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点银烛 七十五 事奉上朝

《点银烛》七十五 事奉上朝

作者:樊钰生 字数:2818 书籍:点银烛

  卯正四刻,天边鱼肚白未起。

  而两仪殿,早已灯火通明。

  崔常侍高呼一声——临朝!

  两仪殿六扇大门齐开,百官依次进入。

  我立在皇上的仪仗队中,再次正了正官帽,捋了捋官服。

  得令始入。

  列队最前的八个宫女手提八宝香炉,启步开路。

  随之是头戴冕旒,身着龙袍的皇上。

  其后是手撑龙袍拖尾的两位常侍。

  再后本应是女尚书,既此位空缺,此刻便是副职小书女,我了。

  仪仗的最后是六位宫女,手持六把孔雀翎五明扇。

  面前的宝座台恢宏庄严,持香炉者于台下环侍左右,帝登台入坐,只见那龙椅上紫铜和黄金精雕的十三条龙,上下飞舞。

  崔常侍立于帝右,我立于其右后方。

  另两位常侍,一左一右侍立于宝座台两侧。

  待皇上坐定,那六把五明扇才从龙椅正前方扬起,宫女们执扇于宝座台后。

  百官始见龙颜。

  我端端正正站在这至高之处,克己慎行。

  眼前的百官,左文右武。

  也是第一次在朝堂上见到左相。身为侍中令,他位列左一。其次为尚书令与中书侍郎。

  位列右一的武官,为三公之一的太尉。

  皇上临朝再度嘉奖着这位新任的太尉。

  他原是三品安西将军,就在二十天前,他刚刚彻底击退犯我南周朝的大荔国,一并扫清了西北边境的散勇倭寇。

  如今召回京内,委任一品武职,配金印紫绶,赐豪宅大院。

  皇上称将军已五十有三,不忍再置将军于西北穷荒绝徼之地。且安北,安南,安西,三处都护府之政又初设,更是需要将军此时回京,掌管全国军事。且论功论德,唯有将军堪担此大任。

  我默默听着,听着清楚,也觉看的不迷糊。以往历史课上便讲过,许多个朝代,太尉一职位高而权虚。

  平日无战事,这一品大员无非是皇帝身边的军事参谋,军事顾问罢了。

  若有战事,一旦要用兵,皇帝掌握一半虎符,在外将军掌握另外一半虎符,两块虎符只有合一,军队才可调动。

  许多时候,此官衔不过是个加号,在原本职位上加的一种荣誉而已。

  还好当前国内部分州县还保留着“府兵制”,仍留着六所折冲府。这样算下来,倒还是有些差使可以做的。

  我抿了抿嘴,未敢发笑。

  竖耳听着百样政事,北部灾民业已安置妥帖,那趁机作乱的女匪首逃到了极北的云中城,等等。一通议论启奏至辰时五刻方止。

  纹丝未动的站了一个时辰有余,朝会方散。

  便也是极能考验身体耐力的时候了。

  退出两仪殿的时候,听见崔常侍和皇上在前头的小声谈话。

  崔常侍将自己的腰背压的很低,如同搭在自己手臂上的拂尘一般柔软顺从:“圣人,那水猴子您宽纵了这么些年,如今再度伤人,您看?”

  我手心一紧,抓了把袍服。

  皇上搓着自己的手指,话有不满的说道:“又当如何?保那萧废妃的人犹在,屠了她的猴儿,再大闹一场,说些疯言疯语。朕的颜面可还能存?”

  崔常侍急切道:“这太后娘娘身在宫外,哪里还能管得这许多。不妨……”

  这老家伙双眼一动,斜目看过来:“你们都散了吧。”

  我不得不退下,这老家伙对皇上出些什么馊主意,便不得而知了。

  我三步并做两步回来房中,更了衣手书一封,交由我和念奕安的小信差。此种情况下,莫说水猴的命悬了,只怕萧娘娘也有危险。

  我首先想到的便是托念奕安去京郊的平云庵,知会一声太后娘娘。

  若说为什么非要保护萧娘娘。

  我想,在我的意识里,和萧娘娘一起生活的那段时间,可谓是我生命的净土。

  旧年九月,暴室桃源,无罣无碍。

  果不其然,就在隔日一早,太后娘娘乘着一辆朴素的马车,回了宫。

  这速度之快,出我意料。

  宫里闻讯炸开了锅!

  整个后宫所有妃嫔和女官第一时间前往玄武门迎接太后娘娘。我在队列里瞧着,只见老太后年逾花甲,一头鹤发藏在僧帽里,并未剃度。一身的灰色海清素淡之极。

  只见她手拿菩提子佛珠,被皇上亲手搀扶着下了车乘。精神尤好,腰杆挺拔,未有老态龙钟之像。

  皇上扮演起乖顺:“母亲怎么不通知孩儿一声,孩儿理应亲自去接母亲还宫。”

  太后神色淡淡:“何须那些虚礼,近来思绪不宁,得佛菩萨指引,老身便打算回来住上一些时日。”

  淑妃与德妃马上涌了过去,行过大礼后一左一右馋着太后好生亲热。周贵妃和乌昭容则姿态寻常,默默跟在后头,一并围了太后移步嘉寿殿。

  太后离宫五年,嘉寿殿原样保持了五年。这突然回宫,宫闱局便也立即调了曾经在嘉寿殿伺候的宫人回去,虽不能全部,也是有一算一,好供太后驱使方便。

  次日得知,太后派人为几位太妃,包括萧娘娘在内,送了不少穿戴过去。到底算是向皇上宣告了态度。

  我听后心中乐悠悠。不由得口中哼着小曲儿~,前去书房上值。

  到了御书房,却见到北境王妃和恺恺县主来了。

  我默默来到书桌旁边,一边整理文书,一边听她们的谈话。

  原本,我从不爱去听别人在旁边说些什么,如今却也是环境改变作风……

  淑妃娘娘关怀的为恺恺剥着干果:“听闻这丫头最喜食这些果仁,来,淑娘娘替你去壳。”

  一边哄着县主,一边与王妃闲聊些家长里短。半天竟也未听出来个子丑寅卯。

  又聊到恺恺的婚事。

  王妃一副女大不中留的口气说道:“再过几日,便十六了。妾和王爷通过气儿,也该提上日程了。”

  皇上有意无意的往我这瞄了一下,眼神狡黠,对王妃说道:“据悉兰羌王念家的第三子尚未婚配。这家世地位,人品样貌,想是堪与恺恺相衬。”

  啊这……

  我心中立时疙疙瘩瘩,郁结了起来。

  恺恺接过话说:“我记得那位哥哥,三年前咱们一同去灵州狩猎时候见过,很讲义气,也很勇敢。”

  然后她的眸子俄而一转:“不过,恺恺竟不知这男女之情是何感觉,若是阿娘不提这事,竟也是如何想不起的。”

  王妃拍了她的脑袋一把:“净是胡扯,圣人若与你指婚在上,你竟然敢将私情与此并谈。”

  一巴掌把她的大小姐脾气打出来了,干果摔在地上,撅起嘴来。

  王妃本欲起身教训,淑妃急忙拦住,将恺恺带到自己的身边坐下,拍着她的手背安抚着。

  随即劝道:“孩子懂什么,王妃何必动肝火。”

  跟着若玩笑般说道:“听闻那念家家教颇多,条条框框。咱们恺恺倒是在北境精习骑射,自由惯了的。一下子被拘束了去,只恐不适应。不妨考虑一下军武世家,本宫这儿,倒也有一人选。

  淑妃娘娘看了一眼皇上,见没有遭到反对,便接着说道:“刚回京的太尉大人,膝下有一孙儿,年刚十七。性格爽朗,心量包容。最主要的,门第还是其次,关键太尉府在京城,以后可不方便咱们娘几个探望恺恺了。”

  王妃脸上有点喜色。看看皇上又看看淑妃,似在掂量着二位所给出的人选。

  又闲聊了几句,王妃便说回府先与王爷商量,再作答复。

  携恺恺行了礼,退下了。

  坐塌上二位并未散,继续小声商量着什么。

  过了约一炷香的时间,突闻殿外有幼儿啼哭之声。

  接着崔常侍便抱了那孩子进来了。

  只消一眼,直教人瞠目而视!

  这不是北境王家的小世子吗?

  那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大鼻涕泡泡吹的满脸都是。

  淑妃赶紧接过孩子,乖啊宝啊的哄着,用手掌捧着孩子的头,颇有温柔疼爱的意思。

  然后请示皇上道:“那妾就带这孩子回宫了!这些时日,定当看顾周全。”

  皇上认真点了点头,一副极其信任淑妃的模样:“爱妃先回,如此辛苦,朕一定多多陪你。”

  二人相视一笑,恩爱满满。

  我竟是第一次从皇上的眼中,看到了真情流露的部分。

  ……

  我盯着淑妃的背影发呆,而那小世子,不知是离的远了还是被哄住了,哭声已然听不到了。

  皇上身板很是放松,悠哉悠哉的走近书桌,含着笑与我说道:“愣什么?可是想知道,怎么留下这孩儿的?”

  我鼻息一叹:“圣人托鹿常侍命我拿到北境王妃的手书笔迹,原来是做这个的……”

  他哈哈一笑:“是也!”

  他握了拳头,抵在书桌上,抻了抻肩膀,吐口气,不屑道:“先行支开李灈,再传王妃和县主进宫,讨论指婚之事。而后将拓写王妃笔迹的假手书发到王府里,称太后娘娘想要看一看这侄儿,命乳母抱进宫来,便成咯~”

  我有些鄙夷之色:“那这负责拓写之人,可真是才华卓著,矫矫不群。”

  皇上一转身,看着我的面庞说道:“朕身边之人,自是愈发得力!朕那日召回玉舍人的第一句话,便是称尔为小功臣。可是忘了?”

  他手指肚托了一把我的下巴颏:“朕的话,你要细听。”

  我动了动脑袋脱离掉他的手。

  他也不气不恼,咧着半边嘴坏笑着,一掀下摆入了座,开始翻阅奏折。

  我正研着朱墨,使自己的心安静。

  本以为皇上已稳下来,可他却俄然一抬头,有些神经质般的问我:“你说,太后突然回来,给我这么好的时机,是何缘故?”

  我面上几粒细胞弹跳了一下。

  但语气轻盈如羽:“太后娘娘已然说了不是,有佛菩萨指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