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汉大忽悠帝 第570章 金子不如一张纸

《大汉大忽悠帝》第570章 金子不如一张纸

作者:郑端木 字数:2852 书籍:大汉大忽悠帝

  第570章金子不如一张纸

  ……………………………………

  光熹五年,七月。

  汉金联合储备库正式发布公告,自明年起,全面废止五铢钱的流通使用,而法定流通货币仅限于一文、五文铜币,一分、五分纸币,四种面值。如若百姓家中还存放有五铢钱,可前往四大银行进行兑换。

  那么问题来了,要是手里的五铢钱不够十个,换不到一文铜币,该咋办呢?

  不够十个还好意思去换?留着传给儿子吧,儿子再传给孙子,孙子再传给重孙,子子孙孙传下去,将来说不定还能变成古董呢!

  对于洛阳百姓来说,五铢钱早就成了哄小娃买糖豆都不够的“废物”,即便家中积蓄较多,顶多也就是去银行换一回钱的事儿,洛阳百姓表示没啥影响。就算是朝廷控制下的偏远州郡,百姓的生活还没那么富裕,也都习惯了使用铜币、纸币,无非就是钱少一些罢了。

  这也就是说,钱,开始变的值钱了。

  新、鲜、吉三州使用的也都是大汉货币,为了方便他们兑换,四大银行还专门前往三州开设了营业所,并且适当延长了他们的兑换期限。只不过,短时期之内,马腾、公孙瓒和公孙度还意识不到,钱值钱了,货物必然不值钱。当然了,这也怪不得他们,因为在表面上看起来,此时的货物价格非但没有降低,反而上涨了不少,比如从前一个糖豆卖八钱,现在却可以直接卖一文了。

  但是,新、鲜、吉三州的“总钱数”,变成了多少呢?

  也许非得等到马腾、公孙瓒和公孙度把家底卖的都差不多了,拿着那些钱再想去买东西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已经变得很穷很穷了吧!

  然而“汉室正朔”对此反应强烈,倒不是他们有经济学、金融学或是统计学之类的专业人才,而是因为他们实在是倒腾不开了。

  由于对纸币分票的不信任,之前“汉室正朔”的有钱人只是通过许攸的渠道,用五铢钱换取了大量的铜币,并且还是以一文铜币居多,因为单个儿论重量,一枚五文铜币也不可能比五个一文铜币更重。

  现在的问题是,因为北边的朝廷要废止五铢钱,再加上前期许攸收购五铢钱之时散布的大量谣言,所以南边的百姓也都不再认可五铢钱了,然而铜币又不足以支持南边的市场流通。横不能让家主对仆役说,你俩去搬一坛子酒过来,这一文是赏钱,你俩掰开了花吧。

  与此同时,与新、鲜、吉三州一样,因为近期物价的大幅度上涨,使得大量的货物流向了北边。鲁肃与周瑜这两个“汉室正朔”的边防小战士都发现了情况不对劲儿,因为最近做生意的人突然多了很多,有通敌嫌疑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偏偏他们又束手无策,无可奈何。比如鲁肃,就算他能让关羽把守通往襄阳的道路,但是黄祖所在的随县呢?蔡氏兄弟负责的大江呢?再比如周瑜,还能让他手下郑宝、梅成、张多那些人都别赚钱?甚至从吴郡出海,划着小船往徐北送货的都有!

  要知道,就算水军不盘查,划小船出海,这本身也是拼命的活呀!

  …………

  刘备接到鲁肃、周瑜的回报,顿感事大,同时又很苦闷。我为了保护你们的家业,不怕流血牺牲,努力奋战到底,不仅礼贤下士,对你们都客客气气的,还给你们封官放权,让你们组军领兵,那咋一转眼,你们都成了背义卖主之人?

  可怜的备备,也不好好想一想,他所倚重的这些豪门大族,先前为了赚钱,连钱都敢卖,现在只不过是倒卖一点点货物,还能有愧疚之心不成?比如荆州水路,最大的卖主就是蔡氏兄弟,一船一船的货物顺着大江运往益州,换回的铜币也能整船整船的装。

  备备,你能给他们这么多好处吗?

  不管怎么说,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解决,刘备一边给鲁肃、周瑜下令,要他们严加盘查各路关卡,发现把货物卖往北边的,甭管是谁家的“老谁”还是“小谁”,一律按照通敌论处。一边又急忙向“汉室正朔”上奏,把这一情况告知给太傅袁隗和他的“汉室忠贞之士”们,同时建议他们,货币重器,国之命脉,不能掌握在“北朝伪帝”手中,应当尽快制造、发行“南朝新钱”。

  天下还有比铸钱更好的事吗?

  所以太傅袁隗和“汉室忠贞之士”们虽然一下子不能够理解刘备所说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却也是举双手双脚赞成此议。只不过,究竟该如何铸造这个“南朝新钱”,一时犯起了难。假如还是铸五铢钱,面值太低,买个糖豆都得拿一大把,而且百姓也不认可。假如也铸造一文铜币,一来没有这种技术,二来,就算铸造出来了,能算“南朝新钱”么?

  思来想去,太傅袁隗、司徒伏完、尚书令华歆等人一致决定,铸造一种“大钱”。北边的分票纸币,不是一分能顶一百个五铢钱么?咱们要造的这种“大钱”,一个也能顶一百个五铢钱。

  他们的分票纸币,就是薄薄的一张纸,上边画个画,写个字,纯粹属于忽悠百姓。所以咱们造的“大钱”一定要敦实,要厚重,要让百姓们看着就觉得心里踏实!

  于是乎,“汉室正朔”的工匠们,按照上级要求,设计了一款全新的“直百五铢”。

  样币造好之后,太傅袁隗也带着人前去查看了。“直百五铢”与从前的五铢钱外形相同,外圆内方,有边郭有纹饰,正面上下印“直百”,左右印“五铢”四个字,背面上下印“大汉制造”,左右印“必属精品”八个字。

  说起背面这八个字,灵感肯定来源于北边的铜币,袁隗等人也琢磨了,单单是咱们自己说自己是“汉室正朔”可不行,关键是百姓也得认可,然而从货币这一方面来说,残酷的现实就是大家都认可北边的铜币,包括袁隗他们自己。

  想要废止铜币?

  不可能!

  真敢那么做的话,市面上就没啥可用的了,非得退回到以物易物的时代不可,所以只能蹭蹭铜币的热度,来个山寨的,也是精品。但是铸造的字迹与压印的字迹,清晰度上差别很大,好在这种“大钱”也是真的很大,才能够挤下这么多字儿。

  不管怎么说,袁隗很满意,伏完、华歆也都很满意,因为这样的“大钱”,粗话的也太敦实了。就这么说吧,拿着一枚“直百五铢”朝人扔过去,赶巧了能把脑袋砸出血!

  …………

  “大钱”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但是表面上还得走一个过程,所以袁隗拿着样币跑去给刘协这位“至尊孤”过目。刘协看到这种“大钱”,当时就懵圈了,因为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钱。

  “太傅的意思是说,一个大钱能值一百个五铢?”

  “回至尊的话,正是如此。”

  “哦……”

  刘协想了想,忽然又惊奇地问道:“那咱们的大钱,不是和北边的分票一样了吗?能不能把大钱都拿去换成分票?毕竟分票轻省,拿着也方便啊。”

  袁隗立刻大惊失色地说:“至尊,此事万万不可呀!分票就是一张纸,北朝伪帝连五铢钱都敢废止,若是将来他再废止分票,百姓拿着这些分票又有何用?咱们的大钱就不一样了,十足赤金……”

  说到这里,袁隗大概也有一些心虚:“呃……里边还是掺了一些杂料的……但是那也比一张纸贵重的多,咱们又如何能拿着大钱去换分票?不仅不能换,还要严禁百姓拿着大钱去北边花销,免得流失过巨!”

  老实说,刘协提了一嘴“拿大钱换分票”,也是想着“用金换纸”,替自己老哥占便宜,但是袁隗既然已经明说了,不能这么换,此事也只得作罢。

  另外,刘协毕竟是上过北邙小学的人,隐隐约约也觉得这事儿,好像哪里不对。咱先不扯别的,协哥要是拿着分票,去孙梅嫂子的糕点店,想买什么都行!拿你们这种大钱去,能买吗?再说了,协哥好像记得,从前有一回老哥和老姐吵架,老姐说老哥败家,胡乱花钱,老哥说能花出去的钱才叫钱,否则都堆在屋子里等生锈,还不如破铜烂铁。现在老哥能拿着铜币买你们的货物,可是你们却不让用“大钱”买北边的货物,长此以往,将来以后,你们的大钱岂不是也要堆满屋子等生锈,还不如破铜烂铁?

  难道……金子真的还不如一张纸?

  刘协很困惑呀!

  好在困惑的不太久,对于想不通的问题,一般都会选择“不想”,单从这一点来看,刘协还是很随刘汉少那个学渣的风格的。于是刘协翻来覆去,掂量着手里那枚“大钱”,然后猛然向着附近的一颗小树甩了过去,本意是想炫耀一下自己的武功,看看这枚“大钱”能不能像飞刀一样,扎进树里。然而一道身影突然蹿出来,凌空接住了“大钱”,然后才看到老黄潇洒地落地,叼着“大钱”,摇着尾巴,兴奋地向刘协跑过来。

  “好!哈哈,哈……好,好,好!”

  无意之间,竟然让老黄解锁了新技能,谁还管什么大钱小钱啊?

  刘协急着要去和老黄玩耍,很是敷衍地夸了一句:“大钱之事,孤甚满意,一切就按照太傅的意思去办!”

  见此情形,袁隗只得躬身告退,只不过转身之后,却在心中暗想,这位至尊孤,您刚才喊的那几声“好”,不是夸我的吧?

  《大汉大忽悠帝》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手打吧!

  喜欢大汉大忽悠帝请大家收藏:()大汉大忽悠帝手打吧更新速度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