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横推十万界 776、截取部分影像

《横推十万界》776、截取部分影像

作者:程嗒嗒法法 字数:3535 书籍:横推十万界

  【传说,李白揽月而死,其实李白应该是病死的,前者只不过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罢了。李白晚年缠绵病榻的时候,把自己的诗文草稿交给自己投靠的族叔李阳冰,请他为诗集作序。

  众所周知,诗人的诗大多散佚,可李白好像更惨。

  李阳冰:"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自从安禄山造反之后,李白就到处逃亡。

  划重点,如果李阳冰说的是真的,那么李白的诗十丧其九。】

  现代观众:“!!!”

  弹幕:(我靠!!!!真的假的!李白也太惨了吧!)

  (难以想象那是一笔多么巨大的文化宝藏。【痴呆】)

  (举手提问,如果我穿越到唐朝,把李白的诗文全部带回来,能收到多少钱的奖励?)

  (小了,格局小了。参考之前捐文物的新闻,直接记一等功!)

  (啊,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很爽吗?这简直是学子福音啊……)

  年轻的杜甫有些惊讶:“我记得太白兄对自己的文稿向来妥善保存,结果居然遗失了这么多?这怎么可能?”

  李白若有所思:“毕竟晚年颠沛流离,怎么能保存那些文稿?”

  杜甫有些恍然,也是啊,战乱时期连命都没有办法保证,哪还有精力去照顾那些诗文?

  他眯着眼睛看着天幕中飞速划过的弹幕。

  只有视力好的人才能看清弹幕,很多视力差的人根本看不清楚。杜甫现在年轻,也不是近视眼,看得很清楚。

  杜甫哭笑不得:“太白兄,你接下来准备出自己的诗集吗?有人希望你尽力保留你的文稿,有人不希望。”

  他们都知道,那些不希望李白出书的人是促狭鬼。

  李白含笑说道:“虽然都是些胡言乱语,但还是有人喜欢的,所以还是得出,不然不就辜负了他们的厚爱吗?”

  千年之后,课本见。

  杜甫准备资助李白出诗集,这年头印书很费钱。可是压根不用他出钱。

  一些商人早就闻到了金钱的甜美气息,到处寻找李白,想给他出诗集。如今李白风头最盛,要是能出一本《李太白全集》,那得多赚啊

  ?

  受到同样待遇的还有杜甫,两个人的门槛都被踏烂了。

  那些李白随手一丢的墨宝,都被人喜滋滋地当成绝世珍宝收藏起来,当作传家宝。

  这就导致,李白诗文遗失得很少,因为精品太多,所以选入课本的非常多。

  后世学子叫苦连天,要背的诗文直接翻倍了。

  【据说李白的诗十丧九,那么他凭借着流传下来的诗,在如今的华夏占据什么地位?】

  紧接着,天幕放了一段央视的视频,有人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如果没有李白》。

  大意是:【如果没有李白,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全唐诗》会变薄一点,但程度相当有限,如果没有李白,几乎所有唐代大诗人的地位都会提升一档……】

  【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的生活应该会失去不少鼓励。犯了难,说不了长风破浪会有时,想辞职,说不了我辈岂是蓬蒿人……】

  【我们不再知道黄河之水哪里来,庐山瀑布有多高……】

  【幸甚至哉,我们的心中有一个李白,你是谪仙人,你是明月魂。】

  这个朗诵节目,把李白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性诠释得淋漓尽致,几乎没有人看到之后不动容。

  视频在这一刻来到了高-潮。

  弹幕直接炸开了锅,无数人疯狂敲键盘。

  (啊啊啊啊啊啊,吹爆我家白哥!)

  (谪仙下凡造福世人,辛苦了。)

  (余光中老师说得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大刘写得才好,李白把太阳系粉碎后造了一篇诗云。)

  (看李白的诗真的有一种,我要是能这么写,即使现在死了也值得的感觉。他真的,我哭死。)

  古青青的视频热度还算可以,在这段时间,弹幕超级多。这些蝇头小字几乎将天幕遮得密密麻麻,一时间人们只能看到这铺天盖地的弹幕,都看不见背后的演讲节目了。

  很多人惊叹,李白的地位太高!

  可是韩愈并不觉得稀奇,闭上眼睛,自言自语:"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一代文圣,李翰林当得起。”

  他深深为李白在未来呼风唤雨而

  感到高兴,像是想到什么,有些嘲讽意味地笑了笑:"李翰林活着的时候被人轻慢,死后人人都来攀。那些人若是还活着,不知道有多后悔。"

  唐玄宗李隆基就是曾经轻慢李白的一员,地位在这些人中最高。

  直到看完这段视频,李隆基这才深刻意识自己赶走的人在未来的影响力。

  人的名,树的影。

  他心里震惊,迷茫,羡慕,甚至还有一丝丝嫉妒。那些未来人提及自己没有好话,提起李白就全是溢美之辞,凭什么李白的风头居然压过自己?

  他才是大唐之主,天潢贵胄!

  他们俩还都姓李,李白好像也有皇室血脉,凭什么自己就不如他?

  李隆基选择性地忽略了他未来的昏庸事件。

  高力士见他这副模样,隐隐约约猜到他的想法:"陛下,李太白本来风头就很盟,天幕出现之后想必会更加出名,不如把那李太白召回来。”

  唐玄宗李隆基却放不下身段,他刚刚才把李白赶走了,天幕一出,他就屁颠屁颠让李白回来,天子威严何在?

  而且他有更深的考量。李白想当宰辅,如果把他叫来朝廷又没让他当,想必他又会写很多诗攻击自己。

  总而言之,李白是个烫手山芋,他不想沾,只想敬而远之。

  他含含糊糊:"此事日后再议。"

  高力士闻言松了口气,他跟李白有嫌弃,可不想让李白回来:"陛下没有征召杜甫,此时又没有征召李白。想必朝堂和乡野之间会有所微词。"

  之前,唐玄宗李隆基并不喜欢杜甫那些讽刺朝廷的事,所以没有立刻征召杜甫。

  唐玄宗李隆基:"管那些做甚,让他们说去罢!朕堂堂天子还能受他们的威胁?"

  太子李亨随侍左右,心中无语,越发意识到父皇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善于纳谏,英明神武的帝王了。

  如今他夜郎自大,自欺欺人,心胸狭小,还特别好面子。

  太子李亨如果是现代人,想必都会怀疑一下父亲是否有老年痴呆的前兆。

  他暗暗下决定,等到他继位,一定会重用李白和杜甫。

  如果是曾经的李白,可能很在

  意唐玄宗的心意。他入宫之后被皇上冷遇,还写了闺怨诗。

  可现在他真的没那么在意唐玄宗了。

  因为唐玄宗晚年昏庸,天-怒人怨,居然导致安史之乱爆发,人们嘴上不敢说什么,心里都是有怨气的。

  李白对于唐玄宗的明君滤镜有点碎了。

  而且他在乎唐玄宗的看法,是因为他想封侯拜相,大唐男子最好的出路就是当官。

  他在未来获得了千万倍的尊重和爱戴,心中的郁气一扫而空,吐-出浊气。

  未来的伯乐很多,他这只大鹏终究扶摇而上九万里!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这种情况也不复存在。

  他暗下决心,目前大唐还有安禄山的隐患,他要借着天降的气运匡扶天下。等到大唐江山社稷稳定下来,他便学张良倘徉于山水之间吧。

  但是这一次,他不再是心灰意冷地放逐自己,而是主动用脚步丈量大唐的美好河山。

  古青青:【李白的事情讲完了,视频也到尾声,这个系列的视频总共盘点了十位诗人。】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要盘点诗人?】

  【相传在远古时期,仓颉创造文字。在文字诞生的那一刻,天地都寂静了,日月不再轮转,鬼神为之哭泣。

  自从仓颉造字,华夏大地上就出现了一条文脉。建筑会消亡,制度会腐朽,可文脉奔腾不息。

  汉字一笔一画,以象为行;一撇一捺,以德为骨。是文字赋予了我们开天辟地、薪火相传的力量。

  我们现在好奇的东西,几乎都可以在文字里找到答案。

  而唐诗和宋词就是文脉上最灿烂的繁星。

  诗人反复推敲,呕心沥血,写下诗篇。

  虽然现在的高考作文加了一句“诗歌除外”,但用心血写下来的诗篇,自然不能被遗忘,理应被传承。

  这就是主播做视频的原因。

  祝华夏文脉永不干涸,祝诗歌之魂永不熄灭!】*

  韩愈,孟郊,贾岛,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等著名文人心中激动。

  虽然他们之中很多人没有被天幕提到,但是都被这一席话感染到了。

  他们寒窗苦读多年

  ,呕心沥血、字斟句酌地写文章,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让自己脱颖而出,并且留遗泽于后人吗?

  古青青定了他们的作用,听起来真是顺耳极了。

  年轻的杜甫垂眸笑了,诗是吾家诗,他杜甫一定要比肩未来的自己,为华夏文脉添上浓墨重彩的笔。

  词人柳永闻言哈哈大笑,叫来笔墨,激扬文字,和歌女高歌,随后昏沉沉睡去。

  欧阳修心潮澎湃:“说得好啊,诗以明志,而文以载道。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愿华夏文脉,生生不息,后世子孙,文风昌盛!"

  紧接着,视频结束了,天音消散,那洁荡的天幕消失不见,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

  可脖子都仰酸的人们知道,天幕曾经惊天动地地来过。

  在天幕的影响下,无数人的命运出现了转变,偏离了历史的轨道。其中,诗人的命运改变最大。

  王勃终于看清了自己情商不够,索性放弃当官,如今游历大好河山,锦绣文章跟不要钱一样地往外冒。父母如今都身体康健,日子和和美美。

  李贺知道自己表弟把自己的诗集毁了之后,很生气,跟他们一家断了交,如今在家疗养身体,也编自己的诗集。

  李清照走出闺阁,正和有识之士筹谋抗金大事。

  辛弃疾官拜将军,摩拳擦掌,准备学霍去病一样北上收复大好河山。

  李商隐在朝廷中讨了个清闲的校书官职,和妻子感情和睦,应该不会失落地写下"何当共剪西窗烛”。

  比起李白和杜甫,有七窍玲珑心的王维做事更加妥帖,得唐玄宗李隆基看重,官位节节擎高。王维一边当官,一边攒修别墅的钱。

  苏轼被调回京城,名气大,威望盛,再也没有人能对他发动乌台诗技能了。

  李杜二人则去投奔了他们仰慕的哥舒翰。哥舒翰喜出望外,欣然接受。

  俗话说文章憎命达,诗人的命运往往比普通人还要坎坷一点,他们那些锦绣文章往往是蘸着鲜血写出来的,也是燃烧生命的文学光环。

  如今天幕来了,他们的命运出现了巨大的转折。

  所以他们都感激古青青以及天幕背后的神仙。

  各个世界的人们也习惯了五天看一

  次视频,因为在娱乐匮乏的年代,天幕能秒杀各种话本戏曲,成为最有趣的乐子。

  可很快有人注意到,这一次天幕并没有出现【下一段视频将在五天后播放】。

  明明之前每一次视频结束后都会出现这个预告。

  很多人泛起了嘀咕,难道天幕要消失了?以后不盘点了?

  消息甚嚣尘上,很多人都信了。许多没有被盘点的知名文人心里都有些遗憾,看来自己没有这个福气了。

  在其中,以乾隆最为惆怅。

  “朕一直以为唐宋诗人盘点完之后,肯定会有清朝诗人。正一直等着呢!怎么就不盘点了!”

  和珅心中松了一口气,面上却唉声叹气,安慰道:“大清黎民百姓不能看到圣上的文章,真是一-大憾事。”

  嘴上这么说,但他心里高兴坏了,还好天幕没有盘点乾隆的诗文,也没有把乾隆的诗文广而告之,不然他们的谎言不就要被戳破了吗?

  乾隆爷不就要知道自己写的诗很烂了吗?

  天幕就应该再也不盘点了!

  在这场乾隆爷的新衣游戏里面,这些阿谀奉承之辈可不想有一个小孩子跳出来说皇帝没穿衣服。

  乾隆也非常失望,御膳都用得少了,盖章也没有往常盖得勤快,晚上睡觉都睡得不怎么香,显然对不能上榜感到非常遗憾。

  他在心中祈祷,神仙请不要消失,留在大清朝吧,请盘点一下朕的诗文,再盘点一下朕的文治武功,朕以后一定会建庙祭祀您。

  好像有神仙听到了他的祈祷。第二天,也就是天幕消散的十天后,久违的天幕回来了。

  之所以隔这么久,那是因为古青青剪视频需要时间。而且这一次的主角有些特殊,要找的素材比较多,所以用时更长。

  那耳熟的女子声音传至耳边。

  古青青欢快地说:【Hello,大家好啊,我又回来了。上一期《盘点唐宋十-大诗人》反响还行,所以又接着做了一期。

  这一期应该比上一期要热血一点,应该比《博人传》要燃。

  新的视频是————《盘点十-大帝王诗人》。

  在这期视频里,我们盘点一下那些会写诗的帝王。古话说,托诗以言志,现在又有人说,作家写下来的每一个字都是

  心灵世界的投射。

  我们就通过这些帝王的诗,看看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乾隆:“!!”

  他懂了,这下肯定有他了。

  神仙,朕绝不食言,这就建庙祭祀您。

  天幕此话一出,无数帝王眼睛亮了。他们文采比不上专业诗人,毕竟并不专研艺术,除了某位“宋画宗”。

  他们一直感觉自己不能上榜,结果居然有机会上。

  秦始皇想到自己那首关于洛水的诗,感觉自己写得尚可,也不知道能不能上个榜?

  他倒是不在乎虚名,只是想通过这个契机看到后世更多关于秦朝的信息。

  曹操心中特别失望:“唉,这次盘点的是身为帝王的诗人,跟老夫无关了。什么时候能盘点一下文武百官的诗?

  老夫应该是文官里最能打的,武官里最会写诗的了。"

  现在的他,还不知道自己死后子孙给他封了皇帝。

  李世民意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那些大臣都说这一句写得特别好,足够流传百年。不知道自己凭借这一句能不能上榜?

  武则天也写过不少诗,此时跃跃欲试。可是期待地跟别人不一样。比起诗文上榜,她更在乎帝王这个称呼。

  因为总有些跳梁小丑说她得国不正,只是以儿媳代掌李唐,将来要还回去。

  武则天为了避免重蹈吕后死后被除族的覆辙,于是摸着吕后过河,杀的那叫一个人头滚滚

  如果天幕都承认她是帝王,她的底气就更足了几分。

  不知道武周能绵延几世?

  武则天心中不确定,应该不至于像短命王朝秦朝隋朝,那样二世而亡吧?

  李煜心情惆怅,他知道自己写词写得好,即使这个盘点的范围是全体诗人,他应该也能被提名。所以这帝王诗人榜单他应该能上。

  可是——

  他环顾四周,用度朴素,哪里还是曾经的皇宫?他如今已经成为了大宋的阶下囚,生死系于赵匡胤一念间。

  赵匡削得国不正,急需打造仁德的形象,对待这些亡国之君还算不错,但他还是没有安全感。

  李煜品着浊酒,心情欠佳。假如他

  能上榜,如此出风头是好事吗?

  【前排提示,帝王写诗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帝王写诗写得不行,只是因为值得盘点,所以加在里面了。

  这次排行基本按写作时间顺序,从后往前排。】

  【第一,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天幕此话一出,秦汉唐宋等等无数朝代的人都愣了。

  他们没听错吧?爱新觉罗明显不是汉族人的姓氏,未来居然出了大一统的异族皇帝!

  朱元璋原本就不白的脸,此刻更加黑了,这个消息无异于晴天露露。

  “爱新觉罗,好一个爱新觉罗。咱之前听这人说过朝代歌,明朝之后是清朝,咱一直以为是汉人,没想到这清朝皇帝居然是外族人啊!”

  元朝的时候,中原大地汉人苦不堪言,“白骨露于野,干里无鸡鸣”。

  他曾经叫朱重八,后来改名成朱元璋,也就是诛元之璋。无数将士用鲜血将蒙古赶出中原,结果又被外族人……

  文武百官都炸了,吵吵嚷嚷,想知道这爱新觉罗到底是哪个外族。结果大家都不知道。

  因为是努尔哈赤用了这个称呼,在明朝末年,这个称呼才正式登上舞台。

  唐太宗李世民面色也不好。

  大唐兼容并包。昆仑奴,菩萨蛮,新罗婢很有异域风情,都很受贵族们欢迎,有些昆仑奴还是黑人。

  很多外国人来到大唐学技术,官方基本上都是热烈欢迎。

  毕竟他们是天朝上国,理应做出老大哥的风范。

  五胡乱华那都是很久远的事情了,久到人们不怎么记得这段阴影了。

  唐太宗李世民暗道:“又是靖康耻,又是清朝,竟至如斯……”

  异族人如果和平相处,融入中原也好,可事实证明,每一块地都是用刀刃拼出来的,从没有和平可言。

  长孙皇后劝说道:“陛下,太医说了你要注意身体,不要动怒,恐伤寿元。你又不是未来的人,力有不逮,鞭长莫及。不要过多烦恼。”

  “唉,你说的是。”

  唐太宗李世民不想让对方担心,于是拾头望向天幕,想要看看这位异族皇帝的诗文。

  他转移话题:“好的语言越写越多,到了清朝,诗文肯

  定越写越好。而且这个皇帝能被放在第一个讲,说明他的文采不差。朕要以未来为镜,向他学习啊。”

  不只是李世民,很多皇帝都对这位异族同行产生了好奇。

  他们都吩咐自己的左右,要好好誉抄这位诗人的大作,方便以后观察学习。

  毕竟乾隆是皇帝,视野更加广阔,写的诗很具有参考意义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