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活在南宋 第三七六章新来的

《活在南宋》第三七六章新来的

作者:偷糖吃的黑蚂蚁 字数:2830 书籍:活在南宋

  一场大雾,让官员们津津乐道的“路不拾遗”,彻底变成了笑话。

  老好人一般的吕知州也破天荒的发了火,把几个负责城池治安的官员,狠打了一通板子这才解气。

  一把手解气了二把手不干了。

  屁股肿得老高的官员还没等窃喜完毕,革职查办的文书就已经送去了利州西路衙司主官办公桌面上。

  罢免了几个官员,苏胖子还不解气,毕竟自家第某房小妾差点被人骗去青楼重操旧业,这种奇耻大辱作为一个极重视脸面的人,就是一生的羞辱。

  长官不痛快,下面办差的官员就没法痛快,为了给他泄气,这城池里,凡是吃官家饭的人,统统上街去稽凶查恶,一时间,一场扫黑除恶的大风暴就在城里浩浩荡荡的刮了三天。

  地痞流氓通缉犯,偷鸡遛狗二混子只要是不务正业的统统抓进了衙门,该坐牢的坐牢,该杀头的杀头,菜市口每天都有一两颗脑袋被刽子手,砍萝卜一般剁了下来。

  一时间全城百姓拍手叫好,那些凶恶之徒更是缩在家里瑟瑟发抖。

  狗儿也抖,不过他是激动的抖,因为自己误打误撞抓住的花拐子,居然就是拐骗苏通判第某房小妾的参与人之一。

  一向对自己人大方的苏通判,自然不会少了狗儿的打赏,当听说狗儿正在找房子租赁时,大手一挥,一幢二进院的小院就送给了狗儿,嗯,暂住。

  不管怎么说,能剩一笔是一笔的狗儿,很开心的拿着钥匙,带着王厚和花十四以及庞大郎他们几个搬去了小院。

  说是小宅子那是依苏通判的眼光定位的,在狗儿眼中,这处宅子,从地段到房屋布局、装饰、用料等诸多方面都属于上等用品。

  别的不说,光是小院里有一座一亩地大小的花园,就让狗儿满意的不行。

  虽然这房子不是自己的,但通判说了,只要自己乐意可以住一辈子,还不收一文钱,并且里面的各种东西随意使用,但是用完了再补可就得自掏腰包了。

  这相当于什么?相当于这房子就是白给自己的,狗儿可打听过了,这套小院按照如今的行情没有三千两银子是拿不下来的。

  三千两啊,嘿嘿嘿。

  砰砰砰。

  “那个嘿嘿傻笑的小子,给我过来。”

  正在摇头晃脑领着众学子念书的先生,也不晓得眼睛是多亮,狗儿才偷笑了一声,就被他看到了眼里。

  “我?”

  狗儿感觉他是吓唬自己,就伸手指着自己想确认一下。

  “废话,这屋里就你站着,不是你是谁。”

  先生最不喜欢的就是装傻充愣的人,所以黑着脸拿着戒尺指点着狗儿道:“别人都在张嘴读书,就你露着白牙在那儿笑啊笑,读书还敢分心,真是不诚也,还不过来受罚。”

  瞧人家说的有模有样,看来确实不能蒙混过去了,只好乖乖的走过去,伸出右手递给他道:“打吧!”

  先生冷哼一声道:“右手还要写字,你换左手来。”

  狗儿道:“无妨,我左手也能写!”

  这话一出口,先生立马气的眼睛都圆了,指着狗儿恶狠狠道:“好好好,你这顽童,不知一点悔改心,我的课你不听也罢,今天也不用打你了,你出去吧!”

  狗儿撇撇嘴,一上午翻来覆去的就念那么一页上的十几句话,早听的腻歪了,虽然你是先生,俺狗爷也不伺候。

  当下就对着先生拱拱手道:“那先生,学生就先回去了,下节课再来聆听先生的教诲!”

  “哼!”

  先生冷哼一声也不搭理狗儿。

  见这样子,狗儿就只好翻身回到自己矮桌前,收拾了里面的书本笔墨纸砚,仔细装进小竹篮里,就在一众同窗敬佩和羡慕的目光中,慢悠悠的走了出去。

  出了门,狗儿还很有礼貌的把门给关了起来,然后就听着屋里响起一道暴怒声。

  “如此闷热的天气,给我打开!”

  狗儿嘿嘿一笑,装作没听到的样子急急的跑了去。

  这座书院,整体是坐北朝南,前后分为四大区域,最后面的是住宿用的卧房,紧接着前方就是吃饭用的厨房,再前边是教学用的学舍,再然后是一片活动用的空地。

  学舍分主学舍和小书房。

  主学舍就像是一座大跨院一般,东南西北紧紧挨着十几间屋子,辉煌时这里面都住满了人。

  主学舍后面是一些小值厅一般的小书房,这种只有独立一间屋子的瓦房,以前是那些待考学子学习的地方,后来人少了,也没有那么多应举学子,金老夫子就把它们分给了来教书的先生,当做休息室或者办公房。

  狗儿主动被赶了出来,这外面大太阳晒的人头皮发麻,一时间也不知道去哪里玩,呆在这里至少还有片阴凉地,狗儿就抄着手在院里晃悠。

  时不时的还能听到附近几间学舍里学生读书的声音,和先生训斥学子的声音。

  虽然来求学的人少,但是按照学习进度,这书院里又分成了,甲乙丙丁等四个屋。

  分别由不同的老师讲授课业,像是狗儿这种刚刚过了识字环节的,自然被安排进了丙字屋,学习更进一步的知识。

  十年寒窗苦读,换的金榜题名可不是玩笑话,就好似后世从幼儿班到小学中学高中,至大学一般,在古代,读书考科举的人家,也是从娃娃抓起。

  比如说如今归属金国的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的辛家,五岁的辛弃疾,对自己天天要学习的事儿就有些不满。

  自己出生的那年,正好赶上岳大帅的去世,痛哭流涕的祖父,在喝的酩酊大醉之后,就效仿大汉名将“勒石燕然,驱除鞑虏”的霍去病,给自己取名“弃疾”。

  寄予厚望的小弃疾,自从开始下地走路,能张口发言后,就开始背诵儿歌,学习《千字文》《百家姓》并练习大字。

  据前来授课的先生说,等发蒙认完字后,就开始正真的读书生涯。

  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每天起早贪黑的温习功课,等先生来了,还的背诵串讲给他听,若是过关,就开新课,旧书温完,上新书。

  到十岁前至少要把这四本书记得滚瓜烂熟,然后再开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这几本书学完又是五年,这期间还要学对对子、缀句,进而学诗赋,像背韵部、历代名诗名词,还要写试帖诗。

  然后跟随专业先生,记本朝的讳字。

  像皇上的名字和同韵部的字,若考试时不留心写了,就会被斥退,还有,得知道一些特定的格式、律文怎么写。

  例如,提到皇帝、历代先贤圣人,分别要知道抬几格。

  期间还要练习书法。

  书法一道最为重要,你若是笔体不好,在第一关解举试时,就会被刷下来,后面的几关直接没机会参加。

  一天下来更本没时间到外面疯跑着玩。

  有些人翻看古书典籍,说古代读书人,整日里游山玩水的到处交朋友,哪怕读书也是红袖添香,这种情况,会有,但至少在十六岁之前没有,因为十六岁之前是打基础的年纪。

  等基础都会了,就得尝试着参加县里举办的“童子试”,童子试名字叫童子,但并不是只能懵懂小童参加的,它特指刚刚进学的学子参加的一种考试,类似于县里举办的资格考试,有时候一年一次,有时候两年一次,考中了,就能特拔去官府治下的官学里念书。

  像《荀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和《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书本资料典籍,都可以在官学书库里找到,除了这些资源,还有教书的学究,也是参加过科举大比的官员,经验也更加丰富,并且还有官府下拨的“助学银”,若是每次考试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光一年的资助银子,就有数十贯钱,所以古话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因为有这些资源,就意味着进了县学,过县、州举行的解举试就成功了一大半。

  但是县学的名额有限,应募的举子众多,大多数人还是在私学里读书,就比如狗儿,哪怕是苏通判的门人,还不是在私人书院里读书。

  狗儿抄着手在廊道里遛达着玩,忽然听到某一间屋子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仔细一听,似乎是《论语》,这本书自己还没学过,眼珠子一转,嘿嘿一笑,就偷偷溜到门口。

  后世的教室有前后门之分,在这个时代却只有一个,而且为了散热,屋门也是敞开的,狗儿待在门口偷听,自然就被授课的先生给发现了。

  “门外的学子,你为何在门外偷听,而不进来?”

  狗儿正撅着屁股听呢,突然听到这么一句话,当场一愣。

  官办的书院,或者大一些的学子们都有统一的衣裳,以前鹿苑书院也有,后来没落了对这一条就不怎么要求了,但为了区别自家书院的学生,学子们都戴着书院统一发放的头巾。

  狗儿自然也戴着,所以屋子里先生才称呼狗儿为学子。

  见屋里先生问自己话,狗儿可不能扭头就跑,只好规规矩矩的走到门口,施了一礼。

  屋里七八个学子齐刷刷的望了过来,狗儿心想,若是告诉他,自己是被自家屋里的先生赶出来,没事干就过来偷听,必然会被他们嗤笑,所以就开口道:“回先生,俺不小心迟到了,不敢进来就,就……”

  “过来受罚,下一次早些来!”

  “是先生!”

  狗儿弯腰拱拱手,嘿嘿偷笑的走进屋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