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汉大忽悠帝 第354章 劳动改造孔文举

《大汉大忽悠帝》第354章 劳动改造孔文举

作者:郑端木 字数:2918 书籍:大汉大忽悠帝

  一秒记住!!!【狂沙文学网】手机用户输入:

  第354章劳动改造孔文举

  ……………………………………

  老杨、老王和老黄,三家如今可是分别掌握着先进的造纸、油墨、印刷技术,报刊业的兴起使他们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各家的生意都好的不要不要的,但是,三个人对孔融也烦的不要不要的,颇有点恩将仇报的意思。

  实际上,不仅仅是这三位现在讨厌孔融,就是很多之前支持孔融的勋贵豪门,名望贤达,也开始逐渐疏远孔融了。

  为毛?

  因为他们付出的代价太大!

  试问,大汉国人多要面子啊?

  以前大家只知道陛下喜欢扒拉他们的钱袋子,现在才知道孔文举喜欢扒拉大家的面皮子。可是那帮办报刊的连陛下和首相家的事都敢扒拉出来,旁人又得有多少被扒拉进去的?

  花点钱的事咱不怕,反正大家有的是钱,可是扒拉面子不行啊,面子比钱金贵,让别人随便扒拉,不是等于打脸么?

  再可是,现在不能因言获罪了,就算想找那帮办报刊的出口鸟气,恐怕到头来自己还得惹一麻烦,因此获罪。大家追根问源,刨根问底,想来想去都觉得这事儿全赖始作俑者孔文举。

  一秒记住https://m

  于是,有人开始上书弹劾孔融,还有人就根据小报提供的“线索”,指证孔融。

  比如孔融的《父母无恩论》。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大意就是说“啪啪一时爽,养娃累半生”,大瓦罐里放个小瓦罐,拿出来之后,俩瓦罐之间还有啥恩啊?

  其言尽显青年文人的狂悖姿态。

  只不过孔文举一定不知道后世有很多与毓婷这样的东西,也没见人类灭绝。小瓦罐放在那里永远不可能变成大瓦罐,但是小娃生下来,是要慢慢养大的。还小瓦罐,大瓦罐,你以为是俄罗斯娃么?

  再比如孔融的《哭坟不悴论》。

  话说孔融任北海相之时,看见一个在坟边哭泣,悼念自己亡父之人。孔融觉得人家哭的不够真诚,脸上一点憔悴之色也没有,然后就下令把人家给杀了。

  这事先不论草菅人命之罪,单说前后两种论调,就已经自己打了自己的脸,知道不?如果父母无恩,儿子又怎么哭的真诚?如果儿子哭的真诚,岂不是正好说明父母有恩?

  …………

  诸如此类的黑历史、黑材料,一摞一摞的,要是真按照这些人的上书来看,孔融就是被五马分尸都算轻的。倒是总想攮死这个孔二愣子的刘汉少,现在反而成了他最大的保护神,不仅仅是杨修总在自己边为孔融求说好话,还有很多别的原因。

  首先,自己一直强调不因言获罪,虽然这个孔二愣子说话不中听,也不能因此就宰了他吧?那不是等于让哥也自己打自己的脸么?

  其次,这个孔二愣子虽然废材,但是招来的人还是有很多真正的干才。不说别的,跟着他来的王脩以及郑玄门下的崔琰、国渊,现在都是自己的主簿。真要是把孔融宰了,不知道得有多少人会对哥表示很失望。

  重要的,最最重要的是,说孔融草菅人命,可他是汉朝人,他们汉朝人原本就不拿人命当回事。

  但是哥不是!

  哥是来自有她的时代,杀只鸡都需要她鼓励半天,奖励一大堆。如果哥也不拿人命当回事,那不是帝王之姿,而是自我退化。果真如此,往后还有什么资格偷偷的想她?根本就不配!

  好不容易劝服自己,回过头来,刘汉少却又觉得心里不得劲儿。

  麻蛋儿!

  凭啥让这个孔二愣子裹乱惹麻烦,却让哥来收拾残局?他还在一边儿出风头,赚名望,好像没事人似的。

  不是你娃闲的蛋疼,可以高谈阔论,而是哥在负重前行,为你赔钱买单!哥又不是你爸爸,凭什么呀?

  哥可以不宰你,但是你觉得哥要是把你阉了,让你去修史,咋样?反正修史的最高境界和修练葵花宝典是一样一样的。

  算了,哥赔那么多钱,也不稀得要你那点东西。

  然后,冥思苦想之下,刘汉少终于又放了个大招,第三次撸了孔融,把教授撸成了助教……这个可怜的娃,上书一回,被撸一回,上书三回,被撸三回,也不知道能不能长点记。

  如此还不算完,刘汉少又在农学院的试验田旁边,给孔融划了两亩地。你娃不是说种地不用人教么?哥就让你亲自来种这两亩地,也不多要,回头每亩上缴二石粮食就行,要是完不成任务,便是欺君之罪,到时候哥就给你发配到边塞去!

  不用担心孔融敢偷耍滑,找人代劳,农学院那帮人天天都守着他呢!

  …………

  刘汉少对孔融下达了新诏令,美其名曰:劳动改造!

  但是此诏并未得到朝堂上卿们的一致赞成,因为总有人觉得陛下心太软,像孔文举这么根搅屎棍,还留着他干吗?然而在三学院以及民间却得到了一致好评,大家都觉得,就是得让这帮成天耍嘴皮子的多干干活,受受累,才能真正的体会民间疾苦。

  沸沸扬扬的“学院互怼事件”渐渐落下帷幕,《大汉月刊》旗下又创办了一份《京城早报》,半旬一期,一月六期。于此同时还出现了很多别的报刊,有的半月一期,有的旬一发,最可喜的应该算是三学院联合主办的《新科学月刊》以及河东郡的《河东早报》与长安城的《西京早报》,说明报刊业正在走出洛阳,走向各界。

  除了刘汉少赔的钱多点之外,这一回最倒霉的应该算杨修杨行走了,这个可怜的娃终于被他老爹赶出了首相府小别野。或许仅仅是老杨实在太害怕,不知道下回小杨的老婆们还会偷点自己的什么东西,然后又被别人给捅出去……要是害的别人担上“泄露大汉机密罪”也很不好嘛!

  哪曾想,此举反而令杨修如愿以偿,整天在自己府上呼朋唤友,宴饮耍闹。

  为此,老杨还专门找过刘汉少,希望他能帮着自己教育教育小杨,踹他一顿。但是刘汉少觉得,人家小杨是在自己家里玩耍,甭管吃草还是吃,躺着喝还是坐着喝,那都是人家自己的事,咱就算当皇帝也不能管的太宽,对吧?

  …………

  随着陈宫走马上任,汉正军第三军也正式接管了兖州防务,并且按照军部令扩编十六、十七两个师。鲍信前往幽州之时,特意留下了自己的弟弟鲍韬,以及于、吕虔两员大将,协助陈宫接手兖州。当然了,这只是鲍信与陈宫交接之时,如此所说的场面话而已,实则是鲍信也知道京师三府改制,军政两分,自己根本不可能再掌管军队,留下兄弟鲍韬这一支,往后好在军中发展。

  徐荣在豫州之时,早已听闻于、吕虔之才,所以直接提请于为十七师师长,而吕虔则任旅长,另由原警卫旅长乐进担任十六师师长。自然,徐荣也不会辜负鲍信临走时的一番好意,将其弟鲍韬任命为第三军的副督教长,不过,首先得先回北邙军校学习学习。

  大军势强,陈宫、徐荣又有诏令、军令在手,更何况陈宫、程昱、卫兹、乐进等人原本就是兖州人,所以接管兖州之事还是比较顺利的,即便是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在任多年,此时也不得不交出手中兵马,接受改制、改编。

  然而这其间还是出了一点小问题,济郡乘氏与山阳郡巨野之间,有一地方豪族,李氏。昔年黄巾为祸,李氏兄弟便率族人据寨自守,对抗黄巾。后来黄巾被扑灭,李氏愈发壮大,除了李氏族人之外,还有不少的私兵部曲,跨州连郡,自成一股势力。

  因为乘氏、巨野到处都是李氏族人,所以李氏非但不会为祸地方,还会保护乡里,处处周济,在当地的名声也不是一般的好。

  在此之前,即便是济太守吴资与山阳太守袁遗也要客客气气,相让三分,遇事多有请托,却无法插手乘氏、巨野以内。

  现在陈宫和徐荣都来了,总不能还留着它在兖州中间,像个国中之国一般的存在吧?

  但是,打……怎么打?

  难道把这些地方姓李的都杀光?

  别说巨野还背靠着一个巨野泽,真要打的话,人家带着部曲往里边一钻,费时费力。就算是真的把人家打败,汉正军乃至朝廷的名声也要在当地毁完了。

  可要是不打,就得好好商量商量这事怎么解决,是吧?

  其实李氏也不敢抗拒“朝廷天军”,就算要往乘氏、巨野里边派县长啥的,李氏也丝毫不敢反对,还愿意多处配合,唯独让李氏现任族长李干犹豫不决的就是接受改编之事。

  这么多年了,人家习惯了自己种,自己吃,自己保护自己。现在汉正军来了,要把人家的私人部曲拆散打乱,挑挑拣拣的改编到各个部队里去。

  说句不中听的话,那些不姓李的,改编改编也就算了,可这其中还有很多李氏宗族子弟,要是被塞到别的部队,真打起仗来,人家的娃可能死哪儿都不知道。

  再者,人家也不敢百分百相信汉正军,真打起仗来,他们能保护好我们吗?万一还像从前的那些人,甭管官军还是贼兵,相互之间杀来杀去,除了会祸害百姓,要钱要粮之外,没一点好处。

  这其实已经不是一个豪族势力的问题了,归根结底,这些年百姓吃够了苦,伤透了心,对朝廷已经不敢抱有啥期望了。

  支持把本站分享那些需要的小伙伴!找不到书请留言!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