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汉神医 一百零二、密室藏书

《大汉神医》一百零二、密室藏书

作者:旧月堂主 字数:2444 书籍:大汉神医

  仲夏夜,月亮像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立在天际,她透过云尘,散发出皎洁的柔光,远远望去,就像一盏大明灯,把整个长安城照耀得特别明亮。

  这时,一老一小相互搀扶着进来医馆。公孙彧正忙完写诊籍,准备关门,一看原来是司马迁和他的外孙杨恽。

  公孙彧知道司马迁的来意,忙关好门,邀他进去里屋。

  夏夜清风徐徐,驱散了白天的余热,医馆的天井更显得静谧,公孙彧正在跟司马迁说起他们依照藏经图找到密室的故事,听得司马迁猛点头称赞。

  这时易素素拿来一把竹梯过来,公孙彧熟练地打开八角井的机关,洞门打开后,将竹梯放下去,便拿起火把,领司马迁和杨恽一起进入密道,一直到密室。

  司马迁进入密室,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四周墙壁密密麻麻地堆满了简牍。公孙彧忙介绍,东南两面墙的简牍是仓公的诊籍,西北两面的是古医籍,也就是传说中的《扁鹊医经》。

  司马迁看到这一室的医经古籍,惊叹道:“要是我早点看到这些医简,必写入《太史公记》里面。”

  公孙彧知道《史记》里面有《扁鹊仓公列传》,但里面的内容老实说他还没有认真看过,当然关于扁鹊的一些奇闻他是有所耳闻的,便问道:“大人,你在《扁鹊仓公列传》里面是不是很详尽地介绍着两个人的事迹,今看到他们的遗留下来的医简,是不是跟你所记载的一样。”

  司马迁一边拿起简牍在看,一边说道:“看到这些医简,我才觉得我记载的太少了。”

  公孙彧忙端起桐油灯凑近司马迁身旁,开玩笑地说道:“大人你可以重写啊。”

  司马迁苦笑着道:“重写就不必了,现在连副本都抄好了,我看此密室甚好,事不宜迟,明晚就将副本运过来,藏于此密室吧。”

  公孙彧点点头说道:“我今晚带你进来就有此意,一来让你看看此密室可否藏书,二来就是要请教你如何修复和整理这些医简。”

  司马迁仔细地查看了四面墙壁堆放的简牍,最后指着北面墙角放置的那堆简牍说道:“这堆简牍应该是扁鹊搜集前人的,有些年代了,需要修复;最下面那几卷都已经出现残缺了,你要先修复,残断竹简先要经过缀合,就是把散碎残断的竹简按照碴口,纹路,残笔,字体,形制,上下文进行拼缀;再就遥缀,就是将那些中间缺失,但是上下部分原本属于一支简的缀在一起;若有文字缺失处只有残笔留存的话,可以利用上下文和文字比对,也可恢复的,但残留笔画越少越难复原;而那些文字完全抹灭残缺了,那是没法补的,只能留个缺以表示这里有字。”

  司马迁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公孙彧和易素素也在一旁记着。

  “对于这些绳子断了而散开的竹简,可用新的绳子,顺着竹简两边的凹槽交叉穿过。”德德

  司马迁拿着那些由于断线而散开的简牍继续教公孙彧他们怎样修复。经过司马迁的指点后,公孙彧和易素素也大体知道怎样修复了,但怎样整理归类这些医简呢?

  公孙彧看了其中的一部分简牍,里面有《六节藏象论》、《灵兰秘典论》、《五藏生成》、《五藏别论》等,还有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脉象学说的,凭着他的记忆这些都是收录在《黄帝内经.素问》里面的,而现代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是唐代王冰根据汉代版本所整理的,内容已经有欠缺,也就是说最初版本的《黄帝内经》也是佚传。

  带着这些疑问,心想中国几千年来数一数二的大才子司马迁就在眼前,不如请教于他,便问道:“大人,这些医简外面都传是《扁鹊医经》,你看过觉得是不是这部医经,我之前有问过你有没有看过一部名叫《黄帝内经》的医经,你说没有听过这部医经,但我略为看了一下,里面有很多篇都是收录在这部医经里面。”

  司马迁一直都在认真的看这些医经,这时听到公孙彧又提起《黄帝内经》这部医经,忙说道:“所谓《扁鹊医经》都是由于后人没有看过,心里就以为有这部医经,刚刚我大略看了一下,这些医简有些是收录在《素问》里面,有些是收录在《针经》里面,我在《扁鹊仓公列传》有提过,这俩本医经我以为失传了,原来是在这里;还有一些是扁鹊的《敝昔医论》、《脉死侯》、《六十病方》、《上下经》和《睽度》等,还有一些我都没有听说过的;我建议你可将这些医简整理合成为一部阐发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综合性的医经,一般都称为《内经》。”

  公孙彧觉得司马迁的建议非常好,但名字只叫《内经》好像是单调点,最起码没有霸气,于是说道:“那就整理成为一部《内经》,起什么名好?”

  司马迁淡淡一笑,说道:“你不是一直在说有一部《黄帝内经》吗,那就起名叫《黄帝内经》吧,正如《淮南子·修务训》里面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此医经成名之早。”

  “《黄帝内经》,好听的名字。”

  一旁的易素素和杨恽都拍手称好,公孙彧当然知道往后是有一部名叫《黄帝内经》的医经,但究竟是不是这一部?听说《黄帝内经》正本后来被王莽烧掉了,现代社会上流传的《黄帝内经》乃是当时流落在民间的那部分由唐朝王冰整理而成。如果是这样,那到时在整理时就有必要再整理多一套,便说道:“如若有时间,也要学司马大人那样,再重抄一副本,到时一部被毁,另一部仍在。”

  司马迁也点头表示赞同:“这个提议好,这些医简都是至宝,要好好利用;去年发生的巫蛊一案,不是最终也是查不出来,子虚乌有吗,如若是治病水平比较好,皇上也不会被诊为有人在诅咒他的这种荒唐说法,更不会出现连在宫里面都要埋蛊来驱鬼治病;说到底就是现在治病的水平不高,各家各派都将自己的医术束之高阁不肯外传,因此你若是整理完后,就不要一直都藏匿在此密室,应当找些有德有能的人才传承下去,这才是你要做的任务。”

  公孙彧听完司马迁的这一席话,确是感到心潮汹涌,也感觉到自身的重担,想不到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的中医的传承工作也落在我的肩膀上,当然此时还不是叫中医,只能是叫方术,而汉医的说法则还要再迟一些。

  司马迁也初略看了那两堆《仓公诊籍》,有点爱不释手,边看边点头:“我在《太史公记》中有写道关于仓公的诊籍二十五例,是我父亲的好友高林借给他看,父亲抄下来的,高林的父亲高期就是仓公的弟子,仓公曾送给他一些诊籍,他们家也算是思想比较开化,肯借与别人看,也乐意传给别人,这也是为何要建议你找传承人时一定要谨慎,要有德有能才行,如若传到那些小人手里,他们又将其束之高阁,那样又是传不下去。”

  “大人你说得有道理,就像之前的太医令王硕和他儿子王卯,就是这种小人,还一直想用不择手段来得到这些医经和诊籍,好在老天有眼,没有让他们的奸计得逞。”

  一听是王硕和王卯俩父子,司马迁也直摇头:“我曾找王硕,想从他那借仓公诊籍一看,也可充实我的《太史公记》,谁知他却编个谎话拒绝,说什么家里早就佚失了,一看就知道小人一个,听说王卯因骗皇上说是被巫蛊诅咒也跟苏文一并被烧死了。”

  司马迁一直呆在密室里看这些简牍都不想出来,无奈天快亮了,他才依依不舍地走了出来。第二天傍晚,一驾马车停在医馆门口,公孙彧知道是司马迁把他那部《太史公记》的副本拿过来了,于是他们又忙了一个晚上才把这部巨著搬进了密室里。

  就这样,《史记》的副本就藏于博济医馆的密室里,这才使得这部千古巨著得以保存下来,看来公孙彧还是有功劳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