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汉大忽悠帝 北地卷 第129章 拼音字母大讲堂

《大汉大忽悠帝》北地卷 第129章 拼音字母大讲堂

作者:郑端木 字数:2810 书籍:大汉大忽悠帝

  第129章拼音字母大讲堂

  ……………………………………

  说文人听到上阵前就腿发软,自然属于戏虐之言,因为当时的文人可不等于“文弱”,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御可比体育课玩的刺激多了,射就是射箭技术,又分五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

  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

  剡注:谓矢发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

  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

  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而御也又分五技,其中最有特点的当属“逐水曲”,意思就是驾车沿着曲折的水沟前进,专门训练御者在道路很垃圾的情况下,驾车控车的能力,是不是很像考驾照的科目二?

  所以说,究竟是双腿发软,还是心里发颤,主要还是得分人,比如杨修,杨御前行走,看到《大汉月刊》的第一眼便惊叹连连,随着刘汉少来到《大汉月刊》编辑部,更是大开眼界,新奇异常。

  “陛下,我能来编辑部吗?我想当记者。”

  对于杨修的要求,陈琳自然是举双手双脚赞成。从一开始,刘汉少要他筹建编辑部的时候,陈琳就知道使命重大,不过倒是信心满满,可是后来发现越干事越多,越招人越缺人手。杨修也算少年成名,辩才卓越,重要的是,他老爹可是杨司徒,能把他拉来编辑部,将来肯定好多事都能行方便。

  可惜,刘汉少不这么看。

  “咋滴,才跟着哥溜达半天,就不愿意行走了?”

  “不,不是。臣只是想……”

  不等杨修支支吾吾地说完,刘汉少戏谑地接口说道:“想出名要趁早啊?走吧小娃,你的用处不在这里。”

  临走前,刘汉少又要求陈琳他们继续加大印刷能力,除了《大汉月刊》之外,首先要大量印刷《北邙通用字典》,并且让杨修行走了一趟理工学院,传话给蔡邕,组织师资力量,成立辅导班,专门教授汉语拼音以及汉简字。学员身份不限,别管是当官的还是读书的,农人、工匠,兵士、商贾,只要想学习,都可以报名,真正的做到了有教无类。当然,前提是需要交一点辅导费,还要至少买得起一本《北邙通用字典》。

  袁绍与曹操偷偷的乐,当初在北邙山上打麻将的时候,人家俩人就学过几天汉简字,而且也都收藏有《北邙通用字典》。汉简字是汉少创造的,汉少当了皇帝必然会大力推行,这点见识俩人还有,所以已算抢先一步。

  “陛下,汉语拼音配合汉简字,易于认知,便于书写,臣请陛下将楷书汉简字定为官方用字,大力推行于天下。尤其是朝中官吏,都需做到会读会写,派专人监督抽查,一旦发现荒疏不学者,立刻罢免。”

  这也算是检察百官了,发现不认识汉简字的就能收拾一下。袁绍就想着刘汉少能把这个活儿交给自己去干,肯定比皇宫房管所所长威风。

  曹操无不担忧地说:“不宜操之过急呀。人有聪愚之别,老幼之分,学习、接受汉简字的能力自然也有不同,还是应当留下足够的时间,先学后查,方为妥善。”

  “还是本初慧眼如炬,孟德思虑周详,一下子就瞅准了关窍所在。哥的确有心将汉简字与倍精话推行天下,不单单是咱们汉人要学,百越、羌胡、夷狄都要学。你们想啊,要是这些人都学会了咱们汉简字与倍精话,张口就问吃了吗,到了那个时候,你们说他们该是什么人呢?可惜呀,这个目标还很远很远,别说他们,就是咱们自己又有多少人能识字认字呢?”

  袁绍和曹操大概不知道“文化入侵”是什么意思,却知道教化百姓,但是“可使民由之不可使知之”犹在耳边。粗话的,圣人基本等于算命的,说话连个标点符号都没有,咋解释咋有理。

  让更多的人识字,这已经是刘汉少的明确表达,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有些难以预料,识字的人多了,世家豪族掌握的文化优势必然下降不少,可如果真像汉少所说的那样,周边蛮夷也都学会了汉话汉字,可是比用刀子收服他们还管用。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只怕汉少将来可以不流血或者少流血,就能发动灭族之战……

  一时之间算不清得失,但是并不妨碍袁绍与曹操内心的澎湃,因为很多时候刘汉少都是新的,新的观点,新的作为,新的话语,还有新的发疯的样子。这些“新”给他们带来惊喜,也可能是愤怒,有时啼笑皆非,抑或无可奈何。好比他说要卖官鬻爵,当初把他俩气的不行,可是他不仅身边多了一个跑腿的小娃,还赚了一百倾地,足够安置几百户流民。

  所以,他们想继续看着刘汉少新下去,看他还能带来多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但是,他们更想早点派上用场,不管刘汉少让他们去做什么,只要有活干,就觉得自己必然能大显身手。

  可惜……

  看着其他人忙里忙外,脚不沾地,袁绍和曹操有时候就会暗自咬牙切齿地说:我恨主簿!

  …………

  蔡邕主持的汉语拼音以及汉简字辅导班悄悄地开张了,地点就在原本的太学院,教师主要是当年被派去嵩山教学的娃们,有男有女,年纪都不大。

  熹平石经新立时,前来观看临摹的之人不计其数,一天之内,车子就要上千辆,堵塞交通,前呼后拥。与此盛况相比,辅导班就显得冷清多了,好几天才招收了一百多个学生。然而,随着第一期《大汉月刊》的发行,辅导班就好像不太够用了。

  很突然的,某天,人们醒来,算计着家里还有没有粮食,能买点啥或者卖点啥,走上街头,发现街口、路口、城门口,同时出现了一景。

  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桌子上摞着很多纸质书,三四个穿着统一校服的小娃举着书高喊:“月刊月刊,大汉月刊,卖了卖了,大汉月刊。看皇帝陛下如何斩杀国贼董卓,看汉正军奇袭白波谷,看蔡大家开设汉语拼音辅导班……”

  等到人们好奇地围过来,纷纷打听《大汉月刊》是啥东西的时候,小娃们也不管会不会剧透,翻开月刊便大声地朗读起来。

  于是,买菜的也不买了,卖粮的也不卖了,围着小娃们开始听故事,圈子越围越大,越围越大,连交通都堵塞了,只能城管过来巡逻疏导,可是慢慢的,城管也听上瘾了……

  有钱人自然不屑于站在路边听人家读月刊了,就命随从们去买。噗……一本月刊二千钱,顶的上当年买一个陈冉了。好在有钱人不在乎,眼见着桌子上的《大汉月刊》越来越少。可是月刊拿到车上,翻开一看,横版的,有些字认识,有些好像还吃不准。

  让随从们再去打听,原本吃不准的字,还可以配上一本《北邙通用字典》,边看边学。

  再买,一本字典一万钱,顶的上好吃不贵楼吃一顿了。结果打开字典,还是整不明白,再问,才知道蔡邕蔡大家正在太学开辅导班,教授使用字典之术。

  这会儿就更顾不上听书了,赶着车子往太学跑。蔡大家满血复活,开学授课,能赶过去凑个热闹,将来也能对别人吹嘘一番呀。

  同样的场景正在不同的路口、街口发生,各式各样的马车向南门汇聚,涌出城去,再向太学狂奔,知不道的还以为他们飙车呢。马车后边还有跟着跑步的,跑步的后边还有喊“等等俺”的,知不道还以为他们玩马拉松呢。

  辅导班的学员一天之内暴涨了十几倍,如此不算,随后几天里还是有人成群结队地赶过来。原本的教室,开了再加,坐满之后,有的人干脆就站在后边听课,站的人多了就往过道里挤,挤着挤着就涌到了讲台跟前,然后,教室外面还有人扒窗户……

  这场面也真是没谁了,就跟后世听相声差不多,除了没有卖房梁上的挂票和椅子底下的趴票,哪个教室都是爆满,哪个小老师至少都得招呼一百多个学员。

  由此可见,汉末的人不仅求知欲强烈,娱乐之心也很强烈呀,谁让上课的老师们总是没事就讲故事呢?

  后来,白天不够用了,直接加开了夜校班,为此,洛阳南城门专门推迟了关门时间,就等着夜校学员下课之后,由城管们护送回城之后再闭城门。而《大汉月刊》编辑部那边的印刷厂压根就没停过,不分白天黑夜地开工,好在分出了轮班制度,不然非累死个人不可。

  像杨彪这样的身份,自然不方便跑去太学院,所以杨修每天从刘汉少那边回到家,还得偷偷地教杨彪学习拼音字母和汉简字。刚开始学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拼音字母绕口,教不好,杨修就挨一顿揍,还教不好,继续挨揍。再所以,就能看见杨修时常鼻青脸肿地在刘汉少面前行走行走,让袁绍和曹操看着真觉得解气。

  也不知道从哪儿传出的风,说三五年之后,所有官吏都要学会汉简字与倍精话,否则不予任用,这一下学习的风潮就更火爆了。爱卿们向陛下奏请,召北邙学校的小娃们来当老师,以供官吏们学习,省得总往太学院跑,还抢不到座位。

  于是,没怎么用的却非殿临时改成了拼音字母大讲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