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桃园结义三加一 第一百八十二章 送钱的艺术

《桃园结义三加一》第一百八十二章 送钱的艺术

作者:墨香弦音 字数:2646 书籍:桃园结义三加一

  刘备的聚会说简单也很简单,说难也很难。说简单吧,你只要有钱,把人聚集起来,发钱就好。寒门士子渴求认同,渴望出名,又很穷。所以刘备的举动很容易就收获人望,可是呢,事实不是那么简单的。

  寒门士子多半很穷,因为受教育不容易。在现代都不容易,何况古代。

  在现代,我们国民教育便宜,因为有国家补贴。你花少少钱,就可以受到优质教育,有人还不愿意。看看老美的公立学校,就知道咱们天朝在教育上的用心。若是没补贴,你受得教育缺乏国家补贴,多花上一倍的钱,说不定还受不到同质量的教育。

  在现代有补贴都难,何况汉代,纸很贵、竹简麻烦又重,没有印刷术,你得靠手抄。

  更惨的是,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找本书和找老师都很难。以汉代的生产力来说,不是大富人家,供出一个孩子,都要败落下去。

  可就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家会设法供孩子念书,靠知识扭转命运。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能反哺家庭。像现代社会一些穷地方出来的孩子一样。由此可想见寒门士子的压力。可是,就这样你也别以为,刘备撒钱就好。想说刘备撒钱,就可以轻易收买他们。

  撒钱也是有学问的。如果你只是粗鲁的把他们招人,大家吃吃喝喝,临走的时候送一笔盘缠。对不起,孔子说过,不吃嗟来之食。我们穷是穷,穷的有骨气,虽然何晋很怀疑这东西到底多少钱可以买到。

  穷得有骨气,你就不能随随便便送钱,得找个名目。不然的话…,刘备怕是会被人家指着鼻子骂,有辱斯文。不仅不收不,糟一点的还会有人说刘备收买人心,居心叵测。

  现代人,说起节操这种东西,第一个反应是希望可以卖个好价钱。有便宜不占白不占,没有便宜,创造便宜也要占。听到今天有人请吃饭,不用包红包,还可以拿钱,全家大小。老婆、孩子、小三、小四,小四的孩子,喔,还有父母,一起去吃。

  可是呢,古人还是很看中节操这种东西的。你随便送钱,人家铁定不收。并且你还会被人说是收买人心。这邀买民心,自从春秋战国,田家代齐后,这件事情就很让人忌讳。

  大家都知道,齐国本来是封给姜太公的。那个时候齐国其实只有如今山东半岛的一半,是姜太公的后代努力打败了当时占据另外一半的莱夷,才有了后来的齐国。

  可是再后来子孙不争气,齐国大权旁落,被田家取而代之。田家经过百多年的努力,在齐国取得的很大的人望,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有得时候发生饥荒,也是田家最努力赈灾。最后终于把齐康公给赶走了。自此之后,邀买人心这件事情,就很受忌讳。

  刘备要是赶简单粗暴的,直接把寒门士子找来吃吃喝喝,在送笔钱,就等死吧。

  只是,如果会被这样难倒,就不是何晋了,也辜负了他那11点智力。(系统:也就比常人平均高一点,哈哈。何晋:抗议,我是主角,你给那啥属性阿!乐趣是吐槽主角的某系统:可以改的,要改吗?本系统童叟无欺喔。何晋:童叟无欺,专欺我就是了。)

  “今日大伙尽兴,临走前请别忘了今日得润笔费。”“刘公子客气了,今日承蒙款待,岂有再拿刘公赀财的道理。”“要拿,该拿,这润笔费,是为了让更多广大士子得以知道学问。传承古圣之学,若是你不拿,日后他人也不拿,如何让这学问传承。”

  刘备面色严肃,指责这个士子。说他今天如果不拿润笔费,就是破坏传承圣人的学问,“吾虽不才,也有心传播圣人之学,吾之志向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祈与兄台共勉之。”

  “谨受教,险些犯错矣。”也不知道是真不愿还是假客气的士子,为刘备的志向动容,惭愧的收下了这笔钱,刘备也再次向他道谢。

  此刻,刘备的身边只剩下典韦作为刘备的护卫,不过他平常没事不会出现,免得吓人。本来应该是关、张的。需知,在安喜的时候,关、张与刘备都是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如玄德在稠人广坐,关、张侍立,终日不倦。

  现在怎么换典韦了?主要就是,关羽和张飞都觉得士人好恶心。你拿钱就拿了吧,每个人都还要客气一下,然后刘备就要发挥一下演技,把何晋盗版的,横渠先生不朽名言说一遍。看的多了,两人都腻歪了。

  何晋收拢人心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抄书。刘备提供书籍笔墨,然后让他们抄书。对现代学生来说,抄书是一种惩罚,谁也没再用这种笨方法背书了。可是对古人,对书籍匮乏的古人来说,这是一种增进学问的方式。

  没读过得书,可以藉着抄书的机会,读一遍。读过得就在温习,现代人不讲究死背书了。一个大师,当你问起他的专业,他说的头头是道。可是你要他背诵他那个专业的某本经典名著,他可能说不出来。

  现代人,读书是要融会贯通,能背一些经典语句就可以了。可是古人就要求,要背熟,熟背。所以科考才会考默写。对于刘备提供书籍、笔墨让他们抄书的方式。哪怕不拿钱都要做阿,所以很多人都趋之若骛。

  既然对他们有好处,很多士人都自觉不该拿钱了。可是何晋就是为了替刘备扬名,非要送钱不可。还拿出子贡赎人,以及子路收牛得典故,指责他们不收钱,是破坏了圣人传承。是人才肯收。

  如果一次两次就算了,结果这出戏每天都在上演,看的关、张都腻歪了,你好端端得抄了书,为什么不拿呢?

  关、张两人的想法很朴素,你劳作了。钱拿了就是了。可是这些士人不肯拿,还腻腻歪歪的,刘备这个雇主还要努力找理由,让他们收。这样的场景,一次、两次三四次,五次六次七八次,看的烦。

  有些人为了表示自己清高,还要一再推让。一再推让,有一次张飞差点没发飙,把钱从人家嘴里塞进去。不能惹事,两人只能躲了。

  拿了钱,刘备还不放人,招待抄书辛苦的士子,嗟了一顿。不过这也不是白请的,美其名为,畅谈志向,互相砥砺。

  到了这个环节,曹操就来凑热闹了。曹孟德才不会放过这样一个结交士人,又可以扬名的机会。何晋很想把这赖皮的赶走,可是刘备觉得和曹操很投缘,非常欢迎他来。

  何晋也不好太明显的跟曹操说:“请圆润的离开”

  万一以后还要在曹操手底下讨碗饭吃,就糟糕了。干脆就让这个,很会把握机会的曹孟德来吧。

  不过,就这样还是有让何晋大跌眼镜的事情。

  “吾生平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当曹孟德讲这句话,那天何晋也在场,差点一头栽到桌子上,如此公开的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妥当吗?

  只是,周围人听到都纷纷开口叫好。何晋差点怀疑,这曹孟德是主人了,周遭一些人给他面子,没反驳他。可是看着又不像,现在的曹操还是个校尉,不是魏王,谁会这样捧他阿。

  事后他偷偷问了刘备,刘备疑惑道:“孟德的意思是,他要背负天下人,一人担起天下人之责任,警惕自己别做出让天下受罪之事,有错吗?”

  是这样解释?!

  何晋瞠目结舌。不是说这人自私自利吗?三国演义里面,曹操可是被这句话黑的不清。刺杀董卓未遂,和陈宫跑到好友家里。结果误会好友家人要出卖他,杀光了好友一家子。

  后来遇上出外打酒归来的好友,愧疚得曹操干脆送他去地下和家人相聚,然后喊出了这句千古名言,让他背上了一个极大的恶名。结果,这句话刘备是这样理解的?

  恩,不光是刘备,满座的人好像都是这样理解。难道是他太奇怪了吗?不过仔细想来,好像也不是没有可能。负,如果你解释成辜负,确实他原本以为的意思。

  可是负,如果解释成背负。就是另外一个解释了,他背负天下人,不要让天下人来背负他。意思是说,担起天下人的责任,不是让天下人来担他的责任。这句话好像…挺有霸气的。

  这不会是在指责皇帝吧。说他本来该背负起天下人,现在变成天下人背负他。全天下人都在为皇帝的胡为买单?

  算了,不去争论这个。中文果然博大精深,好难理解。反正曹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经常和刘备混在一起,有事没事来刷两下声望。

  然后今天就碰上了,王越送来战书。一看到这个,来雒阳还不久的刘备,不知道这人是谁,曹操却变了颜色,面色凝重的说:“玄德,你两位义弟,恐怕有麻烦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