从功侯’, 逐渐转变为了‘吕氏部旧’。

  简单来说:如今的樊哙,与其说是老天子刘邦的人,倒不如说是皇后吕雉的人。

  这样一来,作为皇后吕雉的心尖肉,刘盈对于樊哙这样的‘母族势力’,本该撑开翅膀护着、照看着。

  但在现如今,天子刘邦命不久矣,刘盈很可能在半年多之后, 就要继汉天子位的前提下,吕氏外戚,或者说‘母族势力’,对刘盈而言,早就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助力了。

  ——今年春天以前,天子刘邦,究竟为什么非要废黜易立,想要将年纪更小、势力更为薄弱的赵王刘如意立为太子?

  相较于更加年幼,且在朝中毫无根基的刘如意,有母族吕氏外戚为靠背,得朝中百官功侯所共举的刘盈,岂不是更能保证政权的平稳交接?

  难道真的只是因为刘盈‘不肖父’‘不类几’,身为开国之君的刘邦,就要在太子储君这种关乎江山社稷、宗庙传延的事情上乱开国际玩笑?

  事情的真相,显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从积极地方面来看, 吕氏外戚的存在,确实能让刘盈手握庞大的政治能量,以保证未来的某一天,天子刘邦宫车晏驾之时, 刘盈能平稳接过刘汉王朝的政权。

  再加上‘嫡长’的大义名分,以及朝中功侯元勋、百官公卿,如萧何、张良等人的支持,刘盈即便年幼登基,也能尽量使得‘主少国疑’的情况减轻到相对可以接受的程度。

  但从消极的方面而言,便是成也吕氏,败也吕氏······

  道理很简单:权力这种东西,就好比借出去的钱。

  往外借的时候,自然是好说好商量,甚至可能换来三叩九拜,痛哭流涕的感谢。

  但到了要往回拿的时候,就远没有借出去时那么简单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按照历史的进程,天子刘邦的寿命,会在明年,也就是汉十二年夏四月,于长安长乐宫画上句号。

  彼时,刘盈也必然会在朝臣百官的簇拥下,前往长安城内的太庙祭祖,从而名正言顺的坐上天子之位。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刘盈自然还要派母族外戚,如舅父吕释之,表兄吕禄、吕产、吕台等人戒严长安。

  等政权交接完成,天子刘邦入土为安,紧随其后的,自然就是新君遍封潜邸元从。

  那么,对于如今的刘盈而言,谁才配得上一个‘潜邸元从’的名号?

  或者说,在刘盈交接政权的过程中,谁,或者说哪一方势力,能为刘盈提供最大的帮助,又不需要刘盈有丝毫担心?

  答案,显然就是由吕氏子侄,以及已故周吕令武侯吕泽之部旧等人,所共同组成的‘诸吕’阵营无疑。

  在过去,刘盈储位生疑之时,帮刘盈稳住太子之位的,是母族外戚;

  政权交接之时,刘盈也需要诸吕保证自己的安全,以及皇权交接的安稳进行;

  等坐上那至尊之位,刘盈依旧需要母族外戚步入朝堂,成为自己掌控政权的羽翼;

  就算撇开这些已经让刘盈得利,或即将让刘盈得利的利益交换不谈,单是皇后吕雉的存在,以及这个时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普世价值,刘盈都必须在登基之后,重用自己的母族外戚,以及部旧势力。

  这即是对诸吕外戚、部旧过往帮助刘盈的答谢、对未来必要时帮助刘盈的提前酬谢,也同样是为了使刘盈更快掌控朝堂。

  换而言之,待老爹入土为安、自己位登九五之后,刘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整个诸吕外戚,都使劲儿往朝堂塞。

  吕氏子侄,如吕释之、吕台、吕禄、吕产等人,起码要有一个两千石以上的朝臣,余者,也起码要安排在长乐、未央两宫的宫门处,担任比二千石的宫门尉;

  周吕旧部,那就更不用说了。

  阳陵侯傅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代相;

  信武侯靳歙,现在就已经是车骑将军,汉室军方的第三号人物!

  等战后稍行封赏,再等刘盈登基时恩封时,不拿出个大将军的位置,刘盈根本不可能支使得动靳歙!

  至于曲周侯郦商,倒还好些,如今已是右相国之职,又一把年纪摆在那里,也没几年活头了;

  等此战过后,就算刘盈不插手,老天子也肯定会寻个由头,让郦商回家颐养天年。

  但郦商是好解决,郦商的儿子郦寄,就又是个大难题了。

  ——与寻常的功侯二代,乃至整个华夏历史上九成九以上的二代不同,曲周侯世子郦寄,是有‘开国元勋’的成份的!

  要不是因为老爹叫郦商,如今的郦寄,就很可能不是曲周侯世子,而是直接成为曲周侯本侯!

  郦寄自己本就是开国元勋,武勋又不比老爹差多少,恩封郦寄的规格,本来就不能太局气。

  再加上老爹是郦商,还是从右相国的位置上被哄下来的老功侯,再怎么说,也得给郦寄稍加补偿才是。

  这样一来,郦寄就又是预定了一个九卿,起码是准九卿的位置,如中尉、中郎将之类。

  除此之外,还有参加此次平叛的博阳侯陈濞、颍阴侯灌婴,也都是周吕部旧+开国元勋的双料身份。

  对这两个人,刘盈也得慎重考虑恩封规格,但最起码的底线,也是朝中二千石、外放上将军①起步。

  母族外戚要恩封,周吕部旧要升官,其余的朝臣功侯,自然也不能落下。

  这样说来,林林总总加在一起,等刘盈登基之后,朝中起码要有五个以上的九卿,十个左右的准九卿,需要发生人事调动。

  等到最后,再回头,去看原本默默无闻的诸吕阵营,就不难发现:眨眼之间,原本被老天子刘邦压制的吕氏外戚,眨眼间便占据了朝中一半以上的要害职务!

  这还不算皇后吕雉必然不会让外人插手的长乐、未央两宫宫门尉,以及郎中令、卫尉等职务!

  这样一个势力,究竟有多么可怕?

  ——可怕到了即便是现在的刘邦,都在使尽浑身解数拼命压制,不惜将整个吕氏外戚阵营排挤出朝堂,甚至打算临死前,拉老伙计樊哙一起上路的地步!

  若是这样一个阵营,这样一个身为开国之君的刘邦,都忌惮无比的政治势力,需要年幼登基,尚未加冠亲政的刘盈面对呢?

  都不用说别的,单是一个少年天子刘盈对太后吕雉的‘言听计从’buff,就足以使得刘盈永无出头之日!

  这,是刘盈用整个上一生,所证明过的必然结局······

  这样说来,刘盈对樊哙的处境毫不动容,甚至隐隐有些‘搭把手,帮老爹除掉樊哙’的念头,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过去,刘邦易储最大的根源,就是吕氏外戚所展露出的未来,让老天子放不下心!

  而对于刘盈而言,在过去,母族外戚是自己保住储位,顺利等到老爹驾崩那一天的巨大助力;

  但以后,待刘盈取代了如今的刘邦,成为汉室天下的话事人时,这个助力就会摇身一变,成为少年天子君临天下的巨大障碍。

  这也是刘盈这一世刚重生,就对母亲吕氏包含敌意的原因。

  而即便是现在,刘盈已经同吕雉‘母子情深’,但这也丝毫不影响刘盈对如今,尚还维持着‘太子肱骨’之角色的吕氏外戚,抱有十万分的警惕。

  简单而言,其实就是一句话。

  ——作为母亲,吕雉绝不可能害刘盈;

  但作为舅父、表兄弟,吕氏外戚,只不过是在自身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大概率’不会害刘盈。

  到了那些非亲非故的周吕部旧,如灌婴之流,那就什么都不好说了······

  “樊哙······”

  “嗯······”

  “按照前世的轨迹,老爹派去捉拿樊哙的,应该是周勃和陈平。”

  “如果真是这两个人,那樊哙,应该还是死不掉······”

  神情漠然的思虑着,刘盈的脑海中,也不由浮现出前世那段令人啼笑皆非的记忆。

  ——和这一世一样,上一世的樊哙,也同样是因为‘讨贼不力’‘逼反燕王’两个罪名,而被天子刘邦叛下死刑。

  但当陈平、周勃二人带着天子刘邦‘杀无赦’的命令,从长安出发前往邯郸之时,二人却都有些犯怵了。

  ——这樊哙,可是皇后的妹夫!

  ——要真杀了,等回头妹子一哭,皇后还不得拿我俩出气?

  ——再说了,陛下眼看着就要入土,等新君继立,主少国疑的,这汉室朝堂,可是太后说了算啊·······

  就这么简单交流一番,陈平、周勃二人便迅速达成一致:去邯郸,抓樊哙,但不能杀!

  按理来说,要是放到别的时候,二人如此证据确凿的抗旨不遵,必然是九个脑袋都不够砍得。

  但偏偏老天子刘邦,被‘燕王卢绾叛汉降胡’的消息气的一下没缓过气,就直接驾崩了!

  老天子一驾崩,局势顿时风起云涌,新君继立、主少国疑,紧随其后的,自然是太后涉政。

  到这时,陈平、周勃二人才绑着樊哙,屁颠颠跑回了长安,面不改色的跟吕雉说:作为臣子,我们本不该违背先皇诏谕,但我们更不敢杀了太后的妹夫;

  现在,樊哙已经被我们带来了,怎么处置,还是由太后拿主意吧。

  就这样,原本必死无疑的舞阳侯樊哙,便在陈平、周勃二人的‘计谋’下,侥幸活了下来。

  陈平、周勃二人也借此,搭上了太后吕雉的线,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卧底’生涯。

  而对于现在的刘盈而言,樊哙被杀所能带来的利益,要远大于樊哙再次‘侥幸不死’。

  还是那句话:新君登基,是要恩封朝臣的~

  陈濞、灌婴之流,刘盈都得‘朝中二千石、外放上将军’、一个二代功侯郦寄,刘盈就得预备一个准九卿的位置,那作为开国元勋中的佼佼者,青史留名的汉开国元勋,樊哙,又应该得到怎样的封赏?

  ——别忘了,两天前的樊哙,可还是左相国!

  再往上封,那可就是丞相了!

  让樊哙一介武夫,去做萧何的继任者?

  刘盈自诩不是一个多么有天赋的掌权者,但再如何,也还没到这般愚蠢的地步。

  且先不提樊哙做丞相,曹参、王陵、张苍答不答应,光是刘盈,就第一个不答应!

  ——哥们儿再发育两年,可就要提兵北上,马踏草原,执匈奴之君长问罪于太庙、高庙了!

  什么樊哙不樊哙的,我管你去死!

  再有,便是樊哙如果不死,就必然会给未来的刘盈,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这个逻辑也很好理解:刘邦要樊哙死,结果樊哙没死,刘邦又驾崩了;那新君刘盈,究竟要不要杀樊哙?

  不杀,就是违背先皇遗诏!

  但若是要杀,就又回到了问题的起点。

  樊哙,是当朝皇后、未来的太后吕雉的亲妹夫,是刘盈的小姨父······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樊哙最好的结局,就是被老天子刘邦一起带走,好在黄泉路上搭个伴。

  但让刘盈感到无奈的是:樊哙死不死,根本不是自己,甚至根本不是天子刘邦说了算的······

  “呼~”

  “这样也好。”

  “老头子明诏赐死,陈平、周勃抗旨不遵坐实,樊哙就算侥幸活下来,也得低调几年,免得被百官一人一口唾沫淹死。”

  “老娘那手腕,也不太可能强塞樊哙入朝堂。”

  “这样一来,等再过几年······”

  “呵···········”

  “樊哙,还剩多少个‘几年’呢······”

  意味深长的一笑,刘盈掰弄着的手指,最终在‘六’的手势上停了下来。

  将樊哙的事暂时赶出脑海当中,又略有些烦闷的呼出一口浊气,刘盈的注意力,也终于再次回到了城外的叛军身上。

  此刻,已是夜半子时。

  不出意外的话,叛军的总攻,要开始了······

  前面好像有读者问到这个了,就集中讲一下。

  汉军制,太尉最尊,位三公,秩万石,金印紫绶,全掌天下兵马,位同诸侯。

  大将军次之,假(天子)节,授(兵)符,中二千石,金印紫绶,奉诏掌一方兵马;不常设,多由外戚出任,位比诸侯。

  三曰:车骑将军,金印紫绶,中二千石,不常设,多掌战车而用之于平叛,战起而拜任,战平而罢,位比三公。

  四曰:上将军,银印青绶,真二千石,多为征讨之帅;不常设,位同九卿。

  五曰:前、后、左、右将军,银印青绶,二千石,征讨时各领一部,位比九卿。

  简单来说就是,太尉最大,大将军第二,车骑将军第三,上将军第四,前后左右将军并列第五。

  须得一提的是,历史上文帝新置‘卫将军’一职,实则是因为文帝不愿意因卫尉一职而与陈平、周勃发生冲突,所以卫将军可以理解为卫尉的替代品。

  到后来,卫将军一职在汉室常设,位同九卿,与上将军同一品秩,并列第四,在太尉、大将军、车骑将军之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