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爹的掌门系统 66 指点

《老爹的掌门系统》66 指点

作者:木木涛 字数:1870 书籍:老爹的掌门系统

  苍穹之上的盘点视频继续播放着:

  【将近三百斤重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掀起了这场浩劫,又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对于华夏的危害性,甚至超过了靖康之耻。】

  【对于安禄山这种千古罪人,任何所谓的正面评价以及为其翻案的。】

  【都是对在这场叛军掀起的巨大浩劫中死去的几千万华夏子民的背叛。】

  【安史之乱虽然只存在了八年,但它造成的破坏和损失是无可估量的。】

  【安史之乱是大唐的转折点,盛世大唐跌落神坛,也是大唐从一个开放帝国向一个内敛国家的转变,从此以后,盛唐气象不再,疆土日益紧缩。】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更是整个华夏的转折点。】

  【大唐的第六个,大唐的第八代皇帝李隆基执政中期,大唐国力近乎达到了顶峰。】

  【天宝十三年,大唐皇朝的户口统计约为五千二百多万。】

  【如果算上隐户,佃农,奴婢僧道等不统计人群,这个数字恐怕会再上涨。】

  【而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大唐在这场浩劫中丧生的百姓,足足有千万计。】

  【战乱平息后唐朝的人口怕是只有不到三千万!华夏儿女损失率超过了三分之二。】

  【几千万户家庭分崩离析,披麻戴孝。】

  【要知道,人口是一切财富的基础,没有人口就意味着没有足够的税收,大唐财政自然捉襟见肘!】

  【安史之乱中,房屋被毁,十不存一,战火连天,不见天日,天下动荡,万里饥荒。】

  【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如果借用曹阿瞒的话评价,那就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俗话说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乱世之中,人命卑贱。】

  【数不胜数的华夏子民,成为了战乱中无辜的受害者。】

  【安史之乱中的叛军有多残忍?】

  【作为统帅的安禄山性格残暴,动则鞭笞属下,虽重臣也不能免。】

  【安禄山的手下更甚于他。】

  【叛军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轻则大唐百姓财物洗刷一空,重则男子多为奴隶,女子多为淫辱,老弱病残,甚至幼童都不能幸免。】

  【屠城也是常有的事。】

  【安禄山的部下史思明同样残忍无比,也不知屠了多少城池。】

  【在范阳城中相攻杀,凡四五,死者数千,战斗皆在坊市闾巷间。】

  【就连大唐首善之地,京都长安也未能幸免,被叛军多次攻破,而占领长安的人不仅仅是安禄山率领的叛军,还有着来自曾经友邦吐蕃的部队。】

  【一时间,大唐境内如同人间炼狱,尸山血海,断肢成山。】

  【随着大唐内部突发的叛乱,高仙芝被迫携边军回国平叛,西域地带从此尽失,吐蕃趁机取代了唐帝国的权利真空,一度控制敦煌,威吓长安!巨唐从此陨灭,帝国终将平凡。】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朝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管控能力已经很低,在北方地区,由于藩镇林立,听从中央号令的可谓少之又少,节度使权力之大堪比一方诸侯,幸得东南地区的节度使尚听从中央,朝廷不至于饿死。】

  【唐朝就失去了对各个边境地区的控制权,各个地方的节度使因此拥兵自重,让唐朝再也没法掌控。】

  【安史之乱几乎耗尽了大唐的一切,面对强大的外敌,西边有强大的吐蕃族,东边有契丹等窥伺,唐军实力大大下降,无法同时顾及两方外敌的威胁。】

  【唐朝在这样此消彼长的消耗下,只能蜗居在一方,尽力控制局面。】

  【由于人口的巨大损失,导致税基大幅减少,朝廷入不敷出,因此朝廷为了缓解财政困难,就开始变着法的“伸手要钱”,要谁的钱?当然只有剥削普通老百姓。】

  【朝廷想尽办法从民间搜刮钱财,增加赋税,一开始第五埼整了一个榷盐法,政府垄断食盐买卖,从中牟利;而后刘晏上任,通过改革榷盐法、整顿漕运、实行常平法的方式收钱;再之后,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对于民众盘剥更甚】

  【这一系列操作,极大地加深了朝廷和普通百姓之间的矛盾,导致农民不得不站起来反抗,而这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再一次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在精神层面上,导致汉人胡化严重,在唐朝国力衰退的情况下,西域一代至河西走廊部分,都被吐蕃侵占,许多汉人因此被他们奴役,受到吐蕃文化的影响,许多新的汉族青年,都只会说胡语不会说汉语。】

  【曾有一首诗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这其实就是吐蕃人另外一种侵略汉朝的策略,在现代有另外一种说法——文化入侵。】

  【西域也从此埋下安全隐患,华夏对西域的控制可以追溯到西汉,到唐朝时控制力度尤甚,中原文明对于西域的影响也更加深刻,但是安史之乱后,西域长期脱离中原晕染,久而久之,控制不了,从而导致后世出现“边疆危机”,这正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锋。】

  【表面来看,安史之乱仅仅持续了几年,也就是一场普通的战乱,看似没什么大不了。】

  【但是,其对华夏后世的影响同样巨大,而这个影响却是负面的。】

  【后世华夏儿女的精神危机可以追溯于此,内敛、封闭、守旧、谦逊、尚文成为标配,骨子里的血性、张扬、开放、自信、包容变成难以见到的隐藏属性。】

  【虽然无法判定哪个更好,但是一个朝代想要崛起,思想若不先行,怕是也如空中楼阁一样只存在于遐想之中。】

  【安史之乱后人们变得思想禁锢,胆小怕事。】

  【为什么这么说?看下大宋就知道了。】

  【大唐重武,导致各方势力盘踞,最后四方作乱,唐朝灭亡,所以宋朝就反其道而行之,重文轻武,而这样的做法,导致宋朝军队实力极度落后,虽然钱财多,但总是守不住。】

  【安史之乱带来的危害是全方面的,是足以划入改变华夏进程的历史现象。】

  【唐玄宗李隆基,宠幸奸臣佞臣,不理朝政令国家崩乱,平叛安史之乱时又屡出蠢招,自毁后路。】

  【而李隆基的儿子李亨,昏庸无能,多次坏事,导致战乱持续下去,更留下藩镇割据的祸根,五代十国的形成也与其脱不了干系。】

  【此千古罪责,他李隆基逃不了干系。】

  ————

  “混账东西!”

  此时太极宫中的李世民,已然愤怒到了极点。

  此刻的他想杀人。

  “安禄山!史思明!”

  “这两个狗杂碎,就应该千刀万剐而死!”

  “竟然将我大唐祸害成了这样!”

  “还有,这李隆基!”

  “为何如此的废物?”

  “这样的奸臣都敢信任?”

  “朕说过多少次,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用错一人,竟将我大唐带到如此万劫不复的地步!”

  “这玩意怎么不早点死!”

  李世民气炸了。

  一旁平时温柔的长孙皇后,也难以掩饰愤怒的情绪。

  三分之二的大唐子民死于祸乱之中?

  这是多么可怕的数字啊。

  “陛下,本宫觉得就应该让这个李隆基早点死,他早点死了,或许就不会生得这些祸端。”

  ————

  大宋。

  “安史之乱啊!”

  “不仅害了大唐,还害了我大宋啊!”

  宋太祖赵匡胤有感而发。

  “节度使为霸一方,实在太过可恶啊,若非如此,朕岂会做出重文抑武的决策?”

  “也没想到这个决策,竟害得我大宋后世如此窝囊。”

  “这还真是一环扣一环啊!”

  “这个安禄山,这个废物李隆基,都该死!”

  各个平行朝代的帝王,同样沉默着。

  他们看着盘点视频,心里满不是滋味。

  在他们看来,这场浩劫,不仅是大唐的浩劫,更是整个华夏的浩劫。

  此时的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弄死安禄山,让李隆基早几十年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