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逆天改明 第五百四十五章 裂土封王

《逆天改明》第五百四十五章 裂土封王

作者:修武兴国 字数:2223 书籍:逆天改明

  如此情境下,大明朝廷并无什么特别的举措,对于立下如此泼天大功的刘仁玉,朝廷没有升官,没有进爵,更没有半分金银赏赐,朝廷缄默无声,只当没有这件事情发生一般。

  崇祯知道刘仁玉不会在意这些东西,他也就没有打算给,而且就算要给,现在他能给的,除了王爵,还能有什么?

  朝廷里不是没有达成动心思,希望崇祯用封王为条件,诱使刘仁玉出兵南下,与李自成火并,如此既可以削弱刘仁玉的实力,又可以打击李自成,何乐而不为。

  朝廷嘛,不用出钱,也不用出兵,只需要给个空头王爵即可,陕西本来就在刘仁玉手里,给他就是了。

  虽说刘仁玉终究也是个祸害,但是跟李自成相比,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李自成摆明了要改朝换代,是要灭掉大明的,李自成是朝廷不共戴天的死敌,而刘仁玉却有些像中晚唐的藩镇,虽说不听话,但面子上还是听皇帝的话,听朝廷的话。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陕西的赋税,加上辽饷,剿饷,练饷,甚至还有灭掉后金之后的缴获以及粮食,刘仁玉都派人送到了京师。

  正是因为有刘仁玉的接济,江南的漕运断了,赋税全部没有了,大明朝廷却仍然能够正常运转,官员们的生活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刘仁玉如此的体贴,到了这样的地步却不与朝廷为难,有些大臣的心思就活络开了,李自成在南方杀的那般酷烈。

  自己这些在京师做官,被李自成称作头号巨贪大恶的国贼,若是到了李自成手里,安能还有命在,不说为了大明,为了自己,也要找一个抵挡李自成的法子。

  这个法子,就是用朝廷的名器王爵为条件,默许刘仁玉裂土称王,仿朝鲜之例,成为大明藩属国,然后朝廷再下旨,调藩属国国王刘仁玉的兵,南下剿灭李自成。

  崇祯九年七月,左顺门朝议。

  今日朝议,就是要议能否将陕西封给刘仁玉建国,让刘仁玉自选国号,报到朝廷来,朝廷册封,册封完了以后,就火速让刘仁玉南下,平定李自成。

  与往日不同的是,这个计策却是温体仁带头上奏崇祯的,他这个老滑头,这次终于不再滑头了,因为他那些从老家逃到京师来的家人说,他温体仁被李自成列为头号巨贪大恶,李自成必欲除之而后快。

  温体仁的家人大多被杀,只有几个儿子拼死逃了出来,来到京师就极言李自成之酷烈,温家遭到灭顶之灾。

  内阁首辅温体仁虽说当政以来一直无所建树,但是男人的血性还是有的,自己家人被杀,做儿子的却只能坐视,孰不孝也!

  为了给家人报仇,为了自家性命,为了自家权位永固,为了大明,必须站出来担责任了。

  哪怕被秋后算账也无所谓了,只要能够躲过这一关,保住大明,自己即便被皇帝秋后算账,也会有人保一保自己。

  温体仁动了裂土封刘仁玉为王的心思,便联络群臣,共同上奏折,联名呈奏给崇祯,请求崇祯封准许刘仁玉仿效朝鲜之例,建立藩国,刘仁玉为郡王,然后令刘仁玉出兵平定李自成。

  这一份长长的奏折,目下就在崇祯手中,他一字一句,默默地看着这份奏折,看完了,便递给身边的王承恩,让自己的大伴儿也看看。

  王承恩也看了看,便倒拿着,双手回递给崇祯。

  大臣们都知道崇祯做任何事儿,尤其是有可能担负骂名的事情,都不想担责任,所以这一次他们已经决意把丢失祖宗国土的责任担负起来,把台阶铺好,就等着崇祯下台阶,然后就把此事给办了。

  日后,要杀要剐,大家互相保一保就是了。

  今日,似乎也只是在今日,崇祯也才体会到了一把群臣让他简在帝心的感觉,大明朝廷现在这个样子,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抗衡李自成,除了一个逆臣刘仁玉,崇祯实在是想不出还有谁能够救一救大明朝。

  死马当作活马医,先靠一靠这个军阀罢!但场面上的文章也不能不做。

  “你们要朕就这么白白地把祖宗打下的江山送给一个逆臣吗?”

  崇祯的话已经定下了基调,群臣也听出了名堂,不是不允,而是祖宗那里如何交代?

  “陛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生聚,灭掉敌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我大明目下外患虽除,然南方李自成攻城掠地,已经攻下江南半壁,目下我大明只有南直隶还有浙江还有忠肝义胆之士在抵抗,但贼军势大,恐怕不能持久。

  为今之计,只有封刘仁玉为王,诱使其出兵,无论如何,先剿灭必欲灭亡我大明的李自成再说,至于逆臣刘某,臣以为,可以等我大明休养生息,勤修甲兵以后,再徐徐图之不迟。

  皇上英明神武,目下又正当盛年,只要励精图治,至多十余年,刘仁玉自可以平定,陕西失地亦可以收回,臣等为陛下计,为大明江山社稷计,为大明百兆生民计,恳请陛下准臣等之所请。”

  温体仁说的不无道理,崇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只是出言道:“君为臣纲,刘仁玉只要尚未作乱,就仍然是大明的臣子,他自己尚无此等意向,反倒是咱们巴巴地去求他裂土称王,以君求臣,纲常何在?我大明的威仪何在?若处事不密,

  公之于众,则天下臣民如何看待我大明朝堂,又如何看待朕这个君父?”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群臣都明白,皇上其实已经动心,需要的只是一个契机而已,按照皇上的意思,只要刘仁玉肯主动抛出橄榄枝,那么朝廷也不会不应允,大家把场面功夫做好。

  刘仁玉得了虚名,却要卖命,朝廷给点儿名器,得了实在的好处,又有何不可。

  “君忧臣辱,君辱臣死,臣等未能体察圣意,罪该万死,臣等将此事操办妥帖,再来向皇上呈奏。”

  “温爱卿,国事艰难,你肯为大明的江山社稷分忧,朕理会的,此事好生办。”

  崇祯撂下这句话,便走了。

  ****

  “石公公,这是京师那边儿传来的消息吗,这是王公公自己的意思,还是朝廷官员的意思,还是皇上他老人家的意思?”

  刘仁玉拿着一封信,问宫里来监军的石公公。

  “大帅,”石公公想了想,“王公公对主子万岁爷是最忠心的,他老人家将这样的信交给咱家,那万岁爷一准儿知道。”

  “言之有理”,刘仁玉微微颔首,“你们怎么看?”

  “大帅,”最先接话的永远是李继业,“咱们当然是不予理睬,到了这当口,朝廷的名器又有何用?咱们不稀罕。”

  “大帅,到了这当口,朝廷出这样的主意,摆明了是拿咱们当枪使,咱们犯不着为朝廷火中取栗。”杨德胜赞同。

  “你们呢?”

  刘仁玉问其他人。

  “不帮朝廷,不要朝廷的名器,让朝廷自生自灭。”

  众将口径一致。

  “嗯,本镇也是这么想的,朝廷的名器,等我们以后建立了新大明,自己给自己封,石公公,不理他们,你也不用再回信了,以后,你准备侍候新主子。”

  “哎,哎,是。”

  石公公不住价点头。

  “丹青,”

  “卑职在,”

  “命令潜伏在京师的特工注意,李自成破城之日,将太子朱慈烺,朱慈炯接出来,此外,皇后她们能接出来也接出来也要接出来,还有辽军众将的家人全部救出来,其他的不用管了。”

  “是,”陈丹青领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